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1]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生物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姓名 班級
第一章 遺傳因子的發(fā)現(xiàn)
1.基本概念:
(1)性狀——是生物體形態(tài)、結構、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對性狀——同種生物的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xiàn)類型。
(3)在具有相對性狀的親本的雜交實驗中,雜種一代(F1)表現(xiàn)出來的性狀是顯性性狀,未表現(xiàn)出來的是隱性性狀。
(4)性狀分離是指在雜種后代中,同時顯現(xiàn)出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xiàn)象。
(5)雜交——具有不同相對性狀的親本之間的交配或傳粉
(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個體之間的交配或傳粉(自花傳粉是其中的一種)
(7)測交——用隱性性狀(純合體)的個體與未知基因型的個體進行交配或傳粉,來測定該未知個體能產(chǎn)生的配子類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種雜交方式。
(8)表現(xiàn)型——生物個體表現(xiàn)出來的性狀。
(9)基因型——與表現(xiàn)型有關的基因組成。
(10)等位基因——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對性狀的基因。 非等位基因——包括非同源染色體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體的不同位置的基因。
(11)基因——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斷,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
2.孟德爾實驗成功的原因:
(1)正確選用實驗材料:①豌豆是嚴格自花傳粉植物(閉花授粉),自然狀態(tài)下一般是純種②具有易于區(qū)分的性狀. (2)由一對相對性狀到多對相對性狀的研究 (3)分析方法:統(tǒng)計學方法對結果進行分析
(4)實驗程序:假說-演繹法,即觀察分析——提出假說——演繹推理——實驗驗證
3.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
(一)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
P:高豌豆×矮豌豆 P:AA×aa
↓ ↓
F1: 高豌豆 F1: Aa
↓自交 ↓自交
1F2:高豌豆 矮豌豆 F2:AA Aa aa
3 : 1 1 :2 :1
(二)二對相對性狀的雜交:
P: 黃圓×綠皺 P:AABB×aabb
↓ ↓
F1: 黃圓 F1: AaBb
↓自交 ↓自交
F2:黃圓 黃皺 綠圓 綠皺 F2:A-B- A-bb aaB- aabb
9 :3 : 3 : 1 9 :3 : 3 : 1
在F2 代中:4 種表現(xiàn)型: 兩種親本型:黃圓9/16 綠皺1/16, 兩種重組型:黃皺3/16 綠皺3/16。
9種基因型:純合子AABB 、aabb 、AAbb 、aaBB ,雜合 子 AABb 、aaBb 、AaBB 、Aabb 、 AaBb 。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
1.減數(shù)分裂—— 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產(chǎn)生成熟生殖細胞時,進行染色體數(shù)目減半的細胞分裂。
2.有性生殖細胞的形成:
(1) 部位:動物的精巢、卵巢; 植物的花藥、胚珠
(2) 精子的形成: (3)卵細胞的形成
1個精原細胞(2n) 1個卵原細胞(2n)
↓間期:染色體復制 ↓間期:染色體復制
1個初級精母細胞(2n) 1個初級卵母細胞(2n)
↓前期:聯(lián)會、四分體、交叉互換(2n) ↓前期:聯(lián)會、四分體…(2n) 中期:同源染色體排列在赤道板上(2n) 中期:(2n)
后期:配對的同源染色體分離(2n) 后期:(2n)
末期:細胞質(zhì)均等分裂 末期:細胞質(zhì)不均等分裂(2n) 2個次級精母細胞(n) 1個次級卵母細胞+1個極體(n) ↓前期:(n) ↓前期:(n)
中期:(n) 中期:(n)
后期:染色單體分開成為兩組染色體(2n) 后期:(2n)
末期:細胞質(zhì)均等分離(n) 末期:(n)
4個精細胞:(n) 1個卵細胞:(n)+3個極體(n)
↓變形
4個精子(n)
3.精子的形成與卵細胞形成的比較:

胞是 4.受精作用及其意義:
(1)受精作用—— 卵細胞和精細胞相互識別、融合成為受精卵的過程。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復制一次,細胞分裂兩次,結果染色體數(shù)目減半。
(2)受精作用的意義:減數(shù)分裂形成的配子多樣性及精卵結合的隨機性導致后代性狀的多樣性。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對于維持生物細胞染色體的數(shù)目恒定有重要意義。
5.細胞分裂相的鑒別:
(1)細胞質(zhì)是否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減數(shù)分裂卵細胞的形成,均等分裂—— 有絲分裂、減數(shù)分裂精子的形成。
(2)細胞中染色體數(shù)目:若為奇數(shù)——減數(shù)第二分裂(次級精母細胞、次級卵母細胞),若為偶數(shù)——有絲分裂、減數(shù)第一分裂、減數(shù)第二分裂后期。
(3) 細胞中染色體的行為:聯(lián)會、四分體現(xiàn)象——減數(shù)第一分裂前期(四分體時期),有同源染色體——有絲分裂、減數(shù)第一分裂,無同源染色體——減數(shù)第二分裂,同源染色體的分離——減數(shù)第一分裂后期,

