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成功是大多數人的人生目標,但是,成功的模式千千萬萬。
第一種模式:生前落寞身后名。
陶淵明一生五次出仕均不得志,最終辭官歸隱,回歸田園,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批田園詩,成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著名的田園詩人。
陶淵明的仕途并不順利,他的創(chuàng)作在當時也得不到時人的認可,《晉書》《宋書》《南史》都有陶淵明的傳記,但均入《隱逸傳》。
陶淵明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被人們當作一位隱逸者看待。到了唐代,陶詩的價值才逐漸被人認知。
宋代,陶淵明及其詩歌被人們奉為楷模。我們今天所認知的陶淵明其實是宋人重塑的陶淵明。
陶淵明生前顯然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成功"人士。他的身后盛名與他生前的落寞形成鮮明對比。
陶淵明是中華民族的偉大詩人,他的詩歌、散文、辭賦俱精。
陶淵明與西方一些大師相類,在他生活的時代不被人理解,不受人關注,遭受種種不公的待遇,但在身后卻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韓非亦是如此!
生前事業(yè)無成,身后享譽學界。
第二種模式,少壯工夫老始成。
《老子》中說:"大方無隅,大器晚成。"意思是講,最方正的反而沒有棱角,鑄造貴重的器物反而最后完成。后人多用"大器晚成"來比喻越是有大才能的人,越晚成功。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位霸主晉文公,就是一個大器晚成者。
晉公子重耳為避驪姬之難,被迫流亡,這時候的他已經四十多歲,還是一個安于享受、沒有追求的貴公子,這一流亡,就在外流亡了十九年,逐漸成長為深謀遠慮的政治家。在秦國的幫助下,他最終回國,成為晉國的第二十二位國君,這個時候的他已經六十多歲了。他成為國君之后,晉國的國力大增,開創(chuàng)了晉國百年的霸業(yè)。
在近現代中國畫壇享有盛譽的齊白石,也是一個大器晚成者。
齊白石從小家境貧困,幾乎沒讀過什么書,砍柴、放牛、種田的活,他都干過,十幾歲的時候開始學習木工,掙錢養(yǎng)家,接觸了一點雕刻的知識。到快三十歲的時候,才正式開始學畫。五十七歲以后,畫風轉變,才真正有所成就,最終成為一代大師。
重耳、齊白石,他們的成功很晚,不過,也正是他們早年的經歷、磨煉、積累玉成了他們的成功。
正如陸游所云:"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第三種模式,順風順水巍然不倒型。
五代時期的宰相馮道就屬于這種類型。
馮道的時代,是社會劇烈動蕩、皇帝輪流坐莊的時代。
馮道早年曾在燕王劉守光手下效力,歷仕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十位皇帝(后唐莊宗、后唐明宗、后唐閔帝、后唐末帝、后晉高祖、后晉出帝、后漢高祖、后漢隱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始終擔任宰相級別的官職。
不管朝代、皇帝如何更換,馮道巍然不動,后人稱其為"不倒翁"。
不過,后來的史學家往往從"忠君"觀念出發(fā),譏諷他"不知廉恥"。
其實,馮道的時代就是那樣的時代,不能過多苛責。
馮道為人寬厚,廉潔節(jié)儉,知足常樂,在任期間事親濟民、提攜賢良,還是盡職盡責的。在當時,士大夫能夠被馮道稱譽的,都引以為光榮。
第四種模式:前期事業(yè)成功而后期被殺。
商鞅變法,事業(yè)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自他實行變法至秦王政兼并六國成功,歷六世秦王而統(tǒng)一天下。但是,商鞅最終被車裂而死。商鞅雖死,其法未廢。
商鞅是事業(yè)的成功者,卻是生活的失敗者。
第五種模式:生前有事業(yè)的成功,亦有事業(yè)的失敗。
屈原前期深受楚王信任:"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后來,楚王信人讒言,"怒而疏屈平"。屈原人生出現重大轉折。
晚年,令尹子蘭惱怒屈原,派人在楚頃襄王面前詆毀屈原,屈原遭受放逐。
總體上看,屈原的人生失敗了,但他卻留下了傳誦千古的楚辭。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永遠激勵著人們奮進!
第六種模式:事業(yè)不成而生活成的成功者。
人生短暫,歲月如梭,并非每個人都能在事業(yè)上獲得成功。
事業(yè)不能成功則經營生活的成功,這是大多數人的現實選擇。
雖然這種選擇有些許苦澀,但是,它仍然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正所謂"世情閱盡忘今古,一合乾坤幾廢興"。
其實,只要看開了,內心也就平靜了。從某種程度上說,生活的成功,才算真正的成功,或者說,生活的成功,是成功最后的落腳點。
在今天,也有不少在事業(yè)上叱咤風云、腰纏萬貫的企業(yè)家、女強人,但他們的個人生活——婚姻、家庭、子女反而一團糟,這不值得羨慕,更不值得效仿。
…………
當然,自古至今,成功者多多,成功的模式也多多,可以這么說,成功的結果沒多大差別,但成功的過程各有不同,一千個成功者,就有一千種成功的模式。
有人說"我的成功可以復制",其實那是騙人的。
成功的模式都只能借鑒,不可效仿。
摘自《歷史從未走遠》王立群(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gaozhong/974446.html
相關閱讀:高一歷史下冊古代手工業(yè)的進步必修一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