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真理的歷程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一) @§教育目標
1.@§知識目標
(1) @§識記
○@§實踐的含義。
○@§實踐的構成要素。
○@§實踐的特點。
○@§真理的含義。
○@§真理的基本屬性。
(2) @§理解
○@§實踐的基本形式。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真理的具體性。
○@§真理的條件性。
(3) @§運用
○@§根據(jù)所學知識,結合相關原理,分析說明辯證唯物主義為什么說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的活動。
○@§列舉生活實例,根據(jù)有關原理,論證真理只有一個,不存在多元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列舉生活實例,依據(jù)相關原理,闡明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分析說明追求真理要與時俱進。
2.@§能力目標
(1) @§通過學習實踐和認識的關系原理,使學生初步確立科學的實踐觀,切實認識到生活、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確立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的觀點,初步具有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原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通過學習真理論的內容,形成正確區(qū)分和判斷真理與謬誤的能力,正確地對待真理和謬誤,堅持真理反對謬誤。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1) @§牢固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一切知識來源于實踐,一切知識都要服務于實踐。
(2) @§樹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確信追求真理要與時俱進,把在實踐中認識和發(fā)現(xiàn)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作為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120
(二) @§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
@§內容目標:列舉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例,闡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揭示實踐在發(fā)現(xiàn)真理、檢驗真理、發(fā)展真理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確信追求真理要與時俱進。
@§提示與建議:例如,過去人類探索自然和社會的歷程,當前尚未破解的自然之謎和新出現(xiàn)的社會問題。討論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目的和檢驗標準。追求真理的信念與堅持實踐標準相統(tǒng)一,就要體現(xiàn)時代性、把握規(guī)律性、富于創(chuàng)造性,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tài)。撰文:《實踐論》讀后感。
二、@§內容分析
(一) @§教學提綱
框題一: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1.@§實踐及其特點
(1) @§實踐的含義。
○@§實踐的概念。
○@§實踐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
○@§實踐是一種直接現(xiàn)實性活動。
(2) @§實踐的特點。
○@§客觀物質性。
○@§主觀能動性。
○@§社會歷史性。
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1)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2) @§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
(3) @§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4)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框題二:在實踐中追求和發(fā)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觀的
(1) @§真理的概念。
(2) @§真理與謬誤。
(3)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1) @§真理是具體的。
(2) @§真理是有條件的。
3.@§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1) @§認識具有反復性。
121
○@§認識主體的限制。
○@§認識客體的限制。
(2) @§認識具有無限性。
○@§認識的對象——物質世界的無限性。
○@§認識的主體——人類世代的延續(xù)性。
○@§認識的基礎——實踐的不斷發(fā)展。
(3) @§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
○@§實踐在發(fā)展。
○@§真理也在不斷地發(fā)展和超越自身。
(二) @§結構分析及探究活動設計意圖
1.@§本課的邏輯結構
@§第五課講了人的意識的能動性,人能夠通過意識認識世界,這一課緊接著就要分析人對世界的正確認識是從哪里來的,人類認識和把握世界的過程是一個什么樣的過程。
@§根據(jù)課程標準,第六課的內容設計為兩個框。
@§第一框,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理解人的正確認識是從實踐中來。本框分為兩個目。
@§第一目,實踐及其特點。這一目的邏輯順序是:實踐的定義——實踐的兩層基本含義——實踐的三個基本要素——實踐的三個特點。
@§第二目,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這一目的邏輯結構是: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第二框,在實踐中追求和發(fā)展真理。本框設計了三個目。
@§第一目,真理是客觀的。這一目的邏輯結構是:真理的定義——真理的基本屬性是客觀性。本目的重點是讓學生知道真理只有一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第二目,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這一目的邏輯結構是:真理是有條件的——真理是具體的——真理和謬誤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fā)展。本目的重點是讓學生懂得,真理和謬誤相伴而行,人不怕犯錯誤,怕的是不能正確對待錯誤。
@§第三目,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這一目的邏輯結構是:認識具有反復性——認識具有無限性——在實踐中認識和發(fā)現(xiàn)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本目旨在讓學生懂得,實踐是不斷向前推進的,人的認識也在不斷向前發(fā)展,人對事物的真理性認識也是不斷發(fā)展和完善的。
2@§.本課探究活動的設計意圖
@§第一框,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第一目,實踐及其特點。這一目設計了一個探究活動。
@§這個探究活動列出三種觀點,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比較三者的不同之處,從中談談自己對于實踐概念的理解。這一探究活動有難度,希望教師幫助學生一起分析。最后讓學生
122
懂得辯證唯物主義的實踐與動物的活動有著本質的差別,實踐活動不是理論的活動,也不是人的精神活動、人的觀念的活動,而是改造世界的物質性活動。
@§第二目,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這一目設計了四個探究活動。
@§第一個研究活動,主要是為了說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在實踐活動中,人們借助于工具等手段,同客觀對象發(fā)生關系,使客觀對象發(fā)生改變,從中獲得對于事物的認識。在品嘗西紅柿等的過程中,人們借助于“品嘗”這樣一個實踐活動,使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從而達到對于西紅柿等的認識。從這一事例中讓學生體會,人的正確認識到底是從哪里來的。
@§第二個探究活動引入恩格斯的一段話。第_句話可以由教師告訴學生,認識是從實踐中取得的,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認識的來源,社會實踐的不斷發(fā)展推進認識和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第二句話,物理學和力學的發(fā)展也是依賴于工業(yè)、農(nóng)業(yè)的需要而產(chǎn)生和發(fā)展。因此,古代天文學、力學和數(shù)學都是在實踐需要的背景下產(chǎn)生的,這些只要求學生作大致了解即可,不需要深究。
@§第三個探究活動,引《莊子?齊物論》中“是非莫辯”的思想,中國古代哲學家通常用與“非”相對立的“是”來表述事物的真理性。認真閱讀這段話,讓學生討論,在你我之間是否能夠判斷是非,請一個第三者來是否可以判斷是非。判斷是非的標準應該是什么,聯(lián)系實際生活,并列舉相關事例來說明。
@§第四個探究活動,以學成歸國的博士回到草原為例,說明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應該為實踐服務,應該回到實踐中去加以檢驗和運用,認識才具有實際的意義?梢宰寣W生舉出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加以分析和說明。
@§第二框,在實踐中追求和發(fā)展真理。
@§第一目,真理是客觀的。這一目設計了一個探究活動。
