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好題速遞試題及答案
一、閱讀下面的元曲,根據(jù)提示完成賞析。5分。
[雙調(diào)]水仙子•尋梅
喬吉①
冬前冬后幾村莊,溪北溪南兩履霜,樹頭樹底孤山②上。 冷風來何處香? 忽相逢縞袂綃裳③。 酒醒寒驚夢,笛凄春斷腸,淡月昏黃。
【注釋】①喬吉,太原人,寓居杭州,落魄江湖四十年,至正五年(1345)病卒于家。②孤山:位于杭州西湖之中,北宋著名詩人林逋曾隱居于此。 ③縞袂綃裳:縞(gǎo)袂(mèi):素絹的衣袖。綃(xiāo)裳:薄綢的下衣。
本曲圍繞“尋梅”, 情節(jié)一波三折,情感起伏變化。請結合全曲對此作賞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21分。
上 書 諫 吳 王
枚乘①
(1)臣聞“得全者昌,失全者亡”。舜無立錐之地,以有天下;禹無十戶之聚,以王諸侯。湯武之土不過百里,上不絕三光②之明,下不傷百姓之心者,有王術也。故父子之道,天性也。忠臣不避重誅以直諫,則事無遺策,功流萬世。臣乘愿披腹心而效愚忠,惟大王少加意念惻怛之心于臣乘言。
(2)夫以一縷之任,系千鈞之重,上懸之無極之高,下垂之不測之淵,雖甚愚之人,猶知哀其將絕也。馬方駭,鼓而驚之;系方絕,又重鎮(zhèn)之。系絕于天,不可復結;墜入深淵,難以復出。其出不出,間不容發(fā)。能聽忠臣之言,百舉必脫。必若所欲為,危于累卵,難于上天;變所欲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今欲極天命之上壽,弊無窮之極樂,究萬乘之勢,不出反掌之易;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難,此愚臣之所大惑也。
(3)人性有畏其影而惡其跡者,卻背而走,跡逾多,影逾疾,不如就陰而止,影滅跡絕。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欲湯之?,一人炊之,百人揚之,無益也,不如絕薪止火而已。不絕之于彼,而救之于此,譬由抱薪而救火也。養(yǎng)由基,楚之善射者也。去楊葉百步,百發(fā)百中。楊葉之大,加百中焉,可謂善射矣。然其所止,百步之內(nèi)耳,比于臣乘,未知操弓持矢也。福生有基,禍生有胎;納其基,絕其胎,禍何自來?
(4)泰山之?③ 穿石,殫極之綆斷?④。水非石之鉆,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夫銖銖而稱之,至石必差;寸寸而度之,至丈必過;石稱丈量,徑而寡失。夫十圍之木,始生如蘗,足可搔而絕,手可擢而拔,據(jù)其未生,先其未形也。磨礱底厲,不見其損,有時而盡。種樹畜養(yǎng),不見其益,有時而大。積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時而用;棄義背理,不知其惡,有時而亡。臣愿大王熟計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注釋】①漢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錯為御史大夫,晁錯主張削減各諸侯國的領地,加強中央的權力和威信,鞏固國家的統(tǒng)一。劉濞看到一些諸侯王紛紛被削減了領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難免,于是聯(lián)絡楚、趙、膠西、膠東等國的諸侯王陰謀策劃叛亂。于是,枚乘寫了《上書諫吳王》對劉濞進行勸諫。 ②三光:日月星。 ③?liù:本指水從屋檐流下來,這里指山水流下山。 ④?:通“?”,指井梁
1.下列句中的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臣乘愿披腹心而效愚忠 披:剖開,披露
B.弊無窮之極樂 弊:蒙蔽
C.福生有基,禍生有胎 胎:基始,開始
D.漸靡使之然也 靡:通“摩”,摩擦
2.下列句中的虛詞,用法和意義都相同的一組是 ( )
A.夫以一縷之任,系千鈞之重 B.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
作《師說》以貽之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C.人性有畏其影而惡其跡者 D.泰山之?穿石,殫極之綆斷?
