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方法的改良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初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作者:袁源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語文教壇上,一大批前輩殫精竭慮,孜孜以求,探尋提高語文教學效益的佳徑。本世紀初的課程改革中,更有一批新生代名師致力于轉(zhuǎn)變課堂教學,以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應該說,這種種的探索和努力對優(yōu)化一線的教學面貌著實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就筆者這幾年觀察的近千節(jié)常態(tài)課來看,那種“滿堂灌”的教學現(xiàn)象已基本消失,低效的“滿堂問”盡管還存在,但正被“問題串”逐漸取代,這顯然是一種進步。然而,不能不看到,“問題串”教學的實際效果依然不令人滿意,學生語言的理解與運用水平尚不理想。因此,筆者提出:針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能否將“問題串”變?yōu)椤叭蝿真湣?換一種方式,也許能有新的啟發(fā)與收獲。

一、“問題串”的局限

曾幾何時,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斥著“是不是”的是非問、“甲對,還是乙對”的選擇問和“今天要學習的課文,作者是??”的填空問等低質(zhì)問題,教師所提問題,不是在問句中明顯含有答案,就是明知學生知而故問。我們也時常聽到因生怕學生答不出而將一大問分解成若干小問,還有為引出正確答案而不斷跟進的瑣碎追問。這些問題散在課堂上,使學生的學習變得簡單淺薄而支離破碎。不少老師有感于此,便將滿堂的碎問改進成了“問題串”。比如教學散文《春》,老師以一串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問題??“春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作者通過哪些圖畫表現(xiàn)了春的特征?作者是怎樣描繪這些圖畫的?這些圖畫表達了作者對春的什么情感”等組織教學,這就有效規(guī)避了零散的提問,將學生的思維攏聚到對課文的研讀上了。這種形式的教學近年來較為盛行,許多老師在尋找文本的切入點、探求問題的新視角、把握問題的關(guān)聯(lián)度與層次性上煞費苦心,也奉獻了不少經(jīng)典的課例,這是可喜的?墒牵瑢W生的學習成效為什么不見明顯的起色,語文教學仍被指為“少、慢、差、費”呢?

因為學生在閱讀課上不僅需要知道一篇課文寫了什么、怎么寫的,更需要獲得主動發(fā)現(xiàn)的快樂、沉浸文本的享受和語文能力的全面提高。在這些方面,“問題串”教學仍有局限。

首先,“問題串”教學注重的多是“教”的行為,而對“學”的關(guān)注與研究仍顯不足。老師在備課時主要考慮的是問什么,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則想的是答什么,基本還是處于被動狀態(tài)。所以,盡管“問題串”教學在某個層面上能幫助學生向更寬、更高、更深的思維境界攀升,但問題尤其是答案被老師掌控,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是不夠的,久而久之,學生會養(yǎng)成依賴教師提問、猜測教師答案的壞習慣,漸漸失去主動學習的精神;此外,“問題串”教學的形式也比較單一,依然是問答為主,時間一長,學生學習的好奇心與興趣感得不到滿足,學習的動力也會逐漸流失。

其次,在閱讀教學中,“問題串”教學主要是旁觀式的理性分析,學生不易真正走進作品,對文本的感受力也難以提高!白髡咝赜芯常刖呈寂c親。”(葉圣陶《語文教學二十韻》)試想,學生始終處在針對文本內(nèi)容、思想、情感與特色的一個個問題的解答里,努力從文本中提取答案的信息,或搜集結(jié)論的依據(jù),如何“入境”?不能體會“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的閱讀快感,悅讀的境界也就難以實現(xiàn)了。

再次,“問題串”教學對于學生全面提高語文能力,也不夠給力,特別是“寫”的方面。課堂上師問生答,需要的是聽、說能力(并非有目的、有計劃的聽、說教學,只是順帶進行),從文本中找答案,需要的是讀、思能力,整個過程基本不用寫。誠然,閱讀教學似乎就應該培養(yǎng)讀的能力,寫的任務應該留給寫作課,但事實上,目前語文教學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時間都用于閱讀課(教材中閱讀的比例也遠大于寫作),單靠有限的寫作課是難以真正提高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學生課堂動筆的長期缺失,對培養(yǎng)“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不利,這應引起重視。

因為當下的閱讀考查多以問答的形式呈現(xiàn),不能不說,“問題串”教學對應試是有用的。然而,教學的目的絕不只是應試,且善于完成閱讀題也不能代表閱讀水準高,所以,“問題串”教學需要改進,使這一傳統(tǒng)煥發(fā)新的生命活力。

