誦讀欣賞教案(一)
目標
(1)教會學生誦讀,讓學生在吟詠之中加深理解,熟讀成誦。
(2)引導(dǎo)學生從形象入手,體會詩的意境,領(lǐng)會詩所表達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幫助學生了解有關(guān)詩歌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教材分析
誦讀欣賞中選擇了三首唐詩,都是與景色與關(guān),詩人通過對景色的描寫,來抒發(fā)個人的情懷,表達各自的豪情壯志。
教學設(shè)想
通過多讀來領(lǐng)會詩歌的意境,通過對意象的把握來理解詩歌感情。
教學課時: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望岳》
一、導(dǎo)入!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詞、短語或語句來描繪你印象中的泰山呢?(出示視頻及圖片,請同學們自由發(fā)言。簡單點評后轉(zhuǎn)入杜甫的《望岳》)
二、板書課題,指名簡介作者。
我們學過很多杜甫的詩篇,下面我首先請一位同學將杜甫介紹一下。屏幕展示: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人稱詩圣;其詩被喻為“詩史”;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別”(新安吏、潼關(guān)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三、品讀詩歌
(一)朗讀詩歌
1、配樂詩朗誦《望岳》(出示視頻和音頻材料)。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五言古詩的誦讀節(jié)奏。
2、全體學生配樂齊讀。(古箏曲)
3、學生推薦朗讀,其他學生點評。
4、教師范讀,學生輕吟。
(二)解題
問:詩題叫《望岳》,可見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岱宗”兩句是遠望;“造化”兩句是近望;“蕩胸”兩句是細望;“會當”兩句是極望。) 詩人由遠望到近望,由細望到想象將來登岳遠望之景,全詩以“望”字貫穿全詩,“望”字成了全詩的線索。在望岳的過程中表現(xiàn)了作者驚嘆、贊美、陶醉、豪邁之情。
(三)逐句理解詩歌
“岱宗”兩句。問:“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則驚奇、贊嘆之情更明明,也更強烈。)泰山之北為故齊地,之南為故魯?shù);“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話是什么意思?(無論從北或是從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詩人這樣寫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極高極遠。)
“造化”兩句。問:“神秀”,指英靈之氣,這是古人的說法。試聯(lián)系前面一句說說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遠,是天地間英靈之氣聚集的結(jié)果。)“陰陽”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據(jù)注釋作答,再補充說明:山前為陽,日光先臨,故易曉;山后為陰,日光不到,故易昏。)這是形容泰山高與天齊。
“蕩胸”兩句。大意已見注釋。問:這兩句寫詩人望岳所見,試作具體描述(泰山中天門以上時有云團浮現(xiàn),或高或低,故謂之“層云”;鳥亦時常出沒于山谷間,須睜大眼細望才能見。)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兩句。
“會當”兩句。絕頂,極頂,指玉皇頂。問: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全都看到)眾山小”,這說明了什么?(這是詩人神游玉皇頂之所見,故謂之虛景。)
(四)再次品讀詩歌,理解景色的特點,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1、在理解詩歌意思的基礎(chǔ)上再次朗讀詩歌
學生在配樂下自由朗讀詩歌,同桌之間相互交流,看誰讀的最有詩意。
2、作者為什么產(chǎn)生如此的情感呢?他驚嘆什么,又贊美什么?為什么這么說?
因景而生情,這是客觀因素;有沒有作者的主觀因素在里面呢?當時詩人二十幾歲,這也是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詩中哪兩句最能體現(xiàn)?這兩句詩中還蘊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視萬物。
四、總結(jié)。
杜甫一生極為坎坷,特別是在安史之亂發(fā)生以后,他四方飄泊,居無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為家,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寫于這動蕩不安的生活之中。讀過這首詩后,你對杜甫有怎樣的認識?能找到他取得如此偉大成就的原因么?
