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國教授來臺講學3個月,他把讀小學三年級的兒子一同帶來在本地就學。我問他:“在學期進行到一半時把孩子帶出來,難道不怕耽誤他的學業(yè)嗎?念了3個月剛適應又要回去了,對孩子不是太辛苦了嗎?”他聽了,很驚訝地反問道:“人生不就是應該不斷地適應新環(huán)境嗎?從小學習適應,看不同的國情,體會不同的文化,不是更好的學習嗎?”
這番話令我十分佩服這位父親的遠見與勇氣。
人生旅途上用到的大部分知識是課本上沒有教過的,只不過一般人被傳統(tǒng)的觀念所束縛,認為學習就是要在教室里一板一眼地上課,沒有勇氣反抗。
真正的學習是不拘任何形式的。課本的知識很有限,可以隨時學;但是課本之外的東西卻可遇而不可求。把孩子從課堂中帶出去,讓他獲得課堂之外的知識,這是更好的學習。
過了不久,他又問我:“為什么中國的孩子上那么多課,從早到晚,回家還要做一大堆作業(yè),他們什么時候做游戲呢?”他說美國孩子下午兩點半就放學了,有充足的時間從事課外活動。他還說,來到臺灣以后,他的兒子想打籃球,但是每天放學天都黑了,打不成了。這位美國教授認為體育比智育重要,有強健的體魄才有完整的人生。
他真是一眼看出了我們教育的問題。從以前到現(xiàn)在,我們都是這樣一直上課拼命填鴨,卻沒什么特別好的效果。其實完全不必這么累,在課堂里把學生學習的興趣引發(fā)出來,其余的讓孩子回家去看書就行了。因為眼睛看字比耳朵聽話快3倍,老師若在課堂上念課文,那太浪費時間了。如果把汲取知識的重點放在晚間的閱讀上,那么白天的時間就可以用來做課外活動,尤其是需要團隊合作的球類,如籃球、棒球等。
有一位哈佛大學負責面試新生的教授說,如果兩個學生SAT(美國大學入學能力測驗)的成績和功課一樣好,但他只有一個名額時,他會選擇愛打籃球的孩子,而不會選擇只愛跑步的孩子。因為現(xiàn)在是科技整合的時代,孩子若有團隊精神,就容易和別人相處,有朋友幫忙,將來在事業(yè)上成功的概率就比較大。教育是投資,他們只投資在以后可以回饋母校、為母校爭光的孩子身上,所以他選愛打籃球的。
我們目前的教育都沒有顧及到社會競爭力的需求,當別人在為迎合世界潮流改變他們的教學政策時,我們卻還在原地踏步,真是令人焦慮。
觀念的改變需要長期不斷地宣導。最近有媒體報道,基隆一位拿到第一屆自然科學超級教師獎的老師,最初教學時被評為不合格教師。因為他注重啟發(fā),上課不照本宣科,作業(yè)不多,考試更少,他還因為怕抹殺學生對科學的熱情,不讓學生念什么參考書,結果引起家長不滿,認為他偷懶,要求學校撤換他。幸好他指導的學生每年參加科技展覽會都能拿到獎,家長的觀念才慢慢糾正過來。他接受采訪時說學生得獎就是他的“免死金牌”?吹竭@里,我很心酸。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功課,進入社會后,誰管你曾經是第幾名?我們卻為了功課,失去了培養(yǎng)孩子接受挫折、團隊精神、人際關系的機會。而團隊精神正是21世紀職場必須有的態(tài)度。
但丁說:“道德可以彌補智慧的缺點,智慧永遠沒有辦法填補道德的空白!蔽覀円辉贋檎n業(yè)犧牲孩子人格成長的機會,卻未曾想過,一個沒有嘗過失敗和成功滋味的孩子,他的人生會是怎樣呢?我們應該及早讓孩子知道世事有贏有輸,勝敗是兵家常事,不足掛齒,更不必為此否定自己,賠上一生。
教育是為培養(yǎng)人的一生而努力,自私的教師才會把學生總是限制在教室內,限制在課本上,只注重表面的高分而不在意孩子究竟學會了什么。畢業(yè)以后,沒人在意你在校的成績如何,但從教室外和課本外學到的東西卻會讓你一輩子受用不盡。
節(jié)選自《好孩子:三分天注定 七分靠教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zaojiao/56132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