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觀點
起跑線“搶跑”PK靜心等花開
為什么會存在幼兒園“小學化”的現(xiàn)象?在記者調查的近20名家長中,不少人認為,壓力都是一級一級傳導的,由社會傳給父母,父母傳給孩子,中學生傳給小學生,小學生傳給幼兒園孩子。尤其是高考 “指揮棒”的存在,讓許多家長不敢有絲毫松懈,如果讓孩子輸在幼兒園這條起跑線上,那就有可能步步皆輸。
家住鄭州的閆先生,女兒今年4歲,當別人問起女兒在哪所幼兒園時,他總是很驕傲地回答:在一家雙語教學的幼兒園,而且幼兒園還舉辦了很多興趣班,比如奧數、英語等。就在今年上半年,閆先生還給女兒報了英語興趣班。
那么,對有關部門禁止幼兒園“小學化”的問題,閆先生表示,“我也知道小孩子在幼兒園應該以玩為主,但是提前讓孩子學點英語,培養(yǎng)她對英語的興趣,到上小學時容易跟上課程。”說到此,閆先生還列舉了哥哥的例子。哥哥是一名教師,對兒子打小的教育方式就是“寬松型”的,從來沒報過興趣班,但現(xiàn)在孩子上初中了,學習成績跟不上去。這件事對閆先生觸動很大,他更不敢放松對女兒的“教育”了。
對此,王先生持反對意見,表示不贊同幼兒園“小學化”。王先生的女兒今年上小學二年級。在她5歲多時,幼兒園同班的小朋友有些就被家長轉到學前班去了,這些孩子的家長認為,孩子再有一年就要上小學,在幼兒園里也“學不到什么了”,所以要讓孩子提前進入學前班,進行正規(guī)小學生活的預演。
而王先生卻認為,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靜心等花開的過程,需要給他們無限的耐心和成長空間。孩子在四五歲到七八歲這個年齡段,身體和心智發(fā)育都非常迅速。五歲多,讓孩子數數或背乘法口訣,孩子會感覺很難,但當孩子到六七歲時,就能很容易理解并背誦、使用了。而學前班就是“小學化”的延伸,教育一定要遵循孩子成長發(fā)育的規(guī)律,才不至于事倍功半。
在王先生的堅持下,孩子沒有上學前班,又在幼兒園度過了快樂的一年。王先生說,現(xiàn)在孩子在學校各方面表現(xiàn)都很好,絲毫看不出比那些上過學前班的孩子差。
科學實驗
尊重成長規(guī)律孩子飛得更高
幼兒園到底有沒有必要 “小學化”?“小學化”之后會有什么樣的危害?開封市基礎教育教研室幼兒教育教研員劉振民給記者講了一個著名的“雙胞胎”實驗。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讓一對雙胞胎練習爬樓梯。其中一個為實驗對象(代號為T),在他出生后的第46周開始練習,每天練習10分鐘。另外一個實驗對(代號為C),在出生后的第53周開始接受同樣的訓練。兩個孩子都練習到他們滿54周的時候,T練了9周,C只練了2周。
這兩個小孩哪個爬樓梯的水平高一些呢?大多數人肯定認為應該是練了9周的T比只練了2周的C好。但是,實驗結果出人意料——只練了兩周的C爬樓梯的水平比練了9周的T好:C在10秒鐘內爬上那特制的五級樓梯的最高層,T則需要20秒鐘才能完成。
格塞爾分析說,其實46周就開始練習爬樓梯,為時尚早,孩子沒有做好成熟的準備,所以訓練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53周開始爬樓梯,這個時間就非常恰當,孩子做好了成熟的準備,所以訓練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劉振民說,這個著名的實驗,已經能很好地證明問題了,幼兒階段的主要學習內容是適應環(huán)境、建立基本的生活能力和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望,幼兒階段的主要學習方式應是在游戲中學習、體驗中學習、操作中學習,而不是端坐靜聽式的學習。而“小學化”的主要危害是:透支孩子的學習興趣、犧牲孩子的快樂發(fā)展,造成厭學、挫敗感。
其實,早在本世紀80年代,就有教育學專家做過類似的調查。為了弄清幼兒園“小學化”傾向對小學教育的影響,專家們調查了兩所小學一、二、三年級學生的發(fā)展情況。其中有一項調查的內容是:按學生的不同來源分類統(tǒng)計他們的成績,作出比較。統(tǒng)計結果顯示,這三個年級各類學生的發(fā)展變化是極相似的。以三年級學生為例:來自一般幼兒園的學生,各學期上、中、下三等學生的比率變化不是太大,情況比較正常。未進過幼兒園的小學生,前兩年屬下等成績者比率逐漸減少,屬上等成績者比率逐漸增加,進入第三學年后,趨于穩(wěn)定,這也是正常的。只有來自“小學化”嚴重的幼兒園的學生,情況特異:屬下等成績者,其比率竟持續(xù)增加;屬上等成績者,其比率竟持續(xù)減少。
教師們反映,在幼兒園粗學過小學教材的學生,上小學時對重復學習感到厭煩,還有的學生一知半解卻自以為“聰明”,因而上課時注意力不易集中,難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慢慢地學習也就出現(xiàn)了滑坡。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zaojiao/419066.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