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增強與孩子之間微妙的關系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家庭教育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家長們不要忽略了與孩子之間微妙的關系。這之間的關系不只是家長與孩子之間交流溝通的問題,家長通過下面的內容了解一下親子關系的微妙之處吧。并請家長們關注一下三三三”親子關系值得大家參考。

  【案例】媽晚歸,女兒不睡,怎么辦?

  女兒3歲,每晚非要等下夜班的媽媽回家才能入睡,以前媽媽每晚十點左右能趕回家。最近單位調整上班時間,媽媽凌晨一點左右才能到家。女兒在家就哭鬧到筋疲力盡才能入睡。爺爺奶奶拿她沒辦法,請問該怎么辦?

  【專家】從這位媽媽的描述中可以發(fā)現(xiàn)女兒比較依戀母親,變更下班時間,女兒心理上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建議爸爸不妨抽身充當晚上陪伴的角色,給女兒講講故事、做做游戲,如扮演大灰狼和兔子。媽媽也要和寶寶講明晚歸的原因,告訴寶寶媽媽依然很想她,到了睡覺的點,不妨打一個溫馨電話,哄哄孩子,就像斷奶一樣,媽媽晚歸,孩子也需心靈撫慰,不能讓孩子從小有一種孤獨感。

  親子關系有“三三三”的模式,建議年輕父母每天堅持做:每天親子交流3分鐘,每天擁抱孩子30秒,每天親子陪伴(做游戲、講故事、親子閱讀)30分鐘。堅持做,孩子一定會陽光成長。

  如果爸爸也很忙,總是晚歸,建議買一種會講故事的玩具,到了睡覺時間,玩具會邊講故事邊陪孩子睡覺,講完故事還會提醒寶寶“請睡覺”,這個方法也比較有效。

  家長對于與孩子之間的關系一定要對注意這樣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有什么問題。亦可以變通使用,長期堅持。這些在爸爸媽媽看來也許是“小事”,但滴水穿石。這就是堅持不懈努力的結果。

  如何巧妙的拒絕孩子們的要求

  生活當中,我們常常能聽到孩子們對父母說“再讓我玩一會”、“再看一會電視”等等類似的話,常常讓家長們不知所措,答應吧孩子們不知道還有多少“再一次”,不答應吧,小孩子那樣子又怪可憐的,那么家長們如何才能巧妙的拒絕孩子們的“再一次”呢!

  忽視孩子的心理感受

  其實,孩子掌控自己生活的機會微乎其微,他們剛剛主宰了一小會兒自己的生活,享受了一段自由快樂的時光,可是大人一聲令下“時間到了,我們該走了”或者“就這些,再也沒有了”,就要將他們自我掌控的權利奪走,想一想,他們又怎會樂意呢?

  父母往往說到做不到

  大人自以為能探究孩子的內心,其實孩子才是揣摩大人的高手,他們敏銳地注意到父母往往“說一套做一套”。比如,當大人宣布“孩子,你還可以玩10分鐘”時,最終他們得到的時間可能只有5分鐘,也可能長達30分鐘。他們意識到大人的立場并不那么堅定,因此,常常寄希望于發(fā)脾氣、撒點兒嬌、軟磨硬泡、撒潑打滾,或故作可憐,讓大人有所松動,而事實上,家長們往往也遂了他們的心愿。

  那么,父母究竟該怎么做,才能讓孩子自覺呢?

  第一步:亮出自己的底線

  與其給孩子一顆糖果,之后因招架不住他們的央求,而再給第二塊糖果,還不如一開始就告訴孩子“你可以吃兩顆糖果”;與其告訴孩子該關電視睡覺,之后因經不住他“再多看5分鐘”的軟磨硬泡而妥協(xié),還不如一開始就聲明“你還可以多看10分鐘”。妥協(xié)讓步無異于獎勵孩子依靠糾纏不休而達到目的。所以,父母在面對孩子的要求時,應讓孩子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底線。

  第二步:做好離開的準備

  舉例來說,你帶著孩子去朋友家做客,你們該回家了。你要先通知孩子:“你還可以和表哥再玩10分鐘。”在時間到之前你應該做好離開的準備,把東西收拾好,并和朋友道完別。等10分鐘一到,就對孩子說“時間到了,我們走吧。”然后立刻抬腳走人。如果不這樣,下次你說“時間到了,我們走吧”時,孩子很可能將你的話當耳旁風。

  第三步:保持平靜不妥協(xié)

  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孩子可能會耍五花八門的小把戲,這時家長一定要保持平靜,不要妥協(xié)。

  如果孩子賴在地上不肯起來,不要理會他。將目光從他身上移開,然后微微轉身,裝作要離開的樣子,一般情況下,他會跟上來。

  如果他就是不跟你走,你可以把他抱起來。此時應盡量保持平靜,并將你的臉轉向一邊,不要與他面對面。不管他怎么尖叫和反抗,都不要理會,也不要計較他說“我恨你!我討厭你!”之類的氣話。

  如果孩子更加激烈地反抗,那就給他一個“警告”,告訴他可能會面對什么“后果”。為了讓這一招行之有效,“后果”最好是取消他很在意的某件東西,或者做某件事的計劃,如提前15分鐘上床睡覺,不讓孩子看電視,不讓孩子玩最喜歡的玩具等等。

  我敢保證,在以后應對孩子“再多一次”的要求時,你會覺得越來越輕松的。

  很多的時候,大人們總是自以為是的能夠探究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其實很多的時候孩子才是揣摩大人的高手,但愿以上的文章可以幫助父母們很有利的教育自家的寶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zaojiao/998690.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