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九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1、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了解雅爾塔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期,在雅爾塔等國際會議上達成了若干協議,確立了以美蘇為主導的國際關系新體制,即雅爾塔體制,奠定了戰(zhàn)后世界兩極格局的框架。
理解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
杜魯門主義:1947年3月,美國總統杜魯門向國會提出咨,提出要以“遏制共產主義”作為國家政治意識形態(tài)和對外政策的指導思想。這些政策和綱領后被稱為“杜魯門主義”。“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蘇“冷戰(zhàn)”的開始。是“冷戰(zhàn)”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現。
馬歇爾:1947年6月,為了幫助西歐恢復經濟,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的對歐洲經濟援助計劃,以扶持和控制西歐國家,把西歐納入美國對蘇聯的“冷戰(zhàn)”的戰(zhàn)略軌道,即馬歇爾計劃。這是“冷戰(zhàn)”政策在經濟上的表現。
了解北約和華約的建立
北約:1949年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等12個國家在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建立了以美國為首的軍事政治集團,即北約。北約的建立是美國遏制蘇聯、稱霸世界的一個重要行動,加劇了“冷戰(zhàn)”的程度。這是“冷戰(zhàn)”政策在軍事上的表現。
華約:1955年5月,蘇聯和東歐7國政府首腦,在波蘭首都華沙締結《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建立了以蘇聯為首的軍事政治集團,即華約。
北約和華約的建立,標志著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局面的形成。標志著美蘇兩極格局局面的正式形成。
了解德國、朝鮮的分裂和古巴導彈危機
德國分裂:杜魯門主義出臺后,德國首先成為美蘇“冷戰(zhàn)”的主要地點。1949年,在美國和蘇聯的支持下,德國西部和東部先后建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分裂。
朝鮮的分裂:日本投降后,蘇、美軍隊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進駐朝鮮半島的北部和南部;1948年,朝鮮半島南部和北部先后成立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從此,朝鮮半島處于分裂狀態(tài)。
古巴導彈危機:1962年蘇聯為了改變在美蘇核力量對比中的不利地位,開始向古巴運送中程導彈,被美國發(fā)現,美國開始武裝封鎖古巴,美軍進入最高戒備狀態(tài),蘇軍也隨之進入戒備狀態(tài),經過談判,蘇聯最后從古巴撤走導彈。
2、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fā)展
理解從歐洲共同體到歐洲聯盟的發(fā)展歷程
1967年成立歐洲共同體(是由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三個共同體合并而成);1973年-1986年,歐共體經歷三次擴大;1993年歐共體發(fā)展為歐盟,標志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
了解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的表現
20世紀80年代,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了解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1956年,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埃及總統納賽爾、印度總理尼赫魯舉行會談,提出了不結盟的主張。1961年,在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倡議下,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貝爾格萊德舉行,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不結盟運動奉行非集團、不結盟政策,在國際舞臺上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深入發(fā)展,加速帝國主義殖民體系崩潰;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不結盟運動把反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作為重要任務;1973年第四次首腦會議,正式將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作為不結盟運動的行動綱領;
了解蘇聯解體和兩極格局的瓦解
1991年8月,《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條約》將聯盟變成松散的邦聯;“八一九” 事后,蘇共被排擠出政權,國家政權性質根本性變化;1991年底,俄羅斯等11個加盟共和國簽署《阿拉木圖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這標志著蘇聯的解體以及兩極格局的瓦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gaosan/40394.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歷史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單元復習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