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2 漢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變
課前自主學習
一、中央集權的發(fā)展
1.西漢:
(1)西漢初,地方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還是郡縣、封國并存。
(2)漢武帝在漢景帝平定“ 七國之亂 ”的基礎上,頒布“ 推恩令 ”,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2.唐朝:
(1)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設置了許多 節(jié)度使 ,享有較大的自主權,經(jīng)濟上控制著財權,軍事上擁有強悍的武力,后發(fā)展成為 割據(jù) 勢力。
(2)安史之亂后,形成的 藩鎮(zhèn)割據(jù) 局面,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
3.北宋:軍事上,兵權收歸中央,抽調(diào)各地精兵強將,充實中央 禁軍 ;行政上,由中央派 文官 擔任地方長官,同時設 通判 負責監(jiān)督;財政上,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這些措施的實行,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 藩鎮(zhèn)割據(jù) 的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
4.元朝:在地方實行 行省 制度,它的創(chuàng)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 省制 的開端。邊遠民族地區(qū)設 宣慰司 進行管理。
【疑點一】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特點。
指點迷津:
①重文輕武、文人治國。它有效地鞏固了統(tǒng)一,但是卻造成軍隊的戰(zhàn)斗力低下。
②分割權力,相互制約,皇權高度集中。這樣做有利于鞏固政權,但卻導致行政機構臃腫,人浮于事。
③弱枝強干、守內(nèi)虛外。這一舉措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但邊防空虛,成為北宋在民族斗爭中屢敗的重要原因。
二、君主專制的演進
1.西漢:
(1)漢初: 丞相 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于一身,位高權重。
(2)漢武帝時:重用身邊的人,讓他們擔任尚書令、侍中等,削弱 相權 ,加強 皇權 。
2.魏晉南北朝:擁有實權的先是 尚書省 ,繼而又有 中書省 、門下省,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3.隋唐:在中央設 中書省 、 門下省 和尚書省,分別負責 決策 、審議和 執(zhí)行 。三省的長官都是 宰相 ,相權一分為三,互相牽制和監(jiān)督。隋唐時在尚書省下設 六部 ,確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
4.北宋:宋初設立 中書門下 作為最高行政機構,后又增設 參知政事 、 樞密使 和 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削弱了宰相的職權,加強了皇權。
5.元朝:設 中書省 ,替代前代的三省,是最高行政機關,行使宰相職權。后期,宰相的權勢越來越大,削弱了皇權。
【疑點二】隋唐三省六部制與美國三權分立的區(qū)別。
指點迷津:
①設置目的:三省六部制是為了加強皇權;三權分立制是為了防止專制獨裁和維護民主。
②分權內(nèi)容:三省六部制是決策、審議、執(zhí)行;三權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
③分權部門:三省六部制分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權分立分國會、總統(tǒng)、最高法院。
④實質(zhì):三省六部制是封建社會皇權專制加強的表現(xiàn);三權分立是資本主義社會民主制度。
三、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1.漢朝:選官主要實行 察舉制 ,漢武帝起 舉孝廉 成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徑。
2.魏晉南北朝:選用官吏采取 九品中正制 。
3.隋唐:
(1)隋唐科舉制的完善:隋文帝采用 分科考試 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時,政府開始設立 進士科 ,科舉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繼承并完善了科舉制。
(2)作用:①它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lián)系起來,有利于打破 特權 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zhì)。②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 世家大族 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四、宰相制度的廢除
1.原因:
(1)明初廢 行中書省 ,設 三司 ,地方權力集中到中央,宰相職權擴大。
(2)根本原因:明太祖認為 丞相制度 妨礙皇權的高度集中。
(3)直接原因:丞相 胡惟庸 擅權專恣,驕橫跋扈。
2.經(jīng)過:
(1)1380年,明太祖誅殺胡惟庸。
(2)廢除 中書省 和丞相,權分 六部 ,直接對皇帝負責。
3.影響:宰相制度廢除, 君主專制 達到新的高度。
五、內(nèi)閣的出現(xiàn)
1.原因:廢除丞相后,全國重大政務都由皇帝處理,政務繁多。
2.確立:
(1)廢除丞相后,明太祖政務繁多,于是設 殿閣大學士 為侍從顧問。
(2)明成祖時,選 翰林院 官員參與機密事務決策,正式確立 內(nèi)閣 制度。
3.發(fā)展:
(1)明宣宗:授予內(nèi)閣大學士批答奏章的 票擬權 。
(2)萬歷年間,首輔張居正當權時, 六部 幾乎變成內(nèi)閣下屬。
4.評價:
(1)內(nèi)閣始終不是法定的 中央 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
(2)是 君主專制 強化的產(chǎn)物,不可能對皇權起制約作用。
【疑點三】秦漢時期的宰相制度與明清時期內(nèi)閣制有何區(qū)別?
