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課 漢朝的中外交流教案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七年級 來源: 高中學習網
第13課 漢朝的中外交流教案
〖內容標準〗
  講述張騫通西域的史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了解佛教傳入的主要史實。
〖目標〗
  1.知識識記
  要求學生了解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及其作用、佛教的傳入等重要史實。
  2.能力培養(yǎng)
  ①通過講述張騫、班超等人的歷史故事,提高學生收集材料及口頭表達能力。
 、趲椭鷮W生正確運用地圖冊辨別古今地名,訓練史地結合的綜合學習方法。
  ③幫助學生運用漢朝中外交流的基本史實,歸納出漢朝中外交流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能力。
  3.情感教育與價值觀
、偻ㄟ^對張騫出使西域的介紹,啟發(fā)學生學習張騫不畏艱險,報效祖國,勇于開拓的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诜鸾痰膫魅胧峭鈦砦幕c漢文化交融的例證,讓學生懂得中外交流是文化繁榮、歷史進步和社會文明的需要。
〖要點〗
  1.重點 張騫出使西域
  2.難點 絲綢之路不僅是中國與亞歐經濟文化交流的紐帶,也是佛教傳入中國的通道,佛教的東傳是外來文化與漢文化交融的例證。
〖教學建議〗
  1.張騫出使西域
 、俳Y合地圖向學生裝說明西域的地理概念,包括廣義的和狹義的。
  ②引導學生回憶小學歷史教材中有關張騫出使西域知識,讓學生走上講臺復述張騫出使西域的小故事,強調熱忱愛國,挺身而出,應募出征,是中國歷史上出使西域的第一人,突出張騫不怕艱險,勇于開拓的精神。
 、壑v述張騫出使西域的意義時,應重點突出: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西域同漢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為西域歸屬漢朝中央政府創(chuàng)造了條件,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
 、荜P于西域都護府的設立,要講清時間和意義,并指出這是張騫出使西域的一個重要結果。
 、萑绻麠l件允許,可適當補充如下材料,作為班超出使西域的背景:西漢末年,漢朝失去控制西域的能力,西域許多小國相繼分解。王莽時期,斷絕與西域的交通,致使匈奴乘虛而入。東漢明帝時,經濟發(fā)展,國力強盛,于73年命竇固出擊北匈奴。東漢政府重建西域都護府。并于當年派班超出使西域。
 、揸P于班超出使西域,可讓學生上臺講述“投筆從戎”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小故事。還可聯系霍去病“匈奴末滅,無以家為也”等名言,比較班超與霍去病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的共同點。強調班超是繼張騫之后,中國歷史上又一位為鞏固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促進中西交流作出巨大貢獻的杰出人物。
  2.絲綢之路
 、俳Y合“絲綢之路圖”講清主要路線:長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安息→大秦;向學生出示有關圖片,說明由于古代絲路上流沙漫漫,駱駝成為當時的主要交通工具。
  ②指出絲綢之路的開辟是人類交通史上的奇跡,它架起了東西方之間友誼和文明的橋梁。絲綢之路從西漢至隋唐兩千年間溝通中西方的重要道路。向學生介紹絲路沿線發(fā)現的古代絲織品、古跡及樓蘭故國的故事,還可補充中國絲綢在羅馬帝國引起的轟動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佛教東傳
 、偈澜缛笞诮逃心娜笞诮?佛教發(fā)源于何地?也可簡單介紹佛教的基本知識,并引導學生參觀家鄉(xiāng)附近的寺廟,加深對課文知識的理解。
  ②佛教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可適當介紹幾句古詩,影視作品中的佛教故事等。
(以上內容主要來源于教師用書)

〖教學實錄〗
〔復習舊課〕(約2分鐘)
  師:期中考試已經結束,試卷還沒有批完,總的來看,考的不理想,出現了許多問題,這些問題也是不可避免的,第一次嗎。我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中,能糾正自己的錯誤,現在我們繼續(xù)學習新課,請同學們將書翻到:
第13課 漢朝的中外交流
(板書,以下綠色黑體字為板書內容)

