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孩子家長包括學生的老師,亟需來場惡補,趕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我從長期搜集來的材料中,經過仔細篩選,覺得以下“八講”是必須中的必須,應該理解吃透,結合實際,將其盡快體現在自己的教育實踐中。面對愈來愈殘酷的無序競爭現實,誰愿意讓下一代未來面臨處處受困的個人被淘汰不好后果呢?趁他們還沒長大,讓我們趕緊學會采取正確的教育方法,把有用的習慣、必要的本領、好的思維方式和人生態(tài)度教給他們吧,時不我待了。
■第一講:《聰明媽媽多創(chuàng)造“全家餐”》
武警總醫(yī)院中西醫(yī)結合科袁紅博士提醒母親,要做孩子和爸爸溝通的橋梁和潤滑劑。雖然夫妻雙方工作很忙,但媽媽要千方百計創(chuàng)造全家聚餐的機會。下面三個小故事里有一些好辦法,值得母親們借鑒。
全家動手做晚餐
案例一:劉女士的家在城市西南部,而丈夫在城市東北部工作,整天忙生意,難得回一次家。所以家里經常只有她和13歲的兒子小明兩個人。劉女士經常要加班,小明從八歲起就開始學著獨立生活。但前天,她卻在家里看到兒子同一個比他年齡大的男孩子在做一些戀人之間的親昵動作。
專家點評:小明是一個因缺少父愛,而導致對同性過分依賴的典型例子。劉女士應該想辦法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與父親共同進餐的機會,比如利用周末,帶孩子到他父親租住的商住兩用的辦公室里,全家齊動手做晚餐。讓孩子通過與父親一起工作,明白自己并不孤獨,自己的身后除了母親,還有強健的父親。雖然他們不能時刻陪伴自己,但是當自己需要時,他們一定能夠與自己在一起。
餐中多交談
案例二:王女士的兒子亮亮從上初中后,就不愿意跟父母多說話了,吃完飯就鉆進房間,平時問什么都隨便搪塞。雖然丈夫工作忙,但對于孩子的成長特別關心,總是一到家就問孩子一天的表現和學習等,可是亮亮卻不買他爸爸的賬。為減少“戰(zhàn)爭”,丈夫常一個人在外面吃完晚飯再回家。
專家點評: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他爸爸沒有足夠的時間和他交流,親子關系很生疏。王女士要做的是,說服丈夫回家吃晚飯,多和孩子面對面交流。她可以提起話題,有意跟丈夫表揚亮亮的成績,讓他表揚和認同亮亮。在餐桌上,請亮亮爸爸講講自己小時候的經歷,讓孩子也發(fā)表自己對于事情的看法,還可以及時糾正他不正確的觀點。這樣,不僅孩子可以感覺到自己在父親心中的重要位置,父母也可以很好地與孩子進行交流。
餐后一起做游戲
案例三:張女士的女兒剛上小學,此前女兒的生活都由她獨攬。丈夫最近決定和她共同承擔孩子的教育,決定每天用晚飯后的一個小時陪女兒做游戲。一個星期后,女兒開心地說:“我喜歡爸爸管我。”
專家點評:張女士的辦法很不錯,通過晚飯后的一小時,讓父親與孩子充分溝通。朋友式的交往方式,對孩子的成長很有幫助。面對孩子,我們應該重新審視我們的地位,試著與孩子交朋友,因為朋友之間才是真正平等的。英國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說:“要讓孩子懂得自己照料自己。要讓他自己知道怎樣穿鞋子、怎樣穿衣服、怎樣脫衣服。在他的歡樂中,映照出人類的尊嚴,因為人類的尊嚴是從一個人的獨立自主的情操中產生的。”
■第二講:《孩子需要“逆向關懷”》
