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竄(避復、避熟、避嫌、鳴謙)
改竄是楊樹達《漢文文言學》中的術(shù)語,它是為實用高低辭意而略改現(xiàn)成文句的修辭法。在改竄的比擬中方見其妙。它包含避復、避熟、避嫌、鳴謙等四種。
1.避復
避復是說寫時,采取同義詞語,避免話語枯燥重復。
或者說,用同義形式或近義情勢彼此替換,以避免詞語運用的單調(diào)重復,這種修辭方式叫避復。
或者說,在統(tǒng)一句或附近一句中呈現(xiàn)同一詞語(或字面)時,采用刪去其中一個,或改掉其中一個的措施,以到達躲避同一詞語(或字面)的反復涌現(xiàn),這種修辭伎倆叫回避復出,簡稱(避復)。
例如:
[1]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引自《毛主席詩詞》)
[2]這個時候你只有破馬望,便能夠發(fā)現(xiàn)一些特殊翠綠的圓點子,那就是蘑菇圈。你朝著它策馬前去,就很輕易在這三四丈寬的一圈沁綠的酥油草叢里,發(fā)明像夏天夜空里的繁星似的蘑菇。眼看著這許很多多銀白的蘑菇暗藏在碧綠的草叢中,誰都會動心。(語文第三冊一課《天山風物記》)
[3]巖面與草叢都從潤濕中透出多少分油油的綠意。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好像蔚藍的天融了一塊在里面似的,這才這般的鮮潤呀。(高中語文第一冊一課《綠》)
[4]姓崔的你是娘老子養(yǎng),我王貴娘肚里也懷了十個月胎!
(高中語文第二冊第八課《王貴與李香香》)
[5]這只是我本人心情的轉(zhuǎn)變罷了,由于我這次回鄉(xiāng),本不什么善意緒。(魯迅《》)
[6]惋惜我那時太不必功,有時也很率性。(初中語文第五冊四課魯迅《》)
[7]要問白洋淀有多少葦?shù),不曉?每年出多少葦子,也不知道。只知道每年蘆花飛葦葉黃的時候,全淀的蘆葦收割了,蜾起蜾來,在白洋淀四周的廣場上,就成了一條葦子的長城。(高中語文第二冊十七課《荷花淀》)
例[1][7]為動詞避復:[1](遺)、(贈)、(還)同義詞狹用;[7](知道)、(知曉)同義狹用。例[2][3]是形容詞避復:[2]分辨用(蔥綠)、(☆綠)、(碧綠)形容天山草木蔥蘢可惡;[3]分離以(潤濕)、(溫潤)、(鮮潤)來形容不同情形跟不同水平的綠。例[4]叫同一意思的兩種說法的避復。例[5]是名詞避復。例中狹用了(心境)、(心緒)。例[6]為副詞避復。例[7]中狹用了(太)與(很)。適當應(yīng)用避復的修辭手段,一能正確地表情達意;二能使語言富有變更,戰(zhàn)勝詞語重復的單調(diào)感。
2.避熟
避熟是為防止熟悉之辭而更換別異表白的修辭法。例如:[1]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引自《•微子》)[2](不降其身,不屈其志。)(引自梁沈約《為梁武帝與謝敕》)例[2]在例[1]的基本上,上句將(辱)改為(降),下句這樣為避熟而改竄,可使文詞新鮮,不落俗套。
3.避嫌
避嫌是為了避免行文的嫌疑而改竄字詞的修辭法。例如:[1](王衛(wèi)尉侍,前問曰:相國何大罪?)(《•蕭相國世家》)
[2]數(shù)曰,王衛(wèi)尉侍,前問曰:(相國胡大罪,陛下系之暴也?)(《漢書•蕭何傳》)
漢書把史記中的(何大罪)改為(胡大罪),因相國名何,言(何)嫌于舉相國之名,故把(何)改為(胡)以避嫌。
又如當今人們稱姓(傅)的局長,個別當面只叫(局長)而不叫(傅局長),為的是避開(傅)的諧音(副)的嫌疑。
4.鳴謙
鳴謙是改竄成辭以表現(xiàn)謙虛語氣的修辭法。
例如:
[1]圣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晏子•內(nèi)篇雜下》)
[2]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亦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擇焉’。顧恐臣計未足用,愿效愚忠。)(《漢書•韓信傳》)
例[2]在例[1]的基礎(chǔ)上,改(必)為(亦),表示廣武君謙遜語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ciyu/91593.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