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漢語尤其是上古漢語里,有些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xí)慣靈活運用,在句中臨時改變它的詞性和基本語法功能。
這種語法現(xiàn)象就叫做詞類活用!
常見的詞類活用類型:
1、名詞活用為動詞:
古代漢語當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處所等有關(guān)的行為變化時,常常使用表示這一事物、方位處所的名詞來表示,這就是名詞活用為動詞。
2、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把表示某種性狀的形容詞按動詞的語法規(guī)則使用,并表示與該性狀相關(guān)的行為變化,這就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3、數(shù)量詞活用為動詞:
把表示某種數(shù)量的數(shù)量詞按動詞的語法規(guī)則使用,并表示與該數(shù)量相關(guān)的行為變化,這就是數(shù)量詞活用為動詞。
4、使動用法:
所謂使動用法,其動詞和賓語的關(guān)系,需要用“使賓語怎么樣”的語言形式去理解和語譯。
5、動詞的使動用法:
是指主語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動作,而是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發(fā)出這個動作。
6、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就是當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后,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
7、名詞的使動用法:
就是當名詞活用為動詞后,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
8、意動用法:
其動詞和賓語的關(guān)系,需要用“認為(或以為)賓語怎么樣”的語言形式去理解或語譯。
9、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是主語在主觀上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zhì)和狀態(tài)。
10、名詞的意動用法:
是主語把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這個用作意動的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
初中文言文詞類活用匯總:
1.鞭數(shù)十,驅(qū)之別院。(《童趣》)
(名詞活用為動詞):用鞭子打。
2.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時間名詞用作狀語):按時。
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形容詞用作名詞):A指舊的知識,學(xué)過的東西。 B指新的知識,新學(xué)的東西。
4.樓五架,窗扉皆洞開。
(名詞作狀語):像洞一樣。
5.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傷仲永》)
(形容詞作意動詞):感到驚異。
6.邑人可之,稍稍賓客其父。
(形容詞作意動詞):認為……奇特、非凡。
7.父利其然也。
(名詞作意動詞)把……看作有利。
8.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動詞用作名詞):名聲。
9.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木蘭詩》)
(名詞活用為動詞):登記。
10.會賓客大宴。(《口技》)
(名詞用作動詞):舉行宴會。
11.不能名其一處也。
(名詞用作動詞):說出。
12.其一犬坐于前。(《狼》)
(名詞活用為狀語):像狗一樣。
13.一狼洞其中。
(名詞活用為動詞):打洞。
14.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名詞活用為狀語):從隧道。
15.漁人甚異之,復(fù)前行。(《桃花源記》)
(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以……為異或認為……奇怪。
16.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陋室銘》)
(名詞活用為動詞):聞名,著名。
17.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形容詞活用作動詞):顯出靈異。
18.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此處指居室的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譯為有了芳馨。
19.無絲竹之亂耳。
(動詞用作使動詞):使……受到擾亂。
20.無案牘之勞形。
(動詞用作使動詞):使……感到勞累。
21.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核舟記》
(名詞用作狀語):用箬篷。
22.如鳴環(huán),心樂之。
(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
23.石青糝之。
(名詞用作動詞):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代詞“之”的前面,用作動詞,即涂染。
24.臥右膝。
(使動用法):使……臥,平放。
25.詘右臂支船。
(使動用法):使……屈,彎曲。
26.而豎其左膝。
(形容詞用作使動):使……豎,豎起。
