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一第二單元測試題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同學們?nèi)绻胍诳荚囍腥〉脙?yōu)異的成績就一定要在平時加強練習,高一語文必修一第二單元測試題希望大家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

一、基礎選擇題(15分,每小題3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的讀音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蚯蚓 秋老虎 裘皮服裝 揮斥方遒

B.佝僂 狗腿子 勾心斗角 茍延殘喘

C.末了 沒奈何 莫名其妙 含情脈脈

D.踟躕 脂肪酸 知書達理 執(zhí)迷不悟

2.下列各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舉酒屬客 B.王回深父 C.后之視今,由今之視昔 D.而卒莫消長也

3.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春風徐來,水波不興 徐:慢慢地。B.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凌:越過。

C.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故:緣故 D.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適:適合。

4.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與現(xiàn)代漢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深巷寒犬,吠聲如豹 D.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5.下列句式與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A.此余之所得也

B.不能喻之于懷

C.亦將有感于斯文

D.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二、精段選讀(15分,每小題3分)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蛉≈T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怡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必M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6.下列加點的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或因寄所托。 因:因為。

B.雖世殊事異。 殊:不同。

C.臨文嗟悼。 臨:面對。

D.錄其所述。 錄:記下。

7.下列加點詞語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一項是( )

A.放浪形骸之外

B.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C.夫人之相與

D.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8.比較下列每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及其所之既倦。 ②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③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④引以為流觴曲水。

A.兩個“之”字相同,兩個“以”字也相同。

B.兩個“之”字相同,兩個“以”字不同。

C.兩個“之”字不同,兩個“以”字相同。

D.兩個“之”字不同,兩個“以”字也不同。

9.下列句子翻譯錯誤的一項是 ( )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譯文)有的人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懷,不受拘束,放縱無拘地生活。

B.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

(譯文)面對古人那些文章我總是感嘆悲傷,可總是不能表達出來。

C.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己為陳跡。

(譯文)原先高興的,轉(zhuǎn)眼之間,已成為舊跡。

D.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譯為)本來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

10.下列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 )

A.這一部分文字,王羲之著眼“死生”二字行文。

B.本段段首,承上文“樂”字而來,談“欣”,談“怡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然后急轉(zhuǎn),談得意總有盡頭,人生總有盡頭,從而逼出本文正題“死生”二字。

C.轉(zhuǎn)入“死生”這一正題后,作者否定了在當時的士大夫中很有市場的莊子的“一死生”“齊彭殤”的觀點,很有積極意義。

D.文章的結(jié)尾處,作者以曠達的話作結(jié),有無窮逸趣。

三、延伸閱讀(40分)

(一)閱讀下面兩段文字,完成11—15題。(18分)

(甲)《水經(jīng)》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贬B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響若洪鐘,因受其稱。有幽棲者,尋綸(釣魚)東湖,沿瀾窮此。遂躋崖穿洞,訪其遺蹤。次于南隅,忽遇雙石,欹(qī,傾斜的意思)枕潭際影淪(倒映)波中,詢諸水濱(的人),乃曰:“石鐘也,有銅鐵之異焉。”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止響騰余歇(余韻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聯(lián)氣凝質(zhì),發(fā)為至靈,不然,則安能產(chǎn)茲奇石乎?乃知山乃石名,歸矣。如善長(酈道元字善長)之論,則瀕流庶(眾多)峰,皆可以斯(這,指“石鐘”)名貫之。聊刊前謬,留遺將來。貞元戊寅歲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記。(李渤《辨石鐘山記》)

(乙)石鐘山之片石寸草,諸將皆辨識,上鐘巖與下鐘巖其下皆有洞,可容數(shù)百人,深不可窮,形如覆鐘,彭侍郎玉麟于鐘山之頂建立昭忠祠。乃知鐘以形言之,非以聲言之,酈氏、蘇氏所言,皆非事實也。 選自曾國藩(《石鐘山名考異》)

11.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2分)

A.有幽棲者,尋綸東湖 幽棲者:隱居的人 B.次于南隅 次:臨時住宿

C.南聲函胡,北音清越 函胡:重濁而模糊 D.聊刊前謬 刊:刻印

12.甲文中的“幽棲者”“白鹿先生”與李渤三者是什么關系?(4分)

13.寫出《石鐘山記》中與甲段文字意思相應的句子。(4分)

①與“?止響騰余歇”相應的句子是

②與“如善長之論”相應的句子是

14.按下列問題要求用有關原文回答。(5分)

①李渤探訪石鐘山遺蹤所得的結(jié)論是什么?(1分)