指點迷津:秦漢時期在宰相制度下,宰相被賦予決策大權。但明朝內(nèi)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本身并沒有決策權。雖有內(nèi)閣大學士大權在握的現(xiàn)象發(fā)生,但其權力并不是來自于職位,而是來自于最高統(tǒng)治者的支持與信任,一旦失寵,其地位就會一落千丈。因此,盡管有人認為明代的首輔是變相重設的宰相,但其權力與前代宰相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更談不上制約皇權了。
六、軍機處的設立
1.清初:沿用內(nèi)閣,置六部,負責 奏章票擬;保留議政王大臣會議,負責 軍國機要 。
2.康熙帝時:為擴大皇權,在宮內(nèi)設 南書房 ,替皇帝起草諭旨。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nèi)閣、議政王大臣會議與南書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約,最后集權于皇帝。
3.雍正帝時,為辦理 西北軍務 ,又設置 軍機處 ,由皇帝挑選親信充任大臣,每日與皇帝商議軍國大事。他們完全聽命于 皇帝 ,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專制制度發(fā)展到頂峰。
課堂精講精練
1.古代三省六部制的發(fā)展演變及作用。
(1)演變:①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步形成三省制,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唐代形成三省六部制,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zhí)行,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等六部。三省長官為宰相,相互牽制,三省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相互合作與牽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尚書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機構。②宋承唐制,但以中書門下省為最高行政機構,與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合稱“二府”。同時,增設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財權,這樣削弱了宰相權力,強化了君權。
③元代只保留中書省,取代以前的三省,上承天子,下總百官,是最高行政機關。中書省長官行使宰相職權。明初沿用中書省,由左右丞相統(tǒng)轄六部管理全國行政事務。明洪武十三年(1380)罷中書省和丞相,分中書省之權歸于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君主專制得以進一步加強!
(2)作用:①三省六部職權相互牽制,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了行政效率。②三省長官都是宰相,使秦漢以來宰相權力一分為三,削弱了相權,有利于加強皇權。③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完備標志著隋唐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和封建政治制度成熟。④三省六部官吏絕對聽命于皇帝,雖能減少中央政令失誤和腐敗,卻不能從根本上杜絕。
【例1】(2010?福建文綜)《朱子語類》云:“唐制,每事先經(jīng)由中書省,中書省做定將上,得旨,再下中書,中書以付門下。或有未當,則門下繳駁……若可行,門下又下尚書省,尚書但主書撰奉行而已!睂Υ死斫庥姓`的是( )
A.體現(xiàn)三省分權制 B.完善中央監(jiān)察機制
C.減少行政決策失誤 D.分散相權加強皇權
解析:本題考查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根據(jù)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C、D均是正確的。B選項轉(zhuǎn)換了概念,它沒有監(jiān)察的作用。
答案:B
變式訓練:(2009?江蘇單科)唐代中樞機構中書省、尚書省和門下省的精細分工體現(xiàn)了( )
A.施政觀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剝奪相權的創(chuàng)新設計
C.行政運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權的重要進步
解析:此題考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唐朝時期的中書省負責定旨出命,門下省掌封駁審議,中書、門下通過的詔敕,經(jīng)皇帝裁定交尚書省貫徹執(zhí)行,三省職權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牽制和監(jiān)督。
答案:C
2.中國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比較點分封制郡縣制行省制
不
同
點盛行的時代不同奴隸社會(西周)幾乎整個封建社會元朝
和中央政府關系不同侯國相對獨立,權力地位世襲中央政府下屬行政機構,郡守縣令由皇帝任免是中央中書省的派出機構,行政長官直接對中書省負責
作用和影響不同一定時期產(chǎn)生過積極作用;但長期以來其殘余勢力破壞國家的統(tǒng)一和社會安定不僅在當時有效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的統(tǒng)一,而且經(jīng)過后世的調(diào)整和補充,其積極作用愈益明顯
