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半以前的嬰兒,多半有吃手的現象,因為那時孩子的心理尚未發(fā)育成熟,往往會把自己的手也當玩具來撥撥弄弄,舔舔咬咬。過了2歲,便有一半的孩子不再吃手了。過了3歲還吃手,則需認真對待,加以糾正。
吃手不良習慣要注意
有些不良習慣的孩子,稍一靜下來就會情不自禁地把手伸到嘴里含著,有的把手指咬出了繭子,有的把指甲吃掉了,也有的由于吮勁太大而影響了下顎的正常發(fā)育和使牙列不齊。吃手還會因手上的細菌入口而引起口腔感染和腸道感染。
找找孩子吃手的原因
對孩子吃手的原因,許多專家指出:情感方面的欲求得不到滿足、內心緊張焦慮的孩子往往會染上吃手的毛病。例如,父母經常爭吵令孩子惶惶不可終日,把孩子寄養(yǎng)在缺乏感情關注的環(huán)境中,孩子在幼兒園受到冷淡和歧視,家長的教養(yǎng)方法忽冷忽熱使孩子無所適從,家長的期望過高使孩子感到處處受挫,希望得到別人有的東西而得不到,新搬了家與原來的好朋友分開了,受了影視中恐怖情節(jié)的驚嚇,有的是不加注意而養(yǎng)成的壞習慣,等等,都可能造成孩子吃手。
因此可以說,吃手是一種“不滿癥”和“焦慮癥”,是孩子為了消除不滿和焦慮,消極地退到從前嬰兒時代的一種現象。
寶寶吃手怎么辦?
糾正孩子吃手的不良習慣,訓斥是不管用的。謾罵、喋喋不休地指責和體罰,只能給孩子增添新的不滿和焦慮,孩子不但改不了吃手的壞習慣,還會使孩子在成人不在場時吃手吃得更厲害。在手指上抹紅藥水、清涼油、辣椒面、纏繃帶等會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手指頭上去,所以也不是好辦法。
正確的做法是,成人認真找出原因,消除引起孩子不滿和焦慮的種種因素,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充滿愛心和溫馨的環(huán)境,使孩子有安全感。同時要積極引導孩子參加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和游戲,因為孩子在寂寞無聊時最易吃手。例如,可以讓孩子看圖書、玩積木,捏橡皮泥、跳繩;畫畫等等,讓他在愉快的活動中發(fā)現還有比吃手更有意思的事,這樣孩子吃手的不良習慣就會慢慢地得到糾正。
依照弗洛伊德的觀點,0~1歲為口腔期,嬰兒的大多數感受都是從口腔中獲得,口腔的滿足既是生理的滿足又是心理的滿足。大約有90%的正常嬰兒都出現過這種吃手的行為,一般到了八九個月,小兒吃手的時間和次數會明顯減少。
嬰兒吃手一部分是因為饑餓,但大部分是非饑餓性的,可穩(wěn)定嬰兒的自身情緒,是一種自我撫慰的方式,也可以認為這是嬰兒早期的一種探索和學習行為。因此,在這個年齡段,吃手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不需要糾正。
但如果把孩子的手拿開,會引起他強烈的不滿,甚至哭鬧并形成“吃手”或“吮手”的習慣,則應尋找原因,予以矯正:
(1)是否由于人工喂養(yǎng)時奶嘴孔太大或母乳喂養(yǎng)乳量不足,哺乳時間太短,未能滿足孩子吸吮的需要,或孩子饑餓時不能及時喂奶,便以吸吮手作為抑制饑餓的方法;
(2)是否缺少父母或照看者的關愛,生活單調,覺醒時較長時間處于孤獨狀態(tài),又缺少玩具,使孩子感到寂寞無聊而以吮手自我撫慰。
只要原因消除,習慣就會得到糾正。強制性地制止嬰兒吃手,會使嬰兒產生焦慮情緒,反而會促使他更加不停地吃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youjiao/435869.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