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全套4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明確:
1.晴暖溫和 可愛 明朗的情調(diào) 優(yōu)美閑適 和煦溫潤
2.第一至四段,第六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對比,包括:北國與江南的冬天的比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溫和,渲染北國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談天的樂趣;江南冬天與秋天的比較,作者將江南的冬景比作北方的夏夜,寫那種“明朗的情調(diào)”;閩粵等地的冬天與作者所說的江南冬天的比較,作者將他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確的區(qū)域界定;德國與江南的寒郊散步的比較,這和后文提到的散步形成呼應。
3. 第1至4段,第6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對比,突出了其所鐘愛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
第5段,作者寫到了江南的植被。
第7段,寫了江南的微雨。
第8段承接上文說到的雨,又寫到了江南的雨雪。
第9段寫到了江南旱冬的晴和,將話題引到“散步”上來。
文章最后一段語言平實而又活潑,照應全文行云流水般的描述,既是一個巧妙的收束,又是一次灑脫無羈的蕩開。
《江南的冬景》里,作者從各個角度描寫江南的冬天,寫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繪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畫。比較的著眼點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鐘愛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
第五段,寫江南,不能不寫到江南的河港湖泊。
五、研讀重點段落(5—9),深入思考
討論:
1.文章寫景時采取了虛實結合的描寫策略。讀完這部分,你覺得哪些地方寫的是實景?哪些地方寫的是虛景?虛景傳達出作者怎樣的心境和情趣?
2.文章多次引用詩文名句,找出這些詩文名句并體會:能不能用自己的話替換這些名句?如果替換以后,會不會影響文章的語言風格?
3這篇散文寫景時做到了語言風格與景物特征的和諧,試作簡要分析。
明確:
1.第5段作者寫到了江南的植被(實寫)。江南豐腴潤澤的土地上,蘆花、紅葉、桕子、草匯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氣。作者將這種種富有生氣的色彩和雪萊《西風頌》中的名句相連接,別有一番情趣;
第7段,作者為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揮毫潑墨(虛寫)。借助想像的力量,在不經(jīng)意的點染之間,一幅悠閑情調(diào)的水墨畫就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郁達夫熟稔繪畫的用色技巧,也能夠較好把握情緒的節(jié)奏,因而寫景時,他善于運用五顏六色狀物寫景,把江南冬景情意濃濃的畫面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其中既有素描的工筆,也有濃淡適宜的寫意,繪出的,總是一幅幅情景交融的優(yōu)美圖畫。
第8段寫到了江南的雪(虛寫)。作者對雪景沒有作實景的描繪,避實就虛地引了一些詩句,在品評詩句的時候?qū)懗隽搜┤。作者引用詩句、避實就虛的用意在于巧借詩句意境,并通過自己的品評將這個意境推到一個新的境界;雖則語句簡省洗練,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豐富。
結合郁達夫的創(chuàng)作風格來談,這種虛實結合的寫景方法是作者審美情趣和景物特征相融合的結果,是表現(xiàn)與再現(xiàn)的統(tǒng)一。郁達夫主張表現(xiàn)自我,認為小說是作者的“自敘傳”。這種直接抒寫性情的創(chuàng)作風格同樣也體現(xiàn)在散文寫作中,只是在散文里更注重表現(xiàn)與再現(xiàn)的結合。因此,江南的冬景在郁達夫筆下,既是一種意境,也是一種情境。
2.不能,作者借助詩句寫出了江南冬天傍晚、夜里、早晨的雪景,巧借詩歌意境,通過自己的品評,將江南雪景推向一個新的意境,增強了散文的意趣,也更能體現(xiàn)出作者的心境閑適。
3.讀這篇文章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語言特色和行文風格,體會到,江南冬景的悠閑和暖、作者心境的閑適和行文時的舒緩自如在全文中水乳交融,和諧統(tǒng)一。
全文語調(diào)舒緩,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閑;語言清新、純樸,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聲調(diào)平和、敘述節(jié)奏徐緩,有利于作者對描寫對象進行多角度的反復渲染,實現(xiàn)景物描寫的繪畫美。畫家劉海粟對此深有感觸:“青年畫家不精讀郁達夫的游記,畫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錢塘、富陽、新安,也讀不通達夫的妙文。”這是對郁達夫?qū)懢吧⑽牡母叨仍u價。
附:文中引用的部分古詩
1.李涉《井欄砂宿遇夜客》:暮雨瀟瀟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他時不用逃名姓, 世上如今半是君。
關于這首詩,《唐詩紀事》上有一則饒有趣味的記載:“涉嘗過九江,至皖口(皖水入長江的渡口),遇盜,問:‘何人?’從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學博士)也。’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奪,久聞詩名,愿題一篇足矣!尜浺唤^云。”這件趣聞不但生動地反映出唐代詩人在社會上的廣泛影響和所受到的普遍尊重,而且可以看出唐詩在社會生活中運用的廣泛──甚至可以用來酬應“綠林豪客”。不過,這首詩的流傳,倒不單純由于“本事”之奇,而是由于它在即興式的詼諧幽默中寓有頗為嚴肅的社會內(nèi)容和現(xiàn)實感慨。
前兩句用輕松抒情的筆調(diào)敘事。“江上村”,即詩人夜宿的皖口小村井欄砂;“知聞”,即“久聞詩名”。風高放火,月黑殺人,這似乎是“遇盜”的典型環(huán)境;此處卻不經(jīng)意地點染出在瀟瀟暮雨籠罩下一片靜謐的江村。環(huán)境氣氛既富詩意,人物面貌也不猙獰可怖,這從稱對方為“綠林豪客”自可看出。看來詩人是帶著安然的詩意感受來吟詠這場饒有興味的奇遇的!耙怪劇,既流露出對自己詩名聞于綠林的自喜,也蘊含著對愛好風雅、尊重詩人的“綠林豪客”的欣賞。環(huán)境氣氛與“綠林豪客”的不協(xié)調(diào),他們的“職業(yè)”與“愛好”的不統(tǒng)一,本身就構成一種耐人尋味的幽默。它直接來自眼前的生活,所以信口道出,自含清新的詩味。
三、四兩句即事抒感!疤用铡奔础疤用、避聲名而不居之意(白居易《香爐峰下新卜山居》詩有“匡廬便是逃名地”之句)。詩人早年與弟李渤隱居廬山,后來又曾失意歸隱,詩中頗多“轉知名宦是悠悠”、“一自無名身事閑”、“一從身世兩相遺,往往關門到午時”一類句子,其中不免寓有與世相違的牢騷。但這里所謂“不用逃名姓”云云,則是對上文“夜知聞”的一種反撥,是詼諧幽默之詞,意思是說,我本打算將來隱居避世,逃名于天地間,看來也不必了,因為連你們這些綠林豪客都知道我的姓名,更何況“世上如今半是君”呢?