相同點(1)都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2)目的都是為了政治統(tǒng)治
(3)結果都在一定時期內(nèi)產(chǎn)生過積極作用
【例2】(2010?江蘇單科)柳宗元《封建論》載:“時有叛國而無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狈线@一論斷的歷史時期是( )
A.秦朝 B.西漢
C.南北朝 D.唐朝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漢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理解。根據(jù)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知識:漢朝由于劉邦采用郡國并行制度,結果引發(fā)后來的七國之亂,這都是因為封國制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答案:B
變式訓練:史學家把元朝的行省稱之為“流動的中央政府”,下列對這句話的理解最準確的是( )
A.行省有利于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B.行省不是地方管理機構
C.行省長官具有很大的獨立性
D.行省不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
解析:元朝的行省是中書省派出的地方行政機構!傲鲃拥闹醒胝闭f明行省嚴格受中央控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B項不符合行省的性質(zhì);C項不能體現(xiàn)“流動的中央政府”的特點;D項表述與行省的作用相反。
答案:A
3.中國古代的人才選拔制度的演變和啟示。
(1)演變:我國古代主要的人才選拔方式和制度有世襲制、軍功授爵、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其中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是科舉制?婆e制度改變了自秦漢以來以舉薦為主的官吏選拔制度,是歷史的一大進步。但明清時實行八股取士,極大地束縛了知識分子的創(chuàng)造性,壓抑了科技的發(fā)展,阻礙了社會的進步,是中國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3.中國古代的人才選拔制度的演變和啟示。
(1)演變:我國古代主要的人才選拔方式和制度有世襲制、軍功授爵、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其中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是科舉制?婆e制度改變了自秦漢以來以舉薦為主的官吏選拔制度,是歷史的一大進步。但明清時實行八股取士,極大地束縛了知識分子的創(chuàng)造性,壓抑了科技的發(fā)展,阻礙了社會的進步,是中國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2)啟示:人才選拔制度的好壞事關國運的興衰,人才是國家的寶貴財富;完善考試制度,有利于人才選拔;要用德才兼?zhèn)涓已灾敝G者;任人唯親、姑息養(yǎng)奸則危害嚴重;應樹立尊重知識和人才的正確觀念。
【例3】(2010?浙江文綜)科舉制是我國古代的選官制度。下列各項中,確切反映唐朝科舉制情況的是( )
A.其形式都是以官舉士
B.采用八股考試方式
C.分進士等科目考試
D.要求應試士人熟讀四書五經(jīng)
解析:抓住時間信息“唐朝”和關鍵信息“科舉制”!捌湫问蕉际且怨倥e士”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薦官薦舉,排除A項。采用八股考試方式是在明清時期,與時間信息不符,排除B項。四書為儒家經(jīng)典,南宋學者朱熹將《禮記》中《大學》、《中庸》兩篇拿出來單獨成書,和《論語》、《孟子》合為四書,故四書五經(jīng)是南宋以后儒生學子的必讀之書,與時間信息不符,排除D項。唐朝科舉制的含義就是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的制度
答案:C
變式訓練:(2010?江蘇單科)詩人左思在其《詠史》中濃郁悲歌:“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造成這一社會狀況的制度原因是( )
A.征辟制 B.察舉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
解析:“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指的是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門第即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學,但出身低微的人,只能做地位卑下的小官,很顯然造成這一狀況的制度原因是九品中正制。
答案:C
特別提示
1.“漢承秦制”,并非漢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襲秦朝制度,并有所損益變化。
2.由分封制到郡縣制,主要反映管理任用原則由宗法血緣關系到行政任命的變化,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由郡縣制到行省制,則主要反映行政區(qū)劃的變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gaosan/55493.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歷史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單元復習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