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 明治維新
★標要求
了解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樣性。
★目標:
(一)知識與目標:
1、了解明治維新的四項措施:廢除舊體制、發(fā)展新經濟、倡導明開化、建立新軍隊。
2、明確明治維新各項改革措施內容、特點及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1、分析政治改革對經濟發(fā)展的影響。
2、通過分析圖表認識日本發(fā)展資本主義工業(yè)與英美等國的不同。
3、正確看待日本的明開化,學習外先進化的作用及需要注意的問題。
4、對日本軍事改革對世界的影響進行問題探究。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符合時代潮流的改革對實現(xiàn)富國強兵具有深遠影響。
2、對待外化需要正確認識。
★重點與難點:
重點: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
難點:明治政府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的措施及其特點。
★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
本教材是本單元的重點,從四個方面介紹了明治維新的主要措施及其影響。在政治上以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對封建國家進行改造,廢除舊體制,確立新體制;經濟上動用政府力量大力推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化上用西方資本主義化改造舊化,并同時進行教育改革;軍事上新建一支符合資本主義發(fā)展需要的新式軍隊。本內容豐富,建議學習時注意前后教材的聯(lián)系,以及同英國資本主義發(fā)展和中國近代史的有關知識結合起加深理解。
★教學過程及要點:
〔新導入〕采用講故事導入法:
一般國家的紙幣上,都是印著開國之父或歷史名君的頭像,但日本卻有些特別,在1 000日元的紙幣上,印著有日本“國民作家”之稱的一代豪夏目漱石(1867—1916年)穿西裝的頭像。夏目漱石的成名處女作是《我是貓》,這部長篇小說通過這只貓的眼睛,俯視日本當時的社會與20世紀所謂現(xiàn)代明的大潮,并以連珠般的妙語警句極盡嬉笑怒罵,化嘲笑為利刃,直刺向“恃眾憑勢,胡作非為”的拜金主義。魯迅曾以“輕快灑脫,富于機智”評價該作品。日本最大面值的鈔票是萬元大鈔,上面印的頭像是穿和服的福澤諭吉(1834—1901年),即日本近代史上維新派的精神領袖,也是“脫亞入歐”論的始作俑者。福澤諭吉為何要提出“脫亞入歐”論呢?
由此導入新學習。
【過渡】幕府被推翻以后,明治政府為實現(xiàn)富國強兵,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廢除了舊的封建體制,建立起新的制度,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歷史上稱之為“明治維新”。
一、廢除舊體制:
1、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
明治政府推翻幕府統(tǒng)治之后,各地藩國依然存在,并且擁有很大勢力,威脅著中央集權,不利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1871年明治政府宣布廢藩置縣,廢除藩國,設立3府72縣,由中央委派官員管理,這樣日本封建割據(jù)局面徹底結束,真正形成了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政府。這樣一方面有利于明治政府各項措施順利施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統(tǒng)一的國內市場。當然在廢藩過程中,對各藩大名,明治政府采取了優(yōu)撫政策(如大名得到優(yōu)厚補償,遷到東京居住),其目的是為了減少了改革的阻力。
2、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取消武士特權,宣布“四民平等”,建立新的社會體制
明治政府成立不久就著手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取而代之的是皇族、華族、士族和平民四種身份,并宣布“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權。這樣一種與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相適應的社會體制開始建立起。
這里需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平民可以自由擇業(yè)和遷徙,為資本主義發(fā)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勞動力;二是明治政府用公債的形式逐步收回了華族和士族的俸祿和祿米。華族和士族的上層利用巨額公債投資于新興工業(yè),成為資本家。其實質是利用國家力量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二、發(fā)展新經濟:
1、幣制改革(1871年):以金本位的紙幣日元作為全國唯一貨幣。