二、“任務鏈”的優(yōu)點

與“問題串”教學相比,“任務鏈”教學便顯出了不少優(yōu)勢。“任務鏈”教學是在“問題串”教學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的,它是指課堂上,學生在老師的組織下完成幾個相互關(guān)聯(lián)、層層遞進的活動式學習任務,從而實現(xiàn)學習目標的過程。比如教學散文《春》,可以用“為春景圖傳美意(朗讀)?為春景圖取佳名?為春景圖重排序?為春景圖賦新詩”的任務鏈,讓學生在完成各項任務,參與不同的語文活動中,感受文字描繪的美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語言的美妙。

相比之下,“任務鏈”教學的優(yōu)點主要有:一、盡管任務主要是由教師設(shè)計的,但完成任務卻非常需要學生主體的積極參與。學生只有主動進入情境、參與活動才能學有所獲,被動等待答案是行不通的,因為這些任務大多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答案,或者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學生不是為老師的問題覓答案,而是靠自己的努力走向理想的學習境地;二、任務多是變化的,層進的,學生在完成不同任務時,一定能感受到語文學習活動的新鮮與同伴智慧的獨特,從而激發(fā)自身的學習興趣與愿望,獲得不斷攀升的快樂;三、在閱讀教學中,這些活動往往是情境化、沉浸式的,學生常常以參與閱讀(甚至參與創(chuàng)作)的狀態(tài)與文本溝通,與作者對話,這就在理性分析的基礎(chǔ)上增強了感性體驗的成分,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感悟與理解能力自然能夠得到提升。四、學習任務一般都需要“聽、說、讀、寫、思”同時運行,需要眼、耳、口、手、心共同協(xié)作,這對綜合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更有效用,尤其可以克服不動筆的學習弊端,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任務驅(qū)動型學習相對于被動接受是有效的,這是不爭的事實。而“任務鏈”教學便是任務驅(qū)動型學習在課堂上的一種呈現(xiàn)。與高中“任務群”教學不同的是,“任務鏈”教學相對比較簡單,每個任務的要求單一,指向明確;任務與任務之間的關(guān)系也不復雜,一般是線性的聯(lián)系,且在一個較小的教學單位時間里(一兩課時)就能完成,這對于初中生的語文學習比較相宜。因為大多數(shù)初中生的邏輯思維正在發(fā)育,明確單一的任務比較容易接受。他們在短時間內(nèi)完成一個個新鮮有趣的學習任務,能力又得到漸次提高,很容易獲得愉悅感和成就感,從而更愿意投入到學習之中。

三、“任務鏈”的構(gòu)建

“任務鏈”教學其實并非創(chuàng)新,許多前輩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就曾有探索。于漪老師在教學《晉祠》一課時,曾用“任務鏈”(聽寫《中國名勝詞典》中對晉祠的解釋?尋找課文中與聽寫內(nèi)容相對應的部分?比較課文與聽寫內(nèi)容表達的不同)引導學生學習。在一連串的任務指引下,于老師的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愈加熟悉,思考辨析得也愈加深入,這從學生的質(zhì)疑與探究中已可顯見。那么,如何才能較好地實施“任務鏈”教學呢?

首先要了解“任務鏈”構(gòu)成的要素。“任務鏈”由主線和任務構(gòu)成:主線即串聯(lián)任務的線索,它使得學習任務相對集中,也能使學生的思維有一定的方向感。主線可以是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形象的感受、結(jié)構(gòu)的把握或語言的品味,也可以是某種語文知識或語文能力。比如,教學散文《春》,在學習課文之后,可以“比喻”為學習主線,串聯(lián)起“比喻搜索(摘錄文中的比喻句)?比喻選美(比較比喻句的形式特點)?比喻創(chuàng)造(練習寫關(guān)于春的比喻句)”的任務,讓學生對比喻(特別是明喻)這一修辭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任務即為實現(xiàn)學習目標而進行的各種語文學習活動,它包括注音、抄寫、辯詞、組詞、朗讀、復述、發(fā)言、對話、演講、辯論、仿寫、擬寫、縮寫、擴寫、續(xù)寫等等,其中也包括答問,也就是說“任務鏈”并不排斥問答,只是問答一般只作為“任務鏈”中的一環(huán),而非全部。

