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聽到過一則新聞故事,感想激越了一番。
某次,中日兩國青少年野營拉練競賽,雙方各派了一些經(jīng)選拔出來的少年參加活動,競賽結(jié)果下來,中國少年完敗。日本記者為此發(fā)了一篇通訊,文中一句話讓我震撼:“中國人已經(jīng)在下一世紀輸給了日本人”。話講得很不中聽,卻不由得使我不深思……
上面談到的故事,和我說的提倡兒童文言文教育,似乎風馬牛不相及,諸君可能認為我發(fā)昏了,倒也未必。這兩件事情,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沒有關(guān)系,卻是有因果的,如果是毫無憑據(jù),那下面就沒有再談論的價值了,但不幸的是,偏生我是一個喜歡追根究底的人,為使諸位明了我要講的道理,有必要解釋這兩者之間的內(nèi)在關(guān)系。
兒童教育,應該分兩個基礎(chǔ)部分:第一個,心智健康教育。第二個,學識完善。中國的現(xiàn)代教育,前者可以說基本沒有人格心理教育的概念,在當代教育論著中,我?guī)缀鯖]有看見過這方面有力的專著(恕筆者孤陋寡聞),如果說有的話,也只是豐子愷,葉圣陶,張志公等前輩過去的文章述及。后來少有論及,當然更談不上有系統(tǒng)。所以,這方面的研究,一直以來缺乏客觀、科學、公正、明智的思索。
談到兒童的心智健康教育,不能不談到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正統(tǒng)”模式。古代正統(tǒng)教育思想認為:“先器識而后文藝”,有其深刻的道理。“器識”,指品格、情操培養(yǎng),包括人格、意識、基本觀念、人生哲學……一系列心理教育課題。它的教育過程,始終貫穿著??德育+知識+訓練。三位一體,絕不含糊。儒教所提倡的人格美,集中體現(xiàn)在五個字上:仁、義、禮、智、信。我認為它涵蓋了古今人格教育的全部內(nèi)容。舊時教育,比較注重基礎(chǔ)知識的培養(yǎng)、訓練。依據(jù)兒童特有的心理,由淺及深的逐步灌輸最基本的道德信仰。從《三字經(jīng)》、《幼學瓊林》一類易于瑯瑯上口的啟蒙讀物開始,再到唐詩,宋詞……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授以《論語》、《大學》、 《中庸》、《左傳》、《春秋》、《古文觀止》、等較為深奧的理論性、文藝性著作,起點非常高,都是一流典籍,可謂篇篇珍寶,字字珠璣。這些“古文”,我認為是兒童教育最清純的精神營養(yǎng)劑。絕不象我們今天所認為的那樣“迂腐”“無庸”!肮盼摹敝,有許多人生世界的哲理真諦,不勝枚舉。對少兒健康人格心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是終生的,至關(guān)重要。例如,前面我講到的兒童野營拉練的故事,反映的問題,實質(zhì)是中日兩國對少兒良好教育標準的不同認識。耐“挫折”教育是近年教育界很熱門的話題,無疑要到“火燒眉毛”的時候才“重視”起來。大批專家痛感問題嚴重,卻是束手無策。怨不了誰,要怨也要追究教育制度,檢討根本原因。
“兒童識字不識理”,成了現(xiàn)代教育的通病。自私,懶惰,怕苦、怕死、意志委靡,缺少強悍,勇敢的精神,與古人提倡的“勇毅”簡直不可同日而語。中國下一代的精神氣質(zhì),涵養(yǎng),整看起來已經(jīng)垮掉??盡管起體質(zhì)健康程度遠遠超過上輩。許多在70年代后期生長起來的兒童,青年,論聰明,智商,超過60年代、50年代的中年很多,有不少出類拔萃的兒童,但要不客氣說,他的精神意志和道德理想,存在嚴重而致命的缺陷。不尊重老師,不尊重父母的人不是個別現(xiàn)象。在社會各個階層各個家庭,彌漫著一層對兒童教育彷徨無倚的失落感。兒童心理不健康的種種表現(xiàn),比比皆是,嬌慣的花朵不勝風吹雨打,在表面的健康成長之中,誰知道隱藏著許多隱患??我曾經(jīng)看到:一個很聰明的三好生,在學校彬彬有禮,在家里是橫蠻兇霸,常常一不滿意就對父母呵斥,竟到了拳打母親的地步。∷麖牟蛔鍪虑,從小連襪子和手帕父母都不讓洗!(轉(zhuǎn)下文)
缺乏人文的中國兒童教育(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zaojiao/1159517.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