姐妹染色單體的分離 ———— 若—側無同源染色體為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后期, 一側有同源染色體則為有絲分裂后期。
6.薩頓假說:基因由染色體攜帶從親代傳遞給下一代,即基因就在染色體上。研究方法:類比推理。
7.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實驗證據(jù):摩爾根果蠅眼色的實驗:(A—紅眼基因 a—白眼基因 , X、Y——果蠅的性染色體)
P:紅眼(雌) × 白眼(雄) P: XAXA × XaY
↓ ↓
F1: 紅眼 F1 : XAXa × XAY↓F1雌雄交配 ↓
F2: 紅眼(雌雄) 白眼(雄) F2: XAXA XAXa XAY XaY
8.概念:伴性遺傳——此類性狀的遺傳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因而總是與性別相關聯(lián)。 類型:X染色體顯性遺傳:抗維生素D佝僂病等,
X染色體隱性遺傳:人類紅綠色盲、血友病,
Y染色體遺傳:人類毛耳現(xiàn)象
9.X染色體隱性遺傳:如人類紅綠色盲
(1)致病基因Xa 正;颍篨A (2)患者:男性XaY 女性XaXa 正常:男性XAY 女性 XAXA XAX
(2)遺傳特點:人群中發(fā)病人數(shù)男性大于女性, 隔代遺傳現(xiàn)象, 交叉遺傳現(xiàn)象:男性→女性→男性
10.X染色體顯性遺傳:如抗維生素D佝僂病 (1)致病基因XA 正;颍篨a (2)患者:男性XAY 女性XAXA XAXa (3)正常:男性XaY 女性XaXa
(4)遺傳特點:人群中發(fā)病人數(shù)女性大于男性, 連續(xù)遺傳現(xiàn)象 , 交叉遺傳現(xiàn)象:男性→女性→男性
11.Y染色體遺傳:人類毛耳現(xiàn)象,遺傳特點:基因位于Y染色體上,僅在男性個體中遺傳
12.性別類型:
XY型:XX雌性 XY雄性————大多數(shù)高等生物:人類、動物、高等植物
XW型:ZZ雄性 ZW雌性————鳥類、蠶、蛾蝶類
13.遺傳病類型的鑒別:
(1)先判斷顯性、隱性遺傳:
父母無病,子女有病——隱性遺傳(無中生有),隔代遺傳現(xiàn)象——隱性遺傳
父母有病,子女無病——顯性遺傳(有中生無) ,連續(xù)遺傳、世代遺傳——顯性遺傳
(2)再判斷常、性染色體遺傳:
① 父母無病,女兒有病——常、隱性遺傳 ②已知隱性遺傳,母病兒子正!、隱性遺傳
③已知顯性遺傳,父病女兒正常——常、顯性遺傳 ④只有男性患病,則為伴y遺傳。
(3)在完成(一)的判斷后,用假設法來推斷
第三章 基因的本質(zhì)
1.染色體是由 DNA 和蛋白質(zhì)組成的,其中 蛋白質(zhì)是一切生命現(xiàn)象的體現(xiàn)者。DNA是遺
第4 / 8頁
傳物質(zhì)的證據(jù)是 肺炎雙球菌的轉化 實驗和 噬菌體侵染細菌 實驗。
2.肺炎雙球菌的轉化試驗:
(1)實驗目的: 證明什么是遺傳物質(zhì) 。 (2)實驗材料: S型細菌、R型細菌 。

