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現代孩子怎么越來越難懂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兒童心理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現代孩子怎么越來越難懂

2002年10月17日 08:46 北京青年報

  在因特網上鍵入“校園暴力”,立即獲得15800個搜索結果。如果調閱一下各地的報刊,就會發(fā)現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報道,其中還有個別性質相當嚴重的惡性案件。另外一份來自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統(tǒng)計資料表明,近年內,青少年犯罪總數已經占到了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同時學生中發(fā)生的一些不正常的現象也不能不令人擔心。

  對話人:孫曉云/教育科學研究專家

  楊曉光譚璐/本報記者

  警惕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記者:為搶兩元錢,竟然殘忍地將一個鮮活的生命殺死,行兇者并非暴徒,而是常常被我們忽視的一群少年。無獨有偶,一個美國孩子,微笑著舉起手槍,向他的同學開槍,數條生命的鮮血染紅了校園……青少年犯罪的動機相對成年人而言比較蹊蹺,他們純粹的牟利或圖財的動機并不明顯,他們的動機在成年人看來常常是不可思議。

  一個半大孩子,要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有時候只需要一念之差,一步就跨出去?梢哉f他們既是“弱勢人群”,又很容易變成社會的“高危人群”。

  孫云曉:孩子殺人縱火這樣的事情看起來很極端,很特殊,很典型,但是這個事情我覺得特別需要注意的就是它存在著普遍性,就是關于孩子的攻擊行為,這是具有普遍意義,值得研究和防范的問題。

  比如說美國頻頻發(fā)生校園槍擊事件,這是非常典型的攻擊性事件。美國、德國的校園時常發(fā)生攻擊性事件,在日本也不斷發(fā)生校園暴力事件,大概每年有15萬起。那么這些現象的發(fā)生,其實都可以看到它有相似之處,都是因為個人受到某些挫折時,產生一種憤怒的情緒而引起攻擊性的行為。有的屬于定向的,你欺負我,我就得欺負你,有的屬于發(fā)泄,我就是不高興。

  什么是攻擊性行為?按心理學的解釋就是:一個人,當他受到挫折的時候,引起情緒上的憤怒,而產生了對一定對象的報復、攻擊的行為。其實1996年、1997年做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fā)展與教育的研究時,我們當時已經發(fā)現了80%以上的城市的中小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攻擊性行為,他們不太善于處理自己和伙伴的關系,很容易傷害人。

  記者:比例有這么高?

  孫云曉:所謂80%講的不是犯罪行為,而是不同程度的攻擊性。程度較輕的比如說話刻薄,挖苦別人,因為一點小事就不依不饒的,容易傷害別人,不大顧及別人。這樣的話,他就在伙伴的關系上常常發(fā)生一些矛盾,容易采取一種攻擊性的言行,行為過激。 3 4 5 后1頁

  當時我們的研究認為中國獨生子女人格發(fā)展具有五大優(yōu)點、四大缺陷,顯然攻擊性較多是獨生子女人格缺陷之一。但是在這個地方我要說明一下,實際上這也不能解釋說獨生子女就有攻擊性。我們當時有一個很重要的結論,在國際上都有共識的,就是我們不認為獨生子女是問題兒童,因為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之間不存在本質的差異,不是說獨生子女就一定沒有愛心,就一定有攻擊性,不是這樣的。現實中很多獨生子女很有愛心,也沒有攻擊性。

  至于孩子產生攻擊性的原因那次調查沒有完成,因為孩子攻擊性產生原因比較復雜,我們那次沒有做出學術上的解釋。

  記者:攻擊性行為強到了犯罪行為的地步,是不是比例很?

  孫云曉:那當然。當時我們做調查的本意沒有想得出攻擊性的結論,結果做相關分析的時候發(fā)現,很多事是與攻擊性有關系的,但是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沒能做進一步解釋。兒童的攻擊性中有很多因素,家庭因素、社會因素、群體因素、遺傳因素,比較復雜。

  這一代孩子小的時候就強調自我為中心,從小就不大會關心別人。我感受特別深的就是,全中國的父母沒在一起開過會,但是父母跟孩子都會說的一句話就是:孩子,只要你把學習搞好了,別的什么也不用你管。父母對孩子的為人處事想得不是特別多,讓孩子從小覺得不需要關心別人,自己千萬不能受委屈,這是多數獨生子女的普遍現象。久而久之,他也就不了解別人怎么想,而是特別在乎自己是否舒適,是否痛快,意識不到別人的存在,我想這是特別大的一個普遍問題。

  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記者:從新聞報道中我們發(fā)現,很多問題少年來自于不完整的家庭,這是偶然還是必然?

