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父母應怎樣培養(yǎng)孩子的情商?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情商培養(yǎng)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一個人成長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三個方面的教育和影響。而學前兒童不能離開成人單獨接觸社會,所以與學前兒童關系密切的是家長。因此家庭教育對學前兒童尤為重要。于是有些家長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金錢進行教育投資,結果不僅達不到預期效果,反而導致孩子厭學、學習獨立性差、自覺性差、任性、自私等。

  這究竟為什么?有人說是教育方法不當,其實方法無非是一招一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表面的問題,而且“家無定法”,最根本的原因還在于觀念,時代變了,環(huán)境變了,我們能不更新觀念嗎?小小年紀,整天要求他讀、寫、算等,按照父母的意愿安排的滿滿當當,他們的童年就這樣被無情地剝奪了,這是拿犧牲孩子的今天來換取明天,這代價實在太大了。從某種意義上講,連今天都不曾擁有的孩子,會擁有美好的明天嗎?

  專家呼吁,最重要的并不是讓孩子學更多的東西,而是尊重孩子,解放孩子,還給孩子一個兒童的生活,兒童的世界。學會做人比學會做學問更重要。美國哈佛大學的教授丹尼爾·古爾曼認為:“情商是決定人生成功與否的關鍵”。最新的研究也顯示:一個人的成功,只有20%歸諸智商的高低,80%則取決于情商。如果把智力看作是一種潛在的智慧能量的話,那么情商則是喚醒這種潛在智能的笛聲。

  “情商”,又稱“情緒智商”,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它反映出一個人控制自己情緒、承受外界壓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是衡量人在非智力活動中的重要指標。可見,情商限制甚至決定著孩子的一舉一動,沒有好的情商,再高的智商也是枉然。那么父母又應怎樣培養(yǎng)孩子的情商呢?

  父母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yǎng)孩子的情商:

 一、教育孩子學會調節(jié)控制自己的情緒

一個人無法持之以恒地做完一件事情,主要就是無法抗拒來自外界的誘惑和來自內心的猶豫,如果不能控制自己戰(zhàn)勝這些障礙,那么精力就會分散,導致事情的失敗。

  如果要堅持到底,完成一件事情,就必須克服來自外界和自身的困難或干擾。克服內部的干擾就是所謂的克制自己,包括情緒情感和行為習慣等。美國一位心理學家曾做過一次“糖果實驗”。既觀察孩子能否克制自己吃糖的欲望而忍耐一個小時,以便獲得更多的糖,然而只有很少一部分孩子能夠做到。當初能抵抗誘惑的孩子,青少年時期社會適應能力強,較自信,人際關系較好,能積極迎接挑戰(zhàn)等。而缺乏控制能力的孩子則較多表現為與人相處困難、自卑,在壓力方面容易退縮、嫉妒等。這一實驗結果,說明了自我調節(jié)、控制情緒的根本意義。

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其生理發(fā)展密切相關,幼兒的神經纖維還未發(fā)育完善,神經興奮強于抑制,所以不能很好地進行自我控制。而且,有的家長對孩子提出的要求,總是“有求必應”地“快速服務”,盡可能及時滿足他們。日久天長,寶貝們在十分舒適的環(huán)境中習慣了,意志、情感方面像“缺鈣”似的脆弱,自控能力隨之下降。

  所以,培養(yǎng)孩子的控制能力是家長和孩子共同的事情,只要家長能控制自己,孩子就有學會自我控制的機會。那如何培養(yǎng)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呢?

