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一:家長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白臉
這種“一黑一白”的教育方法在中國家庭中極其常見,專家指出,這種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隱患,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很多:
1.孩子自控能力的發(fā)展受父母意見分歧影響
孩子在幼兒時期開始萌芽自我控制能力,當爸媽教育孩子留剩飯不對時,孩子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然后盡量把自己的飯菜吃完,這種正確行為有助于孩子自控能力的發(fā)展,然而,如果父母對“剩飯”意見不一,這會阻礙孩子這種能力的發(fā)展。
2.孩子之所以慣性逃避和父母教育意見矛盾有關
當爸爸對孩子學習生活要求嚴格,而媽媽卻對孩子扮演“避風港”角色時,孩子再爸爸那里受挫就會想到躲到媽媽身后,依賴媽媽,回避爸爸的行為對孩子人格的養(yǎng)成非常不好,孩子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趨利避害”的自我保護本能,當犯錯時就會尋求庇護,認為即使自己做錯了也有人幫自己。這樣的孩子責任感欠缺,總會避開困難依賴他人。
行為二:父母相互埋怨照顧孩子不周
經(jīng)常聽到父母雙方互相指責“你是怎么當爸(媽)的?!”之類的話,受到父母之間相互埋怨不是他們雙方,而是站在旁邊的孩子,這類孩子常常很自卑,更甚者還走上歪路。孩子的成長過程需要通過犯錯來不斷總結經(jīng)驗,過渡到社會人,若父母常常為孩子的事情吵架,會讓孩子產(chǎn)生“這都是因為我”的想法,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就放大自己的缺點,心理變得脆弱敏感。等到長大后就會變得自卑、壓抑,甚至催生自暴自棄的想法。
對于孩子的事情,家長不應該從對方身上找缺點,應該考慮的事當事人——孩子的感受。最明智的辦法就是找孩子好好溝通,聽聽孩子的真實想法,比如還是是否因為交了不好的朋友而導致行為異常等,然后父母雙方交換自己的意見,自我反省,但不許埋怨對方。
行為三:對孩子時緊時松,造成孩子極端
有的家長常常因為自己的情緒而影響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心情好的時候看到孩子是“心肝寶貝”,心情不好的時候覺得孩子什么都不是,還斥責謾罵。這種時緊時松的方式對孩子的成長產(chǎn)生的負面效果是人格的缺陷。
父母作為孩子人生的第一個老師,如果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又怎么能教孩子控制好自己情緒呢?孩子看到父母這種起伏不定的情緒很容易就效仿過來,長大后也屬于忽冷忽熱的性格,對孩子人際關系影響非常不好,容易走上極端。
父母如若受到刺激,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情緒,那就在面對孩子之前自己先找途徑排解情緒,可以找人傾訴、可以做一做運動轉移注意力等,甚至必要時候找心理咨詢師也不為過。
行為四:父母都溺愛孩子
溺愛孩子從來都不會幫助孩子成長,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缺乏主見、與人溝通技能欠缺、面對危機無能力解決等,甚至讓孩子放縱過度,觸犯法律底線。
當父母以為什么事情都為孩子包辦是對孩子的愛時,卻會讓孩子覺得所有事情都可以推給父母,被父母甚至周圍的人照顧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被呵護慣了的孩子如果遇到困難就變得很脆弱。
此外,在父母溺愛環(huán)境下成長的孩子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凡事只知道滿足自己的欲望,對于規(guī)則的遵守沒有意識,將來甚至變得橫行霸道的“螃蟹”。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zaojiao/42489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