美國阿拉斯加國家動物園的鹿苑里,鹿群因既不必為覓食而發(fā)愁,也不必為逃避敵害而窮于奔跑,因而很快就繁殖起來。然而在一度興旺之后,病弱殘疾者與日俱增,最后竟出現瀕臨絕種的危機,雖然政府曾不惜斥巨資予以搶救,可惜一概無效。后來一位聰明的管理人員建議把幾只兇殘的惡狼引進鹿苑,許多病弱的鹿被捕殺了。狼捕食了病弱者,又迫使鹿群為逃避狼害而重新拼命奔跑。從而使得留下來的鹿群體質日益健壯。后來,人們把這種奇特的動物“保護”方式稱為“逆向關懷”。
對于孩子,我們也應提倡這種“逆向關懷”。
親子之愛,人皆有之。望子成龍,將來在社會有所作為,也是人之常情。但許多家長不顧客觀實際,生活上對孩子有求必應,處處溺愛,使孩子成了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小皇帝”。這種方式極易造成孩子脆弱、依賴、攀比、消極、懶惰等不良心理,無益于孩子健康成長。因此,家庭教育必須補上重要的一課----適當給孩子一些“逆向關懷”,要硬起心腸,收藏起一半愛。生活中,你不妨試試以下幾種方式:
該碰的釘子要碰
孩子初來人世,單純幼稚,假如家長處處都替他安排得天衣無縫,他就不會對這個世界真正了解,將來很可能會碰大釘子,正如魚兒生下來就要在水中游一樣。如果好意為它套上一個救生圈,后果會怎樣呢?
該繞的彎路要繞
家長提供的捷徑孩子未必買賬,即使走在捷徑上,他也不一定能安下心來,反而會對自己沒走的路躍躍欲試。而且,沒有過程的結局,沒有挫折的成功,就像憑空給了中國足球隊一個世界冠軍的稱號,又有什么意義呢?
該受的苦與累要受
要讓孩子知道一切幸福都來之不易。否則,他就不會珍惜它,理解它,以致身在福中不知福。
該動的腦子要動
孩子有自己的思維,應該給他們一定的空間,一來可以鍛煉他們的應變能力,二來也可以讓他們懂得生活的甘苦。
該聽的意見要聽
不要事事都把孩子的意見排除在外,也許他們以獨特的視角,純潔的心靈提出的建議或提醒,會彌補成人們的某些局限呢。
該保留的稚氣要保留
孩子就是孩子,假如一個孩子過于老成,處處跟大人們想的做的都一樣,城府頗深,你不覺得孩子過早地失去了童趣、天真,是不是有些殘酷呢?
該講清的道理要講清
有些事情該正面解釋的就應明確答復,免得讓孩子胡亂猜測,含糊不清,以致誤入歧途,甚至釀成大禍。
■第三講:《扭轉叛逆孩子的六字真經》
在武漢市武昌區(qū)工讀學校(是對有違法和輕微犯罪行為的中學生進行特殊教育的半工半讀學校)從事特殊教育25年的班主任龔貞智,向父母們傳授了他的教育經驗:扭轉極度叛逆的孩子,需要“耐心+認可+鼓勵”。
龔老師稱,這些極度叛逆的孩子多出自兩種極端教育的家庭:一是家庭教育放任,父母無力管孩子;二是家庭極度溺愛,不敢管孩子。孩子受到不良影響卻無人正確引導,結果壞習慣越積越多。“耐心+認可+鼓勵”這六個字看來容易,但需要父母下決心、沉得住氣。
現在大多數父母對于叛逆的孩子沒有耐心,無法接納孩子。龔老師說,再叛逆的孩子身上也有其可愛之處,如懂得尊敬老人、有愛心、打字速度快等,父母要耐心發(fā)現,沖孩子的閃光點去愛孩子。極度叛逆的孩子一般不愿與父母和老師交流,這給教育帶來阻礙。龔老師說,為了接近一個眾人看來不可挽救的“壞孩子”,他曾陪那孩子打了一個星期的籃球,其間他也想發(fā)作但都忍住了。“你的球打得不錯呀!”一周后,兩人相視一笑,就這樣孩子接納了他,后面的教育開展起來就容易了。父母同樣可以效仿,去感動孩子。
龔老師說,有的孩子外表冷漠,但面對認可和鼓勵,他們內心其實是很在乎的,父母不應該看到孩子表面無反應而放棄教育。
■第四講:《學會賞識,對孩子的一生負責》