表面上看,這里不過用詼諧的口吻對綠林豪客的久聞其詩名這件事表露了由衷的欣喜與贊賞(你們弄得我連逃名姓也逃不成了),但脫口而出的“世上如今半是君”這句詩,卻無意中表達了他對現(xiàn)實的感受與認識。詩人生活的時代,農(nóng)民起義尚在醞釀之中,亂象并不顯著,所謂“世上如今半是君”,顯然別有所指。它所指的應該是那些不蒙“盜賊”之名而所作所為卻比“盜賊”更甚的人們,是詩人劉叉在《雪車》中所痛斥的“相群相黨,上下為蟊賊”之輩。相比之下,這些眼前的“綠林豪客”如此敬重詩人、富于人情,倒顯得有些親切可愛了。
這首詩的寫作,頗有些“無心插柳柳成陰”的味道。詩人未必有意諷刺現(xiàn)實、表達嚴肅的主題,只是在特定情景的觸發(fā)下,向讀者開放了思想感情庫藏中珍貴的一角。因此它寓莊于諧,別具一種天然的風趣和耐人尋味的幽默。據(jù)說豪客們聽了他的即興吟成之作,餉以牛酒,看來其中是有知音者在的
2.白居易《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新釀的米酒泛起綠色的泡沫,小火爐吐露著紅色的火焰,在天空彤云密布大雪即將來臨的時侯,我希望我的朋友能來和我共同把酒話古今。于是有了這首膾炙人口、音韻和律的詩作。這是白居易被貶江州后所作,他邀請的劉十九就是劉軻,當時隱居廬山,因為和白居易性情相投而結為好友。白居易這首詩歌怡然自適、情趣盎然,字里行間看到了詩人平和舒緩的心情,確實有“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钡乃煲夂瓦m意。
面對充滿無數(shù)坎坷與磨難的現(xiàn)實人生,怎樣立身處世,是每一個人都必須做出回答的問題。白居易做為古代一個文人,他面對“兼濟”與“獨善”的矛盾沖突。白居易的態(tài)度是: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仆雖不肖,常師此語。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時。時之來也,為云龍、為風鵬,勃然突然,陳力以出;時之不來也,為零豹、為冥鴻,寂兮廖兮,奉身而退。進退出處,何往而不自得哉?這里,白居易表白了自己對窮達進退、立身處世的人生見解,現(xiàn)在看來,他把儒學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積極進取精神和佛學看穿憂患超然物外的心靈境界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行成自己的形成自己的生存觀念,并固守著自己營造的心靈家園,以此來遮蔽人世間的狂風暴雨。
1.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劉長卿(709—780),中唐前期的重要詩人,工五言,描寫個人生活和自然風景的詩,具有高度的藝術技巧,詩的風格以工整清麗出名。
此詩為劉長卿山水詩的名篇。詩人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幾筆勾畫出暮雪中的山村圖景,直敘旅途中雪夜投宿的見聞,不加渲染,而意思曲折、深刻。開篇即是一組靜物,日薄西山,蒼山隱隱,空曠的山野中惟有一座茅屋立于風雪之中。詩人極盡旅途之苦,風雪中得入柴門,頓時帶來一股溫暖的氣息。蒼山、風雪、白屋、柴門、歸人,層次分明,有遠有近,有聲有色,形成一幅淡雅的雪夜客至圖。
4.齊己《早梅》: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明年如應律,先發(fā)望春臺。
萬木經(jīng)受不住嚴寒的侵襲,枝干將被摧折。梅樹的孤根卻吸取地下的暖氣,恢復了生氣。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獨開。它的幽香隨風飄散,一只鳥兒驚異地看著這枝素艷的早梅。我想寄語梅花,如果明年按時開花,請先開到望春臺來。
齊已是鄉(xiāng)下貧苦人家的孩子,從小一邊放牛一邊讀書,學習非?炭。幾年后,能夠吟詩作賦,被寺院長老發(fā)現(xiàn),收進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剛剛下過一場大雪,清晨齊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幾只報春的蠟梅花引來了報春鳥圍著梅花唱歌,齊已被這景色驚呆了,回寺后,馬上寫下了《早梅》這首詩。
這是一首詠物詩。全詩語言輕潤平淡毫無浮艷之氣,以含蘊的筆觸刻畫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艷的風韻,創(chuàng)作了一種高遠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意蘊深刻。
西地平線上
高建群
【本課意義】
親近大自然,是進行審美教育的良好途徑。本課屬于“欣賞自然”板塊中的另一篇,主要任務便是讓學生欣賞與表述自然之美,并啟發(fā)學生:自然之美來自于個人感情的直接參與,同時讓學生了解想象、聯(lián)想在寫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目標
1、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
2、理解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二、課時:一課時
三、教學過程
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給黑板上加點的字注音
誑語 埡口 勉強 湖泊
霧靄 混沌 瘴氣 醞釀
噴薄 安謐 泥淖 攫取
2、導語設計:
20年前,當代著名作家路遙曾經(jīng)說過“我勸你們注意高建群,這是一個很大的謎、一個很大的未知數(shù)”。高建群這個謎什么時候能夠被完全解析、徹頭徹尾地浮出水面呢?今天我們就讓這篇文章走近他的世界。
3、文章解讀:
高建群,一位被公認的中國文壇罕見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義色彩的寫作者,他的創(chuàng)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詩風格。在他的創(chuàng)作題材中,始終激情高唱著生命的贊歌,營造一種生命中最為壯麗的風景,同時也融入了作家對生活,對生命的思考。高建群認為,作家必須要體驗生活,而體驗生活準確的說是體驗生命。正因為如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作家向往西部生活,總是對西地平線的那塊土地情有獨鐘,是的,正因為那里充滿了對生命的考驗,他鐘愛這個地方,就像鐘愛他的生命一樣,因而他能夠發(fā)現(xiàn)那里的美,因為那里的景物都充滿了生命,處處洋溢著感動因子。而西部景物中,最難忘,最令作者震撼的便數(shù)落日,接下來,就讓我們共同領略西地平線上的三次落日景象。
4、文本探討:
第一段介紹了“在所有雄偉的風景中,落日大約是最令我震撼的了”的總體感受,于是便簡約地記述起三次落日。這一句整個文章結構中,起著總領全文地作用。
第一次落日 地點:定西高原
發(fā)現(xiàn)落日 “在蒼茫地遠方,弧狀地群山之巔,一輪血紅地落日像一輛勒勒車地輪子,靜靜地停駐在那里!
其中幾個字眼:蒼茫、弧狀、血紅、輪子、靜靜
我們暫時還不覺得很美,但至少能吸引每個人的注意力,這說明任何美的所在都有吸引人的地方,我們該做的挖掘出他的美,怎么做?就是仔細的觀察。
觀察落日 沒有火焰 (沒有灼熱感)
像紅紙 柔和、美麗、安謐 (不真實)
太大(較輪子大得多)
懸掛 群山托扶 (想象之景)
托樹拍照 聯(lián)想 左公柳
〖探討〗關于“左公柳”的故事,似乎與“落日”無關,那么還為什么要如此安排?
〖參考〗擺文弄墨無可厚非,在寫作時適時地展示自己的才華,體現(xiàn)一種文化涵養(yǎng)。但從另一個角度,走在異地他鄉(xiāng),陌生的環(huán)境下尋求一些與自我認知熟悉的東西,也是可以理解的。
〖經(jīng)驗總結〗我們在觀察事物時,要有意識探尋事物背后的故事,這樣做至少有幾種好處:一是可以豐富文章內(nèi)容,而不顯得單調(diào)乏味;其次,加深對該事物的認識。
每個人都看見過日落,但似乎認真留意整個日落過程的很少,可是即便認真留意并用文字表述出來的,也是枯燥乏味的。那么在作者筆下,日落是怎樣的一個過程呢?
日落 跳躍、顫抖
紋絲不動、顫抖兩下、往下一躍
依戀、慈愛、貪戀、不愿離去
〖探討〗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些字眼,很熟悉,甚至在腦海里能形象地呈現(xiàn)出來,為什么呢?原來這些詞語一般都用來形容人的,但作家卻在此用來形容大自然中的一個景觀落日,這樣處理,好嗎?
〖參考〗至少,用擬人的手法將落日寫活了,在每個人眼里都可以感受到落日的那種活力,雖然有人認為有些不切實際,但這是作者感受中的落日景象,我們還知道作者是一位熱愛生命,具有崇高理想追求的寫作者,在他眼中萬物皆有情,將事物人格化,也是情理中的事。
〖回味〗高建群是一位善于用感情寫作的人,他經(jīng)常會寫自己留下眼淚,其實,不經(jīng)意中,讀者也會為此感動,正符合詩人艾青的名詩《我愛這土地》:“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睘槭裁此軌?qū)⒋笞匀痪拔锵胂蟮萌绱顺錆M活力,正因為他是一位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人,愛,讓他能夠感受到萬物的勃勃生機,萬物同樣帶有人的感情,正如文中所描述的“它繼續(xù)依戀地慈愛地注視著人間,好像有些貪戀,不愿離去,或者說不愿離去正在注視它的我們”。
第二次落日 地點:羅布淖爾荒原
日落前:不顯明、像灰白的硬幣、冷冷
大地、天空 混沌、灰蒙蒙
感受:走入地獄、走入鬼域
輝煌的羅布泊落日:
血紅的落日、停滯 我們震撼了
臉上泛著紅光 像在畫中
〖探討〗作者為何而掉淚
〖參考〗之前的落日,給作者蒼白荒涼之感,一切都充滿了死寂,加上荒涼寸草不生的羅布泊,作者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心情是低沉的。而后來的落日突然變得血紅,以至每個人的臉上都泛著紅光,整個場景的基調(diào)是紅色的,那是已干涸生命的復燃,是一種活力的體現(xiàn),尤其在這種惡劣的環(huán)境下更顯得重要,至少給了作者精神上的鼓勵。
〖探討〗文中說:“死亡原來也可以是一件充滿莊嚴和尊嚴的事情!边@當如何理解?
〖參考〗落日終歸要日落西山,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死亡,任何事物都逃避不了死亡,但面對死亡,不同的過程,產(chǎn)生不一樣的結局,有的平淡蒼涼,有的卻可以轟轟烈烈。正如文中,在灰白的落日之后,突然變得血紅血紅,雖然終歸下山,但畢竟之前也曾輝煌過,因而在消失時,不無莊嚴與尊嚴之感,
〖討論〗面對死亡,假如仍有時間去做些事情,你會如何安排?
〖思考〗第十五段的內(nèi)容是關于日出給作家羅曼?羅蘭帶來了創(chuàng)作的靈感,那么寫這一段與上文有聯(lián)系嗎?