首先可以從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入手,比如按時起床、吃飯,不偏食、自己穿衣服、收拾玩具等等;第二,鼓勵孩子多參加小朋友的游戲,在游戲中孩子不得不學會遵守規(guī)則,服從集體,在這個過程中,他不知不覺就學會了控制自己。第三點要注意的是,家長不要放過孩子的每一點進步,今天控制一點,如果得到了肯定和鼓勵,那么明天會控制更多,所以正面的強化會產生巨大的效果;第四點,家長要以身作則,不放縱孩子,也要約束自己,如果家長能夠自我控制,取消不良的行為,那么孩子也會以你為榜樣很好地控制自己。

  二、培養(yǎng)孩子人際交往能力

  人際交往能力是指能夠準確敏感地觀察別人,有效地理解別人和與人溝通、交往的能力。一個交往能力強的人,能夠較好地處理紛繁復雜的關系,自如地控制各種場面。這種能力也正是衡量一個人社會性的指標,也是幫助個人更好實現社會生存的基本。所以教育部新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社會目標中明確提出: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內容要與要求中第一條又提出:幫助幼兒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養(yǎng)成對他人、社會親近、合作的態(tài)度,學習初步的人際交往技能。指導要點中又進一步強調:應為幼兒提供人際相互交往和共同生活的機會和條件,并加以指導。可見人際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是非常重要的。

  要想擁有較好的人際關系,首先要從家庭做起。父母之間要互敬互愛,以和諧的夫妻關系為孩子營造一個溫暖安全的家庭環(huán)境。然后親子關系要經營好,家長尊重孩子的個性和自主的權利,常溝通常游戲,讓孩子感到親近和快樂。同時,要教孩子懂禮貌,有較好的行為習慣;還要教孩子懂得愛,并學會給予愛。愛就是讓孩子體驗愛的美好,知道父母在給予愛時所付出的辛勞,從而使孩子產生尊敬、感激之情。學會給予愛,即教孩子關心他人、幫助他人,具有一定的同情心和移情能力,去愛一切美好的事情。例如:讓孩子為你拿拖鞋,捶捶腿,揉揉肩或遞東西,這是孩子學會關愛別人的第一步。再如鄰居家的小伙伴有了傷痛,要教育孩子在情感上,行動上表示同情與關心。孩子是否具有愛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交友是否成功。另外,要容許孩子多與同伴交往。保證孩子有足夠的時間與同伴在一起,如果孩子不喜歡與別的孩子交往,要有意識地鼓勵他(她)與同伴接觸、交往。這種交往是孩子獲得合作的能力與情感體驗的最基本的條件,它有效地養(yǎng)成合群性,消除孩子執(zhí)拗或孤僻的傾向。即使感到交往受挫,有時也是一種學習的機會,讓孩子學習寬容和諒解,看到人與人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個性差異,周圍的人不可能像自己想象的那樣完美,同伴之間的不同意見也會常常發(fā)生,這是生活中的正常現象。明智的家長不要為此而封閉自己的孩子,而應積極引導孩子認識社會和他人,學會與意見不同的人交往,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們的協作精神和發(fā)展合作能力。

這種伙伴群體交往有四個作用:有益于培養(yǎng)孩子們平等觀念形成;有益于孩子健康情感的培養(yǎng);有益于孩子們自我個性的形成;有益于孩子團結精神的培養(yǎng)。父母還要鼓勵孩子獨立解決與同伴交往中的矛盾的問題。善于解決交往矛盾,是高水平的合作與交往能力的標志。因此,當孩子交往時出現矛盾與問題,不要回避,也不要代為解決,而要鼓勵孩子獨立解決,最多也只能提些建議。有的孩子只喜歡和固定的同伴交往,而不肯和其他同伴交往,這種過于挑剔的交往傾向實際上就是回避交往的困難與矛盾。對于這種孩子更要有意識地引導、鼓勵,設法使其體驗到交往中解決矛盾的成功與滿足感,從而樂于和各種人交往。

  三、培養(yǎng)孩子樂觀、自信的品質

  一個人能否征服自己,超越自我,取得成功,其人生態(tài)度起關鍵作用。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雖不能確保事事成功,但消極的情緒則必敗無疑。愛因斯坦曾說:“從我自己的經驗得知,最杰出的創(chuàng)造肯定不是當一個人不愉快時做出的。”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也曾說:“一個人的能力深受自信的影響,能力并不是固定資產,能發(fā)揮到何種程度有極大的彈性。”可見,高度樂觀與自信將帶人走向成功。

