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常有父母會有這樣的困惑:原本聽話乖巧的寶寶一到2-4歲就變得脾氣暴躁,愛哭鬧;喜歡和大人對著干,說反話;甚至是對一起玩的小朋友大打出手……這讓家長們頭疼不已,難道是孩子“變壞”了嗎?
“不是寶寶不聽話,而是迎來了人生第一次‘反抗期’!碧旖蚴袐D女兒童保健中心醫(yī)師梁穎介紹說,“隨著幼兒活動能力的增強,知識的不斷豐富,孩子的需要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而家長往往還是用老眼光去看待孩子,要求孩子不許干這個,不許碰那個,已經(jīng)滿足不了孩子探索的欲望,因而引起了種種反抗行為。從生理和心理發(fā)展角度看,這種表現(xiàn)是‘反抗期’的一種正常現(xiàn)象。聰明的爸媽應該學會和孩子交流,要懂得他們的心!
不用“武力”解決問題
場景一:
媽媽帶著3歲的丁丁去同事家玩,本來好好的兩個小朋友,突然因為一輛玩具車爭吵起來,誰也不讓誰,丁丁在和小朋友爭搶玩具的時候,情急之下,一口咬了小朋友的手,媽媽又慚愧又生氣,道歉的同時,給了丁丁一巴掌,“你怎么能咬小朋友呢?大家都是好朋友,怎么不好好玩呢?”此時,丁丁不但沒有認錯,反而鬧得更兇了。
解析:家長冷靜,孩子才能學會冷靜
“其實,很多時候,寶貝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誤的,可是情緒襲來,他不知道如何對待。我們要做的是讓他學會表達,而不能一味選擇用武力解決問題!绷悍f說,“此時,媽媽應該把丁丁帶到一邊,進行心平氣和的交流,比如對他說‘你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那個東西你也很想要,你太著急了’,丁丁一定會很驚訝媽媽的理解,‘我先拿到的,他搶了我的’‘那你一定很生氣的!’‘是的,我太生氣了。對不起媽媽,我咬人了’‘是的,咬人是不正確的做法’‘媽媽不喜歡你這樣,我們去和小朋友道歉吧’。這樣一來,丁丁既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也能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梁穎說,平時家長可以通過情景游戲的方式培養(yǎng)孩子處理事情的方法,告訴孩子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爸爸媽媽不喜歡他做的。比如小兔子、小花貓、小熊都上幼兒園,小兔子搭的積木被小花貓不小心碰倒了,接下來發(fā)生了什么呢?寶寶也許會有好幾種答案,家長可以幫助他找到正確的方法。
不妨給寶寶一個“臺階”下
場景二:
媽媽給皮皮倒了一杯果汁,皮皮不小心把杯子碰倒,果汁灑了一地。媽媽聽見聲音跑過來,如果你是皮皮媽會怎么處理呢?
解析:給他一些理解與寬容
此時,相信寶貝對這樣的狀況也會有歉意。可是當媽媽批評責備的時候,卻會找很多理由進行辯駁,諸如“我不是故意的”“我也不知道是怎么灑的”甚至“不是我弄灑的”。其實孩子的本意是不希望這樣的混亂是自己造成的。可如果媽媽不諒解、反應過度,一定會導致一場親子戰(zhàn)爭,結果就是媽媽生氣、寶貝委屈。顯然,對于寶貝的回應,方法很重要。
梁穎說:“2-4歲的寶貝,處于不斷探索世界的時候,難免經(jīng)常發(fā)生狀況,在此時懲罰孩子并不是一個好時機。不要拿我們的能力與孩子作比較,對于我們覺得很簡單的事情,寶貝得付出努力才能成功。家長們應當對事件本身作出回應而不是過度的反應。不妨給孩子一個臺階下,‘皮皮一定不是故意的,別擔心,媽媽再幫你倒一杯!o孩子一些理解與寬容。”
媽媽要讀懂孩子的心
場景三:
媽媽帶4歲的貝貝去繪畫班報名,和老師一起參觀教室,墻上貼了很多小朋友的作品,貝貝說:“這幅畫真難看,誰把這么難看的畫貼在這里了?”媽媽很尷尬,急忙說:“這挺好看的呀?貝貝胡說,沒有禮貌。”
解析:把你的愛告訴孩子
很多的時候,寶貝經(jīng)常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別樣的意思,這時候知道她想些什么就更重要了!霸谶@里,小朋友們喜歡畫什么就畫什么,可以畫一些漂亮的畫,也可以畫一些難看的畫,如果你高興也可以畫一些難看的畫貼在這里!崩蠋熃o出了滿意的回答,貝貝笑了。
梁穎說:“其實是孩子對自己的繪畫能力沒有信心,怕畫的沒有其他小朋友畫得好。當我們的孩子感到困惑、憤怒、痛苦的時候,我們不要急于作出評價與指導,我們應當給予孩子理解與支持,這樣就傳達了一個信息“我愛你”,這個信息的背后是我們對孩子的信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youjiao/683524.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