〔閱讀教材〕(約10分鐘)
  下面給同學們5分鐘時間,請大家認真閱讀教材,看書時用筆標出你認為應該掌握的內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內容,看完書之后,我會要求大家合上書本,回顧你記憶中的本課內容。
〔合書布點〕(約10分鐘)
△采點布點 學生閱讀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學講述教材內容,然后由其他學生補充。強調當有同學講述時,其他同學要注意聽,不得隨便插話,如有不同意見,必須在他人陳述完之后,舉手發(fā)言。教師根據學生講述的內容采點、布點(板書)。
西域  狹義 廣義
西漢初年→漢武帝時→漢宣帝時→西漢末年→王莽時期→漢明帝時
↓     ↓    ↓     ↓   ↓    ↓
匈奴控制→張騫出使→西域都護→失去控制→斷絕往來→班超經營
     ?
絲綢之路 ≡長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安息→西亞→大秦
  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臘、古羅馬文化
   佛教 兩漢之際 漢明帝派使臣 天竺 洛陽白馬寺  使中國文化別開生面
 。ㄕf明:學生述點情況不好,幾位同學只能就“張騫出使西域”說一些內容,沒有層次,沒有條理!敖z綢之路”和“佛教東傳”的內容沒有人能說出來。補充的同學也都是圍繞張騫出使西域來說,有位同學說出了“博望侯”這個詞。班超,學生沒有人知道。但大多數知道“投筆從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兩個成語。)
△布點小結
  本課內容難度較大,要求大家記的內容比較多,涉及到兩個地理概念(西域和絲綢之路)、兩個杰出人物(張騫和班超)、一個宗教問題(佛教東傳)。張騫不要寫錯了,這次考試寫錯別字的比較多,寫錯別字不能得分,不能用拼音代替。
  本課我們學習的是“漢朝的中外交往”,這里涉及到我們一個重要的概念:“中外”是怎樣判斷的,我們前面學習過秦朝的疆域,也學過漢朝的疆域,我們取哪個時期的疆域為中國的疆域呢?這里有一個的標準??從18世紀50年代到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zhàn)爭以前這個時期的中國版圖作為我們歷史時期的中國的范圍。也就是說我們取的標準是清朝中期的疆域為標準,以后我們所講的“中外交往”都以此為標準。
〔分層推進〕(約20分鐘)
△再讀教材
△快速提問
  ①西域(西漢時,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蔥嶺以東,今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區(qū)統(tǒng)稱為西域,這是狹義的。廣義的西域包括蔥嶺以西更遠的地方)
指導學生看教材P70《絲綢之路》,找出陽關、玉門關、蔥嶺、南山(今昆侖山)、北山(今天山)
  ②漢朝與西域的關系
 、盼鳚h初期,西域的情況(為匈奴控制)
  ⑵漢武帝為什么要派張騫出使西域(為聯絡大月氏攻打匈奴,打破匈奴在蔥嶺以東的控制局面)
 、菑堯q兩次出使西域的經過(指導學生看教材中的小字部分P68-69及《張?出使西域辭讓別漢武帝圖》)
  ⑷張騫出使西域的意義(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漢朝與西域的聯系,開通了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交流)
 、蓾h宣帝時與西域的關系(漢宣帝時,公元前60年,設立西域都護,進一步促進了漢族與西域各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饰鳚h末年與西域的關系(西漢王朝失去控制西域能力,西域許多小國相繼分裂)
 、送趺r期與西域的關系(斷絕與西域的往來,致使匈奴乘虛而入)
  ⑻東漢明帝時與西域的關系(73年,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活動了30年,幫助西域各國擺脫了匈奴的奴役,西域和漢王朝的聯系更加密切了。)
讓學生講“投筆從戎”與“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故事。(絕大多數學生聽過這兩個故事,但都不知道與班超有關)
 、畚鳚h和東漢與西域及匈奴的主要關系
匈奴 漢武帝派衛(wèi)青、霍去病對匈奴發(fā)動三次戰(zhàn)爭   漢明帝派竇固出擊北匈奴
西域 漢武帝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漢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
 、苁裁唇小敖z綢之路”(從西漢至隋唐的千余年間,以絲綢為代表的中國手工藝品從長安往西,經河西走廓,越過今疆境內,運到安息,再由安息轉動到西亞和歐洲大秦,這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
再次讓學生看P70的圖《絲綢之路》
  ⑤“絲綢之路”開辟的影響(“絲綢之路”加強了西漢與西域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國的冶金、鑿井等手工業(yè)技術陸續(xù)西傳,西域的葡萄、苜蓿等經濟作物落戶中原,西漢王朝影響直達中亞、西亞、南亞和歐洲;把古老中國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羅馬文化連接起來,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也是佛教和佛教藝術傳入我國的通道)
  向學生指明“絲綢之路”使西漢王朝的影響直達中亞、西亞、南亞和歐洲。指導學生了解有關“絲綢之路”的材料:樓蘭故國與凱撒。樓蘭學生們知道點,凱撒卻沒有幾個人曉得。
 、薹鸾淌裁磿r候傳入我國?(兩漢之際)
 、邼h明帝對佛教的東傳作出了什么貢獻(漢明帝派使臣到西域求法,迎回天竺高僧,并在洛陽建造中國內地第一座寺廟:白馬寺)
 、喾鸾號|傳的意義(佛教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許多詩文詞賦融入禪意,富有深刻的哲理;一些民間傳說宣傳揚善棄惡,扶貧濟困。寺院、佛塔裝點江山,雕塑、壁畫千姿百態(tài),音樂、舞蹈超凡脫俗。外來藝術與漢文化的交融,使中國文化別開生面)

