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一、作家作品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xué)預(yù)科班;次年考入北大哲學(xué)系,改名“自清”。1923年發(fā)表的長詩《毀滅》,震動詩壇;1925年創(chuàng)作轉(zhuǎn)向散,同時開始研究古典學(xué),1928年出版散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作家。
著名散家、詩人、學(xué)者;民主戰(zhàn)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主席高度贊揚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lǐng)美國的‘救濟糧’”,“表現(xiàn)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初中時,學(xué)過他的散《春》《背影》等;《荷塘月色》寫于1927年。
二、填寫后練習(xí)的表格
(1)本體 (2)喻體 (3)原句 (4)相似點
(1)葉子:(2)亭亭的舞女的裙 (3)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4)圓形,舒展,形態(tài)相似
(1)白花:(2)一粒粒的明珠 碧天里的星星 剛出浴的美人 (3)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4)晶瑩剔透,忽隱忽現(xiàn),纖塵不染
(1)清香:(2)渺茫的歌聲 (3)微風(fēng)過處,送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4)若有若無,清淡縹緲
(1)月光:(2)流水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4)月光照下和水下流相似
(1)月光下的葉子和花:(2)籠著輕紗的夢 (3)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4)朦朧、恬靜、柔美
(1)光與影:(2)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4)悠揚、溫馨、和諧
(1)樹色:(2)一團煙霧 (3)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 (4)迷茫、朦朧
(1)燈光:(2)渴睡人的眼 (3)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4)昏暗,沒有精神
三、鑒賞、分析的景物描寫部分
(一)誦讀、鑒賞第4段
1.這一段寫什么景,是從哪些方面寫的?
明確:寫了荷塘,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五個方面。月下荷塘美景。
2.提問:作者是怎樣從這五個方面描繪這月下荷塘美景的:請找出這些句子,展開想象,閱讀品味它的妙處。
明確:
(第1組)荷葉:“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边\用比喻手法寫出荷葉的風(fēng)姿。由“出水很高”聯(lián)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兩者不僅相似,而且寫出其動態(tài)美。
(第2組)荷花:“層層的葉子中間,……又如剛出浴的美人!边\用擬人、比喻的手法!把U娜”寫出荷花的飽滿盛開狀,“羞澀”寫荷花含苞待放。這兩個詞本是用描寫女子嬌美姿態(tài)、羞澀神情的,現(xiàn)在用寫荷花,賦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這是擬人寫法。接著連用三個比喻,分別描繪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zhì)。寫出了荷花的神韻,傾注了作者的主觀感情,可以激發(fā)讀者的想象。
(第3組)荷香:“微風(fēng)過處,送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边\用通感手法由嗅覺向聽覺轉(zhuǎn)移。“縷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xù)、若有若無、輕淡飄渺、沁人心脾等,其間感覺的轉(zhuǎn)移伴隨想象的跳躍!扒逑恪迸c“歌聲”同屬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烘托出幾分幽雅和寧靜。
(第4組)荷波:“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边\用擬人手法,寫出微風(fēng)過處葉花顫動的情狀,既有視覺形象,葉子“有一絲的顫動”化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聽覺形象,風(fēng)吹花葉的顫動聲音。動靜結(jié)合,形象地傳達出荷塘富有生氣的風(fēng)姿,創(chuàng)造出了清幽恬靜的氛圍。
(第5組)荷韻:“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fēng)致了。”作者把所見與想象結(jié)合,“脈脈”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表情傳意,這里用寫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葉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卻由葉子的“風(fēng)韻”想象到那葉子下的水“脈脈”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
3.小結(jié)
本段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手法,描繪了月下荷塘的美景,這些手法令人浮想聯(lián)翩。更絕的是全段不著一個“月”字卻處處有月。請同學(xué)們朗讀品味。
(二)誦讀鑒賞第5段。
1.提問:本段寫月色,月色本是難寫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寫出荷塘上月色的特點?