@§這個探究活動引了實用主義者詹姆士的觀點。詹姆士認為有用的就是真理,他的說法對嗎?幫助學生分析詹姆士的真理觀有什么錯誤。第二問讓學生分析并理解,只有那些經(jīng)過實踐檢驗、與客觀實際相符合的認識才能夠被稱為真理。正確的認識只能有一個,真理與謬誤只有一步之遙。讓學生根據(jù)所學知識討論,為什么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第二目,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這一目設計了一個探究活動。
@§這一探究活動以歐幾里得定理的發(fā)現(xiàn)為例,旨在告訴學生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范圍和過程來說的,都是具體的歷史的。超出了這一條件和范圍,真理在向前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邁出的一小步,真理也會變成謬誤。材料中列舉的歐幾里得定理,就是這方面的實例。
@§第三目,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這一目設計了兩個探究活動。
@§第一個探究活動,旨在說明認識具有反復性。因為認識主體條件和客體條件的限制,使人的認識不可能一次完成,而是要經(jīng)歷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讓學生自己討論,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態(tài)度。
第二個探究活動,引入人類歷史上對火星的研究和認識過程,旨在說明人的認識具有無限性,讓學生領會到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123
三、@§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一) @§重點、難點門題分析
1.@§實踐的基本特點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例如,工人做工,農(nóng)民種田,戰(zhàn)士打仗等活動都是實踐。實踐具有以下三個基本特點。
@§第一,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活動。實踐是由實踐的主體、實踐的手段(工具)和實踐的對象(客體)所構成的現(xiàn)實的感性活動。這種活動是為人們所感知的物質活動。實踐的結果是存在于主體意識之外的客觀現(xiàn)實,也是可感知的。實踐活動實際上是主體和客體之間相互作用與物質、能量和信息的變換過程。實踐作為感性活動,是以感性實體(作為有血有肉的個體主體)同感性實體(客體)發(fā)生實際的關系,以同感性對象相同的方式作用于感性對象,因而它同感性對象一樣,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實踐活動及其結果所達到的水平受著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的制約和支配?梢,實踐是一種客觀的物質活動。它與觀念活動、認識活動是不同的,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
@§第二,實踐是人類自覺的能動活動。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是區(qū)別于動物的特殊能動性,即自覺能動性。實踐活動是有目的、有意識的自覺活動,與動物的本能活動不同。人們在行動之前就已有了確定的目的,并根據(jù)符合客觀實際的認識制定計劃、方案、辦法等,然后才去付之于行動,給客觀世界打上人的活動的印記。而動物的活動,雖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外界的某些變化;但它是無目的的,也不能預見其活動的結果。如蜜蜂筑巢、蜘蛛結網(wǎng),是為了它們的生存需要而進行的本能活動。實踐的能動性還表現(xiàn)在自覺地運用在實踐基礎上獲得的認識成果去指導實踐,去能動地改造世界,創(chuàng)造出客觀世界原來沒有的東西,以滿足主體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第三,實踐是社會的歷史的活動。與舊唯物主義不同,辯證唯物主義所理解的實踐不是抽象的彼此孤立的個人的活動,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的現(xiàn)實的人的社會性活動。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是人和社會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一般來說,實踐是人們社會性的活動、個人的實踐活動,雖然具有單個人的性質和特點,但仍然離不開社會,不能脫離一定的社會條件和社會關系,離不開共同的協(xié)作。實踐不僅具有社會性,而且具有歷史性。實踐是不斷發(fā)展的。實踐主體的能力和實踐的手段達到的程度、水平,以及實踐活動的范圍、規(guī)模和方式等,都受著歷史條件的制約,都是歷史的產(chǎn)物,并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
實踐的客觀性、自覺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是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統(tǒng)一體現(xiàn)了在實踐問題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tǒng)一,體現(xiàn)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特征。
2.@§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實踐活動是人類認識的來源和認識發(fā)展的動力,同時又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人類只有通過實踐才能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124
@§第一,人類求索真理的歷程是人們在實踐中獲得真理的歷程,人們只有在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才能認識世界,獲得真理。第二,人類求索真理的歷程是人們在實踐中發(fā)展真理的歷程,人們在改造世界的活動中,不斷地檢驗認識、發(fā)展認識,把已經(jīng)獲得的真理性認識推向更高階段。因此,“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突破這一重點,關鍵是要引導學生明確,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地揭示了認識的本質,指出認識是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馬克思主義哲學把認識發(fā)生的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結合起來,從實踐出發(fā),認為以工具性為主要特征的勞動在認識的發(fā)生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首先,勞動實踐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為人類認識活動的發(fā)生提供必要性和可能性。其次,勞動實踐活動促進了人腦的發(fā)展,并通過這種活動在人腦中的內化,產(chǎn)生了人所特有的認識結構和圖式,形成了人的認識能力。再次,勞動實踐活動促進了人的交往及語言、符號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使人的認識活動獲得了不同于生物遺傳的社會遺傳方式。從認識的發(fā)生可以看出,人的認識能力是在實踐中形成的。而對于有認識能力的人來說,人的認識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仍然是由實踐決定的。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認識的來源和發(fā)展動力。
3@§.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首先讓學生理解“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的觀點。為什么真理不能在任何情況下都適用?為什么與客觀對象相符合的真理性認識會轉化為謬誤?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學生具備辯證思維的能力和方法,有相當太的難度。因此,“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突破這個難點,建議教師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第一,運用感性的、形象的事例來說明抽象的道理。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便會變成謬誤。
@§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不顧歷史條件的變化,不顧過程的推移,真理也會變成謬誤。毛澤東在中國人民身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壓迫時,提出“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千頭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造反有理”。這里所說的“造反有理”是指“人民要求解放是有道理的”,它是真理性認識,是正確的。20世紀60年代,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在十年浩劫中又打出“造反有理”的大旗,要造人民政權的反,造社會主義的反,這樣的認識就是謬誤,是反動的。離開一定的歷史范疇,就無法判別某個觀點是真理還是謬誤。
@§第二,引導學生自己列舉社會生活或學習生活中的事例,從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來說明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教師要善于因勢利導,引領提升,使學生列舉的事例與抽象的哲學道理能夠相互印證。
(二) @§相關疑難問題解答
1.@§人類的實踐活動與動物適應環(huán)境的活動有沒有本質區(qū)別?
