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guān)于地理的趣味小知識,以下就是全文閱讀,歡迎大家跟小編一起學習。
河流,尤其是一些大的河流,歷來與人們的社會經(jīng)濟生活密切相關(guān)。人們在與河流打交道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許多與河流有關(guān)的成語、諺語或傳說,往往蘊含著很有趣的地理知識。
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是華夏文明的發(fā)源地。與黃河有關(guān)的掌故是很多的,都與黃河的水文地理特性有關(guān)。
"中流砥柱":這一成語比喻堅強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體,就像立在黃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樣。砥柱山其實是一巨石,位于黃河三門峽段的急流中,是一個石島,人稱"砥柱石",或"中流砥柱"。黃河水到峽谷中被兩岸山石束成窄窄的一股,沖到砥柱石前,形成急速的漩渦,分成兩股流開,離開三門峽谷,場景驚心動魄。過去黃河水運發(fā)達,曾為航船要道。但在三門峽段,常有觸礁者。以至水底的山有"米堆"、"谷堆"之稱。后船每行至此,船夫們便下船用纖繩拉過。傳說中的砥柱石,是用來鎮(zhèn)定河水波瀾的,在船夫們的眼中,砥柱石卻是一座航標。石上原刻有"照我來"三大字,意即要航朝它駛來。船只要朝它駛來,眼看要撞上時,砥柱前面的波濤回過水來,正好將船推向安全的航道,十分神奇。
說到黃河的航運,在歷史上曾發(fā)揮過重要的作用。因此早在春秋時期就有"秦粟輸晉,泛舟之役"的記載。西漢及唐朝均建都長安,利用黃河及渭水水道,溝通運河、江淮,使長安運輸便利,成為國際大都市。但黃河上中游河段險灘多、水流急,中下游泥沙多,不利于航行。自清末以來,公路、鐵路興起,航道久不整冶,黃河水運遂告衰敗。
歷史上曾有"黃河清,圣人出"的說法。但黃河的水能變清嗎?黃河水在青海境的河段是很清的,但流經(jīng)黃土高原后,各支流帶入大量泥沙。這主要是因為人類活動對環(huán)境破壞的結(jié)果,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F(xiàn)在每年入黃的泥沙已非人力所能控制,雖經(jīng)長期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減少泥沙50%,但至下游仍有8億噸,黃河仍然清不了。出圣人是很難的嘍。出了圣人,首先把黃河治好,這句話就改做了"圣人出,黃河清"了。
"鯉魚跳龍門":龍門在晉陜峽谷的最南端,北距壺口瀑布65公里。龍門之南就是開闊的關(guān)中平原了。黃河水從狹窄的龍門口進入寬闊的河床中,河性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龍門之形成,因其東龍門山和其西梁山各申出山脊,相互靠攏,成為一個只100多米寬的狹窄口門,束住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每當洪水季節(jié),水位升高,而出了狹谷后河谷變寬,水位驟降,落差很大,故有"龍門三跌水"之說。"鯉魚跳龍門"的傳說,就是指跳躍此處。說的是小鯉魚不畏險阻,紛紛爭跳這個成龍的門關(guān)。能跳過者,立時成龍。只有那些百折不撓的鯉魚,最終才能成龍。這個傳說千百年來也激勵著炎黃子孫頑強拼博,奮斗不息。古人認為此龍門峽為大禹所開,故又稱之為"禹門口"。
黃河的彎多,素有"九曲黃河"的說法。黃河在黃土高原轉(zhuǎn)了許多的大彎之后,呼嘯奔騰遠去。留下那首高亢的信天游民歌還在我們耳旁回蕩:"你曉得?天下黃河幾十幾道灣?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九"和"九十九"在古代是形容多的意思,說明黃河的彎曲多。黃河自河源到河口,有很多大的彎曲,干流的主要大彎有6個,小彎更多了,大多在黃土高原。大彎中,180度的大彎有3個,90度的大彎有2個,45度大彎有1個。而黃河總的走勢就構(gòu)成一個"幾"字型的大彎,總的流向仍然是自西向東的,自河源至河口直線距離僅為2068公里,但實際流程是5464公里,是直線距離的2.64倍。
黃河有一個馬蹄形的大彎叫做"河套"。俗語云:"黃河百害,惟富一套"。這里說的一套就是指河套地區(qū)。本來自西而東的黃河由甘肅到了寧夏的中衛(wèi),沿賀蘭山轉(zhuǎn)而向北,至內(nèi)蒙古的臨河受陰山阻擋又折而向東,到托克托縣突然掉頭,沿呂梁山南下,繞了一個大彎,這個特有的大彎曲,好比套在寧蒙平原上的一個大布套,所以人們稱這里為"河套"。河套平原西起賀蘭山、大青山,東到呼和浩特、和林格爾,南達鄂爾多斯高原,北抵狼山、大青山,縱貫寧夏、內(nèi)蒙。寧夏部分稱西套,也叫寧夏平原或銀川平原;內(nèi)蒙部分稱東套,并又分為前套和后套,統(tǒng)稱為河套平原。黃河流經(jīng)這里,地處平原,河面開闊,水流平緩,人們興修了許多引黃水利工程,形成黃河灌區(qū),使得糧棉富足,稱"塞上江南"。