  孫云曉:從小就缺少愛,或者不幸經歷多的孩子,我個人覺得有可能對他的攻擊性造成一定的強化,他不相信愛,他相信弱肉強食,他相信橫,可能他也受過別人的欺負,因此也欺負別人,不相信愛,相信暴力,變得不寬容,如果在一種寬容的、幸福的環(huán)境里在愛中長大的孩子,往往他對別人也會寬容一些。

  記者:家庭破碎的孩子的教育怎樣完成?

  孫云曉:我們從來不會反對父母離婚,從主流判斷來說,這體現了人們追求真正的愛情,真正的婚姻,屬于社會文明、進步。但是不能因為婚姻的變化而改變對孩子的責任,法律是不允許的,實際上相當多的父母離異的孩子成長得很好,只是他們沒有被媒體和大眾關注,我甚至不認為父母離異的孩子是問題孩子。其實父母的婚姻對孩子的傷害不在于離異的本身,而在于父母爭吵的過程,惡劣的關系,打架、冷淡,這樣的婚姻對孩子傷害更大。很多的孩子恰恰因為父母離異后反而得到了更好的教育。 3 4 5 后1頁

  這個話題還涉及到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也就是說當父母不具備教育孩子能力的時候,孩子沒有地方可去。我到歐洲去時就看到,當認為父母或監(jiān)護人沒有監(jiān)護能力、沒有教育能力時,政府會把這個孩子領走,然后交給一個有教育能力的社會工作者去管理,去教育。在中國,這一直是一個還沒有破的題,我覺得中國遲早要啟動這一步。這是文明的國家特別需要的。

  我最近一直研究的一個問題就是關于兒童的行為習慣,行為習慣與人格的關系,這是一個國家級課題。按照心理學家的觀點,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我曾經發(fā)表文章:《良好的習慣是健康人生之基》。葉圣陶說,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習慣是一個人穩(wěn)定的行為,我們強調的習慣是做人、做事、學習三個習慣。用教育家的觀點說,養(yǎng)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受益不盡,像獲得利息一樣,受益于好習慣;要是有了壞習慣,就好像是一輩子還不清的債務,總得為它付出代價。3-12歲是養(yǎng)成良好習慣最重要的時期,是好習慣最容易養(yǎng)成的關鍵性時期。但是,我們哪個學校、哪個家庭特別重視習慣?似乎忘記了這個問題。就因為做父母、老師的我們這一代成年人,都從一個把文明踩在腳下的時代走來,身上都帶有或多或少的野蠻之氣,流氓之氣,我們沒有很好地清算我們自己,也就忽視了培養(yǎng)孩子習慣的問題。

  要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很重要的是父母、老師要做出好的表率。其實教育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孩子懂道理不是聽會的,是看會的,他看大人怎么做,由模仿而會的。

  教育不能沒有懲罰

  孫云曉:我自己一直想寫一篇文章,寫教育不能沒有懲罰,當然現在學校特別害怕討論“懲罰”。

  記者:懲罰是什么樣的?

  孫云曉:所謂懲罰是讓學生對自己的過失承擔責任,有很多種方式。我覺得這個在中國是非常脆弱的,沒有人敢于使用的,孩子從小在一片贊揚中成長,固然對鼓勵信心有好處,但是一個人如果沒有受到過懲罰,他也會經不起挫折,不能敢于承擔責任。

  我的觀點,一個是懲罰決不是體罰;還有一個,越是要懲罰一個人越要尊重一個人,懲罰是一種尊重。你是一個人,你要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其實當一個人做了錯事的時候,他內心里有一種懲罰自己的需要。像劉海洋,我認為對他一個很好的懲罰,他就應該到動物園去工作,管理熊,照料這個熊一定時間。

  今年1月8日美國總統(tǒng)簽署教育法案,不讓一個孩子落后,要用統(tǒng)考的方式,有人說真有意思,中國搞素質教育了,美國搞應試教育了。西方的教育以美國為代表,是體驗式學習,這種學習有利于能力的形成,不利于知識的形成,不大會考試。東方式的教育是一種接受式學習。接受式學習有利于知識的形成,不利于能力的形成,美國人現在意識到這點以后,接受東方一些好的東西,東方也應接受西方一些好的東西,互相取長補短,比較好。 3 4 5 后1頁

