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名著的改編縮寫問題,多以來聚訟紛紜,議論不斷。但不管不同的聲音有多少,各種各樣的改編本依然源源不斷,流行坊間。這些改編縮寫本,其數(shù)量之多,簡直有把天下名著一網(wǎng)打盡之勢,紛紛冠之以“中國古典名著普及本”“外國名著學生讀本”,還有什么“袖珍本”“卡通本”“速讀手冊”等,名目繁多,如亂花撩眼。
我認為文學作品尤其是名著是不能改編縮寫的,至于用戲劇,影視等其他藝術形式表現(xiàn),則另當別論。單從文學這種精神產(chǎn)品的特殊性說來,改編縮寫之舉便有違常理。文學作品是一個生氣貫注的有機整體,是各組成要素之間撕擄不開的、血肉關聯(lián)的組合。這種“有意味的形式”一經(jīng)成形,便由不得別人來改動了。壓縮了篇幅,減少了字數(shù),不僅僅是量的變化,更重要的是質(zhì)的變異和退化,或干脆就是僅僅與原作名字相同的另一部東西。
著名學者陸建德指出:“文學名著必須維持原貌,正如阿凡提的湯,必須原汁原味,我們愛讀《紅樓夢》,因為那是曹雪芹的文字”,“一部偉大的作品,多‘潛在的魅力’,人物頭上小小的飾物或下意識的細微舉動都暗含了豐富的內(nèi)容”。正因為如此,文學名著才發(fā)散出千古如斯的永恒魅力,給人以經(jīng)久的藝術享受。改寫者往往遺神取貌地抽取所謂“故事”,而對那些看似無關宏旨其實又充滿意味的細節(jié),都看成可有可無的無謂枝蔓,難逃朱筆的殺伐。有完整情節(jié)的作品尚不能改動,更遑論那些異乎傳統(tǒng)路子的作品。別的不說,就如汪曾祺和阿城吧,他們在作品里營造的那種境界,流淌著的那種詩性語言,依樣畫瓢都學不像,更不要說什么改寫了。
我想起了有陣子對京劇的改造。據(jù)說,為了讓這個傳統(tǒng)藝術能叫青人接受,便去掉京胡月琴的悠悠京韻,代之以“嘭嘭嚓嚓”的動感搖滾。這種被改造后非驢非馬的東西,結果如何可想而知。倒是和時下名著的遭遇驚人相似。原本沉甸甸的東西變得輕飄飄,醇美的詩情變得淡乎寡味,豐饒的意蘊變得膚淺稀薄,形象蒼白,語言溫吞,乏善可陳。這類東西不可能引起讀者進一步閱讀原著的欲望,而恰恰相反,會嚴重地敗壞讀者原本不錯的胃口。在他們看來,這些所謂名著,還不如小時候老爺爺講的故事那般親切有味。
在速食快餐速配一次性等快捷型消費成為時尚的今天,名著改寫之大行其道不是偶然的。這種短平快的東西,無論對閱讀上只想淺嘗輒止裝點門面的成人,還是考試應急的學生,無疑適銷對路。但提高素質(zhì)實在是一件曠日持久的事情,特別是在文學藝術方面,更需要長期的浸潤和熏染,這是一種作用于靈魂的過程,急于求成不得。那些風干的名著,那些被榨干了藝術汁液的紙頁,能給讀者留些什么呢?
8
.下列有關“名著改寫”的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3
分)
A
.由于沒有多少不同的聲音,所以名著的改編本源源不斷,流行坊間。
B
.改寫者只是抽取名著中的“故事”,而忽略了那些充滿意味的細節(jié)。
C
.有完整情節(jié)的作品不能改動,那些異乎傳統(tǒng)路子的作品則更不可以。
D
.在改寫者看來,那些所謂的名著不如老爺爺講的故事那般親切有味。
9
.下列不屬于“文學名著是不能改編縮寫”的理由的一項是
A
.文學名著是特殊的精神產(chǎn)業(yè),改編后導致聚訟紛紜,議論不斷
B
.文學名著是一個有機整體和組合,改編后質(zhì)就會產(chǎn)生變異和退化。
C
.文學作品內(nèi)容豐富,改編后就失去了原汁原味,不能維持原貌。
D
.文學作品意蘊豐饒,改編后引不起閱讀欲望,倒了讀者胃口。
10
.用文中的觀點,簡要指出歸有光《項脊軒志》片段的“潛在魅力”。(
3
分)
“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參考答案:
8. C
(
A
.“沒有多少不同的聲音”不對,由原文“聚訟紛紜,議論不斷”“但不管不同的聲音有多少”可見,不同的聲音還是很多的;
B
.“只是”絕對化,原文為“往往”;
D
.“改寫者”不對,這里的“他們”應該是“讀者”。)
9. A
(陳述不能改編縮寫,而不是理由,且前后分句也構不成邏輯關系。)
10.
擷取了充滿意味的細節(jié),流淌著
詩性的語言,營造了清幽的境界(或:散發(fā)出千古如斯的魅力)。(
3
分,“細節(jié)”“詩性”“境界”各
1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gaozhong/518644.html
相關閱讀:《惜別櫻桃園 童道明》閱讀答案
《麥茬地里的母親》閱讀答案
《陽光容器》閱讀答案
《人間四月天 阿貝爾》閱讀答案
余秋雨《尋覓中華》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