作為父母,一定要賞識自己的孩子,哪怕他有缺陷,別人都看不上你的孩子,你也要擁抱他、贊美他、欣賞他,為自己創(chuàng)造的生命奇跡而感到驕傲和自豪。當家長的一定要為你孩子獨具的特點、天賦而鼓勵他。
家長首先要自尊,也要尊重孩子,在人格上一律平等。要學會傾聽,學會道歉,當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做錯了什么,不要礙于面子而放在心理自責,而要給孩子公開道歉。比如有的家長動手打了孩子,打后自己也后悔,但為不失尊言,不肯公開道歉。學會賞識教育,就應該誠懇地、深表內疚地向孩子道謙,以表示對孩子的尊重。你這樣做了,孩子就會很尊重你,有什么心里話都會跟你說,你的道歉就在孩子與你之間建立了寶貴的互信。
人們常說:理解萬歲。家長應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進行換位思考,你應具備良好的心態(tài)去陪伴孩子、與孩子溝通。在孩子的溝通上,口頭溝通不如書面,書面不如肢體,肢體不如眼神。摸摸頭、拍拍肩膀、拉拉手,多舉大姆指,多擁抱。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對孩子的眼神最好是含情脈脈的,千萬不要不屑一顧地,冷冰冰地,更不要惡狠狠地看孩子,他會有一種恐懼感的!眼神可以愛“死”人,也可以殺死人。當孩子沒在你視線之內時,你可以留字條、發(fā)短信說:我愛你,對不起等等。
家長還應該學會發(fā)掘,學會分享,要賞識孩子的才能、價值,并給予發(fā)掘和分享。要有熱情的心態(tài),快樂的心情,給予孩子激勵,激發(fā)孩子的潛能。在孩子剛開始學寫字的時候,可能一頁紙中99%都寫不好,但只要有一個好的,就告訴他以后每個字都按照這個字來寫。教育一定要用賞識的眼光,哪怕99%的缺點,也要找到孩子身上那1%的優(yōu)點,并把它放大變成99%的優(yōu)點。賞識只會使孩子越來越好,抱怨就會令孩子越來越差。
學會反思,學會等待,不要急于求成。俗話說,只有包容才有寬容和笑容。包容要學會兩點:第一點學會反思,孩子的問題是家長的問題,要在家長身上找原因。第二點學會等待,因為欲速則不達。要包容孩子的過錯,承認差異。
■第五講:《成功父母的十大秘訣》
一、首先要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留心使孩子學著去做。
二、給孩子一個房間或者房間的一部分,主要供孩子學習和玩耍。不要因孩子房間里或桌面上很亂而責罵他。
三、向孩子提供一些健康向上的書籍和學習材料。定時為孩子讀點東西,讓孩子從小養(yǎng)成愛讀書的習慣。
四、抽空帶孩子到他感興趣的地方玩。適當給孩子買一些他喜歡的玩具,并和他一起玩。
五、認真對待孩子的個人要求。相信孩子的理智并信任他,讓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他制定個人計劃和完成計劃的方法。
六、讓孩子獨立思考問題,鼓勵孩子展開想像,讓孩子編故事畫畫等。有條件者豎一個陳列架,讓孩子在上面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
七、允許孩子參加家庭活動的策劃和外出旅行,教孩子與成年人和來自不同社會文化層次背景的孩子正常交往。
八、對孩子提出的問題,要耐心、認真地作出回答。不存在父母完全不能與孩子討論的話。
九、當孩子犯錯誤或做事失敗的時候,不要戲弄他,更不能用辱罵來懲治孩子,應該對他說,任何人都有犯錯誤的失敗的時候,并給孩子一個改正錯誤和成功的機會!
