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家長望子成龍的愿望與中國人如出一轍,但對孩子的培養(yǎng),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方式和方法。今天小編分享一篇關于法國教育的文章,一起來看看吧!
讓孩子走進博物館法國基礎教育和中國極為相似:重哲學、歷史、基礎文化,內容龐雜,學生負擔和歐美其他國家相比是比較重的。但與此同時,法國對孩子的素質教育極為重視。每周三下午,法國的小學和初中不開課,學校里的小課堂關閉了,社會大課堂卻對青少年敞開了大門。體育場上小足球隊員、小籃球隊員在飛奔疾跑,博物館簡直成了學生專場。
在法國,所有的國立博物館免費為教師及18歲以下的年輕人開放,為他們組織專場講解。享譽世界的盧浮宮博物館是世界上參觀人數(shù)最多的博物館,每年接待600萬參觀者,其中一半是學生。
位于巴黎東北部的維萊特“科學與工業(yè)城”是歐洲最大的科普中心。科學城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博物館,而是一個集展覽、實驗與資料調閱于一體的綜合性科技場館。引起我注意的是“科學城”為12歲以下兒童開設的4000平方米的“兒童館”(也屬歐洲之最),用兒童的思維方式引導他們去觀看、去觸摸、去體驗植物界、動物界、宇宙空間,在幼小的心中激發(fā)起好奇。法國中小學校常組織整個班搬到“科學城”上課一至兩周,學生利用那里的設備,利用那里的常年展覽和短期展覽提供的知識,在教師和“科學城”工作人員的雙重協(xié)助下,完成一項科學小試驗。
培養(yǎng)孩子的財商統(tǒng)計顯示,法國的6歲孩子每年平均可從家長那兒得到約600法郎的零用錢,14歲的大孩子則可得到1500法郎,而當孩子在高中學習時,獲取的年零用錢則可能高達6000法郎———此數(shù)額比起美國、英國的同齡孩子都要高出一截。而更引人注目的是,法國家長還大多在孩子升入小學高年級,即10歲左右時,就給他們設立一個個人的獨立銀行賬戶,并劃入一筆錢,一般是上千甚至數(shù)千法郎。家長之所以熱衷為孩子開專門的銀行賬戶,是為了讓孩子從小就學會明智、科學,而不是機械、盲目地理財。對于孩子的財務狀況,負責的是孩子自己!如此一來,孩子在學會量入為出的同時還可學到一種寶貴的責任心,領悟到一種辨證的得失觀。
法國孩子也報業(yè)余班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國很多家長都會付出金錢和精力,為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法國的家長也像中國家長一樣,給孩子安排一系列課外課,使孩子們的學習負擔因此而加重。丈夫的一位法國同事6歲的兒子每周要上3次業(yè)余課:星期一學舞蹈,星期三學體操,周末學滑冰。為什么讓孩子學這么多?他聳聳肩膀,說是孩子有興趣,為什么不鼓勵呢?與我們不同的是,法國家長在孩子報什么班的問題上非常民主,對學習的安排,父母一般會認真聽取孩子的意見,尊重他們的選擇。因為在法國家長看來,孩子都是獨立的人,興趣是不能勉強的,只有讓孩子學習自己喜歡的東西,才容易出成績,專業(yè)的高低貴賤遠不及孩子的興趣重要。而實際孩子在做錯事的時候最渴望知道:我怎么做錯的?正確的是什么樣?
而在澳洲家長處理孩子錯誤的方法很文明,就是讓孩子去一個安靜的地方進行反思,想好了錯誤的原因,怎么改正,就對家長進行說明。這似乎很簡單,而這里所蘊藏的道理卻很深刻,這就是讓孩子很認真的思考自己的錯誤,還要找到正確的做法。這讓我也很深刻的反思了一下中國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弊端!
一次我到朋友家做客,朋友家4歲兒子約翰,由于自己喜歡玩的那輛遙控汽車找不到了,就很生氣的把玩具廚上的玩具全部扔到地上,媽媽也生氣了,就讓他坐到靠墻的一邊進行反思。我當時就很想過去對這個孩子說點什么,后來我打消了這個念頭,澳洲人很反感別人介入幫助處理事情,他會認為你懷疑他的處理事情的能力。我就想這樣孩子能想明白嗎?我正想著,就見這個孩子沒有了剛才那種氣憤勁了,走到媽媽面前說:他錯了,知道怎么做了,媽媽說那你就去做吧,媽媽就像沒有發(fā)生什么事情一樣,和我繼續(xù)聊天說話,約翰很懂事的走到滿地的玩具前,俯下身檢起玩具放到玩具廚上,然后再認真的輕輕的找他的那部玩具車。這整個過程家長沒有怎么參與,更沒有中國家長那樣的蠻橫,亦或那種文明的說教,但孩子卻真正的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就是中國家長用各種各樣教育孩子的方法,但往往效果并沒有這樣的做法好。這是為什么?
我在回家的路上還想著這件事,澳洲的家長對待孩子錯誤的態(tài)度那么輕松,卻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和中國的家庭教育區(qū)別在哪里?想著想著我忽然明白了,是給孩子改正錯誤的權利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youjiao/745829.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