明確:寫荷塘上的月色,通過“葉、花、樹”表現(xiàn)月色,寫出了月色朦朧飄渺的特點。
2.提問:月色本是難狀之景,作者用了一些傳神的動詞(如:“瀉”“浮”“洗”“畫”等),描繪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試結(jié)合語境分析這些動詞的特點。
明確:
瀉——既照應(yīng)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寫出了月輝照耀,一瀉無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動感。
浮——寫深夜水氣由下而上輕輕升騰,慢慢擴散、彌漫,以動景寫靜景,描繪霧的輕飄狀態(tài)。
洗——寫“葉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艷欲滴的狀態(tài)。
畫——有“人為”動作含于其中,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宣紙描繪“倩影”,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3.小結(jié)
本段雖著意寫月色,但又處處不忘荷塘,用幾個傳神的動詞,從不同角度寫出淡月輝映下荷塘里霧光葉色、水氣交相雜糅而形成的朦朧景象,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請同學(xué)們看著掛圖展開想象,進入情景,朗讀。
(三)誦讀、鑒賞第6段
1.提問:本段寫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與第2段照應(yīng),試比較兩段寫景的異同。(閱讀比較后回答)
明確:
相同:都寫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寫了樹、小路。
不同:第2段重點寫了小煤屑路的寂靜、陰森,寫得簡略。而本段則以樹為著眼點,由近及遠,寫了樹色、煙霧、遠、燈光,再由靜到動,寫到蟬聲、蛙聲
2.提問:本段寫荷塘周圍的“樹”的景色,作者選用了一些疊字疊詞(如:“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陰陰、隱隱約約”等)試結(jié)合語境,說說這些詞語的妙處。
明確:
遠遠近近、高高低低——寫出了樹的錯落有致,既開闊又有立體感,用語平實自然。
重重、陰陰、隱隱約約——傳神地描述出特定環(huán)境中的景物特點,不僅寫出了樹木之多,而且加強了葉色的濃重氣氛。
3.小結(jié)
疊字疊詞的運用,不僅傳神地描寫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應(yīng)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樹,“陰森森”的小路。讀起節(jié)奏鮮明,韻律協(xié)調(diào),富有音樂美。
請大家再次朗讀。
四、分析《采賦》《西洲曲》
《采賦》梁朝皇帝蕭繹撰制,宮體學(xué)范疇,寫一群美麗綽約的少女在和風(fēng)麗日的暮春季節(jié)蕩舟采的嬉戲,從而引起對心上人的思念;
《西洲曲》南朝民歌,寫女子盼郎不至,出門采紅,“憐子”勾起對情郎的思戀;
共同主題:歌頌青春,贊美愛情。
五、結(jié)構(gòu)
(一)對照兩個部分:寫景和回憶
(二)找出表現(xiàn)作者心情的句子:
1、“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2、“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現(xiàn)在都可不理”
3、“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4、“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xiàn)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5、“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三)表格與心情結(jié)合,分成三個階段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覺是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可惜我們現(xiàn)在早已無福消受了”——“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作者欣賞荷塘世界、想起六朝采情景、惦念江南風(fēng)物有共同點嗎?