十、抽出適當的時間和孩子單獨交談,對孩子好的習慣與成績要給予贊許和鼓勵。給孩子實踐的機會,讓他學到更多的知識。教育孩子,自己能做的事,盡量不要依賴別人。
■第六講:《不打不罵的10大管教妙法》
很少有父母天生就會教孩子,也很少有父母能自然而然地成為育兒高手。要想做一個成功的父母,就需要不斷地充實新知識。如果您從小就沒有得到太多良好的教育體驗,現在又很難去思考應該如何對待孩子,那么請參考一下程桂英老師提出的10個方法。當您被孩子氣得火冒三丈的時候,不妨用這些方法來取代打罵的教養(yǎng)方式。
1.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于生計的同時,家長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了解孩子,與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師多多溝通,盡量對孩子在幼兒園和家庭中的表現有一個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誤解。這樣一旦孩子真有不聽話的時候,也能比較明白應該如何去引導孩子。
2.吸收教育知識
社會在變化,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也在變化,那么教養(yǎng)方式自然也要不斷進步。身為家長,就要責無旁貸地主動吸收教育新知。在傳統的親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權威來教育孩子,而打罵處罰更是權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幫助家長跳出自己的成長經驗,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觀念。
3.耐心傾聽孩子
如果是氣急攻心的家長,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此時,程桂英老師建議家長先冷靜下來,嘗試著多一分耐心,問問孩子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當家長的心思已經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fā)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經釋放掉了很多負面的情緒。
4.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長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tài)度來對待孩子。對此程桂英老師特別建議,希望家長真正放下身段,從內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說話,將孩子當做成人一樣給予尊重。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不”,而是要給孩子選擇題,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如果孩子的年齡足夠大,表達能力沒有問題,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方案或替代辦法。
5.跟孩子講道理
除了平時的告誡之外,家長也要在實際的情境中教導孩子一定的道理。讓孩子有同理心,讓他從其他人的角度去體會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至于解說道理的方式,則可依孩子的年齡來選擇講解的深度,特別小的孩子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
6.讓孩子去體驗
如果孩子老是聽不進大人的話,那么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會“自食惡果”的滋味。通過自身的切實體驗,孩子將能深刻領悟到家長的教導有多么正確和重要。
7.同孩子做協商
不要總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么不只是孩子痛苦,就連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當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協商,各退一步也許是很好的方法。比如當孩子想要跳沙發(fā),而家長卻有事情要思考的時候,就可以請孩子去臥室的床上跳,或者請他等一會再跳,或者等家長把事情處理完,再帶孩子去公園盡情地跳。
8.盛怒時不管教孩子
在極度憤怒的狀況下,家長肯定無法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所以,當家長無論如何也平靜不下來的時候,程桂英老師建議家長暫時離開現場,或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別的事,如打電話給朋友聊天、聽音樂等。等自己平靜下來以后,再和孩子好好談談。
9.修正對孩子的期望
有時家長真的太過于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標準(或許是家長自以為能夠做到,但實際上從來沒有做到過!)來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齡還小,有好動、固執(zhí)、健忘等表現都很正常。家長如果真的要對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成長狀況,不要總是拿放大鏡去看待孩子的表現。
10.真誠對待孩子
g有些家長在與孩子做溝通的時候,總是喜歡用指責或命令式的語氣,這常常讓孩子難以接受。據程桂英老師介紹,親子之間的溝通應該是真誠而沒有距離的,家長可以很誠實地將自己的擔心或情緒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了解他的行為會讓你難過,或是會讓你擔心、懼怕。只要語氣是平和的、態(tài)度是真誠的,你就會發(fā)現,其實孩子是很樂意體貼爸爸媽媽的!