則或咎其欲出者 茍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3.下列各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開篇援引古代圣賢成功的事例,向吳王說明行“王術”的重要性。接著表白自己的忠心和勸諫的決心。
本文善于譬喻,用“千鈞一縷”“累卵”等向吳王形象說明行造反之事的危害性。
本文對比鮮明,把“畏影惡跡”者、“抱薪救火”者及作者自己和養(yǎng)由基作對比,表現(xiàn)了作者對養(yǎng)由基的充分肯定。
本文正反論證結合,明示吳王只有堅持積累德行,不做背棄理義之事,才不會走向滅亡。這無不表現(xiàn)了作者對君王的忠誠和政治遠見。
4.翻譯下列句子(每小題3分,共9分)
(1)忠臣不避重誅以直諫,則事無遺策,功流萬世。
譯文:
(2)馬方駭,鼓而驚之;系方絕,又重鎮(zhèn)之。
譯文:
(3)臣愿大王熟計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譯文:
5.你如何看待“福生有基,禍生有胎;納其基,絕其胎,禍何自來?”(3分)
答: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17分。
讀 山
張騰蛟
群群的山巒如部部豐厚的卷冊
迤邐復迤邐,連綿復連綿,在時間的長流中
裸其奧義,隱其真髓,于大地之上
我,乃是一個饑餓了很久的讀者
①我是常常去讀山的,遠遠的讀其蒼茫,近近的讀其清幽;粗讀其豪放,細讀其深沉。讀青讀綠,讀和諧,讀靜謚。
②我常常去讀那些嶙峋的?巖;讀它的容顏,談它們的生活,讀它們的風貌,讀它們的歷史,讀它們是用一種什么樣子的步子走出了洪荒;然后,我也去讀它們的威武,也去讀它們的溫順,讀它們?yōu)槭裁磿偷米∮篮愕募拍,為什么會耐得住永恒的蹲?讀它們?yōu)槭裁磿心敲春玫臍舛龋梢匀萑桃恍╁e綜的根須在它們的身邊作蠻橫的盤纏。
③茂密的林木,在山中凝聚起了片片的青翠,形成了這些豐厚的卷冊中的美麗篇章,我就這樣靜靜地讀著它們。
④讀那些嫩芽如何成長,如何茁壯,如何把一些枝丫交給了它們的子孫,然后,它們又如何回到泥土中。
⑤讀一條細長的根須,如何穿過一段泥土,然后在另外的一個石隙中鉆出來,成長起另外一個新的生命。
⑥讀一根瘦弱的樹枝,如何自陰暗的一角伸出手來采摘陽光,然后去營養(yǎng)自己,去健壯自己。
⑦山林的本身就是一個豐富的世界,在這里可以覓得一切。有一天,當我正在讀那棵爬藤如何借著一株枯樹而站了起來的時候,便驟然發(fā)現(xiàn)了那棵枯樹的笑顏,我已經(jīng)意會出來,它是因為那棵爬藤為它裝飾了綠意而笑的。又有一天,當我正讀著另外的一攤濃綠時,發(fā)現(xiàn)到一條蜿蜒的小徑,非常自在的從我的身旁伸向了山巔,我想,誰是這條小徑的母親呢?會選擇在這樣的一個山野中踩下了他的第一個步子?像這么一條瘦小的小徑,為什么可以負荷得了那么多腳步的踐踏呢?
⑧這樣的山野并不純?nèi)皇庆o謐的,可以讀到吱吱喳喳的蟲叫,也可以讀到啁啁啾啾的鳥鳴。有時候,在一堆非常繁茂的草叢里,還可以發(fā)現(xiàn)到昆蟲世界中的小小的戰(zhàn)爭。
⑨在讀山的時候,也會讀到一些偶發(fā)的事件。就像那年春天,當我正在初讀一片新鮮的山林時,聽到喊聲自四面八方響了起來,并且,在喧囂中還隱隱約約聽到一些殺殺砍砍的聲音,我便立刻攀登山巔,舉目遠眺,噢!看到了,山腳下,一群群勇壯的嫩芽,正在追攆著一個敗陣的冬天。
⑩山是一部豐厚的卷冊;怎樣讀也讀不完它,讀了?巖再讀山林,還有那些挺聳的峰呢?還有那些深幽的谷呢?
⑾我是一個讀山的人,但是我知道,有時候人家也會讀我的,當我就像是一個短短的句子般的投向山林時。
1.文章開篇寫道:群群的山巒“裸其奧義,隱其真髓”。“奧義”和“真髓”分別指的是什么?(2分)
答:_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聯(lián)系全文,回答下面的問題:(6分)
(1)“讀山”在文中的含義是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文中畫橫線的“它是因為那棵爬藤為它裝飾了綠意而笑的”一句,有何含義?(限20字內(nèi))(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賞析下列句子的表達效果:(9分)
①“當我正在讀那棵爬藤如何借著一株枯樹而站了起來的時候,便驟然發(fā)現(xiàn)了那棵枯樹的笑顏,我已經(jīng)意會出來,它是因為那棵爬藤為它裝飾了綠意而笑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誰是這條小徑的母親呢?會選擇在這樣的一個山野中踩下了他的第一個步子?像這么一條瘦小的小徑,為什么可以負荷得了那么多腳步的踐踏呢?”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是一個讀山的人,但是我知道,有時候人家也會讀我的,當我就像是一個短短的句子般的投向山林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補充題.
