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寶寶學習畫畫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育兒知識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桐媽一直主張寶寶的藝術氣質(zhì)要從小開始培養(yǎng),所以經(jīng)常會帶桐寶去畫廊或美術館參觀。那天,桐爸、桐媽帶桐寶去公園散步,正趕上公園舉辦雕塑展,桐媽便興致勃勃地拉著心不甘情不愿的桐爸和心不在焉的桐寶前去觀看。雕塑展所展出的大部分作品是歐洲風格的雕塑,桐爸看得索然無味,而桐寶卻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這讓桐媽很是興奮:“老公,你看兒子看得多專注啊!我說得沒錯吧,藝術教育要從小抓起……”話音未落,桐寶已向一尊赤裸著上身的女性雕塑撲去:“吃奶奶……”桐媽頓時無語。

寶寶學畫心得

和大多數(shù)父母一樣,桐媽也希望桐寶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琴棋書畫無所不通。所以自桐寶1歲起,桐媽便開始著力培養(yǎng)他的“藝術氣質(zhì)”,對于如何教寶寶學畫的問題,桐媽總結(jié)出了一套自己的心得——

心得一: 為寶寶開辟一個隨心所欲地涂鴉的空間

每個寶寶都是天生的小畫家,他們喜歡信手涂鴉,墻壁、家具、書本、衣服……都可能成為他們盡情揮灑的“畫布”,有的媽媽會因此而阻止寶寶們的“創(chuàng)作”,這是萬萬不可的,也許正是因為您今天的阻攔扼殺了一位明天的“大師”。那么,難道干凈的墻壁和寶寶的繪畫熱情真的就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嗎?其實并非如此,起初桐寶學畫時也是信手隨心地滿屋亂畫,后來桐媽便專門為他開辟出了一塊“繪畫專區(qū)”,在墻上貼上一張足夠大的紙,讓他在規(guī)定范圍內(nèi)自由涂抹。這樣一來,既解決了墻面物品的清潔問題,也為他的涂鴉提供了充足便利。

心得二: 適當引導但絕不示范

不知從何時起,簡筆畫大行其道,寶寶們只需按部就班,寥寥幾筆就能畫出人物、動物等生動形象,媽媽們更是將其看成寶寶學畫的最佳方法。可殊不知正是這看似簡單易會的“學畫捷徑”,卻無形中壓抑了美術創(chuàng)作中最寶貴的能力——“創(chuàng)造力”。桐媽教桐寶學畫的原則是“適當引導但絕不示范”。例如,桐媽和桐寶畫花卉寫生,桐媽會引導他注意觀察花朵的顏色特點及花瓣形狀,然后兩人分別繪畫,最后再相互點評。媽媽們一定要讓寶寶在觀察中創(chuàng)作、在想象中繪畫,切忌盲目示范,讓寶寶們依葫蘆畫瓢。另外,在色彩運用上,媽媽們也不要給寶寶過多的限制:天不一定總是藍的,樹不一定總是綠的,花也不一定全是紅的。

心得三: 讓寶寶嘗試不同的繪畫材料

讓寶寶用什么工具作畫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油畫棒最適合寶寶,因為它使用方便且不易折斷;但也有人認為,水粉顏料才是最佳選擇,因為它的濃淡、色彩富于變化。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寶寶們作畫的最佳工具呢?桐媽認為寶寶繪畫材料的選擇沒有一定之規(guī),媽媽們應盡量讓寶寶嘗試不同的材料。平時,桐媽除了讓桐寶使用水粉、油畫棒、水彩筆、彩鉛等不同材料繪畫外,還讓桐寶嘗試使用一些“特殊工具”作畫,比如用吸管吹畫、用海綿蘸畫、用彩紙撕畫、用手指壓畫。

心得四: 用欣賞的眼光評價寶寶的作品

“畫得像不像”通常是媽媽們評價寶寶作品的標準,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寶寶的畫是他們內(nèi)心的靈動、思想的閃光,要知道激發(fā)寶寶的創(chuàng)作熱情遠比讓他們掌握繪畫技巧更重要,所以媽媽們一定要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寶寶的每一幅作品。桐媽在品評桐寶的圖畫時,通常會告訴他每幅畫的可取之處,如這些線條很鮮活、那些色彩很漂亮,在保護他繪畫興趣和自信的同時,讓他慢慢領悟繪畫的整體布局、線條把握和色彩運用。

心得五: 教寶寶用心感受美

“美”是要用心發(fā)掘和領悟的。日常生活中,桐媽會經(jīng)常拿一些名畫圖冊或優(yōu)秀的繪本插圖讓桐寶欣賞,還會帶他去參觀畫展,以滲透的方式給予他 “美”的啟迪。

專家支招

法寶一: 了解寶寶視覺空間智能發(fā)育特點

寶寶們的繪畫水平與他們的視覺空間智能發(fā)育情況息息相關,1~2歲的寶寶處于涂鴉期,他們的圖畫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多是手臂反復運動的成果;2~3歲的寶寶處于象征期,他們可以對自己涂鴉的形狀進行解釋和說明了;3~4歲的寶寶則處于前圖示期,他們能用簡單的點、線、圖形來表現(xiàn)具體事物;寶寶4歲以后,來到了圖示期,隨著他們手眼協(xié)調(diào)能力的發(fā)展,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美術創(chuàng)作,他們繪畫具象起來,并開始注意細節(jié)的表現(xiàn)。媽媽們要根據(jù)寶寶不同年齡段的發(fā)育特點“因材施教”,不可操之過急。

法寶二: 教寶寶使用色彩的注意事項

對于5歲以下的寶寶,專家建議在繪畫時不要一次給予他們太多的顏色選擇,這樣反而會分散他們的注意力,不妨先讓寶寶用單一顏色作畫,再慢慢過渡到兩種、三種、多種顏色。媽媽們應經(jīng)常引導寶寶比較不同顏色的明暗、冷暖,增加他們對色彩的敏感度。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zaojiao/659248.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