〖參考〗這一段寫了日出對人的影響,而上文則是日落讓作者帶來的人生感悟,作者通過日落,聯(lián)想到日出,這種聯(lián)想是相對的。
〖領悟〗可見,大自然與人類并不是割裂開的,而是相互影響的,一個睿智的人便是能從自然界發(fā)掘力量,讓自己生活得更好。
第三次落日 地點:阿勒泰草原
火燒云 燦爛地、熱烈地、夸張地、烤紅了、燒紅了 驚駭
第二十段作者通過火燒云所映照得地方,又一次聯(lián)想到歷史中,這塊土地曾被稱為歐亞大平原(小亞細亞),接著便想到歷史中的兩件大事匈奴民族西遷以及成吉思汗的誓師大會,這給全文增添了些許歷史厚重之感。原來在如此平凡的土地上竟曾發(fā)生過如此驚世駭俗的一幕,而作者通過火燒云才想到這一切頓覺自己是那么的卑微那么的平庸。
第二十四段作者進行了總結,照應開頭,并對“雄偉的風景”和“世間有大美”兩句話的出處進行了說明。
5、全文小節(jié):
這篇課文,指引我們通曉生活之中隨時隨地都可以發(fā)現(xiàn)美的所在,自然界同樣不乏其美,對于此,我們又能做什么呢?我們能做的就是發(fā)現(xiàn)、觀察、欣賞、感悟美。本文作者高建群,便是發(fā)現(xiàn)了三次落日,并通過觀察,領悟并欣賞到不同的美:第一次落日是一種壯烈奔放之美,是一種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東;第二次落日則是死亡前的精神寫照,莊嚴、肅穆、神圣、悲劇感。是一種崇高的美;第三次落日帶有一種歷史的滄桑之感,原來在落日下,歷史里竟有那么多讓人驚駭?shù)墓适隆?br />這篇課文,還啟發(fā)我們要發(fā)現(xiàn)自然的美,必然要帶著一顆感動赤誠的心,用心去感受所觀察的事物,只有心中充滿愛,愛生活、愛生命、愛社會中一切事物,那么你的心里才會充滿感動,感動是你捕獲美的利器。
四、活動設計
深情地觀察一下你身邊大自然中一切,并用文字把你的感受記述下來。
感悟自然
赤壁賦
蘇軾
教學目標
1、通過文本研習,學生能夠品味作品的獨特韻味,了解作者的處境,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概括作品書寫的人生感悟。
2、學生能把握本板塊寫景、抒情、說理相結合以及虛實結合的寫作特色。
3、學生能夠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匯,如“屬、如、止、舞、泣、危、東、舉、卒、是、徒、覺、異、窮、志”等實詞和“之、然、于、而、其”等虛詞,同時積累常見的文言句式。
教學重點
使學生體會大自然在豐富人的生命體驗時的重要作用。
教學難點
使學生掌握寫景、抒情、說理相結合以及虛實結合的寫作方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方式:文本研習
一、課前準備
1、學生對照文中注釋理解句子、疏通文義。有疑難的字句互相探討解決,無法解決的在課堂上提出,師生共同探討解決。
2、學生熟讀全文。
二、教學過程
(一)、多媒體展示相關資料圖片:赤壁實景、蘇軾畫像及其詩詞書畫作品。
(二)、《赤壁賦》寫作背景。
宋代的黃州,即今天的湖北黃岡。黃岡西北的長江邊上,矗立著一座紅褐色的山崖,因為形狀很像鼻子,人們就稱它為赤壁磯;又因為山崖陡峭如一面墻壁,所以它也被稱為赤壁。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遭受政治迫害,被貶謫到黃州已經(jīng)兩年了。“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水中的鮮魚,山間的竹筍,江城的一切風物,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莫大的慰藉。他曾站立在江邊赤壁之上,眺望如畫江山,唱出了“大江東去”的豪放歌聲。他還在七月十六日一個幽靜的夜晚,駕舟暢游于赤壁之下的長江水面,寫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賦》。
(三)、檢查預習情況:字詞、注音
1、壬戌( rénxū ) 10、釃酒( shī )
2、桂棹( zhào ) 11、橫槊( shuò )
3、余音裊裊( niǎo ) 12、漁樵( qiáo )
4、幽壑( hè ) 13、扁舟( piān )
5、嫠婦( lí ) 14、匏樽( páo )
6、愀然( qiǎo ) 15、蜉蝣( fúyóu )
7、山川相繆( liáo ) 16、無盡藏( zàng )
8、舳艫千里( zhúlú ) 17、狼籍 ( jí )
9、旌旗( jīng ) 18、枕藉 ( jiè )
(四)、解釋重點字詞,疏通文意。
1、分別請學生起來朗讀并單獨翻譯各節(jié)。
2、師提示、糾正、補充、答疑、解釋重點字詞,疏理文意。
(五)、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1、舉酒屬客——“屬”同“囑”,勸酒
2、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馮”同“憑”
3、山川相繆,郁乎蒼蒼——“繆”同“繚”,連接,盤繞
4、舉匏尊以相屬——“尊”同“樽”,酒杯
5、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籍”同“藉”
6、擊空明兮?流光 ——“?”同“溯”,逆水而上
(六)、指出文句的修辭手法:
1、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互文見義
2、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獙ε
3、余音裊裊,不絕如縷!扔
(七)、句子的句式和詞語的活用現(xiàn)象:
1、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狀語后置)
2、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
3、渺渺兮予懷(主謂倒裝)
4、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名作狀)
5、侶魚蝦而友麋鹿(意動用法)
6、正襟危坐(使動用法)
7、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使動用法)
8、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名作動)
9、夫水,智者樂也。(判斷句)
10、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動句)
(八)、解析文本
1、第一節(jié):作者在“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秋江上“舉酒屬客”。
寫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東山,徘徊斗牛;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2、二、三節(jié):“客”舉曹操之例,表述英雄人物不能與天地共存,并發(fā)出“哀
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
抒情: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
3、四節(jié):作者借用江水、明月、清風這些 自然意象,闡述事物皆具“變”與
“不變”的二重性。問題的關鍵在于,自“變者”觀之還是自“不變者”觀之。
議論:水,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月,盈虛者如彼,卒莫消長也;變,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不變,物與我皆無盡。
4、全文景、情、理融于一體。
(九)、齊讀全文,深入思考:
1、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種思想感情是如何轉化的?
明確:A、蘇軾力圖排遣政治打擊而帶來的苦悶從而聽任自然,樂觀曠達。作
者力圖從消極中超脫出來,其實是含蓄地向他的政敵暗示,我雖然遭貶,但我卻超然世外,飄然欲仙,寄情山水,盡得其樂,不寂寞不煩惱,反而積極向上。
B、感情變化過程:樂-悲-樂。
先寫月夜泛舟,飲酒賦詩,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懷世俗的快樂心情;再從憑吊歷史人物的興亡.感到人生短促,變化無常,因而跌入現(xiàn)實的苦悶;最后闡發(fā)變與不變的哲理,表現(xiàn)了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2、本文體現(xiàn)了蘇軾的哪些藝術才情? 
明確:蘇軾的這篇文章既保留了傳統(tǒng)賦體那種詩的特質(zhì)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diào)和手法;駢詞儷句,整散結合;句式長短不齊,用韻錯落有致,更多地表現(xiàn)了散文融景情理于一體的藝術特色。
三、課后作業(yè)
1、 背誦全文。
2、 總結虛詞“而、乎、其、且”的用法。
始得西山宴游記
柳宗元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在比照與映襯中寫景的特點! 
2.體會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藝術特色。 
3.了解“為”、“窮”的不同用法! 
【教學重難點】
1.學習在比照與映襯中寫景的特點。  
2.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質(zhì)疑法、討論法。
【教學時數(shù)】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動;?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薄 
由《小石潭記》中的佳句導入,可引起共鳴,溫故知新,激發(fā)興趣!
二、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縣)人,世稱“柳河東”。永貞元年,柳宗元積極參加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活動,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在永州長達10年,后雖奉召回京,旋即又被貶為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柳宗元在政治思想上受儒家民本思想影響,曾提出“官為民役”的觀點。文學創(chuàng)作上支持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并稱“韓柳”。其創(chuàng)作成就主要表現(xiàn)在寓言、傳說、山水游記等散文方面,《永州八記》是山水游記的代表作。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有《河東先生集》(劉禹錫編)、《柳河東集》(明人輯注)傳世。
三、研讀課文
1.一讀課文,落實詞句! 
①學生自讀:圈出生字、生詞,借助工具書及課下注釋標記解決! 
②教師范讀:補充注釋。  
斫(zhuó):砍伐! 《(dùn)隱:躲避、隱藏! ±酰╨ì)覺而起( jiào)睡醒
③學生朗讀:讀準字音、停頓、語調(diào)! (解說:反復讀課文,調(diào)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以便讀準字音,熟悉課文內(nèi)容。)  
2.二讀課文,疏通大意! 
①同桌合作,參照工具書及課下注釋疏通全文大意! 
②圈畫疑難詞句,并質(zhì)疑! 
③集體解疑,教師點撥! 
④復述主要內(nèi)容! 
3.三讀課文,把握總體! 
①說說作者圍繞“始”“游”敘寫了哪些內(nèi)容?  
②抓住了西山的什么特點?  
討論解決:第1段寫游西山前,自以為永州的奇山異水自己都游遍了,面對幽泉怪石飲酒娛樂自然灑脫。
第2 段寫游西山,通過望而見其異,登高知其隱,醉而忘歸突出西山之怪特,及作者始得勝景的喜悅。
第3段點明游西山的時間。  
●小結:文章過渡自然。第1段“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為過渡句,第2段“望西山,始指異之”領起西山之 游,結尾“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與前文相照應! 
4.四讀課文,難點突擊! 
(1)作者為什么說“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文章中心內(nèi)容是記敘西山之游,作者為何開篇從他處著墨?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發(fā)了自己怎樣的人生感受?  