1.結合原文,回答下面的問題。(5分)
(1)第(2)段中,作者說,“我常常去讀那些嶙峋崢嶸的?巖”,作者從?巖中讀出了什么?3分
答:
(2)第(7)段中,作者兩次寫到“枯樹”的“笑”,聯(lián)系上下文看,你從中得到了什么人生啟示?2分
答:
2.結合全文,回答下面的問題。
①題為“讀山”,實際上作者著重讀出了“山”的哪幾個方面內(nèi)容?②名為“讀山”實際上是在讀人,本文讀出了哪些人格特質(zhì)?(6分)
內(nèi)容:(限10字內(nèi)作答)2分
②特質(zhì):(限30字內(nèi)作答)4分
參考答案及解析
答:(1)尋梅:頭三句“冬前冬后”“溪北溪南”“樹頭樹底”,產(chǎn)生一種十分鮮明輕快的動感,形象表現(xiàn)詩人盼望找到梅花的輕松又急切的心情。(1分)(2)賞梅:循香而望,一樹素雅清淡的梅花突現(xiàn)眼前,“忽相逢”可見詩人的萬分欣喜。(1分)(3)傷梅:冷風徹骨,驟然酒醒,凄婉的笛聲令人斷腸;而朦朧的月色,正把美麗梅花消溶。以實景之冷寫心境之愁傷,詩人心情陡然轉悲,傷感美好事物的被扼殺,自然流露失意心情。(2分)全曲就這樣一波三折,真實地記錄了作者復雜的心曲,耐人品讀。(1分)
解題指津:審清題干,把握題旨,一是情節(jié)的變化,二是情感的變化,兩者交織在一起,又聚焦于“尋梅”或“梅”。答案中應有明顯的階段標志,如尋—賞—傷,又如急切—欣喜—傷感(示意);應明確使用的表現(xiàn)手法,如動作描寫—比喻(擬人)—虛實結合。力爭用簡潔的言語凸現(xiàn)關鍵信息。
[備課資料]喬吉散曲集中,頗多寫景詠物之作,這首小令是作者在某一冬日尋梅之時由感而發(fā)。[注解]兩履霜:雙腳踏冰霜。孤山:在杭州西湖,多梅花。宋代詩人林逋曾隱居于此賞梅養(yǎng)鶴。縞袂綃裳:白絹衣裳,薄綢裙子,都是喻梅花的冰晶玉潔。
[譯文]在冬日的前前后后走過了幾多村莊,在溪南溪北走得兩腳寒霜,又一次一次奔忙在樹底孤山上。冷風陣陣吹來不知何處飄來芳香?忽然穿白綢衣褲的仙女來到身旁。酒醒以后寒里驚破春夢,凄涼的笛聲讓人斷腸,這時節(jié)正月淡昏黃。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21分。
(1)臣聞“得全者昌,失全者亡”。舜無立錐之地,以有天下;禹無十戶之聚,以王諸侯。湯武之土不過百里,上不絕三光②之明,下不傷百姓之心者,有王術也。故父子之道,天性也。忠臣不避重誅以直諫,則事無遺策,功流萬世。臣乘愿披腹心而效愚忠,惟大王少加意念惻怛之心于臣乘言。
譯文:我聽說“能夠行為完美無瑕的人一定會昌盛,做不到的人就會滅亡。”舜沒有立錐之地,而擁有了天下;禹沒有十戶人家那么大的村落,而能夠在諸侯之間稱王。湯武的土地方圓不過百里,上天日月星辰運行正常(沒有發(fā)生特異的自然現(xiàn)象),對下不傷害百姓的心,是因為有可以用來稱王天下的策略(即仁政)。所以父子之道是人的天性。(如果)忠臣不懼怕殺頭而(對君主)進行直諫,那么,就沒有被遺漏、謀劃不周到的事情,功績將流傳萬世。枚乘我愿意剖開自己的心腹獻上愚笨的忠心,希望大王以憐憫之心對我的話稍加考慮。
(2)夫以一縷之任,系千鈞之重,上懸之無極之高,下垂之不測之淵,雖甚愚之人,猶知哀其將絕也。馬方駭,鼓而驚之;系方絕,又重鎮(zhèn)之。系絕于天,不可復結;墜入深淵,難以復出。其出不出,間不容發(fā)。能聽忠臣之言,百舉必脫。必若所欲為,危于累卵,難于上天;變所欲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今欲極天命之上壽,弊無窮之極樂,究萬乘之勢,不出反掌之易;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難,此愚臣之所大惑也。