@§教材第42頁引用了杜威的實踐觀點!岸磐J為,實踐是人類應對環(huán)境的一種活動,這
125
種活動和動物適應環(huán)境的活動相比,只有高下程度的差異,沒有本質的區(qū)別!
@§分析這個觀點,首先要正確理解實踐的本質。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榜R克思主義指出,站在徹底唯物主義的立場上理解人和人的實踐活動,不是要把人降低到動物的水平,把人的活動歸結為動物的自然活動。人是社會性的物質存在,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實踐活動是自然界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才出現(xiàn)的一種新型的、最高級的、社會的物質運動形式!(選自: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編《辯證唯物主義原理》)
@§人的實踐活動與動物適應環(huán)境的本能活動是有本質區(qū)別的,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實踐具有自主性,二是實踐具有創(chuàng)造性。
@§實踐具有自主性,這是實踐同動物本能活動相區(qū)別的重要標志之一。實踐的自主性表現(xiàn)在,人通過實踐活動不但能夠認識客觀規(guī)律,而且能夠利用客觀規(guī)律,使客觀規(guī)律為人所用,從而使物按人的方式同人發(fā)生關系,達到物被人所掌握和占有的目的。動物的活動雖然也是“客觀”的活動,但它不是實踐.原因就在于動物只是消極地適應自然,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并使其為自己所用。因此,動物不能因為自己的活動而使自己成為自主性的存在。
@§實踐還具有創(chuàng)造性,這也是實踐同動物本能活動相區(qū)別的又一重要標志。列寧說:“世界不會滿足人,人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改變世界。”人對世界的這種改變本質上就是創(chuàng)造。沒有創(chuàng)造,就不會使地球變成今天這樣能夠適合于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世界;同樣,沒有創(chuàng)造,人類社會就不會向前發(fā)展。而動物只能利用自然界現(xiàn)成的東西,適應自己的需要,不能通過改造世界達到自己的目的,不可能通過自身的活動創(chuàng)造新的物質對象。
@§實踐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共同體現(xiàn)了人和社會的主體性特征。在實踐中,人按照對事物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去改造事物,把它塑造成適合于人占有和利用的形式,充分顯示了人的主體能動性。同時,人在實踐中自覺地把自己和自然界區(qū)分開來,意識到自我的存在,就具有了主體意識。對于這一點,動物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它構成了人的實踐活動與動物適應自然的本能活動的本質區(qū)別。
2.@§人的認識是來源于實踐,還是來源于物質世界?
@§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這種反映只有在實踐中、在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人的認識是在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中應實踐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無論是認識活動還是科學研究,都是圍繞實踐的需要進行的。人的認識是在變革對象的過程中發(fā)生的。人們在變革客觀事物時,客觀事物作用于人腦、反映到人腦中才形成了認識。因此,認識離不開實踐,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認識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能動的反映,反映的內容都來自于客觀物質世界。但是物質世界的客觀事物和現(xiàn)象不會自己跑到人腦中來,讓人們去反映它、認識它。人們只有在變革客觀事物的過程中,同客觀事物發(fā)生作用,才能獲得對它的認識,并使這種認識不斷完善。因此,實踐是溝通主觀和客觀的橋梁。只有通過實踐,客觀事物成為人們改造的對象,才能成為人們認識的對象,被改造著的客觀事物才真正構成人們認識的源泉。
126
3.@§如何全面理解“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真理性認識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怎樣判定人們的認識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怎樣來區(qū)分真理和謬誤?這就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問題。幾千年來,對什么是真理的標準,可以說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只有在馬克思主義產(chǎn)生以后,辯證唯物主義把實踐的觀點引入認識論,這才真正解決了認識的真理性標準問題。
@§教材第45頁指出:“要檢驗一種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如果不超出認識的范圍,人們就無法判定自己的認識是否與客觀事物相符合;客觀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它。只有把主觀和客觀聯(lián)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的東西,才能檢驗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夠滿足這一要求的,就是處在主觀和客觀交匯點上的實踐!
@§正確理解教科書上的這一段論述,我們要這樣把握以下兩點。
@§第一,任何主觀標準都不能檢驗認識的真理性。個人的認識、權威的觀點、多數(shù)人的意見不能用來檢驗認識;同樣,被實踐證明其科學性的理論,也不能成為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科學理論所反映的規(guī)律是普遍的,人們的實踐活動是具體的?茖W理論是人們對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因而它可以指導人們的實踐獲得成功。但人們的實踐活動是否獲得了成功?不能靠理論本身來檢驗,而要靠實踐活動的結果來檢驗。
@§第二,客觀事物也不能回答認識的正確與否。只有實踐,能夠把主觀、客觀聯(lián)結起來加以對照,指導實踐獲得成功的認識,是正確認識,是真理性認識;否則是錯誤認識,是需要修正的認識。我們在前面所說“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與教材上“處在主觀和客觀交匯點上的實踐”都是這個意思。
@§因此,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4.@§真理是因為“有用”而“真”,還是因為“真”才“有用”、?