■第七講:《簡單妙招提高孩子情商》
據美國《紐約每日新聞》11月17日報道,美國心理學家近日研究發(fā)現,能夠心存感激,經常說"謝謝"的孩子情商更高:機靈、熱情、堅定、細心而且更有活力。而且,這些孩子也更樂于幫助別人。
經常讓孩子回憶讓他們感激的人和事,是教育孩子感恩的最好方法之一。孩子在你的引導下,也許就不會自私地說只喜歡自己的新玩具和美味食品,而會想起幫助自己的小朋友和親人。但是,感恩并不只是說聲"謝謝"這么簡單,更要讓孩子懂得其內在的深意。
家長要讓孩子知道,分享內心的感恩之情,并將這種心情充分地表達出來,也是一種快樂。同時要注意的是,即使孩子收到了自己不喜歡的禮物,也要學會去感謝對方。因為孩子不該是為了禮物價值的大小而感謝他人,也不該為得到的多少而感激,而是應該感謝他人的心意和友善,以及花在自己身上的寶貴時間。
■第八講:《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新文化報報道:天底下每一個父母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愿,渴望自己的兒女長大能夠成才。但是,還有不少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陳舊,方法失當,盡管為孩子的成長操碎了心,結果事與愿違,甚至出現追悔莫急的失誤。
孩子幼小的心靈,好比一張白紙,不同的家庭教育可以畫不同的圖畫,塑造孩子不同的品性。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會教和不會教的父母。可見家長使用的方法是否妥當,直接影響著家庭教育的效果。家庭教育如何才能取得成功?成功家庭教育之路究竟在哪里?究竟該怎樣走?我認為家長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探索實踐。
一、潛移默化的影響
研究表明:孩子最早的學習是從模仿開始的。他們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會將看到、聽到、感覺到的東西“溶化”在正在發(fā)育的大腦里。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知不覺地加以效仿。所以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師,他們的每句話,每個舉動,每個眼神,甚至看不見的精神世界都會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平時,我們在馬路上、院落中、樓道里,見到吹胡子瞪眼、唾沫星子亂冒的“訓子”場面,并不少見。這些家長自以為“訓”是為人之父的特權,更有甚者,還以拳打腳踢相伴!坝枴钡慕Y果,往往事與愿違,除給孩子增加抵觸情緒外,別無所獲。“身教勝于言教” “訓”不是家長的特權,身教與言教并舉才是做家長的責任。所以,對小孩子來說,需要的不是批評家,而是榜樣。
在河南省的一個小山村,林氏三兄弟相繼成了博士研究生。他們來自農民家庭,家境貧困。他們成功的秘訣在哪里呢?在于父母的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林氏夫婦在3個兒子入學前和求學歷程中,用自己好學的行為來影響他們,兩代人每天挑燈共學的讀書氛圍一直延續(xù)到3個兒子都上大學。更為高明的是:他們當年那么窮困,卻長期訂閱文學雜志和傳習世界名著,使3個兒子不僅讀了數遍,還討論了數回;在他們一貧如洗的四壁上,貼滿了各種紙條,上面寫著做人的名言和警句等。3個兒子就是在這樣貧困,然而格調高尚的氛圍中長大了。這對他們的文化修養(yǎng)、人生感悟、人格升華,都產生了極其深刻深遠的影響。
林氏夫婦教子的感人之處,并非是培養(yǎng)出3個博士,而是其在貧困中堅忍不拔、自強不息、勤奮好學的精神。這種精神深深感染每一個兒子,鑄就了他們不缺不撓的性格,促進他們奮發(fā)向上,充分發(fā)揮各自的學習潛能。
二、讓孩子學會怎樣做人
做人是孩子的立身之本,因此,欲使孩子成才,先要教孩子做人。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認識不到這一點的家長,也培養(yǎng)不出懂得孝敬長輩的子女,更造就不了國之棟梁、社會精英。
許多家長考慮孩子做人,往往只看重如何使之做所謂“有用”的人這一點點內容,就像軍閥混戰(zhàn)年月里的那些大權在握的老粗,唯在如何網絡和造就好使的炮灰上下功夫,從來不懂得去關心一下下屬的其它更重要的方面與需求。這種家長,僅僅在知識和技能上促使子女使勁用功,根本不會在品質和性格方面主動施加影響和進行教育。所以他們培養(yǎng)出來的下一代,實在跟戰(zhàn)場上的炮灰沒什么兩樣,日后對誰也都無足輕重,根本配不上是這個世界的主人翁。
須知:正直、善良才是“有用”的基礎。只有具備終生不變的優(yōu)秀品質和健全的人格,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對社會自主有用的人才,而不是連其自身生命,將來都要去任人隨意擺布的炮灰或缺乏靈魂的機械人。那種背離現代文明被成批生產出來的“螺絲釘”,事實上等同于毫無獨立思想、沒有創(chuàng)造才能的行尸走肉,對社會的進步發(fā)展和自身的家庭美滿幸福十分不利,只對準備不負責任使用和擰緊他們的“螺絲刀”有利。這樣的反面不幸例子,舉不勝舉,即使在我們身邊也不乏其例存在著。重智輕德害死人了!