②李渤對酈道元的觀點持何態(tài)度,在甲文中他是怎樣表明這種態(tài)度的?(2分)

③曾國藩關于石鐘山命名原因的觀點是什么?他的根據(jù)是什么?(2分)

答:觀點是( )根據(jù)是( )

15.蘇軾在《石鐘山記》中寫道:“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你對這種說法有什么認識?請就此問題分小組討論。(3分)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題。(22分)

君子之自行也,動必緣義,行必誠義?鬃右婟R景公,景公致廩丘以為養(yǎng)?鬃愚o不受,入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今說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賜之廩丘,其不知丘亦甚矣!绷畹茏尤ゑ{,辭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魯司寇。萬乘難與比行,三王之佐不顯焉,取舍不茍也夫!

荊人與吳人將戰(zhàn),荊師寡,吳師眾,荊將軍子囊曰:“我與吳人戰(zhàn),必敗。敗王師,辱王名,虧壤土,忠臣不忍為也。”不復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復于王曰:“臣請死!蓖踉唬骸皩④娭菀,以其為利也。今誠利,將軍何死?”子囊曰:“遁者無罪,則后世之為王將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則荊國終為天下橈①!彼旆鼊Χ。王曰:“請成將軍之義!蹦藶橹┕兹纰冢痈榔渖。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數(shù)至也。荊之為荊,四十二世矣,其時有臣如子囊歟?子囊之節(jié),非獨厲一世之人臣也。

荊昭王之時,有士焉,曰石渚。其為人也,公直無私,王使為政廷③。有殺人者,石渚追之,則其父也,還車而返,立于廷曰:“殺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廢國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義也!庇谑呛醴溃埶烙谕。王曰:“追而不及,豈必伏罪哉?子復事矣!笔巨o曰:“不私其親,不可謂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謂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廢法,臣之行也!辈蝗ジ,歿頭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為人臣也,可謂忠且孝矣。

(選自《呂氏春秋》)

[注] ①橈:弱。②桐棺三寸:《墨子?節(jié)葬下》云:“(禹)葬會稽之山,衣衾三領,桐棺三寸,葛以緘之。”后以“桐棺三寸”代指質(zhì)地樸素的棺木。③政廷:執(zhí)法官。

16.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動必緣義,行必誠義 誠:同“成”

B.令弟子趣駕,辭而行 辭:拒絕

C.阿有罪,廢國法 阿:阿附

D.不私其親,不可謂孝子 私:私欲

1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

追而不及,豈必伏罪哉

B.若是則荊國終為天下橈

若為傭耕,何富貴也

C.今誠利,將軍何死

夫子何哂由也

D.以父行法,不忍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18.以下文句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文中有關人物“動必緣義,行必誠義”的一組是( )(3分)

A.①景公致廩丘以為養(yǎng)。孔子辭不受

②正法枉必死

B.①萬乘難與比行,三王之佐不顯焉

②至于郊,使人復于王曰:“臣請死。”

C.①遂伏劍而死

②于是乎伏斧槔,請死于王

D.①不去斧槔,歿頭于王廷

②石渚之為人臣也,可謂忠且孝矣

1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和評價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景公很欣賞孔子的政治主張,因此把廩丘贈送給孔子,但是孔子認為景公不是很了解自己,就沒有接受。

B.子囊認為擅自撤軍有罪伏劍而死,荊王追悔莫及,就賜他一具桐木棺材,來表示歉疚之意。

C.石渚迫于忠孝不能兩全而“伏斧槔”請死,按封建倫理來論,可以說是古代既忠且孝的楷模。

D.本文寫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跡,意在表現(xiàn)儒家“廉恥”、“忠孝”的思想觀念,這種思想觀念與我們今天的法治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20.把下列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不復于王而遁。(3分)

譯文:

(2)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數(shù)至也。(4分)

譯文:

(3)正法枉必死。(3分)

譯文:

四、(50分)

21、自然,是崇高而有博大的。面對自然美景,王安石、蘇軾引發(fā)了對生命價值的思考和對生活的感悟,王維則借此表達了對友人的深厚情感。其實,自然中的很多東西,不僅令我們深思,還常常使我們感動。

請以“感動”為話題寫一篇文章,盡量要以記敘文的形式,寫出自己獨有的經(jīng)歷和獨到的感受來。題目自擬,立意自定,800字以上。

語文科目的學習離不開做題,為此高一語文必修一第二單元測試題希望可以幫助大家順利掌握這段時間學到的知識!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gaoyi/1265285.html

相關閱讀:精編高一語文暑假作業(yè)練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