  樂觀、自信產生于孩子每天的進步和成就感中,應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做起。

  相信孩子的能力并給予鍛煉的機會。雖然孩子還小,但孩子有嘗試的愿望,要不厭其煩地給孩子機會,并允許孩子失敗。讓孩子的自信心建立在扎扎實實的能力之上,而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自己可以做的事。正如兒童教育家陳鶴琴說:“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凡是兒童能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

  經常鼓勵孩子,讓孩子在學習中有成就感。成就感是激勵人們行為的一個動力。如果一個孩子在學習中經常獲得成功,自尊心得到滿足,就會有較強的自信心,他會對學習更有興趣更有自信心,逐漸形成良性循環(huán),從而不斷進步。因此,培養(yǎng)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家長的鼓勵和積極、肯定的評價就顯得尤為得要。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缺乏激勵,一個人自身的潛力只能發(fā)揮20%-30%,而正確又充分的激勵,則能使人發(fā)揮自身潛能的80%-90%。但有的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在學習中沒什么可表揚的,實際上并不是孩子真的一無是處,而是家長比較的角度不正確和對孩子期望、要求過高。在評價孩子時免不了比較,但比較有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橫向比較是把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比,而縱向比較則是拿孩子的現在和過去比。家長在比較時,往往較多的進行橫向比較,特別是總愛把孩子的不足與別的孩子的長處比,這樣比較的結果不僅無法使家長了解、發(fā)現孩子身上的長處,而且損傷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孩子變得自卑。如果多進行縱向比較,結果則不同,家長可以及時看到孩子的進步,對教育孩子充滿信心,而孩子從家長的鼓勵中體味到進步、成功的樂趣,對自己充滿信心,學習興趣會越來越濃。因此,家庭教育中提倡縱向比較。對年幼的兒童來講,自我意識正在形成當中,長期的失敗感使孩子失去學習興趣,無法體驗學習的快樂,持久的來自家長的消極評價,使其形成消極的自我意識——自卑,自己再努力也沒用。一旦形成消積的自我意識,那么他就可能開始用低標準要求自己,甚至自暴自棄。消極的自我意識不僅影響到孩子早期的發(fā)展,而且對其一生的發(fā)展都產生不良影響。當然,也不是要求家長一味遷就孩子,對孩子低要求或無所要求,同樣不利于孩子的進步?傊,只要對孩子要求適度——既高于孩子現有的水平,但經過孩子的努力又能達到的要求——才能使孩子在原有基礎上不斷發(fā)展。經常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既要了解現有水平,更要關注其發(fā)展的速度、特點和傾向等。

除此之外,培養(yǎng)孩子自信樂觀的品質,還應允許孩子犯錯誤。犯錯誤是很好的學習機會,但許多父母在孩子犯錯誤時,總是大加訓斥,這種做法的出發(fā)點是讓孩子改正錯誤,或害怕孩子再犯同樣的錯誤,但結果呢?如果父母處理得當,可以將犯錯誤轉變?yōu)闃O好的學習機會,當孩子失敗時,非常重要的是要把事情本身和孩子分開,在指出錯誤,提出改正建議時,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有勇氣犯錯誤、也有勇氣承認錯誤、更有勇氣改正錯誤。冰心老人曾說:“淘氣的男孩是好的,淘氣的女孩是巧的。”她還奉勸每一位家長:“千萬別將淘氣作為不聽話而嚴加壓制,要知道淘氣是孩子年齡特征,等到不淘氣就不是孩子了。”因此家長要允許孩子犯錯誤,并要寬容對待。

  應讓孩子以自己的速度發(fā)展(既在自己原有水平上提高)而不是別人的復制品。

  此外,讓孩子發(fā)現自己在家庭、集體中的作用和價值,也是培養(yǎng)孩子自信樂觀品質的重要途徑。給孩子機會讓他自己選擇,決定自己的事情,及早讓孩子參與到家庭事情中,參與家庭事務的決定,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幫助他人等等。

