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很多偏差行為,例如:愛表現(xiàn)、過分愛干凈、愛哭、無精打采等,其實都是為了尋求父母或者周圍人的注意力,因為父母對于孩子本身就有一種天然的吸引力。 特別的,如果一個家庭孩子比較多的話,那么因為這個動機而出現(xiàn)偏差行為的多是中間的那個孩子,因為,大多數(shù)父母所謂的公平一般是“物質(zhì)的公平”,而心理上的公平就不一定了。各位家庭里面如果有多個孩子的父母可以自我覺察一下,你下班回家的時候是不是每次都優(yōu)先看你較為喜歡的那個孩子呢?
別以為你的這個甚至連你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動作孩子也沒有意識到,就像電影《唐山大地震》里面的方登一樣,在你孩子的意識里,其實很清楚你的不公平。方登30多年不原諒媽媽,直到最后看到媽媽心理一直有自己,一直通過其它方式來關(guān)注她和紀念她時才放下心中的怨恨和憤怒,重新接納媽媽,解放自己。那一刻,對于雙方來說,才是真正的幸福到來。
如何處理由“尋求注意力”這類動機導致的偏差行為?
處理要點是:
1、忽略孩子用非正常途徑引起大人“注意”的做法,有選擇的給予孩子注意。如他通過摔東西、打人等破壞性方式來吸引大人注意,如果大人立即響應就上當了,這等于是告訴他:通過這種方式是很有效的,下次可以繼續(xù)采用。這是對他的這種偏差行為強化。
2、用一種非他所預期的方式給予注意;
3、抓住他正在做好事時給予“注意”。
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
這是三代同堂的家庭: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唯一的孫子?梢韵胂蟮某鰜,這個小孫子在家的時候是多么的被嬌生慣養(yǎng),從小就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他五歲的時候,爸爸媽媽因為自己從公司辭職出來創(chuàng)業(yè),陪伴照顧他的時間越來越少,放在他身上的注意力也沒有之前那么多了。漸漸的,這個小孫子竟養(yǎng)成了吃飯摔筷子的習慣,后來居然連其它餐具也不放過。家人都很苦惱,后來是這個奶奶走進了林老師的課堂。
林老師給她的建議是:獎勵好行為,忽略壞行為。也就是說,以后他再摔筷子的時候,對其置之不理,待他一做出好的行為,例如撿起掉下筷子、餐具什么的,就馬上給予鼓勵,你可以這么說:“你看,我們家孫子就是懂事,真乖!”慢慢的,當他意識到他的偏差行為對吸引你的注意力沒有用的時候,他的偏差行為也就自然消失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youjiao/612474.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