2、土地改革(1872年):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確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
作用:土地所有權的確認和保護,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經營農業(yè)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yè)的發(fā)展。
3、地稅改革(1873年):以土地價格為標準,一律按地價的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稅,并以貨幣稅取代原的實物稅。
作用:推動了農村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為國家工業(yè)化政策提供了保障。
4、殖產興業(yè):
(1)背景:殖產興業(yè)”政策是大久保利通1874年在考察歐美國家后提出的。其主要精神在于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發(fā)展經濟,以促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2)內容:
①利用政府力量引進技術和設備,創(chuàng)辦“樣板”企業(yè),供私人企業(yè)效仿。同時由國家興辦近代交通通訊事業(yè),為工業(yè)發(fā)展奠定基礎。
②大力扶植和保護私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具體措施:a.政府把鐵路和軍工企業(yè)以外的大部分國營企業(yè)無償或以優(yōu)惠的價格轉讓給私人資本家。
b.政府通過補助金和優(yōu)惠貸款等形式給予私人資本家資金支持。
作用:a. 日本出現(xiàn)了興辦工業(yè)的熱潮,建立了許多資本主義企業(yè)。至19世紀90年代初日本初步實現(xiàn)了資本主義工業(yè)化。
b. 資本家控制了日本大部分近代工業(yè),這構成了日本資本主義發(fā)展的一個特征。
c. 得到明治政府鼎立扶持是那些與政府關系密切的大資本家如三井、三菱集團等,奠定了他們后發(fā)展為“財閥”的基礎。
③政府大力拓展海外市場,同時積極發(fā)展國內市場。(具體內容參見下節(jié)的教學內容)
三、倡導“明開化”:
【過渡】明治政府在推廣“殖產興業(yè)”政策時特別注意從西方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以提高日本的生產力水平。但只引進先進技術設備是不夠的,還必須學會和掌握這些技術,因此明治政府大力倡導學習西方資本主義明,即所謂“明開化”
1、派遣留學生,翻譯西方著作,讓更多日本國民了解和認識西方明
2、進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體制。
表現(xiàn):1871年明治政府成立了部省,統(tǒng)一管理全國的教育,開始逐步建立了小學、中學和大學三級教育體制。小學為義務教育,所有適齡兒童必須上學。教學內容增加了許多自然科學的知識。
評價:(可參照教材“學思之窗”:如何評價“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則?)
教育改革為日本社會經濟發(fā)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的人才;但日本教育強調效忠天皇,向學生灌輸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濃厚。
3、大力推行西化
表現(xiàn):采用西方歷法。穿西服,喝牛奶,吃西餐,住洋房,武士剪掉頭上的發(fā)結等。
問題:隨著學習西方高潮的到,也出現(xiàn)追逐西方明的皮毛和崇洋媚外的不良傾向。如:
①有的人主張取消日語,改用“明”的英語。
②許多高級官員散布“脫亞入歐”論。
【備資料1】“脫亞入歐”論
公元7、8世紀,日本曾模仿中國唐朝都城長安建造起奈良;19世紀中葉,隨著日本封閉的國門被美國人用炮艦打開,日本人也首次接觸到西方工業(yè)革命的先進成果,從此,日本走上了學習西方的“脫亞入歐”之路。
福澤諭吉與“脫亞入歐”
福澤諭吉是明治時期第一個提出“脫亞入歐”口號的人,其理論核心就是倡導“全面西化”。
福澤諭吉生于日本一個下級武士家庭,早年曾經游歷西洋,面對西方社會先進的生產力,“始驚”、“次醉”、“終狂”。回國后的福澤諭吉著書立說,向日本社會宣傳明開化,先后出版了《勸學篇》和《明論之概略》,主張國家不論大小,應一律平等,不能恃強凌弱,意圖通過宣傳明開化,使日本擺脫列強欺辱,實現(xiàn)富國強兵和國家獨立。
1860年,福澤諭吉隨幕府官員乘船訪問美國。當這些腰佩武士刀、腳踏草鞋的日本使節(jié)走進飯店時,立刻就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在日本,只有那些非常富有的人才舍得買一寸見方的絨氈做錢包或煙盒,而美國人竟然把整塊絨氈鋪在地上,穿著皮鞋在上面走走去。兩年后,福澤諭吉再次隨團遠赴歐洲,周游了法英荷俄葡等國。由于聽說外國食宿不便,他們隨船帶了幾百箱大米和幾十個鐵絲燈籠?傻搅税屠枰豢,他們住的旅館是五層樓,無數(shù)汽燈將室內外照得亮如白晝,飯廳里擺滿了珍海味……百聞不如一見,通過考察醫(yī)院、銀行、郵政、兵制、議會等,福澤諭吉深刻認識到了資本主義的發(fā)達,深感日本以前的制度非變不可。
1885年3月16日,福澤諭吉在《時事新報》上發(fā)表《脫亞論》一,稱“為今日計,我國不應猶豫等待鄰國之開明而共同振興亞細亞,不如脫離其行列與西方明之國共進退;對待支那、朝鮮之法,亦不能因其為鄰國而給予特別關照,唯有按西洋人對待彼等之法處理之!