  我認為在中小學,就應該有死亡教育,要讓孩子知道死亡是什么?比如可以到太平間里觸摸一下尸體:這叫死亡,當人不能再呼吸了,他的生命就停止了。讓孩子意識到生命是非常寶貴的,又是如此脆弱的,要珍惜一切生命。讓孩子們形成體驗式教育,要從“知情意行”做起。知,有認知水平嗎?要知道道理,知道怎么回事,然后產生情感,我覺得真正能抑制一個人犯罪的不是知識,而是情感,要有情感,要有愛,要有意志控制自己絕不做壞事,這么做事成了習慣,我根本不用想,到時候我不做,習慣就是一種穩(wěn)定行為,自動化的行為。比如說,劉海洋用硫酸潑熊,他是科學精神,但沒有人文精神,他對生命漠視。

  -你覺得孩子問題成堆,我們的任務就是教育他,改造他,那么就是越改造越糟糕

  記者:有很多人都認為到底要不要孩子得好好想一想,不敢輕易地要孩子,恐怕完成不好教育的重任。

  孫云曉:其實我覺得父母們也不需要恐懼,絕大多數人都能做好父母,大多數人很容易走入誤區(qū),好像教育孩子就要知識淵博,琴棋書畫都要會,要有特長,還要有錢才可以給孩子提供好的條件,會有很多這樣的想法。如果總是孩子學琴,我也得學琴,孩子學數學,我也得學數學,那還不把你累死,父母的教育不要用加法要用減法。我的孩子做數理化作業(yè),我一個都看不懂,我根本就不用看,我就關心我孩子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就夠了,我孩子考多少分,我都可以不看,我從來不會問。

  今天的父母特別需要學習,把孩子當做一本很厚的書來讀,今天的孩子們身上的優(yōu)點很多,所以不能說一出現孩子的問題,就說中國的下一代都完了,都是不可救藥的,其實這一代的孩子是很優(yōu)秀的,他們的現代意識、平等意識、法律意識、環(huán)保意識等可能都高于成年人,他們對新事物的追求、熱情、敏銳都高于成年人。21世紀是兩代人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世紀,我們的父母和老師與孩子一起學習,相互成長,否則的話你會覺得孩子問題成堆,我們的任務就是教育他、改造他,那么就是越改造越糟糕。

  孫云曉簡介

  孫云曉,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少先隊工作學會副會長,兼《少年兒童研究》雜志主編。1999年被國務院表彰為有突出貢獻的教育科學研究專家。2000年被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授予“全國優(yōu)秀兒童工作者標兵”稱號。

  孫云曉自1972年起從事青少年教育與研究至今。1993年7月,他采寫的報告文學中日少年《夏令營中的較量》引發(fā)一場各界參與的大討論,并被稱為推動了中國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1995年以來,他先后主持了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fā)展與教育、中國城市獨生子女教育模式、杰出青年的童年與教育、向孩子學習、21世紀教育四大支柱的理論與實踐、當代中國少年兒童發(fā)展狀況調查、中小學生意外傷害的處理與防范等多項課題研究。目前,他正在主持國家級課題??少年兒童行為習慣與人格關系的研究。 3 4 5 后1頁

  三、不良壓力備忘錄

  今年6月,世界兒童發(fā)展組織在調查了75個國家的教育環(huán)境后,針對各種各樣的校園事件,發(fā)布了一個備忘錄,明確列出學校生活帶給青少年的20個不良壓力:學習壓力;作業(yè)壓力;考試壓力;升學壓力;家長壓力;未來就業(yè)壓力;人格貶低壓力;經濟比照壓力;過分關注壓力;同學競爭壓力;教師言辭壓力;被孤獨的壓力;家庭暴力壓力;社會暴力壓力;校園內幫派暴力壓力;暴力事件預期發(fā)生壓力;被強體力者欺負的壓力;來自于學生之間的性騷擾壓力;來自于不良教師的性騷擾壓力;來自于社會環(huán)境的意外性騷擾壓力。

  該備忘錄還指出,在所有被調查的國家、學校、學生中,這20個壓力具有太典型的普遍性。每個學生幾乎要同時承負12種不同的壓力,有的承負得更多,甚至是全部。

3 4 5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youjiao/609919.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