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國人重視吃飯。家長對孩子的愛,在吃飯上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一幅畫面:孩子在前面跑,父母或祖輩拿個碗在后面追。為了讓孩子多吃一口飯,有的哄勸誘騙,有的嚇唬打罵,甚至把小棍子放在飯桌旁。孩子吃飯是自己的事情,家長不必追前追后的讓孩子吃飯。
中國人重視吃飯。家長對孩子的愛,在吃飯上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一幅畫面:孩子在前面跑,父母或祖輩拿個碗在后面追。為了讓孩子多吃一口飯,有的哄勸誘騙,有的嚇唬打罵,甚至把小棍子放在飯桌旁。
吃飯是人的一種本能,它怎么可能需要費那么大力氣去讓孩子張嘴呢?我們的家長太累了,我們的孩子也太累了,吃飯居然成了一些精神負擔。請吧吃飯的權力交給孩子吧!
第一、家長改變態(tài)度
在孩子的吃飯問題上態(tài)度平淡,吃多了不表揚,吃少了不批評,這個問題上始終平和愉快,讓孩子不再因為吃飯的問題而感覺有壓力。孩子拿起飯碗時心理上輕松,才有可能產生正常食欲。
第二、如果孩子已出現了厭食癥狀,就不要指望他半月二十天就能恢復
家長要有耐心,這份耐心不是來自你強壓焦慮的暫時的鎮(zhèn)靜,而應該來自你正確認識后徹底的坦然。孩子的恢復需要很長時間,幾個月甚至幾年。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父母只是由明處強迫變成躲在暗處盯梢,到一定時間終于忍不住又去嘮叨孩子,那么一切都將前功盡棄
第三、不要在各種食物間劃杠杠,不能說這個有營養(yǎng)要多吃,那個沒營養(yǎng)要少吃
有沒有營養(yǎng)要靠家長在做飯時調節(jié)。拿上桌的食品就要允許孩子自己選擇。對于孩子不喜歡吃的食品不可以用條件來威逼,比如不要對愛吃肉而不愛吃菜的孩子說“如果不把菜吃了,就不給你吃肉”。這樣的話只能讓他更討厭吃菜。不妨把話反過來說,“必須吃完肉才給你吃菜”,這樣倒可能刺激他對菜的興趣
第四、讓孩子自己吃飯,不要喂
孩子從一歲半左右就可以自己吃飯,父母不要把辛苦用在給孩子喂飯上,只需用在收拾被孩子弄下的“爛攤子”上就可以了。經常喂飯會影響孩子的食欲,而且影響兒童手部技能和肢體技能的發(fā)育。有的三、四歲的孩子養(yǎng)成了壞習慣,家長不喂他就不吃,喂就吃幾口。這種情況要立即改變,告訴孩子以后自己吃飯。如果他不肯,就餓幾頓,肯定餓不著,壞毛病幾天就改了
第五、不要和孩子在吃飯的問題上談條件
比如有的家長總喜歡說你要是好好吃飯,我就給你買玩具或帶你出去玩,這一類的話都會對孩子吃飯造成消極影響,而且教會他用無理要求來要挾父母
孩子吃飯,自己決定喜歡吃什么,吃多少,才能對自己有充分的自信。如果明明沒有吃飽,為了貪玩而不再吃了,那么過一會兒他挨餓,他就自作自受。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要由別人來決定,那么長大了也就失去了找到自我,認識自己的機會。爸爸媽媽們,請從放手讓孩子自己吃飯做起,把獨立思考和探索的機會還給每一個孩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zaojiao/547346.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