憑一根線的負重,系起千鈞的重物,上面懸掛在沒有頂點的高處,下面垂在不可測度的深淵,即使是非常愚笨的人,也知道擔憂線將斷絕。馬正驚駭,(卻還)擊鼓去驚嚇它;系物的線就要斷絕,(卻)又去重壓它。系物的線在高處斷絕,不能再接好;重物掉進深淵,難以再把它取出來。能不能從災禍中逃出來就在一念之間,十分危急。假使能聽從忠臣的話,所有的行動一定能夠免于災禍。如果一定要順著自己的想法去做,那就比堆疊起來的蛋還危險,比登天還難。(但如果)改變自己想要做的,那比翻手掌還容易,使地位比泰山還安穩(wěn)。現(xiàn)在要享盡天賜的壽數(shù),享盡無窮的樂趣,終保王侯的威勢,(卻)不從做翻掌這樣的事情出發(fā);居處得像泰山那樣安穩(wěn),卻要冒著如累卵的危險,經(jīng)歷如登天的困難,這就是我非常疑惑的。
(3)人性有畏其影而惡其跡者,卻背而走,跡逾多,影逾疾,不如就陰而止,影滅跡絕。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欲湯之?,一人炊之,百人揚之,無益也,不如絕薪止火而已。不絕之于彼,而救之于此,譬由抱薪而救火也。養(yǎng)由基,楚之善射者也。去楊葉百步,百發(fā)百中。楊葉之大,加百中焉,可謂善射矣。然其所止,百步之內(nèi)耳,比于臣乘,未知操弓持矢也。福生有基,禍生有胎;納其基,絕其胎,禍何自來?
有一個害怕自己影子和討厭自己腳印的人,他轉身奔跑,結果腳印卻更多,影子隨身在后,追逐得更快。(其實)還不如在陰暗處歇息一會。那樣,影子與足印自然就消失無蹤了。想要別人聽不到,不如不說。想讓別人不知道,不如不做。想要熱水涼下來,一個人燒火,百人把水舀起再倒下,也沒有多大幫助,不如抽掉柴草停止燒火。不在那里采取決斷的措施,卻在這邊施救,就像抱著柴草去救火一樣。養(yǎng)由基,是楚國善于射箭的人。距離楊葉百步遠,射箭百發(fā)百中。楊葉丁點大,(卻)能夠百發(fā)百中,可以稱得上善射了?墒撬浼木嚯x,只在百步之內(nèi)罷了,和我(所見甚遠)相比,(他)簡直是不懂得拿弓持箭了。福的產(chǎn)生有它的開端,禍的產(chǎn)生有它的起始,接受福的開端,止住禍的起始,禍從哪里來呢?
(4)泰山之?③ 穿石,殫極之綆斷?④。水非石之鉆,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夫銖銖而稱之,至石必差;寸寸而度之,至丈必過;石稱丈量,徑而寡失。夫十圍之木,始生如蘗,足可搔而絕,手可擢而拔,據(jù)其未生,先其未形也。磨礱底厲,不見其損,有時而盡。種樹畜養(yǎng),不見其益,有時而大。積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時而用;棄義背理,不知其惡,有時而亡。臣愿大王熟計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泰山上流下來的水能夠穿透石頭,拉到盡頭的井繩可以磨斷井欄。水不是穿石的鉆,井繩不是開木的鋸,不斷的摩擦才使它這樣。一銖一銖地稱,稱到一石一定會有差錯;一寸一寸地量,到一丈就一定會有差錯。以石和丈來稱量,簡捷又少差錯。周長十圍的樹木,開始生長的時候像樹木被伐后新長出來的的嫩芽,用腳趾就可以把它撓斷,用手指就可以把它拔出,這是憑借趁它還沒有長成,沒有成形。打磨砥礪,(一下子)看不見它被損壞,(但)一段時間后終究會被毀壞;種樹養(yǎng)畜,不能看見它的生長,(但)一段時間后它就長大了;積累德行,不能馬上看見它的好處,(但)時間長了自會有作用;背棄理義,(一時間)不知道它的危害,(但)時間久了就會(因此而)滅亡。我希望大王仔細考慮一下并且親自施行,這是百世不變的道理啊。
【注釋】①枚乘,字叔,西漢淮陰(今屬江蘇)人,是漢代著名的文學家。漢景帝時,他在吳王劉濞府中擔任郎中。漢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錯為御史大夫,晁錯主張削減各諸侯國的領地,加強中央的權力和威信,鞏固國家的統(tǒng)一。劉濞看到一些諸侯王紛紛被削減了領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難免,于是聯(lián)絡楚、趙、膠西、膠東等國的諸侯王陰謀策劃叛亂。于是,枚乘寫了《上書諫吳王》對劉濞進行勸諫。 ②三光:日月星。 ③?liù:本指水從屋檐流下來,這里指山水流下山。 ④?:通“?”,指井梁