中央電視臺“大風車”欄目小記者馬宇歌,是一名網上一搜,不見重名的品學兼優(yōu)小學生,名揚四海,享譽國內外。在她的成長道路上,她的爸爸馬弘毅為自己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傾注了大量心血。馬弘毅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自己的孩子,在工作上認真負責,無論分內分外之事,凡是對社會有益的,馬弘毅都很關心,兢兢業(yè)業(yè)忘我無私。他認為: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父母自己首先就要朝這方面努力。在爸爸的教導和支持下,一上小學,每天下午放學后的本班教室,都是馬宇歌一個人自覺留下來全面打掃的。等她忙完班上的清潔衛(wèi)生,學校除了傳達室的工友以外,經常一個人都沒有了。無論冬夏,小宇歌長年累月如此,習以為常,每天都是打掃完教室才一個人獨自離校。那次初春、晚飯前,正上小學二年級的宇歌和往常一樣又獨自打掃班級教室,在落著椅子登高去擦黑板的時候,不小心摔下來受了很重的傷。第二天爸爸向班上說明情況,幫宇歌請了假,照顧她躺在床上動彈不得。一連5天,沒有一個人主動來看她。小宇歌靠著枕頭出神地默默望著窗外的樹梢和藍天,她多么希望和自己朝夕相處的老師同學來看看她,和自己說說話呀。父親最懂女兒的心思了,他告訴女兒:“咱們不應計較別人對自己的回報,我們不是為了得到才去付出的,而是為了使這個社會更加美好……”父親的諄諄教誨,那意境、那胸懷多么寬廣啊!
馬弘毅在“德”的方面對孩子的教育,在有些急于求成的家長看來,是“中看不中吃”的,甚至只會讓別人占便宜,對自己一點好處也沒有。實則不然。
不少人都以為21世紀面臨的是“新技術”革命的挑戰(zhàn)?墒乔≡诖藭r,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卻提出了21世紀人們面臨的“首先是道德和倫理的挑戰(zhàn)”。這個提法是以在全球的廣泛調查結果為依據的,有來自不同國家的國際一流專家總結分析為結論。并且現代西方教育家,還從另一角度,也已發(fā)現了美德對人事業(yè)成功的直接影響:
1、你為別人有所奉獻,別人都能感受到,所以你更容易為別人所接受,使你擁有更好的人際關系。而人際關系是事業(yè)成功的重要保障。
2、品德高尚的人,往往胸懷寬廣、豁達樂觀。因為他們考慮自己少,患得患失的情緒也比較少。這種積極的情緒,很有助于事業(yè)成功。
3、樂于助人的人容易有成就感,因為他們從幫助別人得到的回報中,也獲得了對自我價值的肯定。這種成就感是人生努力取得成功的重要推進劑。像馬弘毅那樣,真正教會孩子如何做人,并非是舍近求遠的成才之道,而是人生通往遠大成功未來的必由之路。
馬宇歌的情況后來如何呢?有心的家長不妨到網上去搜搜這個學生的名字,看看有關她的一系列特別是最近的成長實況介紹。結果一定會讓你大吃一驚,頓然有悟的。網上只有一個人叫“馬宇歌”,沒有重名者,非常好找。建議同時也搜搜“馬弘毅”,順便了解一下他的系統教育思想。千萬不要忽視馬弘毅的德育教育,他里面不含一絲當前種種時髦的、具有特色的社會三聚氰胺主義,等等腐敗性的政治說教成份。可以說,馬弘毅創(chuàng)造了我們時代家庭教育,情商培養(yǎng)不次于智商培養(yǎng)的最成功案例。且資料完整,親切感人,如在身旁。他的教育理念,跨越了意識形態(tài)的愚昧藩籬,遠離開任何害人的政治偏見,顯得很平實、很可靠、很偉大、很成功、很難得、很有生命力。