(4)文中兩次寫滿酌而醉,有何作用?  
(5)作者怎樣用比照映襯來寫西山之景?  
〖提示〗(1)作者游奇山異水是想聊以忘憂。文章開頭即寫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貶謫南荒后“恒惴栗”郁悶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無遠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異態(tài)者,皆我有也”。 雖然他幾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異水,但卻沒有給他帶來特殊的感受,沒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處。然而當作者“坐法華西亭,望西山”時,“數(shù)州之壤”盡收眼底,方覺西山是任何地 方都無法相比的,這高峻的西山卓爾不群的人格是何其熟悉,漸漸地作者不知不覺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引觴滿酌”,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深切體會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認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覽山水的開始,以往的游覽算不 上真正的游覽。文題“始得”恰好點明此游之意義,并以“始”與“未始”結構全文。  
(2)本文中心內(nèi)容是記敘西山之游,但作者開篇卻從他處著墨,先寫以前永州異山秀水的游覽, 以此作為鋪墊,來比照映襯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以往所見的幽泉怪石沒有給作者帶來精神的愉 悅與解脫,雖然暢游酒醉,卻不能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大自然中,因此“覺而起,起而歸”,心 中的煩悶依然無法排遣。而西山之游卻不同,作者首先是被那高懸下望的景象所震驚,所有的景 物都聚集在視野之內(nèi),浮云縈繞群山,與天空連成一體,此時作者才真正感受到與自然同呼吸, 與天地同游的快慰。從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爾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釋,與萬化冥 合”,作者終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與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 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體現(xiàn)。作者在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脫與審美享受,以至醉不思歸! 
(3)文章開始寫以往游覽“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覺而起,起而歸”, 記敘之中流露出被貶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態(tài)。而后文寫游西山則表現(xiàn)出偶識西山之喜,沉醉之樂, 借西山的高峻氣勢,表現(xiàn)自己高潔的人格,所記游山水景物無不融人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懷! 
(4)第一次出現(xiàn)是往日游覽時,作者“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 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這短促緊湊的語句反映了作者單調(diào)乏味的生活及苦悶抑郁的 內(nèi)心感受。雖然他想在游覽山水中得以解脫,但酒醉之后仍一切如故,心中的壓抑煩悶并未減少。而西山之游卻使作者感到從未有過的快慰,他要“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只是美酒醉 人,更是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歸,心中的歡喜愉悅不言而喻。前后對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給作者帶來的獨特感受。  
(5)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刻畫細致,寄托深遠,情景交融,具有極高的藝術感染力。作者對西山之景的描摹,不直接寫眼中西山,而從多角度寫登西山所見所感,采用比照映襯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寫“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再寫登上西山始感高險難測,云天相連。由“凡數(shù)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襯其高。高懸下望所見之山,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襯其高,青云縈繞,云天相連渾然一體更襯其高。由此寫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為類”的感受。我們自然如身臨其境,仿佛和作者一同飽覽這高峻西山,發(fā)出相同的感慨。在這比照映襯之下,西山之景更顯其美,西山之游更覺其異,作者卓爾不群之人格才更 具感染力。
 5.五讀課文,欣賞品味  
本文雖記寫西山之景、西山之游,但卻句句寫景,字字見情,真正體現(xiàn)了“一切景語皆情語”的 特點,F(xiàn)在我們就來品味作者寫作的精妙之處。  
(1)學生自由誦讀課文,品味文中精美詞句的描寫! 
(2)推薦自己喜歡的語句,并簡要分析喜歡的理由。  
①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蘋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 同趣。覺而起,起而歸! 
此五句語氣急促,并運用頂針的修辭手法,即后一句的第一個字與前一句的末一字相同,強 調(diào)“到”、“醉”、“臥”、“起”等動作,造成一種單調(diào)、無味的效果,表現(xiàn)出以往的游覽大 多心不在焉,未能真正投入其中,也沒有形成真正的精神上的共鳴,并照應了前文的“施施而 行,漫漫而游”! 
②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tài)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抓住西山的特點:怪、特,為后文寫西山之貌給作者帶來的精神上的共鳴作鋪墊。
③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為類。悠悠平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 窮! 
作者由西山的特立之貌,喻自己卓而不群的人格,表現(xiàn)自己志高不俗的志向。此時他仿佛覺得腳 下的西山及大自然中的一切與自己完全消融在一起,物我合一。
④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作者為自己找到知音而欣喜,為目睹西山之高峻而自慰。醉而忘歸,流連忘返,更表明此刻沉醉 于西山之美,陶醉于西山之游的歡悅。真可謂?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會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⑤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全身心投入自然萬物之中,與天地之氣相融,泯滅了主客之差異,在物我同一中獲得巨大的 精神愉悅。因此把西山之游視為真正的游覽。
⑥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M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
作者將主觀感受融人景物描寫,通過恰當?shù)谋扔鳎骋r西山的高峻?梢娏谠獙懢爸畟魃,文筆之幽麗,用詞之精致。
6.訓練鞏固,拓展遷移  
(1)完成課后練習二,并背誦妙語佳句! 
(2)詞語古今用法比較,完成練習三! 
(3)分析“為”、“窮”在本文中的不同用法! 
(4)試比較本文與《小石潭記》在寫景時的不同之處! 
(5)翻譯句子  
①余自為?人,居是州,恒惴栗! 
②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③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④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7.課堂小結, 強化能力  
(1)學生談學習收獲! 
(2)教師再小結! 
讀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很容易陶醉于作者所描繪的奇山秀美的山水風光之中,今天我們仿佛也和作者一起消融在萬物之中,領會到作者借西山之景表達的自己的人格與情操。作者在游覽之中得到了解脫以至醉而忘歸。我們不僅要掌握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也要學習本文比照映襯寫景的特點。
8.釋疑解惑
積累文言虛詞:
更若役,復若賦……(柳宗元《捕蛇者說》)(代詞,你的)
若毒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說》)(代詞,你)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 (范仲淹《岳陽樓記 》)(發(fā)語詞)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連詞,由于)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核舟記》)(動詞,趁)
余因得遍觀群書。(宋濂《送東陽馬生序》)(連詞,因而)
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代詞,哪里)
君安與項伯有故?(司馬遷《鴻門宴》)(代詞,怎么)
皮之不存,毛將安傅(附)。(《左傳?僖公十四年》)(代詞,哪里)
豈非曹孟德之詩乎?(語氣詞,表反問)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介詞,在)
呼呼!熟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柳宗元《捕蛇者說》)(語氣詞,表感嘆)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耶,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語氣詞,表肯定)
醉能同其樂甚,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歐陽修《醉翁亭記》)(語氣詞,表判斷)
不足為外人道也!(陶淵明《桃花源記》(語氣詞,表感嘆)
于是飲酒樂甚,扣弦而歌之。(代詞,代前面的美景)