其次要了解“任務鏈”遵循的原則。“任務鏈”是為全面提高學生語文能力服務的,也是為完成閱讀教學目標服務的,所以,它首要的原則便是“扣文本”,不能只為了趣味而造成學習活動“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比如特級教師趙富良老師在為高淳漆橋中學的學生執(zhí)教《生物入侵者》時,就選取了當?shù)赜忻拇箝l蟹為對象,讓學生完成對大閘蟹文字介紹的排序、推敲與修改任務?雌饋韺W生如同在上一節(jié)語言運用課,實質(zhì)上每一步都需要用到課文中所學的知識與說明語言的經(jīng)驗來完成。這不僅克服了靜態(tài)分析文本的沉悶單調(diào),讓學生感受到步步見奇的學習樂趣,更重要的是體會到課文學習的價值。第二個原則便是“少而精”。對于初中生而言,一篇課文的學習任務不宜多,否則來不及完成,效果也不好。一般來說,一篇課文設(shè)計四至五個任務即可,而一個課時,有二至三個任務已足夠。因為假如任務過多,教師勢必又像趕路一樣,催著學生快走,學生在每一個任務里停留時間不足,活動不充分,收獲自然也要打折扣。筆者在教學人物通訊《三個太陽》時,就曾經(jīng)以來到采訪現(xiàn)場為情境,以“假如你是畫家,請回答我的問題”幫助學生迅速了解課文內(nèi)容,再以“假如你是記者,請向畫家提問”幫助學生深入研習重點片段,最后以“請在畫家的博客上提問或留言”的方式,將任務延展到了課外。這樣課堂上的任務不多,學生采訪與應答的能力也就得到了充分的鍛煉與提高。第三個原則是“層進性”。按理說“任務鏈”中的每個任務的難度是可以平行的,但平行的任務常常使學生的學習在原地打轉(zhuǎn),不易漸進式提升。許多優(yōu)秀教師非常關(guān)注學生能力的拾級而上,所以任務的設(shè)計總帶有循序漸進的特點。比如,著名特級教師江蘇常熟的朱泳焱先生在教《荷花淀》時,為了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nèi)容,就實施了“概括故事情節(jié)(用最簡短的幾個字概括小說三部分?編寫故事梗概(每人寫一篇三四百字的故事梗概)?比較故事梗概(與文藝評論家撰寫的故事梗概相比較,找出自己需改進之處)”的“任務鏈”教學,不僅令學生完全記住了課文內(nèi)容,還鍛煉了學生簡要表達的能力,且?guī)讉任務的難度步步提升,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概述的本領(lǐng)。

再次要了解“任務鏈”設(shè)計的步驟!叭蝿真湣苯虒W的設(shè)計方法是靈活多樣、不一而足的,因為不同的文本,不同的要求,還有不同的學生往往使得任務的呈現(xiàn)各具情態(tài),但設(shè)計的步驟基本是固定的,一般表現(xiàn)為:第一步要確定一個方向,即學生通過這個“任務鏈”,要達成怎樣的目標;第二步從學生“學”的角度設(shè)想,要達到這一目標需要走哪幾步臺階;第三步將每一步臺階的任務具體化為聽、說、讀、寫的學習活動;第四步檢驗幾個任務的方向是否一致、彼此的關(guān)聯(lián)和前后的層進是否妥帖。有這樣幾步,一個較為理想的“任務鏈”就設(shè)計成功了。

當然,“任務鏈”教學在實施過程中必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但只要語文老師們愿意用自己的智慧嘗試并探索,相信這樣的教學方式定能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推進教學改革更上層樓。

作者:袁源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語文教壇上,一大批前輩殫精竭慮,孜孜以求,探尋提高語文教學效益的佳徑。本世紀初的課程改革中,更有一批新生代名師致力于轉(zhuǎn)變課堂教學,以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應該說,這種種的探索和努力對優(yōu)化一線的教學面貌著實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就筆者這幾年觀察的近千節(jié)常態(tài)課來看,那種“滿堂灌”的教學現(xiàn)象已基本消失,低效的“滿堂問”盡管還存在,但正被“問題串”逐漸取代,這顯然是一種進步。然而,不能不看到,“問題串”教學的實際效果依然不令人滿意,學生語言的理解與運用水平尚不理想。因此,筆者提出:針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能否將“問題串”變?yōu)椤叭蝿真湣保繐Q一種方式,也許能有新的啟發(fā)與收獲。