三、促孩子素質全面發(fā)展
孩子就像一株幼苗,生長中既需要水分,也需要土壤、陽光、和養(yǎng)料。實施素質教育,要求學校、社會、家庭都應依據教育方針,全面培養(yǎng)青少年一代,促使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
我們正處于21世紀,孩子們面對的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機遇和挑戰(zhàn),他們不但需要知識和技能,還需要健全的人格,更健壯的體魄。更積極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更強的實踐能力。而這一切,需要從小就加以培養(yǎng)。
張弛,是劍橋大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中國籍博士生,年僅22歲。他的成長和培養(yǎng),是普通人可望且可及的。他的父親張明山談到對兒子的家庭教育時,一連說了幾個“要”和“不要”:“在學習之前,一定要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和求知欲,一定要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克服困難的能力,不要把孩子推給學校就不管了。要配合培養(yǎng),不要讓孩子一味依賴父母的指導,不要打擊孩子的信心!
因此,他在實踐中注重了以下幾點:
A、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
B、孩子學習情感的培養(yǎng)
C、教育孩子學會做人,及愛心的培養(yǎng)
D、獨立意識的培養(yǎng)
E、與孩子平等溝通、“面與面”的交流
F、對孩子實行積極暗示
G、適時適度夸獎和欣賞孩子
H、培養(yǎng)和提高綜合素質
I、培養(yǎng)自信;培養(yǎng)孩子勞動意識、吃苦精神、刻苦學習
J、家校實施教育一致
該家庭的實踐經驗和結果證明了美國哈佛大學心理系教授丹尼爾?戈爾曼的一句話:“人的成功,智商指數只占20%,而情商等因素占80%”
四、還自由和空間給孩子
孩子在身心發(fā)育的過程中,有著廣泛的興趣和求知欲。這些是他們學習的內在動力,要保護這種求知欲并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力。就需要給孩子一個自由探索和選擇的空間。
教育家認為,對孩子行為的不當干預,不僅會束縛孩子的求知欲,而且會挫傷孩子的自信心,對他的智力發(fā)展和人格形成都有不利影響。
一位成功的家長說得好,如果你想把孩子培養(yǎng)成參天大樹,而不是小小的盆景,那就把他放到廣闊的天地里去。
。ㄒ唬┙o孩子自由,讓孩子獨立
臺灣漫畫家蔡志忠,他的家庭教育觀念頗具特色!拔易屗杂伞边@是蔡志忠父親的“家教之道”他15歲那年,要去臺北畫漫畫,父親只是一句“那就去吧”將蔡志忠終身前途的大事就決定了。當別人問他怎么放心兒子棄學離家時,他說:“對兒子的行為其實一直都很注意,知道他的興趣和天分,所以,我給他自由!薄〔讨局腋赣H言行,促進了孩子獨立個性的發(fā)展,有助于孩子形成積極自信的性格。試看眾多孩子到了入大學時,還要父母陪同,甚至鋪床疊被,也要父母代勞,家教優(yōu)劣的差異,豈不明顯可見?