@§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中,真理是標志主觀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人的認識是對客觀對象的反映,其中與客觀對象相符合的反映是真理;與客觀對象不符合的反映是謬誤。
@§在價值論中,“有用”是指客觀事物能夠滿足人的主觀需要。價值是事物對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種有用性,對人的生活和活動所具有的積極意義。一種事物或現(xiàn)象由于其具有的一定屬性或性能,能夠滿足主體的某種需要(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對于主體具有積極的肯定的意義,就被主體認為是“有用”的,即有價值的。反之,如果不能滿足甚至妨礙主體的需要,對主體具有消極的意義,就被主體認為是“無用”的,即無價值的。
@§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能夠正確指導人們的實踐,在改造世界的活動中獲得成功,因而它是“有用”的。
@§但“有用”卻不一定都是真理。因為人的價值觀不同,人們的價值評價標準,即“有用”的標準是不同的。歷史唯物主義以“符合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符合人類的根本利益”為評價事物有無價值或價值大小的根本標準,因為人類根本利益與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是一致的,所以在這樣的價值觀中,有用性與真理是統(tǒng)一的。例如,元素周期表是“有用”的,也是真理性認識;萬有引力定律是“有用”的,也是真理性認識;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是“有用”的,也是真理性認識;等等。但是,以極端個人主義為核心的剝削階級價值
127
觀,他們以一己私利或極少數(shù)人的利益為評價標準,“有用”與“真理”往往相脫節(jié)。例如,“伊拉克存在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這個命題對美國政府是“有用”的,他們以此為借口發(fā)動了伊拉克戰(zhàn)爭,推翻了薩達姆政權,獲取了巨大的石油利益。隨著戰(zhàn)爭的進展,布什政府不得不承認“在伊拉克沒有發(fā)現(xiàn)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這時,曾經(jīng)是戰(zhàn)爭借口的“有用”的命題就淪為徹頭徹尾的“謊言”,沒有任何真實性可言。
@§運用以上觀點分析教材第46頁引用的實用主義者詹姆士所說“有用的觀念就是真理”一說,可以得出:“它是有用的,因為他是真的”和“它是真的,因為它是有用的”兩個說法是不同的,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前者強調客觀評價標準,是正確的;后者以主觀需要為唯一評價標準,是片面的。
5.@§如何理解“認識在‘循環(huán)往復’中的前進與發(fā)展”?
@§教材第49頁引用了毛澤東的名言:“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入到了高一級的程度。”毛澤東的這段名言準確概括了認識在“循環(huán)往復”中的前進與發(fā)展。
@§第一,認識具有反復性。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這是因為,人的認識要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制約認識的條件包括認識主體的制約,即人的實踐水平、不同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制約人的認識;還包括認識客體的制約,即客觀事物是復雜的、發(fā)展變化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xiàn)需要一個過程。在這些條件的制約下,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jīng)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第二,認識具有無限性。人類認識是無限發(fā)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這是因為,認識的主體和對象都是無限發(fā)展的。從主體的無限性看,人類是世代延續(xù)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fā)展的;從認識對象的無限性看,物質世界的廣度是無限的,每一具體事物的深度是無限的。
@§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并不是一種圓圈式的循環(huán)運動,而是一種波浪式、螺旋式的前進和上升。因此,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fā)現(xiàn)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四、@§教學方法建議
(一) @§課時安排
建議安排3課時。
(二) @§教學方法建議
1.@§講第一框“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時,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通過案例分析,使學生認同、理解并能夠運用“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這一重點知識。案例可以是教材上的,也可以由師生共同補充一些貼近社會生活和學生生活實際的鮮活的事例,通過對案例的討論分
128
析,使學生加深對觀點的理解和認識。建議采用以下具體步驟。
@§第一步:案例導人。
@§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兩副斗牛圖,一副是唐朝名畫家戴嵩的《斗牛圖》,一副是現(xiàn)代斗牛的實際照片。通過對比,(參看“教學資源鏈接”中“實踐出真知”的故事)由學生分析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從而引出新課“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第二步:探究分析。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袁隆平的事例和生活中的實例,討論有關實踐的含義和特點問題,教師作最后的歸納總結。結合袁隆平的事跡,可以提以下幾個問題。
(1) @§袁隆平是當之無愧的水稻專家,關于水稻的淵博知識是他生來就有的嗎?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
@§通過討論這個問題,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歸納得出的結論是:袁隆平的水稻知識不是生來就有的,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袁隆平“樂而忘暑”地辛勤實踐的成果。所以,實踐才是認識的來源。
(2@§)從無性雜交到野生的雄性不育系水稻“野敗”的發(fā)現(xiàn),袁隆平“樂而忘暑”地進行雜交水稻研究的動力是什么?
@§通過討論這個問題,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得出的結論是:“無性雜交是否可以創(chuàng)造新品種”的課題,DNA螺旋結構的發(fā)現(xiàn),西方的遺傳學研究成果,促使袁隆平繼續(xù)研究自己的雜交水稻科學。所以,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
(3) @§無性雜交是否可以創(chuàng)造新品種?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如何得出的?
@§學生閱讀材料后,一定回答不能。但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正是由于袁隆平用番茄、馬鈴薯、西瓜、南瓜做了幾年的反復科學實驗,才得出了“無性雜交不能創(chuàng)造新品種”這個結論。所以,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這里需要告訴學生,科學實驗的成功與實驗結果的成功不是一個意思。如果實驗結果失敗,證明某種做法是不可以的,同樣是科學實驗獲得了成果。
@§分析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就比較容易了。
@§第三步:理例印證。
@§請學生分組、分專題討論,列舉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例說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是認識的目的。
2.@§講第二框“在實踐中追求和發(fā)展真理”時,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采用合作式和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列舉、分析身邊具體、形象的事例,印證“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觀點,從而突破難點。需要注意的是,小組學習要有分有合,在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性的同時,教師要適時適度地歸納提煉,引領提升。
@§3.有條件的地區(qū)和學校,要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輔助作用?梢酝ㄟ^局域網(wǎng)BBS論壇的方式讓學生充分討論,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
(三) @§探究活動操作建議
@§探究活動1(教材第42頁):“如何正確理解辯證唯物主義所說的‘實踐’”?
@§杜威認為,人的實踐活動與動物適應環(huán)境的活動沒有本質區(qū)別。(參考“相關疑難問題
129
解答”中“1.人類的實踐活動與動物適應環(huán)境的活動有沒有本質區(qū)別?”)
@§費爾巴哈認為,理論活動是真正的人的活動,實踐則是人們?yōu)榱藵M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而進行的一種“利己主義”活動。費爾巴哈的觀點割裂了理論(認識)活動與實踐的聯(lián)系。他認為活動有兩種:一種是理論活動,這是真正的人的活動;另一種是物質活動。他崇尚第一種活動,鄙視第二種活動,認為物質活動(即實踐)是一種牟利行為,是一種“卑污的猶太人的活動”。所以,他認為真正的實踐應該是一種理論活動。但是,理論活動是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的,離開了實踐,人類就沒有任何理論活動可言。
@§黑格爾認為,實踐就是按照主觀的內在本性去“規(guī)定”和“改造”客觀世界。但他所說的“規(guī)定”和“改造”只是人的精神、觀念的活動,而不是物質性的活動。黑格爾的觀點把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混為一談,抹煞了二者的區(qū)別,否認了實踐的客觀物質性。
@§建議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比這三個觀點,進行分析,進而加深對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關于實踐觀點的認識和理解。
@§探究活動2(教材第44頁):“人的正確認識是從哪里來的?”
