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生存方式、民族文化傳統(tǒng)和心理意識的影響,中西方在思維方式上有著極大的不同,并以慣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的一切活動。
中國民族文化心理結構有很大惰性和慣性,不鼓勵人們探索未知領域。這與長期高度集權的封建統(tǒng)治有關,人們也形成了習慣思維模式。
五千年的文明曾讓我們?yōu)橹湴痢v史上我們有四大發(fā)明:造紙術和印刷術使文明得以記載傳播,指南針幫助西方航海家證實了地球是圓的,火藥術使西方打開了通往殖民地的大門。但對我們自己,造紙術、印刷術掌握在封建統(tǒng)治階級手里,讀書成為有錢人的特有權利,火藥只是豐富了年節(jié)歡慶的天空。我們的發(fā)明帶給自己的東西比西方少得多。雖然我們還有圓周率、地動儀。但近代中國在科學技術上的衰落有目共睹。
我國的初中、高中課程設計比國外同年級要復雜深入得多,我們的中學生在國際奧林匹克競賽中頻頻得獎,但很多出國留學的中國優(yōu)秀學生,往往連最基本的物理、化學實驗也做不好,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更是太少了。這多少表明中國人在思維上缺乏突破性,慣于保守。
而西方人在思維方式上恰恰與我們的保守、惰性相反,他們從小就培養(yǎng)孩子探索的熱情,這種精神在西方大受鼓勵。西方的個人英雄主義行為比比皆是:一個人穿越沙漠的,一個人橫渡海峽的,獨自去征服深山老林的經歷人們對此已經司空見慣,并不把這些看作是頭腦有病。正是這些個體對未知領域勇敢無畏的冒險組成了西方民族探索精神的動力。在西方思維里充滿著躍動的火花和不斷向外探尋的精神。
因此,西方教育關注人、強調人,特別注重個體獨立精神。
在思維方式上中國人習慣于求同思維,這與中國文化傳統(tǒng)注重整體、強調社會和諧、忽略個體個性有關。所以,中國人做事喜歡“一窩蜂”。求同思維映射在家庭教育觀念上,使得父母在孩子的成長上相互比、學、趕、超。在這種思維方式帶動下的行為后果是孩子喪失個性,缺乏特點。
一封信里寫了這樣的例子:
其實,孩子在學校里的表現(xiàn)相當不錯。學習踏實、做事認真、關心集體、熱愛勞動,是老師的好幫手。一年級是第一批入少先隊的,直到現(xiàn)在每學期都被評為“三好”學生,四年級還被評選為班長,應該說這樣的學生是很不錯了吧。可是我太貪心了,恨不得自己的孩子門門考一百分,樣樣事出人頭地,做一個十全十美的人。因此,孩子考試成績達不到95分以上,我馬上就會說:“你永遠也不如某某。你完了,你是班長還考不到最好的成績,還不如自己下臺。”孩子畢竟大了,有一定的見解能力了。“班長怎么了?班長就非要考第一啦?你從來就沒有滿足過,我再用心地去考,你還是拿我跟別人比。是的,我永遠也比不了別人,在你的眼里,我還永遠不如你呢!”孩子發(fā)泄了。
這封信里的孩子還知道與媽媽辯解,還能夠針砭父母的心態(tài),讓大人從孩子的話中警醒些什么。又有多少孩子在比、學、趕、超里連這份爭說的權利都沒有,甚至也沒了這份能力。
而西方人則習慣于求異思維,使得西方教育在發(fā)展過程中產生了諸多的思想觀念,許多的思想流派。求異思維在西方教育領域的必然結果是強調創(chuàng)新。
中國人還注重眼前、現(xiàn)實、感性和直覺,而西方則注重未來、理性。
中西方思維方式的不同也促使人們在家庭教育觀念上產生很多差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zaojiao/1317534.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