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高二語文暑假作業(yè)精選
一、課內(nèi)雙基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正確的一項是( )
A.裊裊(niǎo) 得魚忘筌(shuān)
疏朗(shū) 翩翩起舞(piān)
B.皎皎(jiǎo) ????(suō)
褐綠(h) 纏綿悱惻(min)
C.灼灼(shu) 四處漂泊(b)
觸及(ch) 空氣濕潤(rn)
D.寒砧(zhēn) 冉冉升起(rǎn)
凄清(qī) 笑聲爽朗(shuǎn)
【答案】 D(A.筌讀quB.?讀sū;C.灼讀zhu。)
2.這篇文章實際上是談論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為什么把說木葉作為標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把標題定為說木葉,就可以把古詩中的意象木葉作為論題,圍繞它展開全文。
B.作者先排除古代詩人考慮文字洗練的因素,再探尋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蘊含有落葉的因素,最后從中得出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并加以闡發(fā)。
C.從現(xiàn)象談到本質,從個別談到一般,從具體談到抽象,既深入淺出地闡發(fā)了理論,又易于為廣大讀者所接受。
D.如果把題目定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也無不可。因為作者考慮到讀者是中學生,力求寫得淺顯易懂,深入淺出,所以采用這個標題。
【答案】 D(作者寫本文時并未想到它被收入課本,也不是專為中學生寫的。)
3.下列對句子的理解,不準確的一項是( )
A.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九歌》)自從屈原吟唱出這動人的詩句,它的鮮明的形象,影響了此后歷代的詩人們,許多為人傳誦的詩篇正是從這里得到了啟發(fā)。
文章開頭緊扣題目,說明木葉的來歷,以及對后代詩歌產(chǎn)生的影響。
B.如謝莊《月賦》說:洞庭始波,木葉微脫。陸厥的《臨江王節(jié)士歌》又說: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
引用這些詩句,都是為了說明古代詩人特別喜歡使用木葉一詞,因此木葉在古詩中很常見。
C.木葉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就是樹葉,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說明的。
設問開頭,引出對木葉與樹葉在詩歌運用上的分析。
D.如屈原在《橘頌》里就說:后皇嘉樹,橘徠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隱士》里又說: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木葉就是樹葉,引用詩句說明古詩句中樹和葉是常見的,而樹葉連用不常見。
【答案】 B(引用詩句說明這些詩人使用木葉是受了屈原的影響,是從屈原的詩句中得到了啟發(fā)。)
4.對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這句話的理解,不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這指代木,木就是樹,二者是同一概念,但兩個詞的形象色彩不同。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說木質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樹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質的葉子。所謂暗示性是特指詞語的形象色彩。
B.這指代木,木具有木質材料的影子。人們一看到木,就想起樹干,很少想到樹葉。木是秋風葉落情景中的鮮明的形象。所謂暗示性,應該是詞語的形象色彩和聯(lián)想的意義。
C.影子是指躲在概念背后的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是就詩歌語言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含蓄性特征而說的。
D.影子是指詞語字面意義之外的意味,它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只有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們才能捕捉到影子,也就是課文所說的語言形象一切潛在的力量。
【答案】 A(暗示性不僅僅指詞語的形象色彩,還包括聯(lián)想義。)
5.下列對文章1-4自然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1段,說明從屈原《九歌》開始,木葉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文章舉了謝莊《月賦》、陸厥《臨江王節(jié)士歌》、王褒《渡河北》為例。
B.第2段,說明木葉就是樹葉,但是古代詩歌中有用樹的,有用葉的,就是用樹葉的十分少見。大量的是用木葉,后來又發(fā)展到用落木。
C.第3段,說明木葉落木與樹葉落葉的不同,關鍵在于葉字。由此可見,在詩歌中,概念相同的詞語,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區(qū)別。
D.第4段,說明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含有落葉的因素。
【答案】 C(關鍵在于木字。)
6.捕捉文中信息,選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 )
A.木葉這個獨創(chuàng)性的詞語,源出于屈原《九歌》: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木葉之所以成為歷代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對象,是因為歷代詩人們受到屈原詩的影響和啟發(fā)。
B.落木這個獨創(chuàng)性詞語,源出于杜甫的《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詩人杜甫創(chuàng)造出了千古流傳的形象鮮明的詩句。使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C.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桑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曹植詩中的落葉是碧綠柔軟的,是春夏之交飽含水分的繁密的葉子,屈原詩中的木葉是??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二者的顏色、質感、密度、動感都有所不同。
D.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詩中的黃葉沒有木葉的干燥之感,飄零之意,而且顏色濕黃而非枯黃。木葉是風中飄零的枯葉,屬于風而不屬于雨,是典型的清秋性格。
【答案】 B(使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錯,這是屈原《九歌》中的意境。)
二、文本精品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7~10題。
要說明木它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它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著我們;它之富于感染性啟發(fā)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的,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lián)想。所謂: 午陰嘉樹清圓。(周邦彥《滿庭芳》)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然則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為它們之間太多的一致,樹葉也就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在習于用單詞的古典詩歌中,因此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匯了。至于木葉呢,則全然不同。這里又還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