@§此探究活動引用了毛澤東的名言,第一個冒險品嘗西紅柿的人等事例,說明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參考“相關疑難問題解答”中“2.人的認識是來源于實踐,還是來源于物質世界?”)
@§建議教師在教學中用幾個設問來引出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如,人的認識能不能從人腦中自己生出來?能不能從天上掉下來?能不能由客觀事物自己跑到人腦中來?為什么不能?通過學生討論后得出,當主客觀相分離時,任何一方都不能自行產(chǎn)生認識。只有把主客觀聯(lián)結起來,讓客觀事物通過人的各種感覺器官進入人腦,人腦才有可能產(chǎn)生認識。因此,只有實踐能夠把主客觀聯(lián)結起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探究活動3(教材第44頁):“是什么力量推動了科學的發(fā)展?”
@§此探究活動引用了恩格斯的兩句話,這兩段話說明的哲學道理是: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認識的發(fā)展、科學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是由于在實踐中遇到了新問題,產(chǎn)生了新要求,為了解決問題而研究探索的結果。無論是古代的天文學、力學還是數(shù)學,都是由于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而產(chǎn)生并不斷向前發(fā)展的。
@§可以結合學生已知的科學發(fā)明和發(fā)現(xiàn)的實例展開討論。
@§探究活動4(教材第45頁):“‘是非’是否能夠說清?”
@§你認為是非能夠說清楚嗎?怎樣才能說清楚?這個問題涉及真理標準問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是實踐。莊子的話歸根到底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主觀認識不能檢驗主觀認識。任何人的意見都是主觀的,所以不能以人的意見來檢驗是與非。由于莊子的認識的局限性,不能提出正確的檢驗標準。而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出以實踐作為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才讓我們找到了判別是與非的真正標準。(參考“相關疑難問題解答”中“3.如何全面理解‘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130
@§探究活動5(教材第46頁):“我們學習和研究的最終目的是什么?”
@§此探究問題是由一個從國外學成歸來的博士到草原養(yǎng)牛引出的,最終落腳點是“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如果有了正確認識,卻脫離實踐,不為實踐服務,這樣的認識就毫無意義。因此,博士回國后去尼勒克草原養(yǎng)牛,運用所學的知識幫助牧民實現(xiàn)共同富裕,才真正達到了認識的目的。
@§探究這個問題時,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談談我們學習的目的是什么,充分發(fā)揮政治課的德育功能。
@§探究活動6(教材第46頁):“什么樣的結論能夠被稱為真理?”
@§教材引用了實用主義者詹姆士的一個觀點:“有用的觀念就是真理。”這個觀點是錯誤的。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與客觀對象相符合的認識是真理,不符合的認識是謬誤。有用或無用,不是區(qū)分真理與謬誤的界限。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在前面的“相關疑難問題解答”中做了分析。(參考“相關疑難問題解答”中“4.真理是因為‘有用’而‘真’,還是因為‘真’才‘有用’?”)
@§探究活動7(教材第47頁):“真理是不是永久的?不變的?”
@§此問題是探討真理的具體性和條件性。這是本課教學的難點。前面的“本課重點、難點分析”中介紹了一些突破難點的具體方法,可以供教師參考。需要對學生說清楚的是:羅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發(fā)現(xiàn)并不能否認歐幾里得定理的真理性,它只證明了真理的條件性。歐幾里得定理在平面上是正確的,但是在凹曲面或球形凸面上,就不正確了。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適用范圍,我們不能用凹、凸面上的結論來否定歐幾里得定理在平面上的正確性,同樣不能用它在平面上的正確性來取代凹、凸面上的結論。
@§探究活動8(教材第48頁):“我們?yōu)槭裁磿龅绞?應該如何對待失敗?”
@§此探究問題的核心是,要正確認識追求真理的過程性和反復性。教科書用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的例子引入,導出問題:當我們遭遇失敗時怎樣看待已經(jīng)獲得的認識?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時應該怎么辦?對這個問題,俄羅斯“進步一47”貨運飛船和中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成功發(fā)射,已經(jīng)是很好的回答!案鐐惐葋喬枴钡氖虏]有使各國停下向太空探索的步伐,人們在繼續(xù)向新的探索和研究領域進發(fā)。教材第49頁的探究問題與這個問題是相互聯(lián)系的,因為探究真理是一個過程,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所以我們要正確對待挫折,不怕困難,再接再厲,不斷在實踐中追求和發(fā)展真理。
(關于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參考“相關疑難問題解答”中“5.如何理解認識在‘循環(huán)往復’中的前進與發(fā)展?”)
五、@§教學評價建議
(一) @§評價方式建議
1.@§對每位學生學習“實踐及其特點”后設計一個社會實踐活動方案進行評價。
131
2.@§對學生結合自己生活中的實際,從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動力、檢驗標準、目的”的不同角度談自己真實的體會和感受作出自我評價。
3.@§對收集反映實踐重要作用的案例進行交流。
(二) @§自我測評及思考提示
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諾貝爾獎獲得者、華裔科學家丁肇中在談到他的科學研究體會時說:“20世紀70年代,人們已經(jīng)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種夸克組成的。我的問題是,為什么只有3種夸克?為了尋找新夸克,我決定建造一個高靈敏度的探測器。當時所有的人都認為只有3種夸克。因為3種夸克可以解釋所有的現(xiàn)象,所以這個實驗被費米國家實驗室和西歐核子中心拒絕了,認為是不可能的。1972一1974年間,我們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用一個比較低能的加速器來做這個實驗,終于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的夸克。這就表示,以前說只有3種夸克的觀念是錯的,有第四種夸克。有了第四種,就有可能有第五種、第六種,把以往的觀念改變了!
@§上述科學發(fā)現(xiàn)過程在認識論上對我們如何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真理有哪些啟示?