“脫亞入歐”口號一經提出,便被日本政府奉為圭臬,成為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列島上下喊得最響亮的口號。
“求知識于世界”
與當時其他國家一樣,國門一旦打開,日本迅速淪為了西方列強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地。開港僅半年,日本黃金就外流了100萬兩,國內經濟蕭條,民怨四起。
明治維新后,新政權提出“求知識于世界”,派遣“歐美使節(jié)團”出訪列強。這個代表團以右大臣巖倉具視為正使,內閣重臣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和口尚芳等人為副使,使團成員幾乎囊括了明治政府的所有要害部門。這個代表團的主要任務有兩個:一是試圖修改幕府末期以對外締結的不平等條約;二是考察、研究“歐美諸洲開化最盛之國體,諸種法律、規(guī)則等實務”。此外,還要綜合研究各國陸海軍的律法、海關、軍械等一切“可予我國有益之事”。
1871年12月,巖倉使團離開橫濱,前往美國,一路顛簸,于次年1月15日抵達舊金。隨后沿鐵路東進,在美國廣袤的國土上穿行了40多天,才在2月25日到達華盛頓。由于日、美雙方在修改條約的問題上各執(zhí)一詞,巖倉使團在廢約問題上沒有取得什么成果,只得悻悻然離開了美國,跨海到歐洲去試著碰碰運氣。在隨后一年多時間里,使團又先后游歷了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德國、俄國等國,但各國對于日本人提出的修約要求也一口回絕。
雖然巖倉使團的修約任務沒有取得進展,但在學習歐美先進制度方面,卻獲益良多。在當時的“明中樞國”英國,巖倉使團參觀了法院、監(jiān)獄、學校、貿易公司、工廠、造船廠、鋼鐵廠;他們仔細觀摩了造紙器械、毛織品、絲織品、銀器、玻璃等;連煤礦、鹽場以及古寺古城等也不漏過。他們每到一地,都看見當?shù)卦O有大小工廠,黑煙沖天。這使他們認識到英國富強的原因是大力發(fā)展工業(yè)和海外貿易。于是,大久保利通一回到國內,就以英國為范本,提出了《有關殖產興業(yè)的建議》。
巖倉使團在剛剛完成統(tǒng)一的德國的收獲是最大的。這個收獲不僅是他們參觀了克虜伯工廠和西門子電機制造廠以及兵營、大學、博物館等,更重要的是他們找到了其所需要的國家發(fā)展模式。
1873年3月,剛剛完成統(tǒng)一重任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接見了訪的日本使團。在招待宴會上,俾斯麥告訴日本人:如今世界各國,雖然都說要以禮儀相交,但那畢竟是表面,背地里實際上是以大欺小,以強凌弱。這番話讓日本使團頓有醍醐灌頂之感。他們不僅認同了俾斯麥的強權政治說,同時也醉心于德國的發(fā)展模式,那就是由國家主導工業(yè)發(fā)展。
“脫亞入歐”的最終完成
如同千年前模仿唐朝長安建造奈良一樣,明治時期,日本人在東京銀座建起了西化一條街。這里仿照歐美街市,蓋起兩層樓的洋式磚瓦房,街道上電車穿梭,夜幕降臨時煤氣燈就會點亮。日本在甲午戰(zhàn)爭前后完成“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在日俄戰(zhàn)爭后的十多年間,又進行了“以重工業(yè)為中心的電力產業(yè)革命”,即“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在經濟上完成了“脫亞入歐”。一戰(zhàn)后,日本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身份,與新老帝國主義國家英、法、美等共同主持和參與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從而在政治上完成了“脫亞入歐”。