(3)過程: ① R 型活細菌注入小鼠體內(nèi)小鼠不死亡。 ② S 型活細菌注入小鼠體內(nèi)小鼠死亡。
③殺死后的 S 型細菌注入小鼠體內(nèi)小鼠不死亡。④無毒性的 R 型細菌與加熱殺死的 S 型細菌混合后注入小鼠體內(nèi),小鼠死亡。⑤從S型活細菌中提取 DNA 、蛋白質(zhì)和多糖
等物質(zhì),分別加入R型活細菌中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只有加入 DNA ,R型細菌才能轉化為S
型細菌。
(4)結果分析:①→④過程證明: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中含有一種“轉化因子”;
⑤過程證明:轉化因子是 DNA 。
結論: DNA 是遺傳物質(zhì)。
3.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
(1)實驗目的: 噬菌體的遺傳物質(zhì)是DNA還是蛋白質(zhì) 。 (2)實驗材料: 噬菌體 。
(3)過程:① T2噬菌體的 蛋白質(zhì) 被35S標記,侵染細菌。
② T2噬菌體內(nèi)部的 DNA 被32P標記,侵染細菌。
(4)結果分析:測試結果表明:侵染過程中,只有 DNA 進入細菌,而35S未進入,說明只有親代噬菌體的 DNA 進入細胞。子代噬菌體的各種性狀,是通過親代的 DNA 遺傳的。 DNA 才是真正的遺傳物質(zhì)。
5.RNA是遺傳物質(zhì)的證據(jù):
(1)提取煙草花葉病毒的 蛋白質(zhì) 不能使煙草感染病毒。(2)提取煙草花葉病毒的 RNA 能使煙草感染病毒。
6.結論 :絕大多數(shù)生物的遺傳物質(zhì)是 DNA , DNA 是主要的遺傳物質(zhì) 。極少數(shù)的病毒的遺傳物質(zhì)不是 DNA ,而是 RNA 。
7.DNA的復制(1)概念:以 親代DNA 為模板合成 子代DNA 的過程。
(2)時間:DNA分子復制是在細胞有絲分裂的 間期 和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的 間期 ,是隨著 染色體 的復制來完成的。
(3場所: 細胞核 .
(4)過程 ① 解旋:DNA首先利用線粒體提供的 能量

在 解旋酶 的作用下,把兩條螺旋的雙鏈解開。
②合成子鏈:以解開的每一段母鏈為 模板 ,以游離的四種脫氧核苷酸為原料 ,遵循 堿
基互補配對 原則,在有關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與母鏈互補的子鏈。
③形成子代DNA:每一條子鏈與其對應的 模板 盤旋成雙螺旋結構,從而形成 2 個與親
代DNA完全相同的子代DNA。
(5)特點:① DNA復制是一個 邊解旋邊復制 的過程。 ②由于新合成的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DNA的一條鏈,因此,這種復制叫 半保留復制 。
(6)條件:DNA分子復制需要的模板是 DNA母鏈 ,原料是 游離的脫氧核酸 ,需要能量ATP和有關的酶。
(7)準確復制的原因:①DNA分子獨特的 雙螺旋結構 提供精確的模板,②通過堿基互補配
第5 / 8頁
對原則 保證了復制準確無誤。8.一條染色體上有 1或2 個DNA分子,一個DNA分子上有許多個基因,基因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 片段,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現(xiàn) 線形 排列。9.DNA能夠儲存足夠量的遺傳信息,遺傳信息蘊藏在 4種堿基的排列順序 之中,構成了DNA分子的多樣性 ,而堿基的特定的排列順序,又構成了每一個DNA分子的特異性 。
第四章 基因的表達
1.DNA轉錄(1)定義:在細胞核中,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合成mRNA的過程。 (2)場所:細胞核
(3)模板:DNA的一條鏈 (4)原料:含A、U、C、G的4種核糖核苷酸 (5)產(chǎn)物:信使RNA
2.翻譯(1)定義:游離在細胞質(zhì)中的各種氨基酸,就以mRNA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順序的蛋白質(zhì),這一過程叫做翻譯。
(2)場所:細胞質(zhì)(核糖體) (3)條件:ATP、酶、原料、模板(mRNA)
(4)原料:四種核糖核苷酸 ( 5 )產(chǎn)物:多肽或蛋白質(zhì)
3.密碼子:mRNA上3個相鄰的堿基決定1個氨基酸。每3個這樣的堿基稱為1個密碼子。密碼子中不含堿基T。mRNA上共有64個密碼子,但能編碼氨基酸的密碼子只有61個。
5.蛋白質(zhì)合成的“工廠”是 細胞質(zhì) ,搬運工是 轉運RNA(tRNA) 。每種tRNA只能轉運并識別 1 種氨基酸,其一端是 攜帶氨基酸 的部位,另一端有3個堿基,稱為 反密碼子 。
6.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則 :遺傳信息可以從 DNA 流向 DNA ,即DNA的自我復制 ;也可以從 DNA流向 RNA ,進而流向蛋白質(zhì),即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但是,遺傳信息不能從 蛋白質(zhì) 傳遞到 蛋白質(zhì) ,也不能從蛋白質(zhì)流向 RNA或DNA 。遺傳信息從RNA流向 RNA 以及從RNA流向 DNA 兩條途徑,是中心法則的補充。
7.基因、蛋白質(zhì)與性狀的關系:(1)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生物物質(zhì)代謝,進而來控制生物體的性狀。(2)基因還能通過控制蛋白質(zhì)的結構直接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8.基因型與表現(xiàn)型的關系:基因的表達過程中或表達后的蛋白質(zhì)也可能受到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 即表現(xiàn)型=基因型+環(huán)境
第5章 基因突變及其他變異
1.基因突變的概念:DNA分子中發(fā)生堿基對的替換、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叫做基因突變。
2.基因突變的原因和特點(1)原因:物理原因、化學原因、生物因素。
(2) 特點:a、普遍性 b、隨機性 c、低頻性 d、有害性 e、不定向性
3.基因突變的意義:它是新基因產(chǎn)生的途徑;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是生物進化的原始材料。
4.基因重組的概念:是指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重新組合;蛑亟M產(chǎn)生新的基因型,也是生物變異的來源之一,對生物的進化的進化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5.染色體變異包括 結構 變異和 數(shù)目 變異。染色體結構的改變,會使排列在染色體上的基因的 數(shù)目或排列順序 發(fā)生改變,從而導致性狀的變異。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可分為兩類:一類是 細
第6 / 8頁
胞內(nèi)個別染色體的增加或減少 ,另一類是 細胞內(nèi)染色體數(shù)目以染色體組的形式成倍地增長或減少 。
6.染色體組(1)概念:細胞中的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在形態(tài)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攜帶著控制生物發(fā)育的全部遺傳信息,這樣的一組染色體,叫染色體組。Eg:雌果蠅的一個卵細胞。
(2)特點:不含同源染色體,但含有每對同源染色體中的一條。
7.二倍體概念:指由受精卵發(fā)育而成,體細胞中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個體。例如人、水稻。
8.多倍體(1)概念:由受精卵發(fā)育而成的個體,體細胞中含有三個或三個以上染色體組的個體,叫多倍體。(2)成因:有絲分裂的過程中,染色體完成復制,但不分開
(3)特點:莖稈粗壯,葉片、果實和種子都比較大,含有機物多 (4)應用:

人工誘導多倍體育種
9.單倍體(1)概念:體細胞中含有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shù)目的個體 (2)成因:由配子發(fā)育而成
(3)特點:單倍體植株長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 (4)應用:單倍體育種
10.遺傳病的概念:通常是指由于遺傳物質(zhì)改變而引起的人類疾病,主要可以分為單基因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和染色體異常遺傳病三大類。多基因遺傳病主要有原發(fā)性高血壓、冠心病、青少年型糖尿病,染色體異常遺傳病主要有21三體綜合癥、貓叫綜合癥。
11.、人類基因組計劃是測定人類基因組的全部DNA序列,解讀其中包含的遺傳信息。中、美、德、英、法、日參加了這項工作,測量22+X+Y條染色體上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
第6章 從雜交育種到基因工程
12.四種育種比較

第7 / 8頁
13.基因工程(1)概念:按照人們的意愿,把一種生物的某種基因提取出來,加以修飾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種生物的細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遺傳性狀。
(2)工具: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內(nèi)切酶,基因的“針線”:DNA連接酶, 基因的“運載工具”:運載體,最常見的運載體是質(zhì)粒。
(3)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驟:①提取目的基因,②目的基因與運載體結合(以質(zhì)粒為運載體),③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④目的基因的檢測與鑒定。
14.雜交育種是將兩個或多個品種的 優(yōu)良性狀 通過 交配 集中在一起,再經(jīng)過 選擇和培育 ,獲得新品種的方法,它依據(jù)的主要遺傳學原理是 基因重組 。
15.誘變育種是利用 物理因素 (如 X射線 、 γ射線 、 紫外線 、 激光 等)或 化學因素 (如 亞硝酸 、硫酸二乙酯 等)來處理生物,使生物發(fā)生 基因突變 。其優(yōu)點是 提高突變率、短時間內(nèi)獲得更多的優(yōu)良變異類型、抗病力強、產(chǎn)量高、品質(zhì)好 。
16.人工誘導多倍體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或低溫)來處理萌發(fā)的種子或幼苗 ,其作用機理是能抑制紡錘體的形成,導致染色體不能移向細胞兩極,染色體完成了復制但不能減半 ,從而引起細胞內(nèi)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
第七章 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
1.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主要內(nèi)容: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變異、適者生存。自然選擇學說能夠科學地解釋生物進化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其不足是對遺傳和變異本質(zhì),不能做出科學的解釋。對生物進化的解釋局限在個體水平。
2.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nèi)容
(1) 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2) 突變和基因重組產(chǎn)生進化的原材料
(3) 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種群的基因頻率會發(fā)生定向改變,導致生物朝著一定的方向不斷進化。
3.不同種群間的個體,在自然條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現(xiàn)象叫做隔離。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生殖隔離的產(chǎn)生是新物種形成的重要標志。
4.生殖隔離即不同物種之間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產(chǎn)生可育后代 。
5.可遺傳的的變異來源于基因突變 、 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 ,其中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統(tǒng)稱為突變;蛲蛔儺a(chǎn)生新的位基因 ,就可能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變化。 突變和重組提供了生物進化原材料。
6. 共同進化是指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要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fā)展
7. 生物多樣性——主要包括三個層次: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gaozhong/1332881.html

相關閱讀:高中學霸理綜答題經(jīng)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