思考提示
(1)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檢驗真理的標準。人們對物質結構的認識來源于實踐,關于物質結構模型的理論是否正確只能通過實踐來檢驗。“3夸克模型”是當時條件下人們實踐所形成的真理性認識,然而實踐標準本身又是不斷發(fā)展的,丁肇中博士進行的新的實驗,提出了由4種夸克組成基本粒子的新理論,取代了舊理論。
(2) @§在發(fā)展著的實踐中,人們對真理的認識是無止境的,永遠不會停留在一個水平上。4夸克理論的發(fā)現(xiàn),也沒有結束真理,還會有5夸克、6夸克等新理論。
(3) @§人們要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真理,必須充分發(fā)揮主體能動性,發(fā)揚創(chuàng)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論和實踐所束縛。敢于對現(xiàn)有理論提出質疑,善于思考,敢于實踐,創(chuàng)造出新的理論與新的事物。
2.@§明末清初哲學家王夫之的知行觀是“行可兼知,而知不可以兼行。”請用所學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道理分析王夫之知行觀所含的合理因素。
思考提示
@§王夫之知行觀的哲學含義是認識依賴于實踐。人們在實踐中可以獲得認識,但是認識不能代替實踐,實踐才能使人們的意圖獲得成功。事情成敗的關鍵在于能否力行,實踐能使人的認識獲得客觀效果,而認識本身則不可。上述觀點的合理因素是:在知與行的矛盾中,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知行統(tǒng)一的基礎。
3.@§“搬運夫和哲學家之間的原始差別要比家犬和獵犬之間的差別小得多。他們之間的鴻溝是分工掘成的!边\用所學知識談談你對馬克思這段話的理解。
思考提示
(1) @§馬克思這段著名的論斷是說人的才能的差別是由分工掘成的,也就是由實踐的地
132
位、實踐的領域及其廣度和深度等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
(2) @§認識來源于實踐并不否定人的生理素質的差異對認識的影響,但是人的生理素質只是人們進行實踐和認識的一種物質條件,并不是人們的實踐和認識本身。它對于形成人們在知識和才能上的差別不起決定性的作用,造成人們認識和才能差別的決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會實踐。
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基于非典型肺炎防治的需要,武漢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集中優(yōu)秀的人才和先進的儀器設備,以科學理論為指導,運用現(xiàn)代的知識與技術手段,對SARS病毒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2003年5月27日武漢大學宣布:武漢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聯(lián)合研制出抗擊SARS病毒侵人細胞的多肽藥物。經(jīng)科學實驗證明,它可以阻斷SARS病毒侵入人體細胞,具有預防和治療兩種功效。武漢大學在世界上率先找到抗SARS藥物,這對中國科技工作者是一個巨大的鼓舞。
@§上述材料體現(xiàn)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哪些觀點?這些觀點在材料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
思考提示
(1) @§體現(xiàn)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等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觀點。
(2) @§應防治非典型肺炎的需要而進行科學研究,通過科學實驗獲得正確結論,體現(xiàn)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基于非典型肺炎防治的需要”、“集中優(yōu)秀的人才和先進的儀器設備”進行科學研究,體現(xiàn)了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
@§“以科學理論為指導,運用現(xiàn)代的知識與技術手段”,體現(xiàn)了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
@§“經(jīng)科學實驗證明,它可以阻斷SARS病毒侵入人體細胞,具有預防和治療兩種功效”,體現(xiàn)了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5.@§列寧說:“沒有抽象的真理,真理總是具體的!闭務勀銓@句話的理解。
思考提示
@§列寧的觀點,正確地說明了對真理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否則就會抽象地理解真理,使真理變成謬誤。
(1) @§真理是有條件的,離開了具體的時間、地點、條件,抽象地談論真理是唯心主義的觀點。
(2) @§真理是全面的,是事物多方面本質規(guī)定的綜合,片面地談論真理是形而上學的觀點。
(3) @§真理是歷史的,是一個過程,靜止地談論真理是形而上學的觀點。
(4) @§真理是具體的,即在同一時間、地點、條件下,人們對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認識只能有一個,不因人而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堅持真理客觀性的辯證唯物主義的真理觀,反對抽象地談論真理的唯心主義與形而上學的真理觀。
133
6.@§“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說法否定了真理的客觀性嗎?
思考提示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說對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這是由于人的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人的正確認識不僅具有客觀性,而且具有主觀性和差別性。
@§所謂真理的客觀性,是指人的認識中含有不依賴于人的客觀內容,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表明人的認識的主體差別性,而這些具有差別的認識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應由實踐來檢驗。承認人的認識上的主觀性和差別性,并不等于否定真理是客觀的。
六、@§教學資源選輯
1.@§實踐出真知
@§相傳唐朝名畫家戴嵩善于畫牛。他精心繪制了一幅《斗牛圖》,被人們視為珍品。一次,藏畫家把這幅畫拿出來曬,恰巧被一個牧童看到了,牧童不禁哈哈大笑。藏主問他為什么發(fā)笑,牧童答道:“牛在角斗時,尾巴總是夾在兩腿中間,絕不會翹起來。這畫上的牛尾巴翹得像一根豎起來的棍子,叫人不由得發(fā)笑!边@個故事告訴人們,“實踐出真知”,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人的認識不能離開社會實踐。戴嵩是一位畫壇高手,但他對牛的習性的了解,還不如一個小牧童,因為他沒有深人觀察牛的習性的實踐。中國古語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馬音”,“欲知山中事,須問打樵人”講的都是這個道理。
@§生活在19世紀美國的摩爾根,為了撰寫研究原始社會的《古代社會》一書,早在青年時期就多次探訪印第安人的住地,觀察他們的生活方式,并與印第安人交朋友,頻繁往來。為了取得對印第安部落社會更深一層的認識,摩爾根后來干脆當了印第安民族易洛魁人的養(yǎng)子,成為這個部落的一個成員。這樣,就使他得以了解印第安人不向外人透露的習俗和儀式,了解他們的經(jīng)濟、社會組織、婚姻、家庭、藝術和宗教等,掌握了極其豐富的第一手材料。同時,他還到美國和歐洲其他地區(qū)旅行、調查,最終以極為翔實的材料寫成轟動一時的《古代社會》一書。
2、@§樂而忘暑
@§2004年是世界水稻年,我國袁隆平和非洲水稻專家蒙蒂?瓊斯博士獲得“世界糧食獎”。世界糧食獎設立于1986年,由總部在美國艾奧瓦州得梅因市的世界糧食獎基金會每年頒發(fā)一次,授予“為人類提供營養(yǎng)豐富、數(shù)量充足的糧食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此獎被看作是國際上在農(nóng)業(yè)方面的最高榮譽。
@§在2004年3月舉行的“世界糧食獎”發(fā)布儀式上,世界糧食獎基金會主席肯尼斯’奎因表示,在今年聯(lián)合國國際水稻年授予兩位水稻科學家本年度世界糧食獎尤其顯得重要,因為稻米目前是世界大約30億人的主要食物,而這兩位科學家“為大大提高亞洲和非洲億萬人民的糧食安全取得了突破性的科學成就”。
134
@§然而,袁隆平開始研究雜交水稻時,沒有考慮過這些?茖W研究和發(fā)現(xiàn)發(fā)明是一名科學家最為快樂的事情,袁隆平為了研究雜交水稻,簡直到了忘我的境界,總是在中午太陽最毒的時候下田,真可謂是樂而忘暑。
@§人們常說生活中不缺乏美,缺乏的是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而獨具慧眼的袁隆平在農(nóng)業(yè)研究中找到了快樂。過完74歲生日,是享福的年紀了,他卻仍然和年輕人一樣天天下田。他所有的快樂仿佛都來自稻田,鄉(xiāng)土的味道和稻穗的噴香總是讓袁隆平流連不已。“我每天都要下田,要是哪天沒有去就覺得吃不下飯,總覺得什么事情沒有干!