7.從結構上說,這段文字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這一段由木葉第一個藝術特征入手深入分析,引出詩歌語言的暗示性。
8.下列關于詩歌語言中暗示性問題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其實就是說詩歌語言容易引起讀者的聯(lián)想和想象。
B.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故意不讓人察覺。
C.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是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們把語言形象中的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的結果。
D.具有暗示性語言的詩歌往往給人以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感覺。
【答案】 B(故意不讓人察覺不對。)
9.關于木會暗示著落葉的原因的解說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木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B.木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葉子。
C.木與落葉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想到它是正常的。
D.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的。
【答案】 C(必然的聯(lián)系不對。)
10.古代詩歌中常用葉來替代樹葉的原因,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樹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lián)想。
B.用樹葉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
C.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
D.在習于用單詞的古典詩歌中,樹葉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
【答案】 B(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
三、課外延伸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題。
秋天的心
林清玄
我喜歡《唐子西語錄》中的兩句詩:山僧不解數(shù)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這是說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計算甲子日歷,只知道觀察自然,看到一片樹葉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從前讀賈島的詩,有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之句,對秋天蕭瑟的景象頗有感觸,但說到氣派悠閑,就不如一葉落知天下秋了。
現(xiàn)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說是落葉滿無不知秋,世人只會數(shù)甲子,對現(xiàn)代人而言,時間觀念只剩下日歷,有時日歷猶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鐘表了,誰會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當漢人到臺灣來墾植移民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臺灣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沒有日歷,甚至沒有年歲,不能分辯四時,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開為一年,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漢人想當然的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漸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為歷史名詞,他們有了年歲,知道四時,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經(jīng)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對歲月的感知變化由立體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讓人興嘆?以現(xiàn)代人為例,在農(nóng)業(yè)社會還深刻知道天氣、歲時、植物、種作等等變化是和人密切結合的。但是,商業(yè)形態(tài)改變了我們,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經(jīng)沒有任何差別了。這雖使人離開了看天吃飯的陰影,卻也多少讓人失去了感時憂國的情懷和胸懷天下的襟抱了。
記得住在鄉(xiāng)下的時候,大廳墻壁上總掛著一冊農(nóng)民歷,大人要辦事,大至播種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會去看農(nóng)民歷。因此到了年尾,一本農(nóng)民歷差不多翻爛了,使我從小對農(nóng)民歷書就有一種特別親切的感情。一直到現(xiàn)在,我還保持著看農(nóng)民歷的習慣,覺得讀農(nóng)民歷是快樂的事,就看秋天吧,從立秋、處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極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黃昏林園里清黃的落葉,不都是在說秋天嗎?所以,雖然時光不再,我們都不應該失去農(nóng)民那種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城市不是沒有秋天,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就會知道,本來從東南方吹來的風,現(xiàn)在轉到北方了;早晚氣候的寒涼,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與黃昏的彩霞,都與春天時大有不同了。變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漸漸地加深藍色的調子,云更高、更白,飄動的時候仿佛帶著輕微的風。每天我走到陽臺抬頭看天空,知道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園記憶中的那個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開的那個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見到落葉的同一個秋天。
若能感知天下,能與落葉飛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謙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熱鬧的城市,秋天也不會遠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錢、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葉擊中,也見不到秋天的美。
秋天的美多少帶點瀟湘之意,就像宋人吳文英寫的詞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一般人認為秋天的心情會有些愁惱肅殺。其實,秋天是禾熟的季節(jié),何嘗沒有清朗圓滿的啟示呢?
我也喜歡韋應物一首秋天的詩: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在這風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麗清明的季節(jié),要在空山的落葉中尋找朋友的足跡是多么困難!但是,即使在紅磚道上,淹沒在人潮車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跡,更是艱辛呀!
