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歲的際遇》教案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七年級 來源: 高中學習網
一.目標
1.通過對文章的誦讀、思辨、交流和點撥,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和熱愛北大、渴望創(chuàng)造的熱情;
2.通過對文章的語言形式、蘊涵的討論探求,學習抒情、敘事、議論相結合的表達方式對表現文章主旨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詩意盎然的紀念北大90周年校慶的優(yōu)美散文。作者田曉菲寫此文時正是北大英語系三年級的學生,她對這所全國乃至全世界聞名的高等學府,從認識、向往到實現理想,無不充滿了憧憬熱愛。她滿懷激情,在此文里深切回顧了自己與北大的淵源,特別是在北大兩年的學習與生活的感受。她用極有詩意的語言,精巧的構思,組織材料,運用抒情、敘事、議論相結合的手法,表達了熱愛北大、贊美北大以及為了北大必將離開北大的復雜感情和渴望創(chuàng)造、渴望自由飛翔的美好向往。
課文采用第一人稱,親切自然,心理描寫細膩生動 ,個人活動時間、空間舒展自如,景、情交織,語言變化多姿,通過作者的娓娓表白,我們看見了一個魅力無窮的美麗校園和一個女孩純真熱切而豐富的內心世界。
三.設想
本教案擬采用問題教學解決法的課堂教學方式,實施該課文的教學。
該課文材料豐富,角度時有變化,表達方式多樣,行文語言多采,作者感情變化起伏較大。同時,該文并沒有小說那種極富吸引力的故事情節(jié)和生動的人物刻畫,因此,如果面面俱到詳細講解,按部就班逐層剖析,勢必對學生產生不了吸引力,課時耗費多,教學效果一般。采用問題解決教學方式,可以在深入研討文章核心,理解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的基礎上,師生找出能夠牽一發(fā)動全身的問題,并以問題切入,共同探討交流解決,這樣,以問題帶動教材重點難點的解決,順藤摸瓜,高屋建瓴,可以達到縮短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同時,運用問題教學解決方式實施教學,可以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因有疑而思疑,因思疑而釋疑,因釋疑而養(yǎng)成思考問題的習慣,并且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課時
一課時

五.教學流程
1.自由誦讀(或教師范讀),劃出需要強化的字詞。學生或教師介紹作者及相關背景。
稚氣 彈指 穹隆 犀利 凝重 擷取 積攢 摒棄 迸濺 嗚咽 白駒過隙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解決課文主要內容和主旨。解決問題(1)(2)
問題提出:
(1)請結合課文,說說作者進入北大兩年來,思想感情有了怎樣的變化?
問題解決:重點研讀第一部分,文章1?3小節(jié),引導學生誦讀其中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幫助學生理解并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作者進入北大兩年以來的思想感情變化”,以解決本課教學的重點問題。
作者幼年時便充滿自信要進北大,13歲時實現了童年的夢想,兩年的北大生活,使她由當年的好奇和興趣到逐漸成長成熟,充實的北大生活,使作者越發(fā)熱愛北大,贊美北大,渴望更大的發(fā)展和自由飛翔。
解決這一問題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指出這一部分的最后幾句話在全文的結構上的作用,以便過渡到下一個問題。
問題提出:
(2)為什么作者說“喜歡讀北大的書,更喜歡北大的人”?
問題解決:
* 這個問題,是為了解決課文教學的難點。師生共同研讀課文第二部分,文章6?9小節(jié)?梢宰寣W生個別誦讀,集體朗讀,從字里行間找出能夠表達作者“喜歡讀北大的書,更喜歡北大的人”的“喜歡”之情的語句。
* 引導學生理解并表達作者是怎么樣通過讀北大的書和北大的人,形成對北大的評價,抒寫北大對自己的巨大影響。解決這個問題時,注意找準確精彩的語段,進行體會,做深入思考,學生交流后,教師可作適當點撥和小結。
3.賞析語句,揣摩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解決問題(3)(4)
問題提出:
(3)課文第三部分(13?15)中,作者為什么說自己是“不系之舟”?
問題解決:
快速跳讀第三部分,引導學生揣摩作者運用“我是不系之舟”這一形象的比喻,表達自己依偎北大,熱愛北大,又必須要離開北大,去發(fā)展新大陸,去海洋深處擷取最燦爛的珍珠這樣復雜而深邃的思想感情。
問題提出:
(4)作者運用怎樣的表達方式和手法揭示主旨表達情感的?
問題解決:
課文中多處運用精當的比喻等修辭,以抒情為經,敘事為緯,議論為總綱的表達方式,將豐富的資料作了合理精當的組合,形成渾然一體的結構。通觀全文,作者敘事時娓娓道來,抒情時激情洋溢,議論時畫龍點睛,作者與北大的淵源與際遇,北大給與作者深遠巨大的影響,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都因為抒情敘事議論三者的巧妙結合,得以充分揭示和體現。
六.板書設計
十三歲的際遇 田曉菲
感情變化:興趣、好奇、茫然、成長、成熟、渴望。(熱愛北大 渴望創(chuàng)造)
北大的人:學生{專注、純潔、機智、生機勃勃} [肖像 品質]
師長{和藹、嚴謹、談笑風生、紳士風度}
表現手法:比喻等修辭運用;抒情、敘事、議論巧妙結合。