"跳進黃河也洗不清":這句子的本意是說受了很大冤枉,就算跳進黃河這樣的大河也洗不清了。其實,不論是誰,跳進黃河就別想洗清。之所以有這樣的說法,是因為黃河的泥沙。黃河以泥沙多而聞名于世。我國古人常以"黃水一石,含泥六斗"、"黃河斗水,泥居其七"等來描述黃河的多沙狀況。黃河的平均含沙量為35公斤每立方米。其沙量之多在世界江河中是絕無僅有的。同時,黃河的泥沙顆粒很細,有時河水甚至成泥漿狀態(tài),沾在身體上確實不易洗凈,真的成了"跳進黃河洗不清了"。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句詩說的是黃河從西方遙遠的天邊奔騰而來,又滾滾東逝入海。今天,"黃河之水天上來"卻常常被人們用來形容黃河下游的"懸河"現(xiàn)象。"懸河",是指河床高出兩岸地面的河流,又稱"地上河"。懸河的成因是,含沙量大的河流,至河谷開闊、比降不大、水流平緩的河段,泥沙大量堆集,河床不斷抬高,水位相應上升,為防止水害,兩岸大堤亦隨之不斷加高,年長日久,河床高出兩岸地面,成為"懸河"。黃河至下游后,每年大約有4億噸泥沙淤積于下游河道,河床逐年升高,使黃河下游成為世界上著名的"懸河",F(xiàn)在黃河下游的河床,一般比堤外地面高出3-5米,在河南封丘縣的曹崗,竟高出10米之多。真成了"黃河之水天上來了。"由于河道高出地面,一般來說鄭州以下的黃河下游河道成了淮河、海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黃河兩岸已不屬于黃河流域了。
多彩的“世界”
大自然用絢麗多彩的色調(diào)創(chuàng)造了五光十色的奇觀,有海、有湖、有沙漠,還有土壤。
五色海
紅海 位于非洲與阿拉伯半島之間,因沿岸水中生長著許多紅色藻類,海水因此發(fā)紅。
黃海 位于中國渤海與東海之間,因黃河帶入大量黃色泥沙而呈黃色。
綠海 位于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之間,因曾有過大量綠色藻類,而得名綠海。
白海 位于俄羅斯的科拉半島附近。因長年被冰雪包圍。呈白色,故稱“白海”。
黑海 位于俄羅斯和土耳其之間,因海底沉積著黑色霉臭的爛泥而得名。
五色湖
彩湖 印度尼西亞的佛費勒斯島上有一湖,左邊為深紅色,右邊為碧綠色,后邊為青色,各色寬約200米。一湖為何三色,至今還是個謎。
螢光湖 在巴哈馬群島有一個湖,湖面閃爍著綠色螢光,這是一種螢火酶素微生物發(fā)光所致。
墨水湖 在加勒比海的烏巴哥海島上,有一湖名叫佩奇湖。湖面黑色,無水可行走,軟綿綿,由瀝青構(gòu)成,又稱瀝青湖。
五色沙漠
多彩沙漠 位于美國科羅拉多河大峽谷東岸的亞利桑那沙漠,由于火山熔巖形成的砂粒中含有礦物質(zhì),使整個沙漠呈現(xiàn)出粉紅、金黃、紫紅、藍、白、紫諸色。在陽光照射下,由于反射和折射的作用,半空似乎飄蕩著不同色彩的煙霧,令人眼花繚亂。峭壁禿丘在中午呈藍色,傍晚是紫水晶色。巖峰常為藍色,故有藍峰之稱。沙漠東部遍布彩色圓丘,沙丘間屹立著數(shù)以千計的色如瑪瑙、堅如巖石的彩色石柱。長的超過30米,最粗的達三四米。亞利桑那沙漠以它美妙無比的色彩成為世界罕見的景觀。
紅色沙漠 澳大利亞的辛普森沙漠呈紅色,天地間火紅一片,奇麗無比。其成因是砂石上裹有一層氧化鐵,這是鐵質(zhì)礦物長期風化漫染大漠所至。
黑色沙漠 原蘇聯(lián)中亞細亞土庫曼境內(nèi),黑海和阿姆河之間,有一片名叫卡拉庫姆的黑色沙漠。整個大漠呈棕黑色,如置身其間,仿佛墮入黑暗世界,令人不寒而栗。這片沙漠是當?shù)睾谏珟r層風化而成。
白色沙漠 美國新墨西哥州的路索羅盆地,白沙浩瀚,其砂粒是砂石膏晶體的微粒。1億年前,由于地殼運動,石膏質(zhì)海岸隆起為山,雨水挾帶溶解了的石膏流入山谷盆地中的路索羅湖。后來氣候日益干燥,湖水蒸發(fā),湖岸的石膏晶體被風化成細沙,隨風鋪滿整個盆地,成了這片白色沙漠。連沙漠里的一些動物,如囊鼠、蜥蜴等為適應環(huán)境,身軀都成了白色。
五色土
黑土 我國東北平原濕潤寒冷,微生物活動較弱,土壤中有機物分解慢,積累較多,所以土色較黑。
黃土 我國黃土高原的土壤呈黃色,這是由于土壤中有機物含量較少的緣故。
紅土 高溫多雨的我國南方土壤中礦物質(zhì)的風化作用強烈,分解徹底。易溶于水的礦物質(zhì)幾乎全部流失,只剩氧化鐵、鋁等礦物質(zhì)殘留土壤上層,形成紅土壤。
灰藍土 在排水不良或長期被淹的情況下,紅土壤中的氧化鐵常被還原成淺藍色的氧化亞鐵,土壤便成了灰藍色的,如南方某些水稻田。
白土 含有較高的鎂、鈉等鹽類的鹽土和堿土常為白色。
紫紅土 四川盆地素有“紫色盆地”之稱,因為這里的土是紫紅色的。這是由中生代形成的紫紅色砂頁巖風化而成的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chuzhong/990631.html
相關(guān)閱讀:初中地理課堂探究式模式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