27.居右者椎髻仰面。
(名詞用作動詞):梳著椎形發(fā)髻。
28.故人不獨親其親。(《大道之行也》)
(第一個“親”意動用法):以……為親。
29.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第一個“子”意動用法):以……為子。
30.故外戶而不閉。
(名詞用作狀語):從外面。
31.雖乘奔吁御風(fēng)不以疾也。(《三峽》)
(動詞用作名詞):善跑的馬。
32.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
(形容詞用作名詞):急流。
23.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形容詞用作名詞):清波。
24.每至晴初霜旦。
(名詞用作動詞):結(jié)霜。
25.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觀潮》)
(形容詞用作動詞):高過。
26.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名詞用作狀語):用筆。
27.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
(動詞用作名詞):景象。
28.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
(動詞用作名詞):馬。
29.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
(名詞用作動詞):樹立,舉。
30.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
(名詞用作動詞):客居。
31.與余舟一芥。
(名詞作狀語):像小草一親的微小。
32.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與朱元思書》)
(名詞作狀語);向東或向西。
33.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記》)
(名詞用作狀語):向西。
34.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形容詞用作動詞):A指(爭著往)高外;B指(爭著往)遠處。
35.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祥其姓字。(《五柳先生傳》)
(形容詞用作動詞);(詳細地)知道。
36.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形容詞用作名詞):親戚朋友。
37.銜觴賦詩,以樂其志。
(形容詞用作動詞):使……樂。
38.辱于奴隸人之手。(《馬說》)
(形容詞用作動詞):辱沒。
39.一食或盡粟一石。
(形容詞用作動詞):吃完。
40.策之不以其道。
(名詞用作動詞):鞭策(用鞭子打),驅(qū)使。
4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數(shù)詞用作動詞):行千里。
42.食之不能盡其材。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盡,竭盡。
43.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送東陽馬生序》)
(名詞用作動詞):掛在腰間(腰間掛著)
44.余則袍敝衣處其間。
(名詞用動詞):穿著舊棉襖,破衣服。
45.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
(名詞用作動詞):動手。
相關(guān)初中語文知識點:文言實詞
文言實詞:
和現(xiàn)代文里的實詞是一樣的,指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的詞語。
實詞再細分為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量詞、代詞以及特殊實詞擬聲詞、嘆詞;
虛詞再細分為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和擬聲詞六類。
掌握較多的實詞,是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的關(guān)鍵。
文言實詞特點:
學(xué)習(xí)文言實詞,應(yīng)特別注意它在語法上的三個主要特點:
一是一詞多義;
二是詞義的古今變化;
三是詞性的活用,四是通假字。
虛詞與實詞:
虛詞是沒有完整的詞匯意義,但有語法意義或功能意義的詞。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象聲詞。
文言文常見虛詞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反之則為實詞,也就是考試時經(jīng)常考到的那些,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量詞、代詞六類。
在文言文中,實詞是大量的,掌握較多的文言實詞,是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的關(guān)鍵。
推敲實詞含義方法:
1.文本遷移法
這一方法需要學(xué)習(xí)好所學(xué)的文言文,能在適合的時候遷移
2.事理檢驗法
通過常識或所學(xué)知識推斷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慮是否有通假現(xiàn)象。
3.語境推斷法
看實詞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語境,常見的。是實詞的褒貶異議。
4.語法推斷法
借助語法知識分析特殊實詞的含義。
5.互文見義法
同義對應(yīng)和反義對應(yīng)
結(jié)構(gòu)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對照來推斷