則凡數(shù)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詞,的)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耶,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前一個助詞,的,后一個助詞,不譯)
何為其然也?(代詞,它)
其皆出于此乎?(韓愈《師說》)(語氣副詞,表推測,大概)
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宋濂《送東陽馬生序》)(連詞,如果)
于是飲酒樂甚,扣弦而歌之。(介詞,因)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介詞,從)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柳宗元《捕蛇者說》)(介詞,在)
四、布置作業(yè)  
1.柳宗元的山水詩文都流露出借游解憂的情緒,試找出有關詩文并加以體會。  
2.背誦全文。
●有關資料
一、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現(xiàn)在山西省永濟縣)人,世稱“柳河東”。又官至柳州(現(xiàn)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柳州市)刺史,也稱“柳柳州”。生于長安,九歲時因避戰(zhàn)亂,曾隨父輾轉到夏口(現(xiàn)在湖北省武漢市)、九江、長沙等地,切實體驗到社會動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對他以后投身社會變革運動影響很大。貞元九年(793),二十歲時中進士,曾任集賢殿正字,藍田縣尉。不久,參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領導的“永貞革新”。王叔文集團執(zhí)政僅146天即告失敗,參與者均遭貶斥。柳宗元被貶為永州(現(xiàn)在湖南省永州市)司馬。在永州九年,他關心人民疾苦,游歷當?shù)厣剿麆,提倡“古文”?chuàng)作,寫下了不少詩文名篇。唐憲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又被貶到柳州。多年的貶謫生活,使他的身心備受迫害,四年后病逝于任所,年僅四十七歲。柳宗元支持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散文以山水游記和寓言成就最大,多諷喻現(xiàn)實之作,也常常抒發(fā)遭受政治迫害、不為世用的抑郁苦悶。他的作品,劉禹錫編為《河東先生集》,明人輯注的《柳河東集》較通行,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對后世游記散文的發(fā)展有重大影響,《永州八記》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 得西山宴游記》《鈷?潭記》《鈷?潭西小丘記》《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他寫的游記不僅文筆簡潔,描摹生動真切,富有詩情畫意,而且處處滲透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著對生活遭際的感慨和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妒嫉梦魃窖缬斡洝肥恰队 州八記》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寫偶識西山的欣喜,寫西山形勢的高峻,寫宴飲之樂,寫與 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懷。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并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fā)作者的感 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譯文
我自從為罪人,居住這個州,長久地恐懼。空閑時,就漫步而行,任意而游,每天和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完曲折的溪流,幽遠的泉水和怪異的山石,沒有(因為)遠而不到的。到就分開草而坐,傾盡酒壺(喝酒)而醉。醉了就進而互相枕著躺下,躺下就進入夢鄉(xiāng)。心思所到之處,夢境也有同樣的旨趣。睡醒就起來,起來就回去。以為凡是這個州的山形態(tài)奇異的,都歸我所有了,可卻未嘗知西山的奇怪特別。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為坐在法化寺西亭,望西山,才指點驚異它(的奇怪特別)。于是讓手下的人過湘江,沿著染溪(走),砍伐雜樹,焚燒野草,上到山頂才停止。抓扶而攀登,蹲坐而玩樂,那么凡是幾個州的山川,都在坐席之下了。那高低的形勢,幽深凹陷,像蟻堆蟻穴,千里之遙如在尺寸之間,聚集收攏,疊到一起,沒有什么可以逃出視野的。青山縈回,白云繚繞,外面和天相接,四下眺望都一樣。然后才知道這山的獨立出眾,不和小土丘為伍。悠悠然與天地之氣一道,而不知它的邊際,洋洋啊與造物者相處,而不知它的盡頭。持杯滿飲,頹然欲醉,不知太陽落山了。蒼茫暮色,從遠而近,到看不見什么還不想回來。精神凝聚安定,形體得到解脫,與萬物的變化暗暗相合,然后知我從前沒開始游,游從此開始。
所以寫文章來記(這次游覽)。這年是元和四年。
三、《始得西山宴游記》賞析
柳宗元在永貞元年(805),因參加王叔文改革集團而獲罪,被貶為永州司馬。遂與永州山水結緣,孕育出許多優(yōu)美的游記篇章,借以抒發(fā)被貶后的情懷,其中“永州八記”尤為著稱!妒嫉梦魃窖缬斡洝肥恰坝乐莅擞洝敝,和后面的《鈷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同為元和四年在永州任司馬時所作。
它仿佛“永州八記”的序言,因此也是欣賞“永州八記”的一把鑰匙。
文章一開始便交代了作者自己的“人”身份和一直惴惴不安的憂愁心情。這一交代和提示對我們準確地理解和賞析“永州八記”很有幫助。
由于作者是罪人,才能有閑暇;由于作者內(nèi)心憂悶,故需要排遣。這一切決定了他的游覽方式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這種游覽方式的特點是:(1)無目的性“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2)散漫放任性“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X而起,起而歸”。盡管這種游覽的滋味有些苦澀,但也不免有樂,雖則是苦中作樂。以上這些描寫,都是反映了作者被貶到永州后的心情。但這并不是目的,作者突然一轉,說道“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tài)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至此,讀者才恍然大悟,原來上面這些筆墨都是虛晃一槍,為的是襯托和突出“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從這一點來說,以上文字只是個引子,文章還才開始呢。寫得曲折生姿。接著便正面寫西山。作者先是采取先遠后近的步步緊逼法來寫的,通過坐法華西亭獲得遠望西山的初步印象,覺得西山青異怪特。爾后再“過湘江,緣染溪”,通過“斫榛莽,焚茅”,登上了西山的最高點。上了西山,作者立即改用俯視方法來寫,這種居高臨下的掃瞄,開拓了視野,增強了西山的怪異感,將俯視所得的“岈然洼然,若垤若穴”的怪異景象盡收眼底。“尺寸千里”,又增添了西山氣勢。因此,知道西山奇特,不能與一般的山同日而語,所以留連忘返。在西山頂上,作者感受到并神往于大自然的浩然之氣,悠悠然任意馳騁,至此,開始寫的那種“恒惴栗”的感情冰釋了,出現(xiàn)了“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即物我合一的境地,把那種放任的情態(tài)推向了高峰。但作者仍嫌不夠,進一步把它推向極端,說始“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原來先前的那種“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統(tǒng)統(tǒng)稱不上什么游覽,今天才嘗到游的滋味。開始那一大段文字,又一次被用來作為游西山時物我合一情態(tài)的陪襯。本文是采取由抑到揚的方法來寫的,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了柳宗元被貶到永州后的心態(tài)。
(選自《中華文學鑒賞寶庫》,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作者范培松)
四、柳宗元的山水游記
柳宗元山水游記的代表作品,自然是歷來為人們稱道的“永州八記”。他在永州的記游之作,除了這八記以外,還有一篇《游黃溪記》。但是人們從來不曾把這一篇也包括在內(nèi),稱之曰“永州九記”,這不是沒有道理的!坝乐莅擞洝鼻八钠獙懹谠退哪,后四篇寫于元和七年,中間雖相隔兩年有余,但這次搜奇尋幽卻是一次有計劃的、前后相互銜接的游覽活動,從地域上看,又是集中在永州州治西南一隅的近郊,以西山為中心而進行的。而八記正是這次活動全過程的記實。八篇文章,以《始得西山宴游記》始,以《小石城山記》終,首尾呼應,脈絡一貫,是一個整體,是一組文章。《游黃溪記》寫于元和八年,時間雖與八記的后四篇相去不遠,但因黃溪在零陵縣東七十里,地域既相距頗遠,活動也不相連屬,所以這篇雖也是記永州山水的名作就單獨成篇,而不在八記之列了。
柳宗元的山水游記不僅飽含著自己的抑郁幽憤,而且他的表現(xiàn)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在作品中,他既兼用寫景、抒情、敘事、議論等各種藝術手段,而又調(diào)動它們都來為自己的抒懷寫憤服務。同時一般地說,都寫得比較深隱含蓄,這就使他的這類作品意味深厚雋永,耐人咀嚼玩味。
“永州八記”的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記》一開頭寫道:
自余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這幾句簡單的敘事,竟帶有多么鮮明的感情和個性的色彩啊!其原因就在于他不僅寫出了做什么,而且寫出了是怎樣做的。游,有各式各樣的游法。他既不像謝靈運那樣豪華縱恣,又沒有王維的那種高人雅致,也不同于后來的歐陽修出守滁州時,偕同眾位賓客游宴醉翁亭的那種從容不迫、優(yōu)游自得的氣象。他是以一個罪人的身份,懷著抑郁憂懼的心情乘間出游的!笆┦┒小保铰氖悄菢拥氖孢t緩慢;“漫漫而游”,意態(tài)又是那樣的隨隨便便,不自檢束,不像一位官員的樣子。只二十來個字,就把“風波一跌逝萬里,壯心瓦解空縲囚”的作者的出游的形象寫得形神兼?zhèn),活靈活現(xiàn)。這幾句話,不僅籠罩《始得西山宴游記》全篇,而且也照射以后各記,從而使得“永州八記”都籠罩在這種富有個性的氣氛之下,染上了濃厚的感情色彩。把自己特有的情感色彩涂抹在敘述文字的上面,這是一種表現(xiàn)方法。
作者還常常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方法,把自己政治上的失意痛苦之情,交織、滲透在精妙入微的景物描寫當中,或者說,他是以飽和著感情的筆觸,依據(jù)自己主觀的真切感受來描繪景物,從而就創(chuàng)造出一種意與境渾的詩一般的境界來。讀者在誦讀、鑒賞的過程中,披文入情,沿波詩源,自然可以體察到他內(nèi)心的痛苦,領略到他的幽傷隱憤。例如他在《始得西山宴游記》中間比較客觀地描繪了西山的體勢高峻和氣象之宏闊雄遠以后,接著寫道: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
