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變遷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七年級 來源: 高中學習網



第二:第四節(jié)“海陸變遷”教學設計

第一時教學設計

海陸的變遷

新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對海陸變遷及大陸分離的若干證據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觀察、感知、分析、歸納、表達等認知能力。

能力目標

通過對相連證據的找尋方向的探究,提高學生研究手段的科學性、指向性,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

情感目標

通過從現(xiàn)象到本質的研究,提高學生對探究事物本質的科研興趣;通過魏格納的故事,激發(fā)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

活動實施

能力培養(yǎng)

情感培養(yǎng)

反思

引入

通過星海灣新舊圖片的對比, 探究星海灣的變化

培養(yǎng)觀察能力

激發(fā)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由近及遠

一、海陸在變遷

通過實例研究海陸在變遷

培養(yǎng)觀察、感知、分析的能力

激發(fā)學習地理的興趣

有感性到理性

演示海陸變遷的動態(tài)效果,探究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

地殼變動

海平面升降

人類活動

培養(yǎng)歸納和表達能力

認識到‘物質是運動的’這一客觀規(guī)律

由現(xiàn)象到本質

二、海陸怎樣變遷——大陸漂移假說

通過拼合游戲,研究怎樣尋找大陸相連的證據

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科研手段

激發(fā)對科學研究的熱情

由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

由淺入深

通過對各種證據的篩選和“大陸漂移假說”的演示,使學生掌握并會運用這一假說解釋一些現(xiàn)象

提高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及掌握科學的論證方法

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知識遷移、指導實踐

閱讀魏格納的故事

培養(yǎng)學生大膽質疑,敢于創(chuàng)新,勇于實踐的精神

學生質疑

提出不解的疑問

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

激發(fā)興趣

板書

第四節(jié) 海陸變遷

海陸在變遷:地表形態(tài)變化

海陸怎樣變遷——大陸漂移假說

堂練習

后小結

第二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要點。知道火和地震是地殼運動的表現(xiàn),了解世界火、地震的主要分布規(guī)律,初步學會對照“六大板塊示意圖”和“世界火和地震分布圖”,簡要說出世界火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能力目標1、通過閱讀示意圖和進行演示、模擬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發(fā)展變化,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和想像能力。

2、關注人類如何防震抗災,提高抵御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

情感目標初步認識自然界的發(fā)展是無止境的,人類對自然規(guī)律的認識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無止境的。

教學重點1、大板塊示意圖

2、海洋的生成和發(fā)展階段

3、世界火與地震分布

教學難點海洋的生成和發(fā)展階段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討論法,媒體呈現(xiàn)與開放式教學相結合

教材分析本節(jié)教材包括板塊構造學說、火與地震兩部分內容。板塊構造學說。教材以豐富的地理圖像和字,圍繞以下內容展開:板塊構造運動的基本觀點;板塊內部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的交接地帶地殼比較活躍。用板塊構造學說演示海洋的生成和發(fā)展階段。火與地震。主要介紹火及地震活動最劇烈的地帶。

教材中,六大板塊示意圖、海洋的生成和發(fā)展階段、世界火與地震分布圖等,均為重要的教學內容。教材中運用五幅模式圖。演示東非大裂谷、紅海、大西洋、太平洋海溝、日本群島的形成,從而生動、直觀地演繹出海洋形成和發(fā)展、演化的各個不同階段。最后,教材通過兩則閱讀,讓學生對火、地震的危害有所了解。同時,以讀圖和回答問題的形式,引出對于板塊構造運動與世界火、地震分布的關系。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新引入

在上節(jié)里我們學習了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假說,有誰能說一說大陸漂移假說的主要內容呢?屏幕上顯示“大陸漂移過程圖”。

學生看圖回答。

由上節(jié)的知識引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學生的答案

過渡

大陸漂移假說認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塊叫“泛大陸”的龐大陸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廣袤海洋所包圍。大約兩億年前,泛大陸開始破裂,“碎塊”像浮在水上的冰塊一樣向外越漂越遠。距今大約兩三萬年以前,這些漂移的大陸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現(xiàn)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地質學家經過長期研究,在“大陸漂移假說”的基礎上,又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我們今天就學習板塊構造學說。

思考、聽

引起學生學習欲望

引入新

板塊構造學說

屏幕顯示P35圖2—48“六大板塊示意圖”及以下題目。

1、地球表層可分為 大板塊,除 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塊既包括大陸,也包括海洋。

2、圖中“← →”表示 ;“→ ←”表示 。

3、安第斯脈是由 板塊和 板塊相互碰撞擠壓形成的。

4、喜馬拉雅脈是由 板塊和 板塊相互碰撞擠壓形成的。

屏幕演示六大板塊的碰撞、擠壓和拉伸

閱讀第一自然段和圖2-48后,(1)認知六大板塊的名稱和位置。(2)做題,要求個別回答后,屏幕顯示正確答案

用色彩鮮艷的圖像,并且通過學生的親自動手,加深學生的印象

小結

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是:1、地球巖石圈主要由六大板塊組成。2、板塊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3、板塊的內部比較穩(wěn)定,板塊和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