@§1953年,袁隆平從西南農(nóng)學院畢業(yè)后被分配到偏僻的湖南省安江農(nóng)校任教,在一個特殊的年代,開始了一段奇特而又充滿快樂的科學之旅。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什么都學蘇聯(lián),政治“一邊倒”,連科學研究也“一邊倒”,農(nóng)業(yè)科學迷信蘇聯(lián)科學家米丘林、李森科的學說。袁隆平被他們誤導了好多年。
@§這兩人認為無性雜交可以創(chuàng)造新品種——現(xiàn)在連小學生都知道是錯誤的,在當時的中國卻沒有人懷疑其真理性。然而,袁隆平?jīng)]有輕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他便做無性雜交的實驗來驗證:把番茄嫁接在馬鈴薯上面,上面結番茄,下面結馬鈴薯,那該多好啊!實驗做了,的確是上面結番茄下面結馬鈴薯,但是把收獲的種子第二年種下去,馬鈴薯是馬鈴薯番茄是番茄,袁隆平失望透頂。他又做實驗把西瓜接在南瓜上,長的瓜西瓜不像西瓜南瓜不像南瓜,但是種到地里,第二年還是西瓜,一點沒有變。
@§農(nóng)業(yè)科學的周期是以年為時間單位,一次實驗就要等到一次花開、結果。就這樣,幾個實驗誤導了袁隆平好幾年。
@§這時登在《參考消息》上的一篇不起眼的文章像給迷途中的袁隆平以當頭一棒:克里克、沃森和威爾金斯發(fā)現(xiàn)DNA螺旋結構,西方的遺傳學研究進入分子水平。“我當時還在那里搞什么無性雜交,糟糕得很”。
@§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雄蕊雌蕊都在一朵花里面,雌雄同株,沒有雜種優(yōu)勢一雜種優(yōu)勢是生物界的普遍現(xiàn)象,小到細菌,大到人,近親繁殖的結果是種群的退化。但是水稻因為花小,其雜交是當時公認的世界難題,設在馬尼拉的世界水稻研究中心就是因為困難重重,差點關閉。袁隆平偏不信這個邪,他突發(fā)靈感:專門培養(yǎng)一種特殊的水稻品種——雄花退化的雄性不育系,沒有自己的花粉,這樣不就可以做到雜種優(yōu)勢了嗎?
@§于是,漫長的尋找過程開始了,要找到這樣一株雄花退化而且雜交之后產(chǎn)量猛增的“太監(jiān)”水稻簡直是大海撈針。
@§從湖南到海南,從四川到云南,從1964年開始,袁隆平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就是為了尋找那株雄性不育系。就像相隔兩世的戀人,即使是大海撈針,但是有一種信念在支持著袁隆平。
@§尋尋覓覓,觀察細小的花蕊。正午陽光最足,也最毒辣——科學研究是袁隆平最大的快樂,曬一點算什么!