這幾句話,其實還是繼續(xù)寫西山之高峻的,不過是筆與情偕,帶有更多的主觀感受的成份、更為濃郁的情感色彩罷了。正因為西山“特立”“不與培為類”,也就是說它拔地倚天,聳立云表,橫空出世,所以由山頂舉目四望的作者,此刻仿佛覺得它與元氣混而為一,廣漠無邊,橫無際涯,而自己也仿佛消融在這渺遠無限的大自然中,與之合為一體,超越了空間的限制了。這種主賓俱化、物我兩忘的境界,既是對自己內(nèi)心世界的抒寫,也是對西山所特有的景色的描摹。滲透于這種境界中的作者的情感,乍一看去,似乎是心曠神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了。但是,這實在只不過是暫時的解脫,偶爾的遺忘。“自余為人,居是州,恒惴栗。”如果我們把它和篇首這樣的敘寫聯(lián)系起來一讀,就不難發(fā)現(xiàn)在上述境界的深處或背后,仍是一片戰(zhàn)懼惴栗氣氛!熬星椴∮挠,曠志寄高爽。”(《法華寺石門精室三十韻》)于“高爽”處去尋求一時的“曠志”,這本身就原是被“幽郁”所迫、所折磨使然的啊!又如《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前邊窮微盡妙地描寫了小石潭的優(yōu)美景色以后寫道: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這個小石潭“如鳴?環(huán)”的水聲曾使他“心樂之”,潭中的游魚也曾使他感到“似與游者相樂”。但是,正如他自己所曾訴說過的那樣:“時到幽樹好石,得一笑,已復不樂!奔爸了聛碛^賞之后,潭上那原是賞心悅目的優(yōu)美景色卻一下子變了樣兒:由于四面竹樹環(huán)繞,中間空無人跡,環(huán)境是那樣的幽靜深邃,氣氛是那樣的寂寞冷清,以至使他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因而不得不匆匆離去。景色的變化是由于感情發(fā)生了變化,而這種變化了的感情,作者不是把它直接地吐露給讀者,而是把它融合在景色的描繪當中,創(chuàng)造出一種情景交融的意境,通過這個意境把他悲愴哀怨的情感傳達給讀者。
最后,作者有時也采用議論的手段,來直接發(fā)抒他心中的憤慨。不過,他的議論都是帶有深情、富于韻味的,而非空洞枯燥的理論說教,有時更出以比興,采取曲說,顯得委婉含蓄,而不是率直顯露,直抒胸臆。如《鈷潭西小丘記》末段說:
噫!以茲丘之勝,致之灃、鎬、、杜,則貴游之士爭買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棄是州也,農(nóng)夫漁父過而陋之,賈四百,連歲不能售。而我與深源、克己獨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書于石,所以賀茲丘之遭也。
前邊以小丘的勝景,不幸埋沒南荒,無人見賞,隱喻自己“以興堯、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為務”(《寄許京兆孟容書》)的抱負成空,無辜被貶永州,見棄于時。后邊,這個小丘終于碰上了自己,遇到了賞愛它的人,而自己卻一貶不復,囚徒般的生活,憂危的處境,迄未改變。小丘有遭,而己獨無遭,下邊的賀小丘,正所以自吊也。這又是從小丘與自己的對比映照中委曲以致慨了。
林紓曾指出:柳宗元的山水游記,“每一篇必有一篇中之主人翁,不能謂其漫記山水也”(《韓柳文研究法?柳文研究法》《袁家渴記》下),所見極是。“漫記山水”,就是一般化地模山范水,各篇之間,大同小異,甚至刻板一律。柳宗元的游記中,所描繪刻畫的對象也無非是高山小丘、曲溪清潭、幽泉怪石、綠樹叢竹、奇花異卉等等,但這些作品卻各具特色,有著相當突出而鮮明的個別性、特殊性,互不相復,沒有雷同一響的一般化的毛病。因而讀后,篇篇都能在讀者的腦海里留下一個具體而深刻的印象。他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首先是由于他對各篇所描寫的對象,都有所選擇,有所側重,絕不面面俱到,平均使用筆墨。這也就是林紓所說的“每一篇必有一篇中之主人翁”。這一點固然是重要的,但卻也是比較容易做到的。主人翁是選定了,然而你如果寫不出它的儀態(tài)豐神、個性特征來,那也終于難免蒼白空泛、流于一般化之失的。因而其次,更為重要的是,他具有深切的感受,敏銳的眼光,精細的觀察,和卓越的藝術表現(xiàn)力,從而能夠“漱滌萬物,牢籠百態(tài)”,以極其簡潔凝練的語言,以純熟而多樣的藝術手法,把他的感受和觀察所得,鮮明生動、形神兼?zhèn)涞卣宫F(xiàn)在他的筆下,使每一篇中的那個“主人翁”肖妙傳神,生氣飛動。惟其如此,他的游記才不是“漫記山水”,才篇篇各有特色,才都有最為警策的地方,都有吸引讀者的藝術魅力。
譬如《始得西山宴游記》,作者所要著力描繪的只是西山“不與培為類”的高峻特立氣象,因而對他們究竟是怎樣尋道登山的這個時間相當長、活動相當多的過程,就只用這樣幾句短促而概括的語句,都給輕輕地帶過去了:“遂命仆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窮山之高而止。”至于一路上的山光水色、見聞感受等等,更是只字未提,一概舍棄了。下邊即集中筆墨來描繪西山了: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shù)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M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
要寫西山的高峻特立,但他的筆卻一點也未曾觸及西山本身,而是全從對面著墨,極寫在西山頂上踞高臨下、極相望遠時所見到的宏闊雄遠景象。這樣,雖不寫西山之高峻特立,而其高峻特立亦已然可見。借此形彼,一舉兩得,其構想已十分巧妙。他對遠望所見景象的描寫,又用筆極有層次,造語十分精工。開始四句,先總寫一筆:原來是分屬幾個州的地方,此刻卻一下子都展現(xiàn)在自己“箕踞而遨”的那張坐席的下面了?梢娝姌O其廣闊。所見愈廣闊,則西山愈顯得高峻,這是不言自喻的。以下則逐層分寫在這極為廣闊的視野里所看到的具體景象!捌涓呦轮畡荨比洌瑥男误w的大小上著眼,那些高高下下,或者是隆起的山峰,或者低下的溪谷,而此刻看去,卻“若垤若穴”,像是小小的蟻封或孔穴!俺叽缜Ю铩比,則從距離的遠近上著筆。原來是千里之遙的地方,現(xiàn)在卻緊縮在尺寸之間,因而那千里當中紛繁眾多的景物,現(xiàn)在都叢聚、密集在作者的眼底,一個也無法從他的視線下逃離和隱藏起來!翱M青繚白”三句,更由近而遠,寫視線盡處的景象。青,指青蔥的山色;白,指白色的水光。四面望去,都是這樣的山色水光,所以說“縈”,說“繚”。其外就是天地際合、視線的盡頭了。句句都不曾直接寫西山的高峻,然而句句卻都突出地顯示了它的高峻,所以下邊接著總結一筆,說“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為類”,就顯得水到渠成,自然而有力。再加上下文的抒情寫意都是依據(jù)這一景色特征而展開的,所以全篇作品給讀者的感受就是集中、突出而具有特殊性的。
記山水而又不是“漫記山水”,能以巧奪化工、窮微入妙的筆觸,描繪出一處處山水景物的特色,引人入勝,這是柳宗元山水游記藝術上的又一突出的成就,它同樣是值得我們今天吸取、借鑒的。
(節(jié)選自《柳宗元散論》,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作者高海夫)
回目錄
湖山沉思
寂 寞
梭羅
【教學目的】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主,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究精神。
2.培養(yǎng)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的能力,從中使學生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體會文中形象、生動的詞語及富有哲理的語句,從而培養(yǎng)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教學重點】
學習用精當?shù)恼Z言描繪內(nèi)心體驗。
【教學難點】
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建立珍惜保護原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世界觀。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方法】 賞讀法 自主、合作、討論法
【教材設計】
亨利?戴維?梭羅(1817—1962)在瓦爾登湖僅生活了二十六個月,但后人已經(jīng)把他和瓦爾登湖緊密連結在一起 。
梭羅崇尚的自然是一種原生態(tài)的自然,因而,梭羅筆下的自然令人身心愉悅,飄揚著無拘無束的心靈的牧歌。與梭羅質(zhì)樸的自然觀相呼應,在散文寫作技巧上,梭羅也運用最自在的語言,他保持了文章的嫩綠和新鮮,有時候,甚至讓人感覺不夠成熟。
梭羅在文章中對人的寂寞和大自然的寂寞作了富有新意的解讀:梭羅是把自己看成了大自然的一分子,看成了瓦爾登湖的一員。
《瓦爾登湖》的不朽并不在于一種寫作技巧,而在于作者對自然的迷戀、參與和投入,在于他和他描寫的對象實現(xiàn)了最淳樸、最親密的心靈接觸。
【教學步驟】
導語設計:什么才是快樂?梭羅認為寂寞才是快樂。
向?qū)庫o靠近的最好方法是寂寞。寂寞是最好的伴兒,因為寂寞幫助你思考,引導你去認識自己。也許只有在寂寞中,人心才能寧靜下來;只有寧靜下來了,人才會去思考自己;而只有思考了,他才可能認識自己。
你能保持一顆寧靜的心嗎?能就讓我們共同來感悟梭羅筆下的《寂寞》(板書)。去感受與大自然融合的愜意,用心去思考……
【背景介紹】
1.譯者徐遲:“《瓦爾登湖》是本靜靜的書,極靜極靜的書,并不是熱熱鬧鬧的書。它是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它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如果你的心沒有安靜下來,恐怕你很難進入到這本書里去。我要告訴你的是,在你的心靜下來以后,你就會思考一些什么。在你思考一些什么問題時,你才有可能和這位享利?戴維?梭羅先生一起,思考一下自己,更思考一下更高的原則!
2.寫作背景:19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生產(chǎn)力高速發(fā)展,人們越來越多的追求物質(zhì)享受任何精神信念在它面前都顯得蒼白無力。二十八歲的亨利?梭羅,這位先驗主義思想家在1945年搬進了瓦爾登湖畔林地上的木屋,開始了他的隱居生活,身體力行他的“簡單生活”哲學。
在木屋里,在這湖濱的山林中觀察著,傾聽著,感受著,沉思著并夢想著,他積極地探索人生。
3.文章簡介:1854年《瓦爾登湖》出版!都拍肥恰锻郀柕呛返囊粋片斷,文章的寫作特征更多體現(xiàn)為一種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心靈特征。
【研讀課文】
一讀:(目標)初讀課文落實字詞并談感受!(同桌交流)
(部分字詞):漣漪(lián yī)搖曳(yè)臭鼬(yòu)蓊郁( wěng)湖沼(zhǎo)
?望(liào) 憂悒(yì) 鳘魚(mǐn) 酢漿草(cù) 愜意 (qiè)
青春永駐 追溯 萵苣(wō)行觴 地窖(jiào)息息相通
提示:梭羅的研究專家哈丁說:“《瓦爾登湖》至少有五種讀法:1.作為一部自然的書籍;2.作為一部自力更生、簡單生活的指南;3.作為批評現(xiàn)代生活的一部諷刺作品;
4.作為一部文學名著;5.作為一本神圣的書!
