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沒有愚蠢的提問,只有愚蠢的不問,提不出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shù)學上或試驗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都需要有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彼,成人要善待孩子的發(fā)問,不要打擊壓制,也不要敷衍蒙騙,精心呵護孩子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愛“搗亂破壞”的孩子,問題是有些孩子不只是發(fā)問,他還搗亂搞破壞。如果你不是劈頭蓋臉一通呵斥責罰,而是耐心和孩子對話,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時候這是一種比好奇心更可貴的求知欲。好奇心只是對新異事物的注意。
而求知欲卻是對事物本質(zhì)的探究。教育家陶行知有個經(jīng)典的案例:有個母親,因孩子把她剛買回家的一塊金表拆卸擺弄壞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頓,并把這件事告訴了孩子的老師陶行知。
陶行知幽默地說:“恐怕中國的‘愛迪生’被你槍斃了!”他進一步分析說,孩子的這種行為是求知欲的表現(xiàn),不該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雙手,讓他動手創(chuàng)造。母親聽了覺得很有道理,感到有些后悔,向陶行知討教補救的方法。
陶行知說:“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鐘表送到鐘表鋪,讓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這樣,修表鋪就成了課堂,修袁匠成了先生,孩子成了學生,修理費成了學費,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也可以得到滿足了!
那么,面對孩子的提問,我們該如何解答他的問題呢?
直接告知直接告知是一種辦法,但要考慮孩子的理解力。在《諾貝爾獲獎者與兒童的對話》一書中,科學家回避了艱深的學科術語,用簡明樸素的語言讓孩子去理解復雜的自然社會現(xiàn)象,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科學家擅打比方,用孩子已有的經(jīng)驗去類比那些未知的現(xiàn)象。
這種做法既符合兒童心理,又遵循教學原理,可以效仿。比如,當孩子問父母有關生孩子的“尷尬”問題時,父母可以這樣解答:“爸爸媽媽做一種愛的游戲,就在媽媽的子宮里播下了種子,種子在宮殿里漸浙長大,從肚子里出來了,孩子就出生了!
如果孩子繼續(xù)追問“我也能生寶寶嗎?我也要做游戲”,父母可以說:“現(xiàn)在不行,你才是一棵剛剛發(fā)芽的小樹苗,等長高了變粗了,枝繁葉茂成熟了,才能開花結果,你就是媽媽的果實!
指點路徑有的時候,父母可以不告知答案,而是向孩子指點尋求答案的路徑。比如,孩子提問:“大熊貓是不是小熊貓的媽媽?”父母不妨帶著孩子去圖書館、書店查找生物科學類的圖書資料,答疑解惑。
有時也可以利用網(wǎng)絡查找,讓孩子體驗網(wǎng)絡資訊的快捷、方便、既有圖文又有視頻的特點。還有些問題應該懂得請教行家里手,如,關于如何使土地肥沃的問題,不如訪問農(nóng)民,他們有豐富的直接經(jīng)驗,能告訴你每一種方法的具體步驟和實際效果。
引導發(fā)現(xiàn)面對孩子的提問,最高明的態(tài)度莫過于引導發(fā)現(xiàn)。有一個孩子詢問爸爸“沒有下雨,草葉上怎么有水呢?”爸爸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回家和孩子做了一個實驗:在灶臺上支鍋燒水,讓孩子觀察變化?
孩子發(fā)現(xiàn)水沸了、蒸汽向上冒、水越來越少,爸爸鼓勵孩子猜想:水可能到哪里去了?孩子看著蒸騰的霧氣猜:是不是跑到空氣中去了?爸爸說:“讓我們來驗證一下?”
他把冷鍋蓋擱在熱氣騰騰的霧氣里,不一會,下面就滿是水珠,爸爸說:“現(xiàn)在你明白了嗎?”孩子興奮地拍起手來,“我知道了,草葉上的水也是這么來的?”這位爸爸通過引導發(fā)現(xiàn),使孩子不僅獲得了知識,還學會了實驗、觀察、猜想、驗證、類比,這些才是智慧的元素。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zaojiao/57313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