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生物上冊之受精】,動、植物受精作用的實質是父本和母本的生殖細胞(配子)互相融合,這兩個配子在形成新的合子上各自作出了同樣貢獻。
而且關鍵過程是兩個配子的細胞核相互融合,這些觀點到了1844年左右已經(jīng)逐步確立并被有關學者普遍接受。人們的注意力便開始轉移到細胞核上。細胞核是不是就像后生論者所設想的,僅僅是一團無定形的胚樣物質、也許只是在融合時才激發(fā)了卵細胞的發(fā)育過程?或者是細胞核雖小,卻具有嚴密結構,這肉眼不可見的顯微結構是否就是受精作用之后的一切非常精確并具有特異性的發(fā)育過程的關鍵?如果把細胞核僅僅看作是細胞發(fā)育和細胞分裂的引發(fā)物,就會認為它在完成了這一任務后就會被溶解掉,在新的細胞分裂之前或至少是在配子形成之前再重新形成。由于19世紀后半期的細胞學家所接受的都是生理學家或胚胎學家的教育訓練,他們的側重點是發(fā)育問題,因而用不著關心細胞核的連續(xù)性。他們很少過向性狀是怎樣從親代傳遞到子代的遺傳學問題。
1875-1880年之間由于Balbiani,van Beneden,F(xiàn)lemming。Schleicher,Strasburger等五位學者在細胞分裂過程中能夠不斷追蹤其全部進程,因而“自由細胞形成”或細胞核“重新”形成這種信念的最后殘余才得以完全肅清。這幾位學者論證了。
三項重要事實:
(1)在細胞分裂之前細胞核開始分裂,
(2)細胞核物質的變化具有正常順序(見下文),
(3)細胞核分裂和細胞分裂的基本現(xiàn)象在植物界和動物界都是相同的。
越來越明顯的是,細胞核的作用不單是生理性的(即純粹物理意義上的作為細胞分裂的引發(fā)物)。它是具有嚴密組織的、很可能是按特定格局構成的結構。這種格局的實質此后一直是細胞學者不斷關心的問題,仍然沒有求得最后答案。
總結:關于這方面研究進展的特點是分析越來越細。所涉及的步驟是從完整個體轉向細胞,從整個細胞轉向細胞核,現(xiàn)在則從完整的核轉向到它的主要結構成分、染色體。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chuzhong/194551.html
相關閱讀:家長注意:考生一年的心理“五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