@§功夫不負有心人,1972年,袁隆平的學生李必湖在海南發(fā)現(xiàn)一株野生的雄性不育系水稻“野敗”,雜交水稻的研究之路豁然開朗。
@§袁隆平計劃在2005年完成自己“超級雜交稻”的大面積推廣工作,也就是畝產(chǎn)達到800
135
公斤——水稻現(xiàn)有的平均產(chǎn)量是畝產(chǎn)500公斤左右,而畝產(chǎn)800公斤在袁隆平的實驗田里已經(jīng)成功,下一步是大面積推廣。
@§他的理想是1000公斤——水稻產(chǎn)量可能達到的上限。但是他清楚這個目標可能只是一個遙遠的夢想,在一次接受采訪時他表示:“700公斤我們實現(xiàn)了,800公斤我們馬上就要實現(xiàn),1000公斤就等你們來接班!”他笑著對臺下的中國農(nóng)大的年輕學生說。
(選編自:《讀者》2005年第l期)
3.@§古老傳說顯神奇百名泰漁民脫險
@§新華社電泰國《民族報》1日報道說,泰國部分漁民中流傳的一個有關大海的傳說挽救了一個漁村全部181名村民的性命。
@§據(jù)《民族報》報道,海嘯2004年12月26日席卷泰國南部之時,南素林島上一個漁村的181名村民早已逃到了高山上的一座廟中,從而躲過了一場劫難。
@§“長輩們告訴我們,如果(海)水退去的速度很快,那么它再次出現(xiàn)時的數(shù)量會和消失時一樣多!65歲的村長薩爾貿(mào).卡薩雷說。這些村民通常被稱作“摩根海流浪者”,他們知道許多世代流傳下來的傳說。
@§專家認為,大量海水迅速退去是海嘯即將發(fā)生的最初跡象。然而,由于這種現(xiàn)象很少出現(xiàn)在印度洋沿岸,因而那里的許多居民對此并不了解。大量海水迅速退去的現(xiàn)象發(fā)生后,南部海岸的許多泰國人只是忙于撿拾那些被海浪沖到沙灘上的魚,而聽過老人傳說的“摩根海流浪者”則向山頂出發(fā)了。
(選自:《北京青年報》2005年1月2日)
4.@§講真話的黃萬里
@§幾年前,人們不知道黃萬里是誰。即便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中國人對這個名字也陌生得很。但是,人們都知道黃河,也大都知道黃河上有一座三門峽水庫——那是一項巨大的失敗工程。黃萬里就因此出名。
@§黃萬里是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教育家黃炎培之子,清華大學教授,中國著名的水利、水文專家,我國致力于跨學科研究河流水文與水流泥沙的先驅者之一。曾有人評價,中國現(xiàn)代真正的科學家不多,黃萬里是其中之一。這里的所謂“真正”,包含有這些科學家的悲劇色彩,而黃萬里的悲劇在于,他的價值是通過一個工程的失敗來證明的。
@§實際上,黃萬里的偉大之處,不在于他預見到三門峽工程的失敗,而是在面對三門峽水利工程,中國水利專家集體喪失立場的背景下,他孤身對抗“民意”、觸犯上級,捍衛(wèi)了真理和自己的良心。
@§從1952年開始,中國從蘇聯(lián)聘請專家為治理黃河擬定計劃,遺憾的是所請的專家為水工專家,他們精通水壩業(yè)務,但未必了解黃河。黃萬里曾說,蘇聯(lián)雖有建水電站的經(jīng)驗,但黃河跟蘇聯(lián)的河流不一樣,黃河有泥沙——正是黃河的泥沙日后成為災難的根源。
@§1954年10月,在蘇聯(lián)專家的指導下,以水利部和燃料工業(yè)部為主成立的黃河規(guī)劃委員會完成了《黃河綜合利用規(guī)劃》。那是一個看上去非常美妙的遠景:在黃河干流上將修筑起46座河壩,“500噸的拖船能由人?诤叫械教m州。裝機總容量可達2300萬千瓦,年平均
136
發(fā)電量達1100億度,相當于中國1954年全部發(fā)電量的10倍,灌溉面積由原來的1659萬畝擴大到1.16億畝!
@§在這46座河壩中,三門峽的這座最大和最重要。正是這項工程的修建,導致在以后的40多年里幾十萬人口離開他們原本富裕的家園,遷移到土地貧瘠的偏遠地區(qū),其中一些人來回遷移十幾次,生活變得一貧如洗。據(jù)記載,曾有水利專家前往視察后嘆息不已,國務院派去的高級官員看了也落淚,說:“國家對不起你們”。
@§在當時,幾乎沒有人公開反對上三門峽工程。充滿壯志豪情的領導人一心一意要在自己手里實現(xiàn)“圣人出,黃河清”的夢想。在這種一邊倒的極端氣氛下,負有責任的專家們不敢面對現(xiàn)實,直抒己見,個別的甚至曲意逢迎,企求騰達。敢于講真話,道實情,堅持科學見解的人非常之少,黃萬里的反對之聲就顯得格外刺耳。
@§在三門峽水利樞紐討論會,三門峽工程的“主上派”與只有黃萬里一人的“反上派”展開激烈的爭論。
@§“主上派”們描繪的是建高壩,攔洪蓄沙,讓清水出庫的美妙圖景。而黃萬里說,在這個淤積段上是不能建壩的,否則黃河下游的水患將移至中游關中平原,而且他認為,河道里的泥沙起上游切割、.下游造陸的自然作用,建壩攔沙讓黃河清是違反自然規(guī)律的,是不現(xiàn)實的,何況清水出庫對下游河床也不利。他指出此壩修后將淤沒田地,造成城市災害。
@§當時出席會議的專家大多同意蘇聯(lián)專家的設計,黃萬里孤身舌戰(zhàn)。爭辯7天后見無效,黃萬里退而提出:若一定要修此壩,建議勿堵塞6個排水洞,以便將來可以設閘排沙。這個觀點被全體同意通過。但施工時,蘇聯(lián)專家堅持按原設計把6個底孔都堵死了。上世紀70年代,這些底孔又以每個1000萬元的代價打開。
@§黃萬里關于三門峽水利工程的分析和預見,從工程建成之日起便被一一驗證了。三門峽水庫1960年9月建成,從第二年起潼關以上黃河、渭河大淤成災。兩岸受災農(nóng)田80萬畝,一個縣城被迫遷走,西安受到嚴重威脅。到了近50年的今天,黃河流域的水土保持日益惡化,下游河水已所剩無幾。從1972年黃河開始斷流,20世紀90年代已每年平均斷流100多天。
@§旅居德國的水利工程師王維洛曾在其《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紀念黃河三門峽工程建成四十周年》中算了一筆賬,三門峽工程總結算時耗資達40億元,相當于40座武漢長江大橋的造價,而之后改建費用和因之受災的地區(qū)所遭受的經(jīng)濟損失更是一個誰都無法估量的數(shù)字。
@§黃萬里于2001年8月27日去世。他的子女評價:“他只說真話,不說假話;只會說真話,不會說假話。對于學術觀點是如此,對于政治觀點也是如此;對于有利于自己的事如此,對于不利于自己的事也如此!
(選編自:《新聞周刊》2004年第38期)
5.@§英國十歲聰明女孩憑地理知識救百人
@§據(jù)英國媒體1月1日報道,在幾十米高的海嘯襲向泰國普吉島的一個海灘之前,英國一位年僅10歲的聰明女孩憑借自己在學校里所學的地理知識,預測出威力強大的海嘯將吞沒整個海灘,她立即讓父母提前發(fā)出警報疏散了海灘上的游客,從而挽救了100多名游客
137
的生命,演繹了一段傳奇故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gaoer/59600.html

相關閱讀:第二單元 探究世界與追求真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