11.本文在開篇和接近結尾兩處各引用了詩句,請分析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開篇引用《唐子西語錄》中的兩句詩,寫出了通過觀察自然,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突出了秋天給人一種氣派悠閑的感覺,引出話題。結尾引用韋應物一首秋天的詩,是為了表現(xiàn)出秋天的清朗圓滿,美麗清明,為后文作者抒發(fā)尋找自己的足跡,更是艱辛的感慨作鋪墊。這兩處的引用,都表現(xiàn)了作者對秋天的喜愛。(意思相近即可)
12.作者筆下的秋天的心,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秋天的心體現(xiàn)在:氣派悠閑之意;感知自然之心;感時憂國的情懷和胸懷天下的襟抱;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謙卑的心情;清朗圓滿,美麗清明的情懷。(意思相近即可)
13.理解下面兩句話的含義。
(1)平埔族快要成為歷史名詞,他們有了年歲,知道四時,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經(jīng)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經(jīng)沒有任何差別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漢族逐漸同化了平埔族,使他們有了文化,卻遠離了自然,平埔族后裔已經(jīng)失去了感知自然、逍遙自在的心。(意思相近即可)
(2)商業(yè)形態(tài)改變了人們對歲月的感知,春夏秋冬千篇一律,失去了感時憂國的情懷和胸懷天下的襟抱了。
14.作者認為即使在紅磚道上,淹沒在人潮車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跡,更是艱辛呀,談談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認為這句話是有道理的。隨著文化和商業(yè)的不斷深入,人們逐漸失去了感知自然的情懷,進而失去了悠閑、謙卑、清明美麗的心靈,忙忙碌碌的生活會讓人們不斷地脫離自然,忙碌追逐的過程中很少有人會靜下心來審視自己,這樣會逐漸失去自我,被社會同化。(認為這句話沒有道理也可,只要理由充分即可)
四、高考熱點
15.將下列語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橫線中,使上下文語意連貫,只填序號。
現(xiàn)在我們大學工科一年級開這門閱讀與寫作課,來替換以前的寫作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少學生總是企望一蹴而就很快能寫好文章,不明白多閱讀會閱讀才能提高寫作水平。
寫作是輸出,閱讀是輸入
因為,寫作和閱讀不能分家
輸入質量不高,輸出便成了無源之水
道理是明擺著的,但付諸實踐十分困難
這樣,提高寫作水平往往也就成為空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給下面的新聞加一個標題,要求句式整齊(對舉),不超過15個字
__________
中國天氣網(wǎng)訊 8月以來,寧夏中北部高溫天氣頻現(xiàn),借助高溫天氣,被譽為中部干旱帶的精華,石頭縫長出的西瓜珍品硒砂瓜銷售火爆,成為高溫天氣里的消暑佳品。
近日,寧夏高溫天氣頻現(xiàn),8月上旬,大武口、銀川、靈武、吳忠、青銅峽、中寧高溫日數(shù)為2-4天,吳忠、銀川、青銅峽、靈武達到或創(chuàng)1961年以來同期最高記錄,吳忠持續(xù)高溫天數(shù)位列1961年以來第二位。
炎熱的夏季,口感甜美、營養(yǎng)豐富的寧夏特產(chǎn)硒砂瓜理所當然成為大家的消暑佳品。同時全國大部分地區(qū)也處在高溫酷暑天氣中,市場需求量很大,今年寧夏的硒砂瓜銷售價格也適中,因此銷售火爆。據(jù)統(tǒng)計,產(chǎn)區(qū)每天派出200輛車外運,外運量高達4000噸左右。
【答案】 寧夏連續(xù)高溫,硒砂瓜銷售火爆
17.請從竹旦月三字中任選一個,參照下面文字中畫線句子的形式進行仿寫。
中國漢字有著無窮的魅力。其獨特的形美和義美,隨時都能勾起人們無限的聯(lián)想和想象。例如:一個馬字,讓你仿佛看到了鬃毛飄揚昂首長嘯的駿馬,孤獨躑躅在寂寞的沙場。一個雨字,讓你仿佛看到了漫天的小雨淅淅瀝瀝地灑落,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一個竹字,讓你仿佛看到了翠綠秀頎的萬竿斜竹,在陽光里篩下斑駁的影子,耳邊竹風颯颯,地上竹影婆娑。
示例二:一個旦字,讓你仿佛看到了一輪紅彤彤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云蒸霞蔚,氣象萬千。
五、讀寫創(chuàng)新
