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對孩子有利的培養(yǎng)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家庭教育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孩子的任性是由于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的表現(xiàn),為了幫助孩子逐步的克服自我中心意識,還應該注意要對孩子進行利他行為的培養(yǎng)。利他行力是社會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特殊方式,泛指不期望他人的任何回報,或獲得良好印象的一種自覺無私、有助他人和社會的親社會行為。做父母的從小就對孩子進行利他行為培養(yǎng),對于促進孩子的健全人格和高尚審美情趣的形成,將是十分有利的。

培養(yǎng)利他行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父母在孩子面前要以身作則,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身教重于言教”,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一切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完全靠父母的榜樣力慣,特別是日常生活中的禮貌,更要靠父母的榜樣。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氣氛”,孩子能夠捕捉、汲取這些氣氛,而后又以自己的言行特點表現(xiàn)出來。父母的言行、家庭的環(huán)境與氛困,無時無刻都在給孩子以情感方面、氣質(zhì)方面、行為方面、道德方面、個性方面的種種影響,而這種影響力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都無法替代的。這正如有些人講的,孩子的成長主要是環(huán)境的熏陶而不是教育。是大人的品行特點,而不是大人的言詞形成孩子的個性。如果你的孩子是在勢愛、富有同情心、側隱心、相互尊重的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那么你背定會看到,他很早就能表現(xiàn)出這些品質(zhì)。

其次,從小事做起,經(jīng)常給孩子以指導。要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愛他人,父母應該細心觀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在一些細微的小事上,及時給孩子以語言和行為上的指導。家長應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分享觀念,吃點心、吃水果時叫孩子給每個人拿一個:吃飯時,所有菜肴,大家共同分享,不給孩子以特別的食物:家中有人身體不適,做些好吃的和孩子一起給他送去;從孩子1歲以后就應該給孩子尋找合適的游戲同伴,讓孩子和同伴一起游戲、玩耍,這樣做不但有利于孩子社會性的發(fā)展,有利于孩子社會交際能力的發(fā)展,有利于孩子動作能力的發(fā)展,有利于孩子的智力發(fā)展,而且對孩子良好個性性格發(fā)展和形成也很有好處。所以家長應該給孩子提供和其他孩在起玩耍、游戲的機會,并且指導孩子和同伴和諧相處,家中來了小朋友,叫孩子把玩具、好吃的食品拿出來與小朋友共享;教孩子關心、同情病弱者等等。

我自己的滾了是在2歲時就送到托兒所里日托的,每夭上午可以探視。在探視孩子時,經(jīng)常有家長為孩子帶去或買些小食品,如冰棍、箱果、點心等,有些家長只給自己的孩子買東西吃,讓其他的孩子在旁邊看著。視認為這樣對培養(yǎng)孩子的利他行為不利,所以我只要是給孩子帶東西,一定要多帶一些,讓所有的孩子共同分享。碰上賣冰棍的,也一定是每個孩子一個。只要家長做有心人‘不給孩子特殊優(yōu)越的地位,孩子就會逐漸學會分享,恤得愛別人,擺脫情感上的自我中心忍想。那么孩子的任性也就會自然而然地克服的。

家長要隨時注意孩子的動向,對于孩子的利他行為應及時給以強化,或者語言鼓勵,或者以適當?shù)奈镔|(zhì)義勵,尤其是孩子在和同伴相處時。對于3歲之前的孩子來說,雖然他們的內(nèi)心有強烈的意愿,希望能和他的同伴友好交往,但是他還沒有養(yǎng)成集體活動的習慣,還不明白和同伴相處的游戲規(guī)則,因此在和同伴相處時容易發(fā)生爭吵和矛盾。大人要引導孩子學會和同伴友好相處,孩子需要有和自己的同伴在共同活動中友好相處的經(jīng)驗,指導孩子在和同伴的共同活動中學會“心里有別人”,有好東西愿意和問伴分享,對人謙讓,幫助別人,不欺負別人等。如果能幫助孩了養(yǎng)成在集體中注意言行,和同伴友好相處的習慣,那么不僅對培養(yǎng)孩子的利他行為有益,對孩子的個性性格發(fā)展有利,而且對于孩子的一生都會受益無窮。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zaojiao/1082055.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