學生自由發(fā)言。
第二課時《錢塘湖春行》
一、導(dǎo)入。
錢塘湖即杭州西湖,是我國最著名的風景區(qū)之一。唐宋以來,寫西湖的詩篇多得難以統(tǒng)計。如蘇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等。這首詩以即景寓情見長,寫詩人騎馬瀏覽中所見到的西湖早春風光,使人覺得生意盎然,如親見一般,真不愧為名篇。
二、感受詩歌
詩人是騎馬游西湖,所以詩里提到了“游蹤”,但詩里寫游蹤跟散文不一樣,是用不著作細致交代的,要仔細想想才看得出來。試誦讀全詩兩遍,然后說說詩人的游蹤。(從孤山的北面到湖東的白堤)
問:我們說這首詩寫的是早春景象。,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呢?(早鶯、新燕、亂花、淺草)
問:“湖面初平”寫的是怎樣的景象?(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與堤平。)為什么說“云腳低”?(“云腳”,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顯得低了,這是早春景象。)講:杜甫有句云“日腳下平地”,形容太陽落山;李賀有句云“露腳斜飛濕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狀。腳,有下垂義。
問:“幾處早鶯”有什么含義?(鶯不多;如多,當為“處處”。)為什么“爭暖樹”。(余寒猶在,鳥兒也想曬太陽。)鶯不多,燕子多不多呢?(“誰家”猶言某家,“銜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見也不多。)鶯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鶯燕不多,故為早春。這兩句專寫鳥兒。
問:第五、六句寫了什么?(花草)為什么說“亂花迷眼?(詩人在馬上觀花,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紅,便有迷亂之感。)這樣寫,跟詩題有關(guān)嗎?(暗切題中“行”字)寫淺草有什么用意?(草初生,故,“淺”,也是早春景象;“沒蹄”,也是暗切題中“行”字。)
問:最后兩句是怎么結(jié)住全詩的?(用抒情方式) 作者在全詩中流露出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詩中哪一個詞最能概括這種感情?( “最愛”)
師歸納:前六句景中有情,后兩句情中有景。全詩情景交融。
三、總結(jié)。
這首詩的題意主要在一個“行”字上,“行”字寫得好,才能見出騎馬游春的樂趣。但西湖面積太大,行程太長,所以詩人只截取其中一段來寫??從孤山寺的北面寫起,至白沙堤止。開頭寫“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見之景;中間寫游程中所見;最后用“綠楊陰里”寫白沙堤之景,這樣,讀這首詩,我們自然就有了隨著詩人飽覽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覺。
第三課時《登飛來峰》
一、導(dǎo)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看過黃山上的飛來山嗎?……你們覺得奇怪不奇怪?山上為什么會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們來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二、朗讀《登飛來峰》
1、教師范讀,學生輕吟。
2、全體學生齊讀并背誦。
三、在教師的點撥下品味全詩。重點品味蘊含在詩中的哲理。
1、本詩主要寫了哪些內(nèi)容?
點撥要點:
首句點明了地點,第二句緊承首句而來。通過具體的描寫,進一步突出飛來山上“千尋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鋪墊,在此基礎(chǔ)上,詩人自然地寫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遠望的眼光,只是因為身在最高的層次。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新課標第一網(wǎng)
2、本詩是一首哲理詩,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來的?
點撥:①哲理是從具體的情境中自然提煉出來的。
、谡芾硎怯眯蜗笊鷦拥恼Z言加以表達的。即哲理的詩化,詩化的哲理。
、塾蓪W生談?wù)剬@兩句蘊含深刻的詩的理解。
四、質(zhì)疑活動
1、《登飛來峰》前兩句,后兩句的側(cè)重點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詩歌中常被用來比喻讒佞之類的小人或其他消極事物。王安石此時還沒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擊,應(yīng)該說他的心境是積極的,但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呢?
3、詩人借登飛來峰觀賞景色,闡明了一個怎么樣的哲學道理?同時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要點提示:表面意思,站得越高就愈加不會被浮云遮住視線,可以看得清、看得遠;深層含義,有成就大事業(yè)的胸懷,才能不畏懼讒佞小人或其他消極事物)
五、討論活動,邊討論邊板書
①②描寫景物??充滿生機
、邰苁惆l(fā)情懷??躊躇滿志
六、小結(jié):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作于王安石29歲時。這是他出世以來,初顯才能,胸懷抱負的時期,表達了詩人躊躇滿志的情懷。全詩將寫景與抒懷緊密結(jié)合起來,從而突出了詩的主題。
板書設(shè)計
望岳 錢塘湖春行 登飛來峰
杜甫 白居易 王安石
遠望 湖水
望 近望 早 早鶯 早春美好景色 ①②描寫景物??充滿生機
凝望 春 花、草 對早春的喜愛之情 ③④抒發(fā)情懷??躊躇滿志
想象 綠楊
誦讀欣賞教案
編寫人:竹西中學鈕?源
教學目標
(1)教會學生誦讀,讓學生在吟詠之中加深理解,熟讀成誦。
(2)引導(dǎo)學生從形象入手,體會詩的意境,領(lǐng)會詩所表達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幫助學生了解有關(guān)詩歌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教材分析
誦讀欣賞中選擇了三首唐詩,都是與景色與關(guān),詩人通過對景色的描寫,來抒發(fā)個人的情懷,表達各自的豪情壯志。
教學設(shè)想
