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之薔
從人類歷史,要成為大國者,空間上要有獨特之處,一般而言,要有地理屏障的保護,比如中國,東面有浩瀚無比的太平洋作為屏障,西面有喜馬拉稚山脈和青藏高原的保護,因此中國的文化能夠一直緯延下來。還有,大國一卻該出現(xiàn)在大陸的邊緣地帶,因為這樣可可以避免四面受敵,贏得發(fā)展的時間,比如中國、俄羅斯、美國等。在大陸的中間地帶,很難出現(xiàn)大國,這些地方只能是大國輪番表演的舞臺,是大國的通道。像英國的經歷,更說明邊緣地帶是大國的搖籃。當來自東方的武力橫掃歐亞大陸時,英國這個島國可以躲過劫難,而匈牙利、保加利亞等就沒有這樣的幸運了。
國家是用邊界圍起來的政治實體,是國家政權行使權力的區(qū)域,但這只是國家的形式,并不是國家的本質,真正的國家是指邊界之內的國民已經形成了一種“
凝聚力”
,即“
國家意識”
,也就是大家都在內心深處認為我是“
某國人”
。我們中華民族早在漢代就已經形成了共同的“
民族認同”
和“
國家認同”
,形成了穩(wěn)固的“
國家意識”
,所以后來我們雖然有過多次被征服、被占領的歷史,但最后的結果總是征服者被同化。相反,一些帝國成也倏忽,敗也倏忽,其原因就是擴張和征服的速度太快,遠遠大于“
國家認同”
形成的速度。
大國除了這些文化的因素外,還有軍事和經濟科技的實力,而后者決定前者。一個國家是否是大國最關健的因素是經濟的實力。有經濟實力的國家,才能從經濟總量中拿出更大的部分用于軍事,以取得軍事的優(yōu)勢。
但如何成為大國,從歷史看,有一條規(guī)律,就是凡與大國直接對抗的,很難成為大國,反而采取跟隨戰(zhàn)略的,則可能獲得成功。前蘇聯(lián)和改革開放前的中國,都曾經采取與大國對抗的策略,這被證明很不成功,后來鄧小平所說的“
不抗旗,不當頭……”
的戰(zhàn)略,實際上就是跟隨戰(zhàn)略,反而獲得了成功。跟隨很重要的一個含義就是學習,學習的重要性不亞于發(fā)明,比如日本就很少有重大的科技發(fā)明,但由于善于學習應用,日本目前的經濟總量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
假使中國稱為大國了,那么中國的行為與以往西方大國的所為會有什么不同嗎?答案是肯定的。
這在對大國的理解中可見端倪。美國學者保羅•
肯尼迪認為:大國就是能保衛(wèi)自己,能對付任何國家的國家。
有意味的是,中國學者關于大國的標準,都強調大國的道義責任。北京大學張詳龍教授特別強調大國的文化感召力;學者盛洪也反對實力崇拜,強調中國作為大國崛起,將結束戰(zhàn)國——
帝國——
戰(zhàn)國這種國際關系模式,出現(xiàn)一種后帝國時代,為萬世開太平。
這一切都基于中國人有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孔子的大同世界、孟子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都預示著中國文化的非強權的發(fā)展趨向。也許西方的大國概念再加上中國文化中的“
理想國”
的內涵,才是未來大國應有的姿態(tài)。(有刪改)
20.
閱讀全文,說一說作者是從哪三個方面對大國進行“
隨想”
的?(3
分)
21.
文中闡述的成為大國的必備因素有哪些?(3
分)
22.
結合所學歷史知識,從文中找出作者認為秦朝短命的原因。(2
分).
23.
最后一段中加點的“
這一切”
指代哪些內容?(3
分)
24.
具體說說作者認為未來大國應有怎樣的姿態(tài)?(2
分)
參考答案:
(二)(共13
分)20.
成為大國的必備因素;如何成為大國(不與大國直接對抗,采取跟隨戰(zhàn)略);未來大國有的姿態(tài).(意思對即可,每點1
分,共3
分) 21.
地理因素(地理屏障保護,處在大陸邊緣)文化因素(國家意識、國家認同)軍事和經濟科技實力。(每點1
分,共3
分) 22.
秦朝擴張和征服的速度太快,遠遠大于“
國家認同”
形成的速度。(秦朝初建,還沒有在六國的遺民中形成凝聚力,形成統(tǒng)一的“
國家意識”
)(意思對即可,共2
分) 23.
中國學者都強調大國的道義責任;中國與西方國家大國的標準理解不同;假使中國成為大國了,中國的行為也會與西方大國的所為不同.(
每點1
分,共3
分) 24.
要點:軍事和經濟科技實力雄厚,能保衛(wèi)自己:注重道義責任。(每點1
分,共2
分,只答最后一句不給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gaozhong/376699.html
相關閱讀:郁達夫《江南的冬景》閱讀答案
《張詠,字復之》閱讀答案及翻譯
安黎散文《窗花》閱讀答案
《聽秋》閱讀答案
《放風箏的那一天》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