請談談你的理解并說說理由!
補充:更多的人愿意把《瓦爾登湖》作為一部自力更生、簡單生活的指南來讀。因為梭羅經(jīng)過實踐發(fā)現(xiàn),他能以28.12元來建立一個家,用0.27元來維持一周的生活。他以一年中6個星期的時間,去賺取足夠一年的生活費用。剩余的46個星期,去做他喜歡做的事。
二讀:(目標)整體感知:了解文章內(nèi)容,整理結構。
討論概括:①寫我感受到的夜晚的寧靜和不寧靜。??回歸自然的喜悅
②強調(diào)我居住的地方的寂寞境界?????????寂寞的周圍環(huán)境
③在大自然中,時時處處能找到最甜蜜溫柔伴侶
④長時間在暴風雨中是我的最愉快的時光
⑤強調(diào)我不比自然中的動物寂寞孤獨
⑥寫我與兩位老人自然而愜意的交往
⑦強調(diào)大自然給人類提供恩惠
⑧強調(diào)大自然使我們健康寧靜滿足。?????再次呼吁:回歸自然
三讀:(目標)學會體味文句、品析文意、發(fā)現(xiàn)問題。
①找出文中形象、生動的詞語及富有哲理的語句(特別注意描繪內(nèi)心體驗的語句),
仔細賞讀這些語句。
舉例:1.我的地平線全給森林包圍起來,專供我自個兒享受,極目遠望只能望見那在湖的一端經(jīng)過的鐵路和在湖的另一端沿著山林的公路邊上的籬笆。大體說來,我居住的地方,寂寞得跟生活在大草原上一樣。在這里離新英格蘭也像離亞洲和非洲一樣遙遠?梢哉f,我有我自己的太陽、月亮和星星,我有一個完全屬于我自己的小世界。
(解說):作者用詩一樣質(zhì)樸自然的語言描述大自然以及自然帶給自己的感受,在作者眼中,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么和諧、寧靜、完美,森林、草原、日月、星星,這些常見的景物仿佛都活過來,具有了神奇的吸引力。
2.當這些思想占據(jù)我的時候,溫和的雨絲飄灑下來,我突然感覺到能跟大自然做伴是如此甜蜜如此受惠,就在這滴答滴答的雨聲中,我屋子周圍的每一個聲音和景象都有著無窮無邊際的友愛,這個支持我的氣氛一下子把我想象中的有鄰居方便一點的思潮壓下去了,從此之后,我就沒有再想到鄰居這回事。
(解說):作者把雨聲——這大自然的音響比作自然的恩賜和關愛,這自然的音樂如此美妙動聽,寂寞早已不知去向,作者用心體悟自然的一切音色,作者或許把自己融為自然的一部分,在這種物我兩忘的狀態(tài)下,有的只是熟悉、甜蜜、關愛、興奮。
3.太陽,風雨,夏天,冬天,——大自然的不可描寫的純潔和恩惠,它們永遠提供這么多的康健,這么多的快樂!對我們?nèi)祟愡@樣的同情,如果有人為了正當?shù)脑虮矗谴笞匀灰矔艿礁袆,太陽黯淡了,風像活人一樣悲嘆,云端里落下淚雨,樹木到仲秋脫下葉子,披上喪服。難道我不該與土地息息相通嗎?我自己不也是一部分綠葉與青菜的泥土嗎?
(解說):作者對大自然的感情是很深厚的,甚至說是相通的,當作者帶著一顆虔誠敏感的心靈去感悟體察自然時,自然并非遙不可及,而是就在身邊!自然是有生命的,更有著人類特有的情感。自然與人的關系是如此密切而微妙:人是自然之子,人來于大地,歸于大地。
4.我并不比一朵毛蕊花或牧場上的一朵蒲公英寂寞;我不比一張豆葉,一枝酢漿草,或一只馬蠅,或一只大黃蜂更孤獨;我不比密爾溪,或一只風信雞,或北極星,或南風更寂寞;我不比四月的雨或正月的融雪,或新屋中的第一只蜘蛛更孤獨。
(解說)這個排比句增強了語勢,而且將自己看成了大自然的普通的一員,消除了自己作為人類的優(yōu)越感,這是對大自然的愛,也是對自然萬物平等,和諧相處的追求,更勢對自然的尊重。
②品文章內(nèi)容,概括語句析作者思想感情(板書)
牛蛙鳴叫
夜鶯歌唱
楊樹搖曳 寧靜——每一個毛孔中都浸潤著喜悅
晚風吹拂
微波蕩漾
生靈安適
鄰居在一英里外
看不到房子
地平線被森林包圍起來
離新英格蘭也像離亞洲和非洲一樣遙遠 寂寞---跟生活在大草原一樣
沒有一個人經(jīng)過我的房子
我仿佛是人類中的第一個人或最后一個人
春天,人們垂釣只能鉤到黑暗而已
寂寞 不寂寞
(周圍環(huán)境) (自己心靈)
熱愛自然 融入自然
(板書)
③發(fā)現(xiàn)問題:
例:1.作者寫牛蛙夜鶯赤楊和白楊等生物,一種平緩親密之情融于其中,究竟原因是什么?
答:作者把自己看成了大自然的一分子,看成了瓦爾登湖的一員,看成了動植物的親密伴侶。
2.在強調(diào)我居住的地方的寂寞境界從哪幾個方面來寫寂寞?
答:從我周圍的空間大鄰居的遙遠和漁人偶爾來釣魚三個方面。
3.“在這里離新英格蘭也像離亞洲和非洲一樣遙遠”這句話有何作用?
答:進一步說明我的“寂寞”,我擁有自己的小世界,是作者內(nèi)心愿望的一種流露。
4.為什么作者說“享受著四季的友愛時,什么也不能使生活成為我沉重的負擔”?
答:作者把自己何大自然融為一體,而且并不用一種短視的,著眼于眼前利益的目光去看待大自然中的一切。自然中任何事情都有其好的一面,這一點,作者充分認識到了。
5.那次進入森林的經(jīng)歷說明了什么?
答:表明了兩種心態(tài)的交鋒,是與大自然為伴還是回到人群中去?這正是寂寞孤獨對作者的挑戰(zhàn),最終作者選擇了自然。它既是作者更深地了解了自然,也讓讀者更加了解了作者。
6.文中“許多思想”指什么?“兩顆心靈”指什么?
答:“許多思想”指有關人與自然如何相處的觀念!皟深w心靈”指物質(zhì)的追求何對精神的探索,詳細地說,是用對物質(zhì)的無休止的占有來消除寂寞,還是人與自然融合來感悟生活。
7.如何理解作者的“寂寞”?
答:這里的“寂寞”源于作者對人與自然平等關系的認識得到的感受,作者并不是寂寞,因為他有很多伴侶。而更多的時候,作者把寂寞看成是一種精神享受,一種與自然溝通的方式。
8.作者崇拜希勃,表明什么?
答:表明了作者對健康生活的追求,對精神生活的探索,對人與自然融合的完美體驗,進而對大自然熱切的贊美。
四讀:(目標)再次靜靜的感受人與自然的融合。(小結)
《瓦爾登湖》是本靜靜的書,極靜極靜的書,并不是熱熱鬧鬧的書。它是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它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如果你的心沒有安靜下來,恐怕你很難進入到這本書里去。我要告訴你的是,在你的心靜下來以后,你就會思考一些什么。
討論表達你的思考!(略)
〖總結〗梭羅在文中寫到了兩種寂寞:一種是平常所說的寂寞,從這個角度上看,作者并不寂寞,而大自然是寂寞的。這是梭羅基于人與大自然的平等關系的認識得到的感受。文中,寂寞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即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寂寞已經(jīng)成為一種生存的境界,成為一種精神的享受。
【手法借鑒】
⑴描寫景物細致入微
⑵心理刻畫細膩、傳神
⑶濃郁的抒情氣氛
【活動設計】
梭羅是把自己看成了大自然的一分子,看成了瓦爾登湖的一員。開篇作者與湖邊的生物共同享受著一個愉快的傍晚。在生動描述之后,作者評述道,這樣的生活是寂寞的,“寂寞得跟生活在大草原上一樣”;他筆鋒一轉,訴說這樣的生活能夠擁有“甜蜜的溫柔”,能找到“最天真何鼓舞人的伴侶”。和梭羅比鄰而居的有很多事物,他娓娓敘說,試圖讓讀者領會到,自己確實“并不比湖中高聲大笑的潛水鳥更孤獨”“并不比瓦爾登湖更寂寞”。相反,瓦爾登湖卻是孤獨的。作者承受著大自然給他的“不可描寫的純潔和恩惠”,并由衷禮贊它們。文章第一至六段主要是敘述語言,靜靜的將作者的“寂寞”描述出來,第七八兩段則在前面敘述的基礎上抒發(fā)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是對大自然熱切的禮贊。由于有充分的鋪墊,這種禮贊給人的感覺水到渠成。
請模仿此結構試舉例表達你與自然的融合,你的思考是什么?
