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對孩子期望過高可能引發(fā)孩子情緒問題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情商培養(yǎng)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每個做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的期望非常的高,但孰不知過高期望引發(fā)孩子情緒問題。“愛,有時也會成為一種傷害。”在昨天舉行的第三十期院士專家講壇“關注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專題講座中,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精神衛(wèi)生中心杜亞松教授結(jié)合自己的臨床觀察,分析兒童心理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發(fā)現(xiàn)其中很大因素與家庭生活有關。

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后,因情緒問題求醫(yī)的孩子逐年增多,近幾年已占到患者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據(jù)杜亞松觀察,這其中很大原因來自家庭的過高期望、過度呵護。“影響兒童心理健康第一位的是家長,第二是老師,第三是孩子自身,第四才是醫(yī)生。”杜亞松說,“家長對自己的言行要有所警醒,對自己的角色要有正確定位,不要讓愛傷著孩子。”

缺失的“爸爸”

爸爸掙錢養(yǎng)家,媽媽管教孩子,是很常見的家庭教育模式。近年來全職媽媽的隊伍也在不斷壯大,似乎養(yǎng)育孩子就是媽媽的責任。在門診,杜亞松接待過不少焦慮不安的全職媽媽,她們常因管教不好孩子而受到丈夫的指責。“其實,并不是爸爸真的忙得顧不上孩子,這還是理念上出了問題。”杜亞松呼吁,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父親的回歸。

錯位的“媽媽”

媽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很多時候孩子在家里卻看不到媽媽。他們看到的是居高臨下的“家長”,是釋疑解惑的“老師”,是噓寒問暖的“保姆”,是背地里翻抽屜、查QQ的“警察”。“這是常見的家庭角色混亂。”在杜亞松看來,“媽媽”應該是能夠理解孩子、能提供及時幫助的人。

讓人不知所措的雙重束縛

孩子放學回家,媽媽心疼地說:“累了吧,吃個蘋果吧。”孩子甩下書包正準備放松一會兒,媽媽又問:“今天功課多嗎?要抓緊啊。”孩子只好放下蘋果拿起書包去趕作業(yè)。

爸爸嚴肅地對兒子說:“你已經(jīng)長大了,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了。”而等兒子有了自我選擇,爸爸又話鋒一轉(zhuǎn):“照我說的去做。”

一邊是無微不至的呵護,一邊卻是無處不在的壓力,很多父母不知不覺中的矛盾言行讓孩子不知所措,找不到方向,嚴重的可能發(fā)生心理偏差,甚至最終導致精神分裂。

讓人缺乏自信的心理虐待

3歲的孩子看到媽媽下班回家很興奮,熱情地邀請媽媽一起玩小汽車,但忙碌了一天的媽媽不耐煩地說:“媽媽有事,你自己玩吧。”

8歲的小女孩拿著剛洗干凈的小手帕向爸爸炫耀自己的能干,爸爸不屑一顧地回答:“喲,長這么大才會洗手帕?”

這種家庭里經(jīng)常可見的親子對話,在杜亞松看來就是“心理虐待”,它的危害與“棍棒下面出孝子”的軀體虐待不相上下,“忽視、嘲笑、諷刺,足以把孩子寶貴的自信心輕易摧毀。

孩子其實也有情緒的,過高的期望會像一座大山壓迫著孩子,影響著孩子的身心健康,適當壓力使人進步,壓力過大只會讓孩子起反抗心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youjiao/459334.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