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一開始在“演奏”三角鐵、腰鼓、鑼(一個不銹鋼的盤子)、電子琴的時候,總是一通亂敲。我用錄音筆把他“演奏”的“曲子”錄下來,放給他聽。他聽后立刻意識到難聽,這時我告訴他:“三角鐵、鼓、鑼只能發(fā)出一種聲音,但是注意敲的快慢和用力的大小,聲音也會有所變化。”樂樂嘗試了幾次后,就即興“演奏”了一個自己命名的“小雞起床”的曲子,節(jié)奏有快有慢,力度有大有小,很有一些味道。
“演奏”電子琴的時候,我告訴他,不要亂敲,1個手指按1個鍵,可以自己用左手伴奏。樂樂表情凝重地按動著琴鍵,仔細聆聽著所發(fā)出的音符和旋律。我連續(xù)給他錄制了5首,最后一首感覺最好,他說是“海嘯”。此時此刻,我和孩子都高興得不得了。我們獲得了首次“演奏”成功。事后,我把其中一首通過電子郵件發(fā)給了他幼兒園的音樂老師,請老師感受一下。老師聽后說:“整個過程,能夠感受到孩子在使用樂器時的探索過程、體驗過程。”是呀,我們正是要通過各種方式,引導孩子探索世界的。
半個月后,樂樂又一次玩電子琴,我立刻悄聲地把錄音筆打開放在旁邊。他只看了一眼就繼續(xù)彈,我在旁邊吃著晚飯。忽然我聽見了《櫻花》曲子的第一節(jié)的旋律,我歡呼起來:“樂樂會彈《櫻花》的曲子了!”
“我只會彈這一點,后面的就不會了。”
我鼓勵他說:“沒關系,以后一定會彈出來的。”
又過了一段時間,當樂樂第三次“演奏”電子琴的時候,他又摸索彈出了第二節(jié)。這首《櫻花》的曲子是電子琴里面的。琴里面錄有很多曲子,我只對這首比較熟悉,能夠叫出名字。以前樂樂玩電子琴的時候都是放里面的曲子聽,已經(jīng)非常熟悉了,樂曲的旋律已經(jīng)深刻地留在了孩子的腦海里。現(xiàn)在他要用一種樂器通過音符把它再現(xiàn)出來,對于我這個不懂樂器(只會用口琴吹一支《東方紅》的曲子)的媽媽來說,是多么高興呀!
這是孩子探索樂器的一個可行的方法:用錄音筆錄下孩子隨機創(chuàng)作的音符,然后放給孩子聽,讓他聽曲子是否好聽。對于那些經(jīng)常聽美妙音樂的孩子來說,他自己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于是他會再去嘗試。反復多次之后,把好的曲子剪輯制成一個一個簡短的曲子,再放給孩子聽,從而激發(fā)孩子的創(chuàng)作熱情。
孩子因此會哼一些曲調(diào),但是他還不知道如何用一個樂器表現(xiàn)出來。大人可以先把它錄下來,這時請一個音樂老師,教孩子用樂器彈出他哼出的曲調(diào)。對孩子的手形要求不要太高,可以講講,如果孩子做不到也沒有關系,不要因為苛求手形,而打擊了孩子的熱情和興趣。這個時候,只讓老師教孩子自己隨機創(chuàng)作的曲子。一旦孩子興趣濃了,再教他音樂基礎知識也不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youjiao/631658.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