1.答案:B,當為“盡”,注意上句中對應位置的“極”。
2.則或咎其欲出者 茍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答案:B 而:都是作表轉折關系連詞,卻。以:介詞,憑著;連詞,用來。其:代詞,自己;代詞,那些。之:結構助詞,的;助詞,提賓。
3.答案:C “和養(yǎng)由基作對比”和“ 對養(yǎng)由基的充分肯定”錯。都是作為反例來勸諫吳王應見識長遠,從根本上杜絕禍患。
4.(1)譯:(如果)忠臣不回避殺頭罪刑而(對君主)進行直諫,那么,就沒有被遺漏、謀劃不周到的事情,功績將流傳萬世。(關鍵詞:避,遺策,流,注意假設關系)
(2)譯:馬正驚駭,(卻還)擊鼓驚嚇它;系物的線就要斷絕,(卻)又給它重壓。(關鍵詞:方,鼓,鎮(zhèn))
(3)譯:我希望大王仔細考慮一下并且親自施行,這是百世不變的道理啊。(關鍵詞:熟,身,易,注意判斷句式)
5.答:這句話充分肯定了事物發(fā)展過程中因與果的必然聯(lián)系,并揭示要防微杜漸的道理。但也有其局限性,因為禍與福不僅可以相互轉化,而且,有時因考慮的出發(fā)點不同,對禍與福的判定就會不同。(這道題是一道開放性的題目,只要學生能言之成理即可。)
三、1.答:_①山所袒露的生命態(tài)度。②山所隱喻的人生哲理。或答為:①山所體現(xiàn)的人生態(tài)度②山所隱喻的人生哲理。
2.答(1)①(表面上是)觀察山中之景;(1分)②(實際上是)思索人生的哲理。(2分)
(2)【答案】老一輩為成長的人而高興,為互相扶助而幸福。【解析】本題考查對文中關鍵語句的理解分析能力。本題的答案,很難從文章的表面內(nèi)容中得出。要結合“讀山,即讀人”這一主旨,聯(lián)系“芳林新葉催陳葉,長江前波讓后波”這一類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得出本題答案。
3.①作者采用擬人手法,寫枯樹為能幫助爬藤站立成長而感到高興,也為自己的奉獻獲得了溫厚的回報而感動欣慰,借此表達了生命應相互依存相互幫助的道理,生動而富有感染力。
②_作者采用疑問的句式、比喻與擬人的手法,通過種種揣想,引起讀者的思索與共鳴,表達出對第一個踩出山徑的人為后人做出的貢獻的開拓者的贊美,和對小徑忍辱負重,默默奉獻的品格的贊美。
③我從山中讀到許多的啟示,而我作為生命個體投入豐富多彩的世界,別人也可以讀我,讀“我”的成長過程,讀“我”的生活態(tài)度,讀“我”的精神品質(zhì)……我的存在也將留給他人啟發(fā)和思考。作者借此巧妙地收束了文章,也拓展了主題,表達出對生命更深沉的領悟。
補充題.
1.答案:(5分)(1)讀出了?巖的堅韌、能經(jīng)受得住考驗、威武、溫順、能耐寂寞、寬宏大度 的品格。(3分)(3點,即可1點1分)
(2)人是需要得到別人的幫助的,在幫助別人 時自己也得到幫助。(必須從“人”的角度談)
2.【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借助題目對文章主旨的概括分析能力。(1)題要求考生把握文章局部內(nèi)容,從中提煉信息。本題比較簡單,屬最基本的提取信息題目。(2)題有一定難度,要求考生讀出文章的言外之意,做本題要求考生注意把握文章中的關鍵句子和詞語,并有敏銳的感悟力!敬鸢浮 (1)?巖、山林、蟲鳥 (2)堅忍不拔、生命頑強、開拓進取、直面人生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gaosan/1152157.html
相關閱讀:2019年高三一模語文試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