【備資料2】鹿鳴館
鹿鳴館是日本明治維新后在東京建的一所類似于沙龍的會館,供改革西化后的達官貴人們聚會風雅的地方。由于客都是日本近代化的棟梁型人物很多重要的政策都出自于鹿鳴館。
鹿鳴館建成于1883年(明治16年),是由英國建筑師喬賽亞•康德設計建造的一座磚式二層洋樓,整體建筑呈意大利藝復興式風格,兼有英國韻味。鹿鳴館名稱出自中國《詩經•小雅》中的“鹿鳴”篇,即“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币饧从e會客之所。
1883年11月28日,外務卿(1885年12月實行內閣制后改稱外務大臣)井上馨與妻子主持了盛大的鹿鳴館開業(yè)典禮,參加開館儀式的各級官員、各國公使以及親王等許多顯貴和淑女共有大約1200多人。此后,鹿鳴館就成為日本上層人士進行外交活動的重要場所。1887年,首相伊藤博專門在鹿鳴館舉辦了有400人參加的大型化裝舞會,還在自己的官邸舉辦化裝舞會,將歐化之風推向高潮。人們把這一時期稱為“鹿鳴館時代”,把這時的日本外交叫做“鹿鳴館外交”。
鹿鳴館落成后,井上馨還把以前成立的與外國人交際的機構挪到館內,命名為“東京俱樂部”。該俱樂部實行會員制,一般人不許入會,只有日本皇族、高官及民間有勢力的人才能加入,而且交談只限于用英語,以彰顯俱樂部的國際性。在建造西洋風格的交際場所的同時,井上馨還指示實業(yè)界的頭面人物澀澤榮一耗資23萬,于1890年建成了西洋式的帝國飯店,以表明日本人與歐美國民有著同樣的生活方式。在他們的努力和影響下,日本上層社會吃西餐、穿西服、留分頭、跳交誼舞、蓋洋樓等歐化風潮風靡一時。更有甚者,日歐通婚也成了當時的一項倡議,理由是可以提高日本國地位和日本國民的素質。
然而,這種歐化政策并沒有改變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對日本的歧視和壓迫。1886年10月24日,發(fā)生了“諾曼頓”號事。英國貨輪“諾曼頓”號在紀州大島海面沉沒,船長和26名船員乘救生艇全部脫險,而25名日本乘客全部溺死。經過英國的領事裁判,僅判處船長禁錮3個月,對日本乘客分未賠。而井上馨的修改條約草案僅在名義上廢除治外法權,方案公布后,輿論嘩然。在群眾和部分官員的反對下,1887年7月末,政府宣布改約交涉無限延期。9月中旬,井上馨被迫辭職。
鹿鳴館后幾經轉賣,于1940年拆毀,曾是“明開化”殿堂的鹿鳴館,至此銷聲匿跡。
三、建立新軍隊:
1、實行義務兵役制,取消武士特權,建立常備軍;
富國強兵是明治維新的最終目標,因此政府必須加強國家軍事國防力量。而為增強這個力量就必須取消舊的軍制,建立新的軍制。1873年,明治政府頒布《征兵令》。實行義務兵役制,取消了武士壟斷軍事的特權,仿照歐美組建一支常備軍。為了確保這支常備軍的實力,明治政府一方面大力改進軍事裝備,引進新式武器。并設立現(xiàn)代化軍工企業(yè),仿制先進武器以作保障;另一方面,設立軍事院校,培養(yǎng)軍事人才。
2、武士道教育:
【備資料3】日本的武士道
武士道起于日本鐮倉幕府,后經江戶時代吸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而形成。最初,它還是倡導忠誠、信義、廉恥、尚武、名譽的。但武士道作為封建幕府時代政治的產物,它吸收的是儒教和佛教的某些表面的東西而不是它的真諦,儒家的“士道”講究君臣之義,有“君臣義合”、“父子天合”的人倫觀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覺悟為根本, 強調“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顧忌的死,毫不猶豫的死”!