  四、培養(yǎng)孩子對挫折的承受能力

  如果家長一味呵護孩子,對他們過度保護,總是盡力為孩子鋪設順利的道路,使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一帆風順,生怕受一點點委屈,而且把這當作是為人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那么孩子心理就會變得過分脆弱,長大以后無疑難以承受社會環(huán)境給予的各種壓力。一個人承受挫折的能力差,他就會拙于應付隨之而來的消極情緒。消極的情緒妨礙他的行動和努力,使他更容易遭受失敗或挫折,進一步的失敗挫折反過來又會加重他的消極情緒,形成惡性循環(huán)。可見,回避挫折反而更容易使孩子遭受挫折,遠離成功。

  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呢?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副會長方明認為可以在生活中從五個“一點點”做起。

  1、幫忙解決一點點難題。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設置一些難題,引導孩子去解決,培養(yǎng)他們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家里很亂,請孩子幫忙收拾;媽媽買東西太多,拎不動了,讓孩子幫忙等等。

  2、體驗一點點勞累。在家庭生活中,要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冢務勞動,不要怕孩子累著。這可以培養(yǎng)孩子作為家庭成員應有的責任意識,鍛煉孩子的生活能力。

  3、適當受一點點批評。有些家長總怕孩子受委屈,不許說孩子的不是,造成孩子受不得一點批評。其實孩子錯了,受一點點批評也很正常,雖然當時孩子心里會不好受,但這種心理承受能力是必要的。

  4、忍受一點點饑餓。對那些有挑食、偏食、厭食習慣的孩子,餓他們一兩頓,讓他們體驗一下饑餓的滋味,他們就知道飯菜的香甜了,怕孩子餓著,慣著孩子,只能加劇孩子的不良飲食習慣。

  5、經受一點點失敗。有些父母不愿意看到孩子失敗,不論是游戲還是比賽活動等,總是想盡辦法讓孩子勝利。這樣做對孩子的成長沒有一點好處。其實,有時讓孩子體驗一下失敗的滋味未嘗不是好事。家長可以借機培養(yǎng)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

  年幼的孩子需要從和父母的交往中,在家庭這個人生第一所學校里習得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行為和準則,這樣他走出家門,就容易適應集體生活、社會生活。在失敗和困境中走出來的感覺和經驗,要比家長制造的勝利有意義得多,它使孩子學會“輸得起”,并體驗了由失敗到獲得成功的樂趣和自信。

  五、培養(yǎng)幼兒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幼兒期突出的心理特征,隨著幼兒的不斷成長,好奇心會逐漸變成求知欲。例如:幼兒看到新奇的物品,遇到新的場景時,會目不轉睛地注視,情不自禁地伸手觸摸或玩弄,還不斷地向成人發(fā)問:小中班的兒童問“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班兒童不同,他們不光問“是什么?”還要問“為什么?”問題的范圍也很廣,天文地理,無所不有,希望成人給予回答,好奇心是學前兒童學科學的內部動力,被人稱為“學科學序曲”。只有當兒童對事物表現出濃厚的好奇心時,他才能有進一步探究的欲望,從而獲得相關的經驗與知識。因此做父母的應當支持并發(fā)展學前兒童的好奇心,把它作為科學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那么應    怎樣做呢?