18.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群游客正在興致盎然地參觀一座古老的宅院,他們很納悶,這座宅院的屋檐為什么特別大?為什么在屋檐下面還做了一間小巧的屋子?他們正在爭論,導游告訴他們:這是供路過此地的流浪漢擋風遮雨,歇腳過夜的。游客們啞然了,同時感到一種從遠古流傳過來的溫暖。也許,我們沒有能力做一個屋檐,那就在自己的心里搭一個屋檐吧。因為,人心畢竟比屋檐大。
請以心靈的屋檐為話題,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寫作指向】
這是一道非常好的話題作文。命題形式雖然傳統(tǒng),但話題新鮮引人,富有感染力,且自然深刻。尤其是其結尾部分內(nèi)涵明顯,并富有廣度。如溫暖一詞能引發(fā)我們的無限聯(lián)想,再如在自己的心里搭一個屋檐明顯提示應從心靈的角度行文,這跟話題呼應。話題很有意境,給考生營造了一個比較開闊的思維空間。
該話題為譬喻類話題,考生必須弄明白屋檐一詞所含有的象征義(比喻義、引申義),這對考生理解題意、選擇最佳切入點、拓展思路、豐富文章內(nèi)容等方面,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從審題層面來看,應從屋檐的作用,尤其是溫暖一詞來多角度思考,積極思維,話題中屋檐應含有如下內(nèi)涵與特征:
愛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學會關愛、憐愛、博愛,真正的奉獻不問對象。
容包容、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能原諒、體諒、理解、諒解他人。
助援助、捐助,扶助弱者,不唯回報是圖,不要太吝嗇自己的愛心,要保留一份悲憫情懷。
經(jīng)過這樣的細化,就可避免屋檐內(nèi)涵的泛化,而使文章的筆力高度集中。從選材層面來看,對屋檐的構建者和享用者的選擇,應充分注意到兩者之間的落差,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落差的大小與文章的震撼力是成正比的。從切入層面來看,應從細節(jié)入手,從一言一行入手,于細微處體現(xiàn)主旨和精神會更具有真實感、真切感、真摯感。只要你有細心觀察之眼、普施大愛之情、縱橫捭闔之思,即可筆下生花。
【佳作賞讀】
屋檐下
江蘇鹽城解放路實驗學校 徐小龍
下雨了!我泡了一杯清茶坐到窗臺邊,在大自然的喧嘩聲中,享受著這難得的寧靜與涼爽。
窗外的雨滴爭先恐后地落下,近處的屋頂上,有數(shù)不清的雨花濺起,形成一層淡淡的輕煙。漸漸地,家鄉(xiāng)小鎮(zhèn)那紅磚青瓦在雨中變得更加清晰,也更加美麗悅目起來。這些紅磚青瓦,讓我倍覺親切。
是啊,我的童年就是在小鎮(zhèn)的紅磚青瓦間度過的。那里不是很大,如要繞完小鎮(zhèn),半小時足矣。整個小鎮(zhèn)洋溢著濃郁的樸素氣息。記得那時,鎮(zhèn)上只有一兩幢樓房,更多的是紅磚青瓦的平房,每一戶人家的屋檐下總有一條走廊。下雨天,在泥濘中玩耍,一定會挨大人們的訓斥的,孩子們便在那屋檐下嬉戲打鬧。那搬了凳子坐在門口,閑看風雨打發(fā)時間的屋子的主人,總是靜靜地看著我們,一臉淺淺的笑意。
有一次,恰逢鎮(zhèn)上趕集日,附近村子里的人們幾乎都集中在鎮(zhèn)上僅有的一條街上,可是暴雨驟至,于是,集市上各家各戶的屋檐下便站滿了人。熟悉的彼此問候著,接著便嘮開了家常,更多的是談論今年的好收成,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溫馨、喜悅和幸福;屋子的主人熱情地搬出凳子讓人們坐,自己也和大伙湊著熱鬧,屋檐下一片歡聲笑語;也有一些人干脆在屋檐下擺起小攤做起了生意
屋檐外的風雨再大,也絲毫不能沖淡他們純真、樸素、友善的情懷。
后來我們家搬到了城里。這里很少見到平房,滿眼高樓林立,偶爾在老居民區(qū)看到平房,但它的屋檐也被圍墻和大門給堵在了里面。
一個夏日的中午,也是一場暴雨。路上到處是躲雨的行人,可是在這偌大的城市里,此時竟然一下難覓避雨之處。我終于躲進一家商店的屋檐下,那里已站了不少避雨的人。我拍拍身上,突然覺得環(huán)境很安靜,我看了看身邊的人,每個人的臉上都掛著冷漠的表情,沒人說話,只是每當路上出現(xiàn)一輛出租車時,人們便一擁而上商店的老板陰沉著臉,走到門口:讓一讓!別堵住門口,妨礙我做生意了!這樣的氣氛跟天氣一樣讓人感到沉悶。
生活的屋檐啊,什么時候變得那么窄了?又為什么越來越少了?那么我們心中的屋檐呢?別讓冷漠占據(jù)了我們的心靈,不要讓愛沒有了避風的港灣,在心中為自己也為別人留下一道屋檐吧!
【名師點評】
本文突出的特點就是聯(lián)想開闔自如,語言曉暢樸實,富有真情實感,文字含情動人;同時也涉及當今一些值得關注的重要問題,思想情感真誠深刻,引人共鳴,尤其是結尾段,對世事人情的體悟和認識,言簡意豐,發(fā)人深省。另外,文中有關今昔屋檐下的場面對比描寫,生動地刻畫出微妙的人性和人情的反差,語言質樸而有文采。
以上就是高中高二語文暑假作業(yè)精選,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gaoer/1290431.html
相關閱讀:2019年高二語文期末試卷(帶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