為推行侵略擴張的政策,日本需要用武士道去激勵士氣,鞏固軍隊,也需要用武士道去禁錮和統(tǒng)一國民的思想,為此,他們開足宣傳工具的馬力,打著“拯救日本”的幌子,強行灌輸“皇國論”、“大和魂”、“為天皇盡忠”等思想。 武士道本就是武士爭雄天下,崇尚殺戮的非人道倫理觀,把軍刀當作勇敢與地位的象征。特別是“武士道,就是對死的覺悟”,這種思維方式與狹隘民族主義和擴張政策相結合,就把非人性和反人道發(fā)揮到極端,變?yōu)榕皻⒖窈妥耘翱瘛?br />一般國家都會以猛獸,猛禽比喻武士、英雄。但在日本是以櫻花比喻武士的。因為櫻花的特性很符合武士的特點:首先,單個的櫻花并不美麗,但成片的櫻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這和日本武士的集團精神是很相似的。二其次是日本人認為櫻花最美的時候并非是盛開的時候,而是凋謝的時候,櫻花花期不長,但凋謝有個特點,就是一夜之間滿的櫻花全部凋謝,沒有一朵花留戀枝頭。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麗中達到自己人生的頂峰發(fā)揮自己最大的價值,之后豪無留戀的結束自己的生命。
武士道精神的典型行為??切腹。永祚元年(西元989年),大盜藤原義在被捕前,將腹部一字割開,然后用刀尖挑出內臟扔向官軍,據(jù)說這是剖腹的最早。至于為什么選擇剖腹作為武士最崇高的死亡方式,現(xiàn)在普遍認為,古代許多的國家和民族,均主張人的靈魂是宿于肚腹中的;因此,武士便在有必要將自己的靈魂向外展示的時候,采取剖腹以示眾人的方法和儀式。
【合作探究】明治政府建立的新式軍隊“新”在哪里?與英美等國軍隊有何不同?
新組建的這支日本軍隊與英、美等國不同之處在于:①它由軍部指揮。軍部只向天皇負責,稱為“皇軍”,不受內閣干涉。1878年發(fā)布的“軍人訓誡”第一條就要求軍人把天皇當作“神”崇拜。②所有的軍人都接受武士道教育。“武士道”本是封建武士的道德規(guī)范,它強調“忠君”、 “尚武”等精神。這一切都決定這支軍隊從開始就保留了濃厚的封建軍國主義色彩,成為日本帝國主義對外侵略的核心力量。
★教學小結:
本節(jié)主要從四個方面歸納了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即廢藩置縣,四民平等;土地改革,殖產興業(yè);明開化,教育改革;軍事改革,富國強兵。教師尤其要向學生強調,明治維新采取的各項措施是逐步實施的,即從1868年開始逐年通過頒布一系列改革法令而完成的。對于明治維新的內容可用下表作一小結:
項目主要內容評價
政治:
破舊立新(1)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
(2)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取消武士特權,宣布“四民平等”;日本封建割據(jù)局面徹底結束,真正形成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政府和統(tǒng)一的國內市場。
經濟:
殖產興業(yè)(1)幣制改革:日元為全國唯一貨幣;
(2)土地改革:確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
(3)地稅改革:征收土地稅,以貨幣稅代替實物稅;
(4)殖產興業(yè),大力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推動農村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為國家工業(yè)化政策提供了保障;
發(fā)展資本主義工商業(yè),建立資本主義新經濟。
軍事:
富國強兵(1)實行義務兵役制,建立常備軍;
(2)武士道教育。新式軍隊的建立對于提高日本的國家地位有重要作用,但其封建軍國主義色彩也使日本迅速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成為日本帝國主義對外侵略的核心力量。
化:
明開化(1)派遣留學生,翻譯西方著作,讓日本國民了解和認識西方明;
(2)進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體制;
(3)生活習俗大力推行西化。促使日本思想化的近代化,但也出現(xiàn)了過于追逐西方明、崇洋媚外的不良傾向。
★問題解答:
⊙本測評:
1、用最簡潔的名詞概括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
參考答案提示:廢藩置縣,四民平等;土地改革,殖產興業(yè);明開化,教育改革;軍事改革,富國強兵。
2、日本發(fā)展工業(yè)的進程與英國工業(yè)革命有什么不同?
答案提示:英國工業(yè)革命是本國生產力的自然發(fā)展。日本發(fā)展工業(yè)的進程則是在外侵當前,變革圖強的結果,而且,日本發(fā)展工業(yè)之際,英國等國已開始了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為了趕上發(fā)達國家,日本在進行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同時,吸收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先進成果。具體表現(xiàn)為:①日本政府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創(chuàng)辦工廠,建設交通通訊事業(yè)。英國工業(yè)革命主要技術都是自己研發(fā)的。②日本政府對私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大力扶持和保護,而英國實行自由主義經濟政策。③日本利用政府力量拓展海外市場,而英國主要利用殖民公司的力量開拓海外殖民地。等等。
⊙學習延伸:
(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gaoer/48464.html
相關閱讀:第13課 從蒸汽機到互聯(lián)網(wǎng)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