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不要想做100分的父母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父母學堂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每次和媽媽們談話時,我都會問:“您愛孩子嗎?”

  媽媽們都會回答說“愛”,至今沒有一位媽媽說不愛自己的孩子。但當我問“當孩子煩人時您會怎么辦”時,大部分媽媽都會不知所措,其表情好像是討厭孩子有罪似的。

  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說,父母無論怎么愛孩子,也會有討厭孩子的時候,并列出了如下的理由:

  一、孩子妨礙媽媽的私生活;

  二、孩子在肚子餓或有所需求的時候會非常愛媽媽,而一旦得到了所需的東西,就會像扔橘子皮一樣把媽媽扔掉;

  三、懷疑媽媽,把媽媽給的食物扔掉,使媽媽對自己產生懷疑,在此同時卻欣然接受其他人給自己的食物;

  四、早上在家里哭鬧了老半天,抱到外面一見到過往行人就眉開眼笑。行人們還撫摸孩子說:“真是個漂亮又懂事的好孩子!”

  上述這樣的孩子怎么能不讓人討厭呢?世上沒有完美的人,再怎么出色的父母也不會是完美的,因此不必因為討厭孩子而感到罪責和不安,應該坦率地承認討厭孩子的心情。但我們往往不愿承認自己討厭某個人,甚至認為父母就應該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當然,努力學習為人父母之術是非常正常的事,但太想成為完美的父母,反而對自己和孩子都不好。

  “杰出的父母”可能會成為孩子的壓力

  慶模小時候常對我們說這樣一句話:“我絕對不做醫(yī)生!

  我很奇怪,從來沒誰說過要讓孩子當醫(yī)生,孩子怎么會說出這樣的話呢?

  想了想,我猜測孩子是因為爸爸和媽媽都是醫(yī)生,都特別忙,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很少,所以孩子產生了不滿。后來才知道事情并不是這樣,而是出于一個令我們萬萬沒有想到的原因。

  我丈夫在幾年前曾獲得過一個大獎,這個大獎是美國醫(yī)學會授予發(fā)表了優(yōu)秀醫(yī)學論文者的大獎。我丈夫是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外國人,家人紛紛表示祝賀,可唯獨慶模的表情似乎很復雜。乍看之下,是嫉妒和絕望交織在一起的表情。但我又想,或許是我太多心了吧!就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可不久后,慶模出現(xiàn)了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一去爸爸的辦公室,就翻爸爸的東西,還偷偷地拿一些回家來。

  我的心一沉,原來來自父母的壓力,已經(jīng)滲透到慶模身上了。

  孩子都希望像父母,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特別是渴望得到爸爸的認可,慶模也是這樣。但是,突然有一天,他發(fā)現(xiàn)自己根本趕不上爸爸,再加上總聽到周圍的人說“應該學學你爸啊”,這些都對他造成了巨大的壓力。結果慶模陷入了“無論如何也趕不上爸爸”的自卑情緒中。

  而出于反抗心理,他才宣稱說絕不做醫(yī)生,可是心中還是渴望得到爸爸的認可。于是為了弄清爸爸成功的秘訣,就偷偷地翻看爸爸的東西。而且我的存在,也對慶模構成了不小的壓力。

  理解了慶模后,我的心一陣痛。沒想到在我們毫無察覺的情況下,我們的存在竟然給孩子造成了壓力。

  此后,我就刻意地給慶模講我們犯錯的故事。比如說小時候媽媽和爸爸都不學習,整天惹是生非,讓父母操心等。我講這些的目的是讓他明白,媽媽爸爸也不是完美的人。

  聽了我的話,慶模起初很驚訝。

  “我還以為爸爸媽媽從小就一直非常優(yōu)秀呢,原來不是那樣!”

  經(jīng)常聽我講爸爸媽媽犯錯的故事,慶模發(fā)現(xiàn)自己有些地方比爸爸媽媽還強,就非常高興。有時慶模問我什么問題時,我明明知道,卻故意裝作不知道地說:“我不知道啊⋯⋯”慶模就會這么說道:“媽媽連這個也不知道?”

  此后,慶模再也不會偷偷地拿爸爸的東西回家了。

  不要想做100分的父母

  如果不經(jīng)歷這樣的事情,或許我還會勸人們盡最大努力學習一切為人父母之道。可是現(xiàn)在,我會信心十足地跟大家說:“不要想著成為100分的父母,努力成為80分的父母吧!”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完美的人,但卻會有看起來很完美的人。在這樣的人身邊時,因為他不犯一點兒錯誤,所以你會感到抬不起頭。而且在這樣的人面前,你覺得自己絕對不能犯一點兒錯誤,所以會感到相當緊張。

  對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父母很完美的話,孩子在他們面前,肯定連大氣都不敢出,一動也不敢動。

  如果努力想成為100分的父母,那您對孩子的一切,也會不自覺地追求完美。試想,一個連自己的錯誤都容忍不了的人,如何能容忍別人的錯誤?

  例如,有的父母容忍不了孩子丟東西的行為。這是因為父母自己經(jīng)常丟三落四,因為擔心孩子丟了東西后會暴露自己的缺點,所以就狠狠地訓斥孩子。這樣看來,過分地追求完美反而會害了孩子。

  不要再努力想成為100分的父母了??如果您衷心希望孩子能接受自身不足的部分,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長的話。

  不要說“我得做”這樣的話

  有很多人不論做什么事,總會說“我得做⋯⋯”,比如說“我得洗衣服了”,“我得送孩子上學了”,“我得做飯了”。這樣說話的人表明自己做任何事,都是按照義務行事,而不是自己選擇、自己決定后采取行動,是迫不得已才做的。

  為什么要那么說呢?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最終都應該由自己的意志決定才對!

  德國著名的自我管理專家穆西豪森博士說:“如果把‘我得做’這樣的話換成‘我想做’或‘我要做’的話,人生就會改變。因為這樣不僅能減輕不得不那樣做的心理負擔,還能冷靜地思考自己面對的多種可能,并因此擺脫被動的局面,變得更積極、更主動。”

  既然這樣,那么從今天開始就這樣說吧:“我要洗衣服”,“我要送孩子去上學”,“我要做飯”⋯⋯這樣一說,聽起來心里也會很舒服,因為沒有被逼迫的無奈感了。

  穆西豪森博士進而規(guī)勸人們,不妨把在碰到困難的時候常說的一些話,改成如下的話:

  我不會→怎么樣才能做得更好呢?

  不行→有什么解決的辦法呢?

  不能完成→先做什么好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zaojiao/61042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