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朵木槿花
宗
璞
①木槿以前給我的印象是平庸。“文革”中許多花木慘遭摧殘,它卻得全性命,陪伴著顯赫一時的文冠果,免得那欽定植物太孤單。據(jù)說原因是木槿的花可食用,大概總比草根樹皮好些吧。學(xué)生浴室邊的路上,兩行木槿挺立著,花開有紫、紅、白等色,我從未仔細(xì)看過。
②前秋至,我家剛從與母親死別的悲痛緩過氣來不久,又面臨了小弟的生之困惑。我們不知道下一分鐘會發(fā)生什么事,陷入極端的惶恐中。我在坐立不安時,只好到草園踱步。那時園中荒草沒膝,除了我們的基本隊伍親愛的玉簪花之外,只有兩樹忍冬,結(jié)了小紅果子,瑪瑙扣子似的,一簇簇掛著。我沒有指望還能看見別的什么顏色。
③忽然在綠草間,閃出一點紫色,亮亮的輕輕的在眼前轉(zhuǎn)了幾轉(zhuǎn)。我忙撥開草叢走過去,見一朵紫色的花綴在不高的綠枝上。
④這是木槿。木槿開花了,而且是紫色的。
⑤木槿花的三種顏色,以紫色最好。那紅色極不正,好像顏料沒有調(diào)好;白色的花,有老伙伴玉簪已經(jīng)夠了。最愿見到的是紫色的,好和早春的二月蘭、初夏的藤蘿相呼應(yīng),讓紫色的幻想充滿在小園中,讓風(fēng)吹走悲傷,讓夢留著。
⑥驚喜之余,我小心地除去它周圍的雜草,做出一個淺坑,澆上水。水很快滲下去了。一陣風(fēng)過,草面漾出綠色的波浪,薄如蟬翼的嬌嫩的紫色在一片綠波中歪著頭,帶點調(diào)皮,卻絲毫不知道自己顯得很奇特。
⑦去,月圓過四五次后;幾經(jīng)洗劫的小園又一次遭受磨難。園旁小興土木,蓋一座大有用途的小樓。泥土、磚塊、鋼筋、木條全堆在園里,像是零亂地長出一座座小山,把植物全壓在底下。我已習(xí)慣了這類景象,知道毀去了以后,總會有新的開始,盡管等的時間會很長。
⑧沒想到秋來時,一次走在這崎嶇的山路上,忽見土山一側(cè),透過磚塊鋼筋伸出幾條綠枝,綠枝上,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顫顫地開放
!
⑨我的心也震顫起來,一種悲壯的感覺攫住了我。土埋大半截了,還開花
!
⑩土埋大半截了,還開花
!
11
我跨過障礙,走近去看這朵從重壓下掙扎出來的花。仍是嬌嫩的薄如蟬翼的花瓣,略有皺折,似乎在花蒂處有一根帶子束住,卻又舒展自得,它不覺得環(huán)境的艱難,更不覺得自己的奇特。
12
忽然覺得這是一朵童話的花,拿著它,任何愿望都會實現(xiàn),因為持有的,是面對一切困難的勇氣。
13
紫色的流光拋散開來,籠罩了凌亂的土地。那朵花冉冉升起,倚著明亮的紫霞,微笑地看著我。
14
今果然又有一個開始,小園經(jīng)過整治后,不再以草為主;所以有了對美人蕉的新認(rèn)識。那株木槿高了許多,枝繁葉茂,但是重陽已屆,仍不見花。
15
我常在它身旁徘徊,期待著震撼了我的那朵花再來。
(
有刪改
)
16
.閱讀全文,請依次梳理作者對木槿花態(tài)度變化的過程。
(4
分
)
【答】
▲
17
.試從修辭角度賞析第⑥段劃線句子的表達(dá)效果。
(4
分
)
【答】
▲
18
.“土埋大半截了,還開花
!"
這一句作者為何要單獨成段
?(2
分
)
【答】
▲
19
.聯(lián)系《紫藤蘿瀑布》,揣摩本文第⑥段中作者提到的“心愿
"
是什么
?(4
分
)
【答】
▲
20
.文章先說印象中的木槿是平庸的,后說木槿花是“震撼了我的那朵花”,這樣的安排有何妙處
?
請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簡述。
(4
分
)
【答】
▲
參考答案:中小學(xué)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16
.輕視
——
驚喜
——
欣賞
——
期待
(
答對一點得
1
分
)
17
.
①
比喻、擬人,
②
把木槿葉子比作綠波,賦予木槿花孩童的情態(tài),
③
表現(xiàn)了木槿活潑、堅實的生命狀態(tài),表達(dá)了作者的欣喜及對木槿欣賞。
(①②
各
1
分,
③
為
2
分
)
18
.
①
強調(diào)作用,強調(diào)了木槿在重壓之下頑強掙扎,不畏艱難,能夠面對一切苦難的精神,
②
表達(dá)了作者對木槿的高度贊賞。
(
答對一點得
1
分
)
19
.
①
告訴自己人生在遭遇厄運之后,不讓悲痛長壓心頭,
②
要面對嶄新一切,昂揚振奮,投身到沸騰能夠的生活中、事業(yè)的洪流中去。
(
答對一點得
2
分
)
20
.
①
欲揚先抑的手法,用前后對木槿的認(rèn)識和情感作對比,
②
表現(xiàn)木槿的平凡樸實、勇于抗?fàn),樂觀自得的美好品質(zhì),令文章曲折有致。
(
答對一點得
2
分
)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gaozhong/532954.html
相關(guān)閱讀:《走進騰格里(節(jié)選)》閱讀答案及解析
《打開蓋子的鄉(xiāng)愁》閱讀答案
《荷葉 韓開春》閱讀答案
從維熙《雨中童真》閱讀答案
散文《大唐柳色》閱讀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