回目錄
像山那樣思考
奧爾多?利奧波德
【教學目標】
(1) 領會本文所闡述的道理對保護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的意義。
(2)了解生物知識,培養(yǎng)學生建立起和諧的人與自然關系的意識。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脈絡。
(2)體味文中作者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tài)倫理的思考。
(3)學習選取個性化的角度表現(xiàn)哲理的寫法。
【預習要求】
(1)用工具書自查生字詞注音及重點詞語釋義。
(2)“像山那樣思考”又怎樣的內(nèi)涵?
(3)用一句話說說自己對課文的理解。
(4)劃出不理解的句子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看到的畫面上是什么動物?(圖片)你能說出有關這個動物的成語嗎?這些詞最大的共同點是什么?(感情色彩上)貶義。即使我們提到的“與狼共舞”這個源自美國經(jīng)典電影的講述人與狼和諧關系的詞語,傳到中國便成了“與邪惡的人或事物接觸”的意思。狼,成了“邪惡的化身”,但鮮為人知的是,我們?nèi)绻俨涣粢,就將與狼訣別了,為什么會這樣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一篇散文《像山那樣思考》。
二、作者簡介:
“近代環(huán)保之父”——奧爾多?利奧波德(1887—1948) 美國作家,生態(tài)學家,土地倫理學家。這位被稱為美國環(huán)境倫理的播種者,一生共出版三部書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郡歲月》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沙郡歲月》記錄了作者對自然界中各種生命之間彼此折射輝映的親知和體悟。文筆優(yōu)美,思想深邃。被譽為“綠色圣經(jīng)”。
《像山那樣思考》是《沙郡歲月》中收錄的一則隨筆。
三、背景介紹:
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促進了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給人們帶來了極大豐富的物質(zhì)生活,但人們卻忽視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nèi)祟惿娴沫h(huán)境,過高的物質(zhì)追求,不斷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錯誤的生態(tài)觀念,使我們的地球已變的滿目瘡痍。森林植被驟減,水土流失嚴重,工業(yè)三廢的污染,濫捕濫殺濫伐,這一切做法嚴重的破壞了生態(tài)平衡,地球面臨荒原化的危險。
四、檢查預習
1、默寫并注音
嗥叫 馴服 蔑視 迸發(fā) 湍急
艾蒿 疲憊 餓殍 蜿蜒 毛骨悚然
2、指名同學回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
五、研習課文:
1、討論文章結構
明確:
第一部分(1-3)借助一聲狼嗥而引起的反應,將深刻的生態(tài)倫理表達出來。
第二部分(4-9)講述狼被獵殺的命運以及狼被消滅以后留下的生態(tài)惡果。
第三部分(10)啟示人們在追求物質(zhì)文明的同時,應該像山那樣思考要有生態(tài)意識。
2、閱讀并思考:
(1)作者對狼的看法發(fā)生了怎樣的轉變?
4~6自然段。從前認為自然界是被人類明智而高效的利用的,是應為大多數(shù)人提供最大的善,這種“善”即是認為狼是壞的捕食者,吃掉了對人們有用的鹿,該殺。
用文中的話說:“在那些年代里,我們還從未聽說會放過打死一只狼的機會那種事!薄爱敃r我很年輕,而且正是不動扳機就感到手癢的時期。那時,我總是認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著是獵人的天堂!
后來作者還是這樣認為嗎?他的想法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轉變的呢?是不是一個人悶在家冥思苦想得出的結論?(不是)那作者的想法、觀點是什么時候轉變的呢?(“自我看見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再具體點,哪一刻?哪一場景觸動了作者的心靈?“閃爍著的,令人難受的,垂死時的綠光”“在這雙眼睛里,有某種對我來說是新的東西”“看到這垂死時的綠光時,我感到,無論是狼或是山,都不會同意這種觀點!
“這種觀點”是什么觀點?(從前的觀點)
“新的東西”又是什么?(新的觀念,對狼的負罪感。)
我們憎惡狼,是因為它傷過過人類,我們對此總是念念不忘,但我們反過來想想,我們?nèi)祟悅硕嗌僦焕悄,卻不曾有人提起。我們總講人類有情,有憐憫心懷,講求“道德倫理”,但當十余種狼在地球上永遠的消失,當T型臺上的裘皮大衣滿世界的招搖時,我們還有何面目向大自然說人類敬天惜物?我們跟納粹點的人皮燈又有什么兩樣呢?物極必反,人類終究會為這一切付出高昂的代價的。
(2)自然界失去了狼會怎樣?
7~9自然段。那我們就來看看,人類大肆捕殺狼,狼在地球上消失,等待人類的將是什么結局?“自那以后,我親眼看見一個州接一個州地消滅了它們所有的狼。我看見過許多剛剛失去了狼的山的樣子,看見南面的山坡由于新出現(xiàn)的彎彎曲曲的鹿徑而變的皺皺巴巴。我看見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樹苗都被吃掉,先變成無用的東西,然后則死去。我看見每一棵可吃的、失去了葉子的樹只有鞍角那么高。這樣一座山看起來就好象什么人給了上帝一把大剪刀,并禁止了所有其他的活動。結果,那原來渴望著事物的鹿群的餓殍,和死去的艾蒿叢一起變成了白色,或者就在高出鹿頭的部分還留有葉子的刺柏下腐爛!
“……疲憊了的草原,可能在幾十年里都得不到復原!睘槭裁凑f狼消失了,草原得不到復原呢,狼與草原什么關系?(生物鏈:狼少——鹿多——草光——食草動物的滅亡——山禿)于是大自然會報復人類,于是“……有了塵暴,河水把未來沖刷到大海去!边@句話什么意思?人類將不再有未來!
(3)為什么說狼的嗥叫只有大山能明白?
1~3自然段。那么歸根結底的說,導致這種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由于人類不善于思考,缺少客觀的思考,那么誰做到了客觀的思考呢?(大山)文中哪部分有所體現(xiàn)?(第一部分)
朗讀一二段,并思考如下幾個問題:
①狼的嗥叫有什么特點?
②不同的角度寫狼的叫聲其表層意思是什么?深層含義又是什么? ③為什么說狼的嗥叫只有大山明白?
(4)結合全文,你從中得到哪些啟示?
可悲的是,對于這一點,只有大山明白,卻極少為人類所領悟,學過此文后,你從中得到哪些啟示呢?(學生談)
大家還記得這樣一幅公益廣告嗎?拍賣最后一滴無污染的水,最后一株無污染的植物,當我們一味的追求物質(zhì)進步,而以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為代價,那留給我們的只能是一個傷痕累累的地球。要知道人類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和生態(tài)倫理的角度來看,我們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們與自然萬物的關系,和一座山同自然萬物的關系并無二致。 大地上的一切生命,包括那些無言的和無助的、甚至瀕臨絕跡的動物與植物,都擁有自己不可抹煞的生命的尊嚴、履歷與故事。蕓蕓眾生,他們都是自然的子民,任何一個物種的滅絕都勢必影響到整個生物鏈的平衡,都會給這個世界帶來可怕的災難。
在生態(tài)環(huán)保方面,世界上德國和日本兩個國家做的很好,德國教科書每頁的左上角都有一張小小的自然圖片,用意無非就是教育它的下一代要在享受自然的同時融入自然,熱愛自然。而日本人更的無時無刻不在為環(huán)保做著宣傳。我們來欣賞一首詩歌《小鳥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3、由學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互相討論。
六、總結課文:
(學生發(fā)言,教師總結)
1、本文所闡述的道理對保護我們生存環(huán)境的意義。
2、本文明顯的詩意和濃郁的思辨色彩。
七、探究、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
依照下面詩歌首節(jié)在后兩節(jié)的橫線上填上合適的句子。
小鳥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野獸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靜無語,屏住呼吸
野獸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還在繼續(xù)鋪路
魚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魚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大街變得更加熱鬧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人還在建造公園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彼此變得十分相似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還在繼續(xù)相信未來
小鳥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小鳥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結束語:
這首詩告訴我們?nèi)藗冏非笪镔|(zhì)建設固然是很好的,但必須心裝自然,切不可以犧牲自然,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為代價。古人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小鳥消失,天空不語,狼的嗥叫,大山不言,他們都在默默的思考,而這種沉默給人帶來的則是更大的悲劇!断裆侥菢铀伎肌纷髡咭晃乃企@醒夢中人,用詩一般的語言,來表達深層的含義,深入淺出,像山那樣思考,那樣客觀的思考,與狼共舞!
八、課后作業(yè):
如果你是一名環(huán)保志愿者,請寫一段宣傳文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gaoyi/64091.html

相關閱讀:高一語文必修1作文輔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