認識到:正因為在外面的世界中沒有自由,他才躲到荷塘世界中尋求自由,但他不能總呆在荷塘中,這只是一種逃避;正因為現(xiàn)實世界中缺少真情,他才想起六朝采那充滿情愛的光景,但人是要生活在現(xiàn)在的,這也是一種逃避;正因為在華北的清華園中不得寧靜,他才惦起江南,尋找家園,但他要在北京生活啊,這也是逃避。
所以,原荷塘、六朝、江南都是作者的精神避難所,他們都與現(xiàn)實生活拉開距離,江南在空間上拉開距離,六朝在時間上拉開距離;而夜深人靜又幽僻、白天也少人走的荷塘,既在時間也在空間上與現(xiàn)實生活拉開距離。
簡單地說,朱自清面對現(xiàn)實世界是孤獨寂寥的,所以他深夜到荷塘邊排遣,短暫的逃避后清醒;精神王國里幻化出了一個熱鬧風(fēng)流自然美好多情的世界與之抗衡。
包 容
曾問滴水“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第一個生命誕生在水中?”滴水不語。看過顯微鏡下一滴河水,無數(shù)小生命簇擁蠕動;看過海納百川,雍容的接納千萬水——我懂了,是包容讓生命的種子款款入水,孕育了奇跡。于是,我掬一捧清泉,感悟這天地惠賜的哲理。
有容乃大,靜靜的水在說。于是森林包容了鳥群的焦躁,有了鳥語花香;峰包容了草木的撩擾,有了郁郁蒼莽;天空包容了星星的閃爍,有了幻漫星空;地球包容了生物的繁多,有了生機勃勃的景象……
上善若水,汩汩的流水從古至今淙淙地淌過,將這自然之道浸潤在每一寸土地里。齊小白飲這水,忘記了管仲的舊過,終成一代霸業(yè);李世民望這水,請了李建成的舊部,終成一代明君……這水縈于宰相胸懷,撐起寬容之船;這水繞在九土城郭,漾起和睦民風(fēng);這水流入每個人的身體里,于是華夏民族以它的博大胸懷屹立于世。
水面蕩起的層層漣漪一環(huán)環(huán)扣去著人們的心弦,于是智者們明白了其中蘊含的哲理:包容,意味著一種大度的接納,濾其渣滓后盡取精華。有哪個聰明人會放棄這樣明智的選擇呢?學(xué)會了包容,路易•威登力排眾議,大膽采用了敢于挑戰(zhàn)他多年苦心經(jīng)營的品牌的年輕人的創(chuàng)意,推陳出新,再創(chuàng)時尚新潮流;學(xué)會了包容,凱特在制酒時廣泛聽取葡萄農(nóng)的建議,嘗試了混合多種葡萄釀造“雜酒”的方法,一舉新創(chuàng),震驚餐飲業(yè)……包容,囊括的是敏銳的發(fā)現(xiàn)、謹慎的判斷和拼搏的勇氣。學(xué)會包容的人,必能用他博大的胸懷贏取屬于自己的人生財富。
歷史如滾滾江河,奔流不息。流水不腐,史冊也歷久彌新。大江東去,浪花淘盡日,嵭嫉母∧,卻包容下所有的是非功過、忠奸善惡。水清可以濯纓,水濁可以濯足;歷史不語,一切自都留待后人評說。正因為有了這種廣博的包容,歷史才能發(fā)展——正如因為有了包容,江河才能淵博浩瀚。
滴水不曾語,卻蘊含著無窮的智慧。這就是包容的真諦吧。因為包容,小溪成長為大海,汪洋恣肆;因為包容,海浪蒸騰為浮云,布滿天空;因為包容,云氣凝聚為雨滴,籠罩了整個世界。這種大氣磅礴的容納,才是水最真、最本質(zhì)的精神吧。
【評語】
這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作詩有托物言志、托物寄情之說,作亦如此。本以水的包容立意構(gòu)思,展示了作者的智者情懷。一句“上善若水”鎖住全篇,這“善”中包蘊了怎樣的內(nèi)涵呢?從自然界尋找印證,水孕育了草木,包容了鳥語花香,乃生命之;水洗盡鉛華,使人感受到世間的智慧,最終海納百川水包容了歷史。從人類社會尋找印證,古今中外不乏正面之例,從“小白”“李世民”相容相惜,坦坦蕩蕩,到路易、凱特成功創(chuàng)業(yè),業(yè)績斐然的事例……可以說本不同于一般的哲理散,說理并不抽象更不玄虛,而是思接千載、眼觀中外,將哲理用確鑿的實證闡發(fā)出,使有啟人心智的力量,引人玩味。
但我們分析這些事例,發(fā)現(xiàn)其運用并非平鋪,作者用自己擅長思辨的頭腦將它構(gòu)筑在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僅僅闡述“包容”的積極含義,第二個層面深層剖析了“包容”不同于消極的“容忍”,而是“意味著一種大度的接納,濾其渣滓后盡取精華”,它與種種美德相關(guān)聯(lián)。借助這兩個角度,作者筆下流動的“水”中有博大的胸懷,有勃勃的生機,有雙贏的勇氣。能將水的包容挖掘出如此豐富的意味,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簡直具備哲人的氣質(zhì)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gaoyi/46660.html
相關(guān)閱讀:荷塘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