6.成語推斷法
我們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語中推斷出文言文中實詞的含義,看遷入是否順暢。
文言實詞釋義九法:
解答文言文試題的關(guān)鍵在于牢固掌握文言基礎(chǔ)知識,并在此基礎(chǔ)上培養(yǎng)分析判斷的綜合能力。
在平時的學(xué)習(xí)中,我們要注重實詞、虛詞學(xué)習(xí),逐個落實詞義、用法,進而把握文言句式的特點。
下面介紹幾種文言實詞詞義的推斷方法:
1. 從字形推詞義。
在漢字中,形聲字占大多數(shù)。形聲字分聲符和意符兩部分,其中的意符為我們推斷字義提供了條件。
例如:“檣櫓灰飛煙滅”,其中的“櫓”我們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對“檣”就不甚理解,但我們知道“檣”從“木”,同“櫓”字聯(lián)合成詞,都屬船具,便可推知“檣櫓”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辭格。
2. 從通假字推字義。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理順文句的一種障礙,但我們只要根據(jù)通假字規(guī)律,就可以推出本字的含義來。
例如:“兵不頓而利可全”,把“頓”理解為“勞頓”,就成了“武器不勞頓就可以取得完全的勝利”,意思顯然不通,這時“頓”的意思就成了理解全句的關(guān)鍵了。這時,如果我們根據(jù)同音形似通假的規(guī)律,聯(lián)想到表示“不鋒利”意思的“鈍”字,就可以將全句譯為“(未經(jīng)戰(zhàn)斗)武器還很鋒利而勝利可以完全取得了”,句意就通暢明白了。
3. 根據(jù)詞語結(jié)構(gòu)推詞義。
漢語的構(gòu)詞規(guī)律是有法可循的,循其構(gòu)詞法就可以推斷詞義了。
例如:“民殷富而不知存恤”中“存恤”,這是一個并列關(guān)系的詞組。我們只要知道“恤”有“憐憫”之意,那么,“存”與之同義并列,就具有與“恤”有聯(lián)系的“安撫”之意了。又如“存亡之理”中的“存亡”是反義并列,“存”就有“生存”的意思。
4. 按互文推詞義。
互文這種組合格式是古漢語中常見的現(xiàn)象。
例如:“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這里的“殫”和“竭”是互文。如果知道“竭”的意思是“盡”,就可以推知“殫”的意思也是盡了。
5. 憑對文推詞義。
在句中,如果表達的意思互為相反,其所用詞語的一方對另一方就構(gòu)成了反義。
例如:“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我們知道“終日”與“須臾”。是反義對文,這樣就可以由“終日”是“整天、時間長”的意思推知“須臾”的意思是“時間短”了。
6. 憑上下文推詞義。
這種方法就是結(jié)合上下文的語意來推斷出要解釋的詞語的含義。
例如:繆賢對趙王稱贊藺相如時說“臣竊以為其人勇士”中的“勇士”,如果解釋為“勇敢”或“勇氣”顯然不妥,但如果聯(lián)系到后面詞語“有智謀”和他在“完璧歸趙”、“澠池之會”中的表現(xiàn)來推敲,就可以推知“勇士”在句中是指“有膽識的人”。
7. 隨文引申推詞義。
詞有本義和引申義。如果我們按詞的本義解釋不通時,就可以從詞的引申義去考慮。
例如:“朝服衣冠,窺鏡”中的“窺”的本義是從小孔或隙縫向里看,按這一本義顯然解釋不通,我們可以順其本義聯(lián)想而推斷出是“照”的意思。
8. 填補省略成分推詞義。
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成分被省略,這無疑增加了理解句意的難度。
例如:“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中的“奔”字意義難以落實,若在“奔”字后面補上一個“馬”字,則“奔”字意義就可落實為“奔跑的馬”,這樣整個句子就文通字順了。
9. 用析句法推詞義。
在文言文翻譯和理解中,可以利用對句法的分析來確定詞類,再據(jù)詞類去推求詞義。這種方法,對解釋跨幾個類別的多義詞、活用詞、通假字、虛詞的作用較大。
例如:“信”字在“煙濤微茫信難求”一句中,從結(jié)構(gòu)上看是在狀語“難”和謂語“求”的前邊,可以推斷其詞性為副詞,這樣就可以解釋為“確實”的意思了。
上面談的幾種釋義方法,在解題中可以根據(jù)題干和題肢的具體要求采用某一種,也可以綜合運用,從不同的幾個側(cè)面加以反復(fù)推斷,以提高解題的準確率。
實詞和虛詞:
從功能上看:
實詞能夠充任主語、賓語或謂語,虛詞不能充任這些成份。
從意義上看:
實詞表示事物、動作、行為、變化、性質(zhì)、處所、時間等等,虛詞有的只起語法作用,本身沒什么具體的意義,
如“的、把、被、所、呢、吧”,有的表示某種邏輯概念,如“因為、而且、和、或”等等。
除此以外,實詞和虛詞還有以下一些區(qū)別:
(1)實詞絕大部分是自由的(即能單獨成句),虛詞絕大部分是粘著的(不能單獨成句)。
(2)絕大部分實詞在句法結(jié)構(gòu)里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可以前置,也可以后置。
例如“有”可以組成“我有”“都有”,也可以組成“有人”“有進步”“有嗎”。
絕大部分虛詞在句法結(jié)構(gòu)里的位置是固定的。
例如“嗎”“的”總是后置的(好嗎、新的),“被”“也”總是前置的(也去,被發(fā)現(xiàn))。
(3)實詞是開放類,虛詞是封閉類。
所謂開放類,指是的難于在語法書里一一列舉成員的大類。
所謂封閉類,是指可以窮盡地列舉其成員的不很大的類。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chuzhong/280894.html
相關(guān)閱讀: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初中階段(7~9年級)課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