  首先,耐心傾聽孩子的問題,對于孩子好奇心的表現予以支持。父母若厭煩孩子的問題或他們的好奇行為,采取不理睬或冷言相加的態(tài)度,給孩子心靈帶來極大的傷害。這將會使兒童對周圍事物失去興趣與好奇心,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因此,當發(fā)現孩子對周圍事物產生了好奇心,出現注意或擺弄某一物體,觀察某一現象時,應當及時關注,當孩子發(fā)現什么向你報告或提出疑問時,父母要耐心傾聽,并表現出興趣,以示鼓勵,刺激孩子的探索精神。

在此我介紹一下《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一書中張黎寧對待兒童提問的十種回答方式;

  直告式:對兒童的問題,直接了當地作出準確回答。

  觀察式:不急于告訴兒童答案,而是有意識地引導他們進行細致地觀察,教給觀察的方法,幫助他們較全面地認識和理解事物。

比較式:觀察事物,找出異同點,使兒童認識它們各自的特性,在比較中正確認識事物。

  反問式:當兒童對一些問題有了一定的知識經驗后,當他們提出與知識經驗相關的問題時,可反問他們,以促使他們積極思考。

引發(fā)回憶式:對兒童以前曾提出的問題,可啟發(fā)他們回憶,以加強記憶。

激發(fā)想象式:即不僅回答兒童的問題,同時還可分析事物間的聯系,使兒童更深刻地認識事物的特征。

  引導推理式:對兒童提出的帶有因果關系的疑問,可引導兒童自己思考、判斷,得出正確的結論,以發(fā)展兒童的邏輯思維能力。

共同查找式:對一些解答不了的問題,可與孩子共同向書本求教,向實際求教,向他人求教,培養(yǎng)孩子嚴謹的求學態(tài)度。

  存留懸念式:對于一些孩子難以理解或成人難以解釋的問題,應該采取尊重孩子愛護其好奇心的態(tài)度,告訴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學問的加深,將來一定能回答這些問題。

  總之,父母應采取多種巧妙的教育技巧,珍惜、呵護并引導兒童的好奇心,促進孩子的科學探索活動。

  其次,父母要以自己的態(tài)度與行動引導孩子的好奇心。父母是孩子啟蒙老師和模仿對象,父母對周圍世界的關心和主動態(tài)度可極大地感染孩子,促使孩子好奇心的產生與發(fā)展。如;在家種花,讓孩子發(fā)現植物生長的一些規(guī)律;喂養(yǎng)小動物,使孩子了解動物的某些習性;帶孩子到大自然中開拓視野、豐富知識,有條件的帶孩子參觀動物園、植物園、博物館等通過這些活動,不但進一步增強好奇心,而且培養(yǎng)了良好的意志品質和追求精神。

  總而言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情商比智商更為重要。有人說:情商是“1”,智商是后邊的“0”,沒有情商,智商再高又能怎樣?因此,要使孩子快樂、幸福和成功,家長一定要在情商培養(yǎng)上傾注心血,通過言傳身教,成為孩子的情感教練,一句話,在幼兒階段進行正規(guī)、系統(tǒng)的情商教育十分必要,這是人生成功的基石。

  最后,我想給大家介紹一下高情商和低情商幼兒的各自特點,以便家長朋友們了解自己的孩子。

情商高的孩子:

  1、自信心強。
  2、好奇心強。
  3、自制力強。
  4、人際關系良好。
  5、具有良好的情緒。
  6、同情心強。

  情商不是很高的幼兒的表現:

  1、性情孤辟、不合群、不愿與人相處,脫離集體,不與別的小朋友一起玩。
  2、自私、霸道、冷漠,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尊重別人。
  3、莽撞、攻擊性強,隨便打人、罵人、說臟話,不懂得愛護小朋友。
  4、情感、淡漠,沒有同情心,不懂得幫助別人,責任心差。
  5、注意力不集中,活動中亂跑亂鬧,愛發(fā)脾氣,自控能力極差。
  6、缺乏自信,悄悄觀察別人,不敢放手做事情,比如畫畫的同時不停地涂抹,并用手遮掩等等。

  今天,我說了不少,其實就是圍饒了一個問題,即情商培養(yǎng)的重要性及方法途徑,不當之處懇請?zhí)岢鰧氋F意見,歡迎溝通交流。最后衷心祝愿我們的家園共育,使我們的小苗苗茁壯成長,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youjiao/1008312.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