△處理問題
  ①思考與討論:根據這份與西漢交流的輸出、輸入簡表,你能看出有什么特點或問題嗎?這說明了什么?
 。ㄍㄟ^對比可以看出,從西域輸入的都是農產品、畜牧產品,而西漢時輸出的則有手工業(yè)生產技術和制品,可見我國科學技術和經濟發(fā)展水平在當時的世界所占據的先進地位。)
  我的學生沒有人能得出以上答案,我采用的方法是用中美之間的貿易現狀為例,說明問題。

〔貫通評價〕(約3分鐘)
  
〔資料〕
歷史時期的中國
譚其驤《歷史上的中國和中國歷代疆域》
我們是如何處理歷史上的中國這個問題呢?我們是拿清朝完成統(tǒng)一以后,帝國主義侵入中國以前的清朝版圖,具體說,就是從18世紀50年代到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zhàn)爭以前這個時期的中國版圖作為我們歷史時期的中國的范圍。所謂歷史時期的中國,就以此為范圍。不管是幾百年也好,幾千年也好,在這個范圍之內活動的民族,我們都認為是中國史上的民族;在這個范圍之內所建立的政權,我們都認為是中國史上的政權。簡單的回答就是這樣。超出了這個范圍,那就不是中國的民族了,也不是中國的政權了。
葛劍雄《統(tǒng)一與分裂》
所以我們現在講中國的統(tǒng)一和分裂,你不能夠只是指當時的一個王朝,它的統(tǒng)一和分裂,應該指我們今天,中國這個范圍里面,特別是我們一般的都是指清朝到十八世紀中期,就是清朝乾隆年間所形成的這樣一個中國疆域的范圍。具體地講,就是北面到達外興安嶺,薩彥嶺,西面到達巴爾喀什湖,南面到達南海諸島,東面到達黑龍江跟烏蘇里江交界的地方,出?冢沁@么一個范圍。那么在這個范圍里面,歷史上所有建立過的政權,我們都應該認為是歷史上的中國的一部分。在這里建立的民族都是歷史上中國的民族之一。等到我們現在這960萬平方公里,是已經經過帝國主義對我們的侵略,分裂中國的結果。比如說從今天我們的新疆的邊界,到巴爾喀什湖中間,從內蒙古往北,蒙古國、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這些領土都主要被當時的沙皇俄國,現在已經有的成了中亞的這些國家,都沒有了,這已經喪失了,就是我們其它地方也有部分領土,由于種種原因今天已經不是中國了。那么我們要在這樣一種歷史形成的中國范圍里面,來判斷什么是統(tǒng)一,什么是分裂,以及它對中國,對周邊地區(qū),對世界所產生的影響,這個我想講的第一個概念。

佛教故事
【臘八粥】(佛光大詞典) 指每年農歷十二月八日寺院所制之五味粥。又作五味粥、紅糟、七寶粥、佛粥。依據大宋僧史略卷上、禪林象器箋飲啖門等之記載,宋代時以農歷十二月八日為佛誕日,都城諸大寺作浴佛會,以諸果品、五?等制七寶五味粥,稱為臘八粥。是日,寺院以此粥供佛后多饗之信徒,其后此風氣漸廣傳至民間,一般人亦于此日制臘八粥,而成為我國民間風俗之一。蓋佛教界一般多以十二月八日為佛陀成道日,然亦有根據譬喻經而謂十二月八日為佛誕日,于是日舉行浴佛會,宋代之寺院即屬此例,惟后世多以此日為成道日,故臘八之法會亦稱成道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chuyi/64976.html

相關閱讀:第13課 燦爛的宋元文化(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