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幾段書,再談全托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入園入托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WeeWitch的原帖:(寫于9/13/00 11:01:55 AM)

昨天買了一本《我和我的孩子在海外》,今天讀到著名作家陸星兒寫的“做媽媽也是工作”一文,講她到德國,定居德國的女友帶著自己的一兒一女(分別是兩歲和六個月)與她外出旅游,她觀察這位媽媽怎樣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摘抄幾段:

“你要為孩子考慮得這么細致,不麻煩嗎?”我問!安宦闊瑤Ш⒆泳拖蠊ぷ,帶孩子就是工作!崩罹е貜椭@句話。為了做好這“工作”,她用心閱讀了很多有關育兒的書籍,尤其是兒童心理學方面的。自從生下第二個孩子,如何讓兩個孩子享受到同樣的愛護和關心,使幼小的心理保持健康、平和的良好狀態(tài),這需要父母對孩子體貼入微,用非常理性的態(tài)度來處理孩子的事情。比如,她生下女兒后的幾個月,兒子要送去幼兒園的學前班,雖然只是一上午,但為了不讓兒子感覺到是因為有了妹妹才把他送出去的,因此,每天把兒子送到學前班后,只要兒子不愿意離開她,學前班的老師就會很理解地對她說:“你應該留下來陪你兒子!钡葍鹤雍蛣e的小朋友熟悉了,可以離開她了,她才帶著女兒回家。我懂得,這樣的耐心完全是由于愛。

李晶告訴我,她也是到德國之后才逐漸加強這樣的認識:一旦決定生孩子,必須親自撫養(yǎng),而且,必須給孩子充分的關注和愛護,因為,一個真正得到過愛的孩子,才會培養(yǎng)出健全的心理和人格,才會懂得真正去愛別人。所以,為培養(yǎng)孩子放棄兩年工作,完全是值得的。

該文后還有田穎珍寫的題為《神圣職責》點評,摘抄一段:

嬰兒自六個月起,即可調(diào)整和起動自己的情緒,由此對母親產(chǎn)生的依戀,是其心理發(fā)育的重要特征。因此,做母親的,應當對孩子在嬰幼時期,有充分的照顧和情感上的親密交流,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感情環(huán)境,以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地發(fā)展。同時,孩子的智慧的發(fā)展,也必須自嬰兒時期得到父母的細致入微的觀察和關注。因為,嬰兒最早的智慧活動,常是倏忽即逝,要靠父母捕捉、發(fā)現(xiàn)并演化它。

這一切,又怎是把孩子扔到全托幼兒園的父母所能做到的呢?那位keynes網(wǎng)友贊賞的小姑娘,爸爸媽媽大概都不知道她每天晚上躲在被窩里偷偷哭泣這件事吧?她這么小,就被逼迫著壓抑自己的傷痛,都不敢公開表達自己的負面情感,好病態(tài)好扭曲好可憐啊!

至于問出“讓孩子不哭就是愛嗎”這樣可笑問題的家長,讓我說什么好呢? 我跟我家先生講起全托,說很多家長認為全托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他冷笑一聲說,“全托所培養(yǎng)的是不信任感,是讓孩子對最應該親密的爸爸媽媽產(chǎn)生不信任!

美國《新聞周刊》駐北京記者,一位育有兩個幼小女兒還同時出版了兩本書的中國媽媽,在聽到全托一詞后,激動得大喊:“全托是罪惡的!是不道德的!是摧殘孩子心靈的!”

還有一位網(wǎng)友寫到自己孩子上全托后產(chǎn)生的變化,這些變化是上日托的孩子也會有的,而且是不上幼兒園的孩子在家里也能培養(yǎng)出來的品行,并不說明全托的好處。這個孩子沒上幼兒園以前的讓父母頭疼的表現(xiàn),只能說明父母的教養(yǎng)不當。

如陽的回復: (寫于9/13/00 12:56:38 PM)

搖籃里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

我真不明白怎么總有人認為送孩子上全托是為了父母自己的原因,是的,很少有人會真正從別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但現(xiàn)在這個“別人”是誰?是自己的親生骨肉!我的孩子上幼兒園哭了兩個月,最心痛的是我這個媽媽,但我堅持送了,因為這樣才是對她最好的,我每天都在給她講道理,決不是什么置之不理。孩子上幼兒園哭會有心理問題,但是孩子一天到晚粘住媽媽、奶奶,離開一步就哭,從不開口叫家庭以外的人,一出家門就膽小怕事,玩具被小朋友搶了只會哭,這樣的孩子就沒有心理問題嗎?

上了一年幼兒園,連奶奶都說陽陽能干了,開朗了,不再是一天到晚混鬧了。孩子哭肯定是不高興,感冒了,別人吃冰淇淋自己不能吃,她會哭;商店里幾千元一輛的吉普車別人買她不能買,她會哭;爸爸要出差她也會哭,是不是大人都該一一依從呢?

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天天看到孩子的笑臉,天天聽到孩子嬌嫩的聲音是母親的最大安慰,要送她去全托首先要過我們自己的心理關,但我還是想送她去全托,因為在我選中的幼兒園里她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她愛畫畫,也畫得可以,可白托幼兒園一周只畫二次,沒有人寓教于樂地來教她,其實,這也是陽陽選中的,她同樣喜歡那個大大的有各種各樣玩具的幼兒園,只是過不了感情關,所以我們在等待。

我不是教育學家,但我是一個媽媽,我常常在觀察我的孩子,考慮她需要什么,我不希望孩子象我一樣后悔自己除了工作之外沒有任何可以自娛的業(yè)余愛好。

一個孩子該上什么幼兒園,上全托到底好不好,應因個體而論,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說法,凡事均有利弊,決不可一概而論。但送孩子上全托決不是不管孩子,不要孩子。

……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youjiao/642128.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