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旬,華德福教育國際組織講師、華德福廣州學校教師美國人Taimi來到北京做教育推廣工作。在幾家幼兒園,Taimi女士和老師、部分家長進行了分享體驗。Taimi女士有20年華德福老師的背景,穿著簡單、自然,象一位親切的鄰家大嬸。在蒙臺梭利布布園,分享體驗為期兩天,內容分別是制作手偶和特色活動內容講解。
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由奧地利科學家、哲學家魯道夫•史坦納創(chuàng)建,是當前世界上較有影響的教育思潮。史坦納認為教育不應該僅僅關心大腦的發(fā)展,而應該關心身體、心靈和精神的結合。因此渥德福教育非常重視兒童動手、動腦和情感、心靈的和諧發(fā)展。他認為幼兒的主要學習方式是模仿,是不加選擇對環(huán)境的全盤吸收。因此家長、老師的一個重要責任就是為幼兒精心選擇可供模仿的環(huán)境,讓幼兒在生活中學習生活,讓孩子們看到事物如何發(fā)展,工作如何進行。
華德福教育主張使用取材于大自然的玩具,幼兒園不會購買現成的玩具及塑料的玩具,大部分的玩具由老師、家長及幼兒一起制作。玩具多為自然材質,如棉布、毛線、木頭、貝殼、松果、橡實、豆莢等等,而且形式簡單,很少提供細節(jié),以鼓勵孩子們發(fā)揮想象力。例如娃娃很少畫上五官,讓幼兒隨著他當時的情緒來想象娃娃臉上的表情。在布布園的分享體驗日,Taimi帶來了自己制作的一些玩具,例如一條用毛線織成的帶子,兩片雜色毛線編織的方塊布片,戴帽子的胖娃娃,可以套在手指上的小老鼠手偶,木頭雕刻的簡單的小兔子,還有一些結了紅色果實的樹枝,豆莢,等等。這些低結構的玩具可塑性強,想象空間大,而且對于孩子手部肌肉的鍛煉也很充足。Taimi講,在華德福學校,老師往往一邊做手工,一邊看著孩子,很少停下手頭的工作來解決孩子的問題,甚至不能給孩子暗示。但在布布園體驗手偶制作的前半程,由于家長平時要上班,孩子們大部分都要粘著媽媽,直到下午,孩子們不在場,家長和老師們確實感到了靜下心來為孩子制作玩具的樂趣。一位媽媽講,孩子非常喜歡媽媽制作的手偶,勝過商場買來的昂貴品,因為“有媽媽味兒”。
利用自己制作的玩具說故事是重要活動。這對老師個人素質的要求很高,Taimi用一個長胡子的玩偶、一個圍著披肩的站立的女士、一個胖娃娃、兩塊毛線織成的布塊,給大家講了一個源于格林童話的故事——華德福教育重視人類文化的承繼,用各民族文化的經典充當兒童最好的精神食糧。在故事里,圍披肩的玩偶是媽媽,娃娃玩偶是女兒,長胡子的玩偶是有法術的陌生人,布塊是可以自己煮出飯來的鍋。Taimi還要求家長和老師組成小組,隨意選取材料編故事。
華德福教育推崇人與自然的貼近與和諧。幼兒園的活動重視季節(jié)交替,節(jié)令變換,孩子們用歌舞、游戲、圖畫,以及色彩繽紛的手工制品慶祝各種節(jié)慶。Taimi重點講了季節(jié)桌。一張小桌子,上面隨意鋪上棉布,以當地當季的植物配合其它的自然物以及手偶,精心布置藝術造型,或者故事場景,孩子們透過季節(jié)桌可以感覺四季的變化與環(huán)境的關系。這對老師的個人藝術修養(yǎng)要求很高。
華德福學校有充裕的自由游戲活動時間,其間老師并不介入,完全將主導權交給孩子,但是老師要創(chuàng)造安全的、適宜的環(huán)境,不會有“小心”、“這個不能動”、“那里不能去”等等阻礙。孩子們還學習烹飪,園藝,木工,講故事,邊有節(jié)奏地拍手跺腳邊背誦經典,演木偶劇,用紙箱、色彩繽紛的布料搭建城堡、車站和商店。這些成為孩子們進入真實生活的最好準備,同時發(fā)展了專注、興趣和終生熱愛學習等好習慣。
兩天的分享體驗時間實在有限,只能讓大家對華德福教育作部分了解。關于我們能借鑒什么,蒙臺梭利布布園院長張娟說,她個人認為,華德福教育與蒙氏教育有很多共同之處,事實上都把“愛和自由”作為孩子發(fā)展的首要條件。在具體操作上,她覺得華德福幼兒園有很多方法可以模仿,并計劃在自己的幼兒園里每周有一天不安排孩子操作教具,把季節(jié)桌放在角落,投放自然材料,和孩子們一起做制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youjiao/716529.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