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一個新聞是說日本科學家發(fā)現(xiàn)每天和植物對話,這些被語言熏陶的植物會比其他正常生長的植物更健康。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你的語言就是你的魔咒。語言是有力量的,更像是擁有某種魔力的。作為家長的你和孩子日夜相處,你說的每一句話都很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成長。那么家長有哪些話既能讓你的孩子聽得既舒服,又能讓孩子有所啟示?小編悄悄告訴各位父母,孩子最喜歡你們說以下5句話哦!
1、“你來決定吧”
如果父母想讓孩子做某件事或者停止做某件事,我們建議用這一句話讓孩子認識到他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例如你可以對你的孩子說:“寶寶來做決定,你是想要在廚房的餐桌還是你自己房間的書桌上做回家作業(yè)?”很簡單的一句話,你不僅讓孩子獲得被成人對待的那種尊重,還能讓她能很清楚地了解:是她自己做的決定,自己選擇了這樣一個結(jié)果。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作為父母,我們常常為孩子做出各種決定:每天吃什么;在幾點吃;有的父母甚至會規(guī)定孩子應該穿什么衣服,喜歡什么樣的時尚。父母喜歡控制著孩子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但請設想一下,假如我們自己的生活經(jīng)常由別人來主宰的話,我們會有什么樣的感受?
孩子也是一樣,他們也有權(quán)利對他們的生活做出選擇。能夠給自己的需求做出一個選擇,是人們生存的基本要求。但是,給予孩子選擇的自由并不是所有事孩子說了算,寶寶年齡小,他的一些選擇并不是完全的理智的,家長過于有求必應可能會讓孩子的需求變得無法無天。因此作為家長應該時刻給予孩子一些引導,讓他在做合理的選擇。
2、“媽媽愛你,但不喜歡你這樣做”
孩子調(diào)皮搗蛋經(jīng)常會做一些氣得父母半死的事情,父母不喜歡孩子做某件事情時往往會明令禁止,孩子不明白父母的意圖,只有一種自由被限制的委屈感,有時甚至會做出一些“偏要如此”的叛逆之事。“媽媽愛你,但不喜歡你這樣做”,這句話能夠讓孩子學會將事情本身與做事情的人分開,這樣他會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并不意味著自己是個不好的人。
在批評孩子的同時告訴他,“媽媽愛你”。這樣做也能提醒你自己,批評孩子的目的是幫助他分清對錯而不是處罰他。如果能這樣想,你也就更容易在孩子的錯誤面前保持冷靜了。父母可以為孩子做的最容易但是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讓他知道你是多么地愛他、在乎他,他快樂的時候你是多么幸福、他危險的時候你有多么擔憂。
因此適時地表達父母對孩子的愛,能夠讓孩子時刻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注,讓孩子能夠清楚地知道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好,因此父母不喜歡自己做的事肯定是為了自己好的,這種溫和的“制止”方式,更能讓孩子樂意接受意見。
3、“你其實是想說什么?”
有時候有些小朋友生氣或者情緒失控時都會變得語無倫次,他們說最多的就是“我討厭你”“我不要跟你玩”,小朋友的詞匯量不夠,他們對因果關系的理解也有很限,因此他們常常不能夠很好地描述他自己的感受。這時就需要父母幫助他建立一個情感詞庫來幫助孩子了解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比如在孩子生氣的時候,爸爸可以詢問“你想說什么?是不是說哥哥搶了你的玩具你覺得很生氣?”等孩子逐漸學會了解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同時對自己情緒的前因后果有所認識。平常父母可以多和孩子做情景對話,描述不同的情緒,以孩子的方式用語詞說出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的情緒比較激動甚至難以表達自己的時候,家長要讓孩子學會冷靜,這樣才能很好地掌控孩子的思想、情感和需求。
4、“你來試試幫我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孩子一再地做一些你很不喜歡的事情,比如孩子在吃飯的時候只顧著看電視而不認真吃飯。你可以在事件發(fā)生的時候?qū)⒆诱f這句話,試著對孩子描述當下的情景和你的情緒狀態(tài),家長把問題放在自己身上,尋求孩子想一個辦法幫你解決這個難題。
盡管問題的核心是在孩子身上,但是這樣的一句話可以在心理上避免讓孩子和父母對立起來,拉進雙方距離,嘗試讓孩子傾聽你的想法,提高孩子的參與度,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行為是受歡迎和受尊重的。有時你可以讓孩子就如何解決這些家庭問題提一些建議,你可能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孩子在解決這些問題上的創(chuàng)造性。只要你讓孩子參與解決問題,你就可以改變孩子對問題的一些看法,讓孩子對解決問題更感興趣。
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偉偉有一個機器人玩具,所以我也要。”“媽媽在吃巧克力,我也要吃一個。”這都是小孩子們最常用來跟家長討價還價時的簡單邏輯。在這個情況下,你可以跟寶寶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別人喜歡的你不一定會喜歡。”你要讓孩子懂得,并不是所有東西都是你突發(fā)奇想想要就能要的,只有在你真正有需要時才有必要去擁有它。
正如姐姐她近視眼了她要買一副眼鏡,但是寶寶沒有近視所以不用買。家長對孩子進行有關物質(zhì)需求教育時應避免奢華,家長凡事有求必應,總要給孩子最好的,當孩子長到幼兒階段時,這種行為的負面影響就會逐漸明顯起來,容易引發(fā)孩子的攀比心理、太過于追求物質(zhì)享受等。所以讓孩子懂得生活或者物質(zhì)并不是人有我有,人要我也要,這有利于孩子未來價值觀的養(yǎng)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youjiao/549434.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