一、“問題串”的局限

曾幾何時,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斥著“是不是”的是非問、“甲對,還是乙對”的選擇問和“今天要學習的課文,作者是??”的填空問等低質(zhì)問題,教師所提問題,不是在問句中明顯含有答案,就是明知學生知而故問。我們也時常聽到因生怕學生答不出而將一大問分解成若干小問,還有為引出正確答案而不斷跟進的瑣碎追問。這些問題散在課堂上,使學生的學習變得簡單淺薄而支離破碎。不少老師有感于此,便將滿堂的碎問改進成了“問題串”。比如教學散文《春》,老師以一串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問題??“春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作者通過哪些圖畫表現(xiàn)了春的特征?作者是怎樣描繪這些圖畫的?這些圖畫表達了作者對春的什么情感”等組織教學,這就有效規(guī)避了零散的提問,將學生的思維攏聚到對課文的研讀上了。這種形式的教學近年來較為盛行,許多老師在尋找文本的切入點、探求問題的新視角、把握問題的關(guān)聯(lián)度與層次性上煞費苦心,也奉獻了不少經(jīng)典的課例,這是可喜的?墒,學生的學習成效為什么不見明顯的起色,語文教學仍被指為“少、慢、差、費”呢?

因為學生在閱讀課上不僅需要知道一篇課文寫了什么、怎么寫的,更需要獲得主動發(fā)現(xiàn)的快樂、沉浸文本的享受和語文能力的全面提高。在這些方面,“問題串”教學仍有局限。

首先,“問題串”教學注重的多是“教”的行為,而對“學”的關(guān)注與研究仍顯不足。老師在備課時主要考慮的是問什么,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則想的是答什么,基本還是處于被動狀態(tài)。所以,盡管“問題串”教學在某個層面上能幫助學生向更寬、更高、更深的思維境界攀升,但問題尤其是答案被老師掌控,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是不夠的,久而久之,學生會養(yǎng)成依賴教師提問、猜測教師答案的壞習慣,漸漸失去主動學習的精神;此外,“問題串”教學的形式也比較單一,依然是問答為主,時間一長,學生學習的好奇心與興趣感得不到滿足,學習的動力也會逐漸流失。

其次,在閱讀教學中,“問題串”教學主要是旁觀式的理性分析,學生不易真正走進作品,對文本的感受力也難以提高。“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保ㄈ~圣陶《語文教學二十韻》)試想,學生始終處在針對文本內(nèi)容、思想、情感與特色的一個個問題的解答里,努力從文本中提取答案的信息,或搜集結(jié)論的依據(jù),如何“入境”?不能體會“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的閱讀快感,悅讀的境界也就難以實現(xiàn)了。

再次,“問題串”教學對于學生全面提高語文能力,也不夠給力,特別是“寫”的方面。課堂上師問生答,需要的是聽、說能力(并非有目的、有計劃的聽、說教學,只是順帶進行),從文本中找答案,需要的是讀、思能力,整個過程基本不用寫。誠然,閱讀教學似乎就應該培養(yǎng)讀的能力,寫的任務應該留給寫作課,但事實上,目前語文教學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時間都用于閱讀課(教材中閱讀的比例也遠大于寫作),單靠有限的寫作課是難以真正提高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學生課堂動筆的長期缺失,對培養(yǎng)“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不利,這應引起重視。

因為當下的閱讀考查多以問答的形式呈現(xiàn),不能不說,“問題串”教學對應試是有用的。然而,教學的目的絕不只是應試,且善于完成閱讀題也不能代表閱讀水準高,所以,“問題串”教學需要改進,使這一傳統(tǒng)煥發(fā)新的生命活力。

二、“任務鏈”的優(yōu)點

與“問題串”教學相比,“任務鏈”教學便顯出了不少優(yōu)勢!叭蝿真湣苯虒W是在“問題串”教學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的,它是指課堂上,學生在老師的組織下完成幾個相互關(guān)聯(lián)、層層遞進的活動式學習任務,從而實現(xiàn)學習目標的過程。比如教學散文《春》,可以用“為春景圖傳美意(朗讀)?為春景圖取佳名?為春景圖重排序?為春景圖賦新詩”的任務鏈,讓學生在完成各項任務,參與不同的語文活動中,感受文字描繪的美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語言的美妙。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chuzhong/652375.html

相關(guān)閱讀:初一學習方法:要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