七.作業(yè)布置
(1)課前預習,問題設置;
(2)字詞識記;導學基礎部分;課文探究題解決;
(3)課外拓展閱讀田曉菲的《童年瑣憶》;作業(yè)紙。

《十三歲的際遇》教案之二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熱愛知識,熱愛學習,積極進取,渴望創(chuàng)造的精神;
2、本文字里行間透著靈氣,全文充滿詩情畫意,是一篇語言表達方面的典范之作。
3、反復誦讀和識記,積累和豐富自己的語匯。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贊頌北大、傾吐衷情的散文。它旨在抒寫一種情緒,因而主觀性強,結構顯得松散而隨意,但文章豐富而靈動的語言很值得欣賞。建議在感知和理解文章的基礎上,設計“名人面對面”的活動,由三名同學分別扮演成1號、2號、3號“田曉菲”,其他同學向他們自由提問,根據三名扮演者的不同表現,評選出自己認為的“最佳田曉菲”。以便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調節(jié)課堂氣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由課題《十三歲的際遇》導入課文,簡單介紹作者田曉菲。
二、整體感知、研讀課文
1.默讀全文,掌握生字詞。
2.交流閱讀感受,文章表達了作者一種什么樣的情感?
明確:文章表達了作者對北大的贊頌之情,對北大的“驚奇、喜悅與感動”的無限深情,抒寫了作者的宏偉抱負。
3.文章用空行隔開三個部分,它們各自的大意是什么?
明確:第一部分是描寫自己從7歲到16歲與北大的關系,抒發(fā)對北大的感情。
第二部分重點寫圖書館與北大人,贊頌北大特有的風采。
第三部分強調自己與北大的血肉聯系,流露出對北大的無限深情。[板書]
4.再讀文章,思考:從學校方面說,北大有哪些優(yōu)勝之處使作者深為驕傲?從作者方面說,她有哪些非智力因素使自己出類拔萃?
(這兩問旨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作者對北大特有的感情,并從作者身上獲得心靈及人格的啟迪,同時也可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學生只要說出大致意思即可。)
5.組織討論:想一想作者為什么把圖書館作為重點內容來描述?
明確:因為圖書館是知識的象征,作者上北大,為的就是要掌握知識,探尋未涉足過的世界。無論是圖書館還是在圖書館中的人,都體現出一種蓬勃的朝氣、對知識的探索與追求,洋溢著北大特有的精神魅力。
6.感受美點,品味語言。
勾畫出你認為精彩的字句,把握其意思,想一想要是你會怎么寫,作者又是怎么寫的,說說作者寫的語句“美”在何處。
三、課內活動
  設計“名人面對面”的活動,由三名同學分別扮演成1號田曉菲、2號田曉菲、3號田曉菲到講臺前召開記者招待會。其他同學在座位上向他們自由提問,根據三名扮演者的不同表現,選出“最佳田曉菲”,并說出理由。
四、布置作業(y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chuyi/53996.html

相關閱讀:《濟南的冬天》教案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