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家家有明月清風》閱讀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高中散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家家有明月清風 林清玄 到臺北近郊登山,在陡峭的石階中途,看見一個不銹鋼桶放在石頭上,外面用紅漆寫了兩字奉水,桶耳上掛了兩個塑膠茶杯,一紅一綠。在炎熱的天氣里喝了清 家家有明月清風
林清玄
到臺北近郊登山,在陡峭的石階中途,看見一個不銹鋼桶放在石頭上,外面用紅漆寫了兩字“奉水”,桶耳上掛了兩個塑膠茶杯,一紅一綠。在炎熱的天氣里喝了清涼的水,讓人在清涼時感覺到人的溫情,這桶水是由某一個居住在這城市里陌生的人所提供的,他是每天清晨太陽升起時就抬這么重的一桶水來,那細致的用心是頗能體會到的。
在煙塵滾滾的塵世,人人把時間看得非常重要,因為時間就是金錢,幾乎到了沒有人愿意為別人犧牲一點點時間的地步,即使是要好的朋友,如果沒有重要的事情,也很難約集。但是當我在喝“奉水”的時候,想到有人在這上面花了時間與心思,犧牲自己的力氣,就覺得在忙碌轉(zhuǎn)動的世界,仍然有從容活著的人。
這使我想起童住在鄉(xiāng)村,在行人路過的路口,或者偏僻的荒村,都時?吹揭恢淮蟛鑹兀厦鎸懼“奉茶”,有時還特別釘一個木架子把茶壺供奉起來。我每次路過“奉茶”,不管是不是口渴,總會灌一大杯涼茶,再繼續(xù)前行,到現(xiàn)在我都記得喝茶的竹筒子,里面似乎還有竹林的清香。我想,有時候人活在這個人世,沒有留下任何名姓也不是什么要緊的事,只要對生命與土地有過真正的關(guān)懷與付出,就算盡了人的責任。
很久沒有看見“奉茶”了,因此在臺北郊區(qū)看到“奉水”時竟低徊良久,到底,不管是茶是水,在鄉(xiāng)在城,其中都有人情的溫熱。山道邊一杯微不足道的涼水,使我在爬山的道途中有了很好的心情,并且感覺到不是那么寂寞了。
到了山頂,沒想到平臺上也有一桶完全相同的鋼桶,這時寫的不是“奉水”,而是“奉茶”,兩個塑膠杯,一黃一藍,我倒了一杯來喝,發(fā)現(xiàn)茶是滾熱的。于是我站在山頂俯視煙塵飛揚的大地,感覺那準備這兩桶茶水的人簡直是一位禪師了。在完全相同的桶里,一冷一熱,一茶一水,連杯子都配合得恰恰剛好,這里面到底是隱藏著怎么樣的一顆心呢?
我一直認為不管時代如何改變,在時代里總會有一些卓然的人,就好像山林無論如何變化,在山林中總會有一些清越的鳥聲一樣。同樣的,人人都會在時間里變化,最常見的變化是從充滿詩情畫意、逍遙的心靈,變成平凡庸俗而無可奈何,從對人情時序的敏感,成為對一切事物無感。我們在股票號子里看見許多瞪著看板的眼睛,那曾經(jīng)是看云、看山、看水的眼睛;我們看簽六合彩的雙手,那曾經(jīng)是寫過情書與詩歌的手;我們看為錢財煩惱奔波的那雙腳,那曾經(jīng)是在海邊與原野散過步的腳。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看起來仍然是二十前無異,可是在本質(zhì)上,有時中夜照鏡,已經(jīng)完全看不出它們的連結(jié),那理想主義的、追求完美的、每一個毛孔都充滿了光彩的我,究竟何在呢?
清朝詩人張燦有一首短詩:“書畫琴棋詩酒花,當件件不離他;而今七事都更變,柴米油鹽醬醋茶。”很能表達一般人在時空中流轉(zhuǎn)的變化,從“書畫琴棋詩酒花”到“柴米油鹽醬醋茶”,人的心靈必然是經(jīng)過了一番極大的動蕩與
geming
,只是凡人常不自覺自省,任庸俗轉(zhuǎn)動罷了。
有人問我,這個社會最缺的是什么東西?我認為最缺的是兩種,一是“從容”,一是“有情”。這兩種品質(zhì)是大國民的品質(zhì),但是由于我們?nèi)鄙?ldquo;從容”,因此很難見到步履雍容、識見高遠的人;因為缺少“有情”,則很難看見乾坤朗朗、情趣盎然的
人。
社會學家把社會分為青社會、中社會、老社會,青社會有的是“熱情”,老社會有的是“從容”。我們正好是中社會,有的是“務(wù)實”,務(wù)實不是不好,但若沒有從容的生活態(tài)度與有情的懷抱,務(wù)實到最后正好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犧牲了書畫琴棋詩酒花。一個徹底務(wù)實的人正是死了一半的俗人,一個只知道名利實務(wù)的社會,則是僵化的庸俗社會。
人生的幸福在很多時候是得自于看起來無甚意義的事,例如某些對情愛與知友的緬懷,例如有人突然給了我們一杯清茶,例如在小路上突然聽見冰果店里傳來一段喜歡的樂曲,例如在書上讀到了一首動人的詩歌,例如偶然聽見桑間濮上的老婦說了一段充滿啟示的話語,例如偶然看見一朵酢漿花的開放……總的說來,人生的幸福來自于自我心扉的突然洞開,有如在陰云中突然陽光顯露、彩虹當空,這些看來平淡無奇的東西,是在一株草中看見了瓊樓玉宇,是由于心中有一座有情的寶殿。
“心扉的突然洞開”,是來自于從容,來自于有情。
我時常想起童時代,那時社會普遍貧窮,可是大部分人都有豐富的人情,人與人間充滿了關(guān)懷,人情義理也不曾被貧苦生活昧卻,鄉(xiāng)間小路的“奉茶”正是人情義理最好的象征。記得我的父親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是:“人活著,要像個人。”當時我不懂這句話的含義,現(xiàn)在才算比較了解其中的玄機。人即使生活條件只能像動物那樣,人也不應(yīng)該活得如動物失去人的有情、從容、溫柔與尊嚴,在中國歷代的憂患悲苦之中,中國人之所以沒有失去本質(zhì),實在是來自這個簡單的意念:“人活著,要像個人!”
人的貧窮不是來自生活的困頓,而是來自在貧窮生活中失去人的尊嚴;人的富有也不是來自財富的累積,而是來自在富裕生活里不失去人的有情。人的富有實則是人心靈中某些高貴物質(zhì)的展現(xiàn)。
家家都有明月清風,失去了清風明月才是最可悲的!
下山的時候,我想,讓我恒久保有對人間有情的胸懷,以及一直保持對生活從容的步履;讓我永遠做一個為眾生奉茶供水,在熱惱中得到清涼的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gaozhong/380808.html

相關(guān)閱讀:《黃河意識流》閱讀答案
《走過荒原》閱讀
《精神的樹,神幻的樹》閱讀答案
《父親(14分)》閱讀答案
《想北平》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