。ǘ﹦(chuàng)設寬松的家庭氛圍
英國歷史學家弗勞德說:“一棵樹如果要結出果實,必須先在土壤里扎下根。同樣一個人也需要學會依靠自己,學會尊重自己,不接受他人的施舍,不等待命運的饋贈。只有在這樣的基礎,才可能做出任何知識上的成就。”著名作家石灣,她認為:子女成才關鍵在自己。在培養(yǎng)女兒的過程中,她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了培養(yǎng)女兒的自立、自尊意識上,把女兒當作朋友來看待,在同等地位上與女兒討論交流生活中的難題和選擇,而不是高高在上,一味的要孩子順從自己的想法。正是這種“詩外”的功夫營造了寬松的家庭氛圍,使孩子在許多時候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自尊和支持,從而堅定了對自己選擇的自信,在生活的道路上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ㄈ┳尯⒆幼鲎约涸敢庾龅氖
心理學表明,興趣是我們從事某種活動的原動力。興趣能對我們從事的活動起支持、推動和促進的作用。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也能體會到,只要孩子感興趣的事,他就一定會自覺自愿地去學習鉆研,并能創(chuàng)造性的把它做好。興趣能激發(fā)孩子內心潛在的熱情,豐富他們生活,使他們對世界、對明天抱有無限美好的希望。許多孩子借助個人愛好在不同領域中取得了優(yōu)秀成績,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建起很強的自信心,為他們以后的成長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五、送智慧和耐心給孩子
每一個孩子都有與別人不同的的天賦、興趣和個性,人類的多種能力中,他總有一種或幾種較強,也會有一種或幾種較弱。只有根據孩子的特點,揚長避短。因材施教,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
家庭教育與學校、社會教育相比,其長處是能施以“個別的”,而不是“一般的”教育,但這種教育需要父母的耐心和智慧,需要細心了解孩子,認識孩子,發(fā)現其特長和特短,根據孩子的個性和興趣愛好特點進行循序漸進的教育,許多家長正是堅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結果使孩子走上了成才之路。
六、造快樂和自信給孩子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離異家庭逐漸增多,單親家庭的教育無疑比正常家庭有著更大的難度。因為家庭的破裂往往會給孩子尚未成熟的心靈帶來程度不同的沖擊和傷害。但是,這樣的家庭中也有許多孩子得到了健康的成長。這靠的是父(母)非凡的理性、克制和對孩子的愛。他(她)把痛苦和難堪留給了自己,努力把更多的快樂和自信送給孩子,給孩子一個堅強的精神支撐和正常的生活空間,使孩子的智力和情感都得到了正常的發(fā)展。
1999年的南京市“十佳家長”陸劍瑾,她的家教就是一個值得單親家庭進行成功家教學習的例子。家庭的破裂給4歲兒子幼小的心靈留下了一塊不易抹去的陰影。在兒子幼稚的臉上流露出與他年齡不相稱的沉默和憂郁。于是,她下定決心轉變兒子,使兒子和正常的孩子一樣充滿信心的學習和生活。她首先從轉變自己開始,努力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收起了脆弱和悲傷,只讓兒子感受到燦爛的笑臉和鼓勵的目光。針對孩子在校情況,和老師一起及時對孩子鼓勵,及時糾正孩子的性格缺陷,讓孩子多多參與各項活動,孩子在活動中得到了肯定,贏得了自信(我不比其他小朋友差),得到了勝利的喜悅的成功,她成功了。
陸劍瑾家教成功的事實告訴每一個單親家庭:當家庭解體的事實到來時,大人不管有何種感受,都不能忘記做父母的責任,要幫助孩子盡快從不幸的陰影中走出來,要以良好的心態(tài)去感染、教育孩子,使他能夠自信地生活、學習,去燦爛的迎接明天。
家庭教育如何取得成功,不能靠簡單的模仿,因為我們的孩子不是一臺機器,他們來自不同的生長環(huán)境,來自于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性格、興趣、愛好,又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在不同層次、有著不同素質、具有不同條件的家長,要因地制宜、因才(子女)施教,這樣,我們的家庭教育才不至于走彎路,才不會出現了追悔莫急的偏差與失誤,才能夠令我們的家庭教育走向成功。
(作者:陜西省西安市惠院院) 來源:《中國關工委養(yǎng)成教育總課題組推薦》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zaojiao/1077613.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