思考

對所講內容有整體認識

海洋生成和發(fā)展

按照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海洋都會經歷一個生成和發(fā)展的階段。

屏幕用動畫演示海洋生成和發(fā)展

觀看動畫

用動畫生動直觀地表現(xiàn)板塊運動,加強感性認識。這個知識點比較抽象,是教學難點,通過形象的動畫,使得原本抽象難懂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直觀,加深了理解

過渡

我們剛才說到,板塊和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而地殼的活躍,就造成了地表的火地震。我們先看一段火地震的錄象。剛才從錄象中我們看到,火噴發(fā)的時候真是驚心動魄!而在地震發(fā)生后又是滿目瘡痍,給人們帶了深深的災難。

看錄象

通過直觀畫面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給學生思想上帶震撼——地震的危害如此嚴重!

火和地震

火地震分布與板塊的關系

可能大家都會想,地震真可怕,它通常會發(fā)生在什么地方呢?是啊,地震通常會發(fā)生在什么地方呢?我們看屏幕顯示的火地震圖。屏幕顯示“世界火地震分布圖”。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環(huán)太平洋沿岸脈帶以及橫貫亞歐大陸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脈帶,是世界上地震和火活動最劇烈的地帶。這里是世界兩大火地震帶:環(huán)太平洋火地震帶、地中!柴R拉雅火地震帶。思考:為什么主要的火地震帶是這樣分布

屏幕顯示:在“世界火地震分布圖”上疊加“板塊構造示意圖”

說明火地震的分布和板塊的分布之間的關系。

提問:我國為什么是一個多火地震的國家?

學生看屏幕的圖

學生討論、回答

學生討論、回答

營造探索、討論的學習氣氛;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掌握知識

通過自主討論掌握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細講地震

講述:世界平均每年發(fā)生大約500萬次地震,那么,是不是每一次地震都象我們剛才看到的地震破壞性那么的大呢?

實際上,地震是有大小等級之分的。下面給大家看看地震的有關知識.

破壞性地震的危害相當大,那么我們人類可不可以預先知道要發(fā)生地震?當?shù)卣鸢l(fā)生時,我們又該采取怎樣的保護措施呢?

地震前兆:1、動物反應異常;2、地形突變和地下水異常;3、有地光和地聲。

進行防震教育:1、保持冷靜,及時到戶外空曠處;2、躲在堅固的家具下;3、保持體力,等待救援。

分發(fā)——“地震的有關知識”

閱讀材料“火”和“智利大地震”

學生討論、回答

進行知識的延伸,培養(yǎng)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補充材料進行知識拓展

培養(yǎng)發(fā)散性思維和分析歸納的能力,

小結本堂內容。

、歸納

思考、與教師一起總結

培養(yǎng)歸納能力。加深認識。

板書設計

第四節(jié) 海陸變遷

三、板塊構造學說

1、地球巖石圈主要由六大板塊組成。

2、 板塊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

將本堂的教學內容編成競賽題目,將學生分組進行知識競賽。

1、世界上的火主要分布在()A亞歐大陸內部B太平洋的島嶼上C板塊交界處D北美大陸。

2、板塊構造學說的內容是()A全球分為七大板塊B各大板塊是穩(wěn)定的C各大板塊都有“內穩(wěn)邊活”的特點D各大板塊都朝同一方向運動

3、我國是個多地震的國家,原因是()A我國位于兩大地震帶交界處B我國人類勞動破壞的結果C我國地形復雜多樣D開采地下資造成的

4、澳大利亞大陸屬于()A太平洋板塊B南極洲板塊C印度洋板塊D亞歐板塊

5、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在板塊張裂的地區(qū)常形成()A褶皺脈B深海溝

C裂谷或海洋D海嶺

6、世界主要火地震帶環(huán)太平洋火地震帶是分布在 板塊與 板塊、 板塊和

板塊的接觸地帶。

7、 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

8、“滄海桑田”說明的地理知識是()

A地球上只有茫茫大海和農田

B茫茫大海在地殼運動過程中也有可能成為陸地

C大海也是農田

D大海可以被人類改造成良田

9、世界兩大火地震帶是 火地震帶和 火地震帶.

10、地震發(fā)生時,正確的避震方法是()

A應立即逃跑、跳樓

B應立即收拾東西離開

C立即躲到堅固的家具底下,就地避震,待主震過后,再有秩序撤離

D立即打電話告訴家人發(fā)生地震,然后逃跑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chuyi/35690.html

相關閱讀:第二節(jié)海陸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