提點學生注重情景交融,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讓學生通過景色的描寫來把握作者的感情思想。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望岳
一、導(dǎo)入
運用圖片展示法,電腦上展示東岳泰山的照片,讓學生談?wù)勛约河^看的感受;蛘呤钦埖竭^泰山的學生談?wù)勛约郝糜蔚母惺。由學生的感受引入課題杜甫的《望岳》。
二、學生讀詩歌,確定全詩的著眼點
1、學生自由朗讀詩歌,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寫泰山的
2、請同學朗讀詩歌,其他同學點評他的停頓有沒有,有沒有讀出泰山的氣勢。
3、聽范讀,在聽的過程中確定詩歌的著眼點在哪里。
明確:著眼點是題目“望岳”中的望字,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泰山進行“望”,從而描寫泰山 的雄偉。
三、了解詩歌內(nèi)容
1、學生借助工具書,自己疏通詩句,了解詩意。
2、全班交流回答,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歌的句意。
四、品讀詩歌
1、詩人描寫泰山雄偉的目的在哪?結(jié)合創(chuàng)作背景談?wù)勀愕恼J識。
杜甫是在科舉不第游歷時,見到泰山,并寫下此詩。全詩沒有一點落第后的頹廢消極,而是熱情贊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后兩句,直抒胸臆,表現(xiàn)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2、再次齊讀詩歌,不僅讀出詩歌的氣勢,更要讀出作者的曠達胸懷。
3、感受詩人的寫作藝術(shù)
這首詩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絕唱,談?wù)勥@首詩除了氣勢外還有什么地方歲吸引你,指出來并說明理由。
1)、煉字。鐘--將大自然人格化、擬人化,把大自然寫的有情有義。割--從山的北面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像被一把碩大無比的刀切割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虛實相生
4、學生課堂上背誦詩歌
第二課時 錢塘湖春行
一、導(dǎo)入
初一的時候我們學習過《早春呈水部八十八員外》,這首描寫早春景色的詩,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描寫春景的,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
二、了解詩人,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是白居易于穆宗長慶三年(公元823年)任杭州刺史時寫的。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fā)了詩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無比喜悅的心情。
三、讀詩歌,明詩意
1、學生相互朗讀詩歌,讀出作者對早春景色的喜愛之情。
2、教師分句,講述詩歌的大體意思
1)“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边@兩句是近景,從大處落筆,寫詩人行徑孤山寺和賈亭時所看到的天光水色!俺跗健睂懘核鷿M湖堤!霸颇_低”寫遠望白云朵朵,似與湖水相接。
2)“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边@兩句是近景,寫高處,寫鶯、燕的動態(tài)。鶯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它們的出現(xiàn)給人們帶來了初春生機勃然的感覺!霸娧邸痹凇霸纭薄靶隆眱蓚字上:“幾處”而不是“處處”,“爭暖樹”是說爭著飛到向陽的樹上云歌唱,可見是“早鶯”。“誰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則是剛剛開始筑巢,可見是“新燕”。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詩人以很輕的疑問語氣敘述這些景象,不是實問,也不是存疑,而是對早春景色情動于衷的喜悅。
3)“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兩句也是近景,寫地上的花草,寫人們騎馬游春的陶醉感。走馬看花,姹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兒也在與詩人游戲。春草雖茂,但卻不高,也才剛剛沒過馬蹄。這是作者對景物入情入微地觀察,將游春人也融入春色來寫了。這兩句透出詩人游春的舒感。
4)“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里白沙堤。”這兩句略寫湖東的白沙堤,在綠楊蔭里更是美不勝收。詩人在這兒完全陶醉了,留連忘返了。這兩句寫詩人游春非常盡興。
3、品味作者感情
整首詩雖然是寫景,但卻也融進了作者濃濃的感情在內(nèi),表現(xiàn)了對早春的喜愛之情。
四、拓展延伸
與《早春》對比閱讀,看看詩人的選意象的不同點,共同點,學生課上自由交流,課后與老師討論。
第三課時 登飛來峰
一、導(dǎo)入
我們祖國的名山是數(shù)不勝數(shù)的,每個省市幾乎都有一座名山,前面我們感受到了杜甫眼中的泰山,今天讓我們再來領(lǐng)略另一座山的風采。那就是黃山上的飛來峰。
二、讀詩歌,解詩意
1、聽老師范讀,學生注意停頓
2、學生朗讀詩歌,爭取詩歌
3、請同學朗誦詩歌,其余同學在聽的過程中腦海中想象飛來峰的奇景
4、電腦上展示圖片,看看與你感受到的景象是否相同
5、老師講解詩歌大意。
三、品讀詩歌的哲理
這首詩除了寫景之外,更是一首著名的哲理詩,尤其是詩歌最后兩句,在議論中闡述哲理。你從這里都讀出了哪些哲理呢?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四、總結(jié)
這是一首登高覽勝之作。后兩句議論結(jié)合寫景,顯得非常自然。以“浮云”為喻,反襯詩人對當時保守勢力的蔑視;“不畏”二字,道出“身在最高層”的獨特感受。新課標第一網(wǎng)
板書設(shè)計
望岳 錢塘湖春行 登飛來峰
景??雄偉 寫法:情景交融 景 充滿生機
情??曠達 議 躊躇滿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chuer/59559.html
相關(guān)閱讀:蘇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shè)計全冊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