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
1、知識與技能:訓練學生整體把握課文,概括課文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道德、情感與價值觀:讓學生樹立和平的信仰,培養(yǎng)學生愛正義、愛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理解“勇氣”的含義。
2、學習小說故事情節(jié)的幾個要素。
教學難點
1、分析人物形象,學習語言表達。
2、透過平靜的敘述,體會感人的力量。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什么是勇氣?同學們想一想,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是最值得欣賞和佩服的勇氣?
(同學們也可以回憶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想一想,有沒有一件表現(xiàn)你非常勇敢的事情?然后給大家講講你那次勇敢的經(jīng)歷。
二、初讀課文。
1、掌握生字詞。(請你寫出文中你學習掌握起來有點困難的生字 )
2、把握文章段落結(jié)構(gòu)。
第一部分(第 自然段):____________ , 引出故事。(總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___ 至 ___自然段):通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現(xiàn)“兩種勇氣”。(講述《勇氣》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____至_____自然段):通過“將軍”對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主題。
三、熟讀課文:
1、提問:美國傘兵講的故事從課文的哪一段開始到哪一段結(jié)束?
討論并歸納:從第二自然段開始到倒數(shù)第五自然段結(jié)束。
2、提問:課文開頭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交代故事的敘述者和主人公之———美國年輕傘兵的外貌、功勛。
3、提問:課文最后四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課文最后四段寫作者聽完故事后的感受,在文中起畫龍點睛突出中心的作用。
4、提問:閱讀課文,說一說,故事是怎樣開頭、發(fā)展、結(jié)束的?
討論并歸納:
(1)開頭:盟軍向諾曼底空投傘兵,美國年輕傘兵在遠離預定地點好幾英里的敵占區(qū)著陸。
(2)發(fā)展:年輕傘兵遇到德國人的追捕,一個法國女人救了他,被德國人發(fā)現(xiàn),她的丈夫被德國人打死。年輕傘兵跑進了樹林。德國人繼續(xù)追捕他,他又一次來到這個法國女人的房子。這個法國女人又一次掩護了他。
(3)結(jié)束:美國年輕傘兵獲救。三天之后,諾曼底地區(qū)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隊。
5、請試用美國傘兵的口吻講述這個故事。
6、提問:用美國傘兵的口吻講的故事與課文原故事作比較,敘事角度和表達效果有什么變化?
(1)從敘事角度看:以美國傘兵的口吻講述一個法國女人兩次掩護地而犧牲了自己的親人的故事。歌頌的主要對象是這個法國女人。而原文則是從第三者的角度講述這個故事,歌頌的對象不僅有法國女人,還有美國傘兵。
(2)從表達效果看:以美國傘兵為第一人稱講述故事,更顯得真實感人。而原文則能從更廣泛的視野,敘述美國傘兵所無法看到、聽到的細節(jié)。使故事情節(jié)更加完整。
7、提問:課后練習一、l。
討論并歸納:當美國傘兵第一次來到農(nóng)家門前請求給予掩護時,法國女人回答說:“哦,當然啦!狈▏苏J為美國人是盟軍,是來法國趕走德國人,解放他們的。理所當然得到法國人的保護。當美國傘兵第二次來到農(nóng)家門前請求給予掩護時,法國女人再一次收留了他,并說:“哦,當然啦?欤 狈▏瞬]有因為第一次掩護了美國傘兵而犧牲了自己的丈夫而感到后侮,還是一如既往地掩護美國傘兵。法國女人為了和平,為了捍衛(wèi)自己的信仰,不惜犧牲,包括自己親人及自己的生命,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8、提問:課后練習一、2。
討論并歸納:我認為作者更重的是法國女人的勇氣。青年傘兵的勇氣是拼命的勇氣,但是法國女人的勇氣是一種為了捍衛(wèi)和平的信仰而不惜犧牲的勇氣。這種勇氣更值得人們的尊敬和贊頌。
9、提問:課后練習一、3。
討論并歸納:“有福氣”是說明這位法國女人值得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的敬重。她的信仰是捍衛(wèi)世界和平,反對侵略戰(zhàn)爭。她懂得為了捍衛(wèi)自己的信仰必須付出代價甚至寶貴的生命。所以她毫不猶豫地做出了犧牲。
四、小結(jié)
本文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期,一個法國女人為了掩護美國傘兵,不惜犧牲自己的親人的故事。贊美了為了捍衛(wèi)世界和平,不惜獻出無價的青春和寶貴的生命的勇氣。
五、作業(yè) :寫一篇讀后感一—讀《勇氣》有感。
【板書設計】 16、勇氣
美國傘兵 法國婦女
著陸失誤大膽求援(勇敢)身份:普通農(nóng)家婦女
不幸被捕越窗逃生(機敏)外貌:并不漂亮
身陷絕境再返農(nóng)家(智慧)眼光:善良鎮(zhèn)定不普通
事件:兩次救援
戰(zhàn)士的勇氣 人類對和平信仰的勇氣
和平是一種信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chuyi/79660.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