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性教育是一個千古難題,它常常讓許多父母和教師陷入尷尬境地。
我曾多次呼吁,中國的性教育嚴重滯后,是一個重大失誤。
我們曾對13位發(fā)生過性交關系的中學生的深度訪談,尤其是5個數(shù)據(jù)引發(fā)了社會的強烈關注:
在發(fā)生性關系的學生中,半數(shù)以上是師生公認的好學生;
在發(fā)生性關系的學生中,1/3來自重點中學甚至是聲名顯赫的學校;
他們初次發(fā)生性行為時100%不用安全套;
他們有過性行為的事實,父母與老師100%不知道;
他們對學校與家庭的性教育100%不滿意。
我曾與著名作家畢淑敏談過以上事實,她用四個字表達自己的感受:“滴血之感”。我想,這是青春的生命在滴血!是父母與教師的愛心在滴血!
一、別做“鴕鳥”父母
有的父母認為,對孩子提出的令人尷尬的性問題,沉默或者打岔是最好的辦法。一位母親說:“我父母從來都沒有直接給我講過性知識,并不是因為保守,而是覺得沒有必要。水到渠成嘛,性知識并不是非‘啟齒’不可。我不就這樣過來了?我也不準備對自己的孩子說什么。”
這樣的態(tài)度,實際上就是一種“鴕鳥”式的教育。其實,親子之間越是回避性話題的交流,孩子就越會覺得那是一件難以啟齒的事,但是他們對“性”的興趣卻與日俱增。
一個男孩的母親對此深有體會:
兒子剛升上小學五年級,很好問,提的問題經(jīng)常涉及到性知識,令我和他爸都很難堪。我們曾密謀如何對付這難題,但我們兩人分歧很大。他爸認為兒子年紀還小,能搪塞就搪塞過去,等他長大了自然會曉得?蓛鹤悠珜ζ渲械“疑點”發(fā)問不止,就連我洗澡,他也敲門想跑進來看個究竟。在兒子面前,我和他爸小心翼翼地生活著,真害怕露出“性”的蛛絲馬跡。我們活得很累,擔心尤甚,害怕因為我們的反常舉動,讓兒子對女性產(chǎn)生神秘感,這同樣不是件好事情。
一次看電視時,兒子又發(fā)問了:“‘蘇菲’派什么用?”我就胡扯一通:“這是女性的曲線,你看,這很美。”兒子聽后哧哧地笑道:“這是女人的衛(wèi)生巾,男孩有什么不知道的?”這時他爸把我叫到一旁,很緊張地說:“我們越遮掩,他越感興趣,還不如趁早告訴他,免得他走入歧途。”
二、智慧地回答孩子的性提問
有一位父親用理解的態(tài)度對兒子做了科學的解釋。他的做法或許會對男孩的父母們有所啟示。
這位父親在兒子小健滿14歲時,突然發(fā)現(xiàn)本來天真爛漫的孩子好像變樣了:晚上上床時間越來越早,而早上遲遲不愿起床。后來,在為兒子疊被子時發(fā)現(xiàn)了秘密:兒子的床單上有幾塊“小地圖”。他找孩子談話,兒子很緊張。這位父親告訴兒子,遺精是人在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生理現(xiàn)象。女孩大約在11歲~12歲開始,男孩在13歲~14歲開始青春發(fā)育。這時體內的性激素分泌增多,男人不僅睪丸、附睪、輸精管、陰莖等性器官迅速生長發(fā)育,同時第二性征顯現(xiàn),如體格粗壯、肌肉發(fā)達、喉結突出、嗓音變得低調而渾厚,胡須、陰毛開始出現(xiàn)等;女孩卵巢分泌雌性激素增多,促使輸卵管、子宮、陰道、陰道腺、###等性器官生長發(fā)育,同時女性的第二性征出現(xiàn):體態(tài)豐腴、乳房隆起、臀部渾圓、肩窄臀寬、嗓音尖細等。對于男孩,當睪丸及附屬生殖腺發(fā)育成熟后,除分泌更多的性激素外,還會產(chǎn)生精子、分泌精液;激素、精液的積蓄,都會刺激生殖器興奮而勃起,并產(chǎn)生一種欲望,喜歡用手去撫摸它。這種做法叫做“自慰”。自慰產(chǎn)生快樂的感覺,達到一定程度,陰莖就會射出黏性液體即精液。小健問,有時我并沒撥弄它,在睡夢里,它自己就流出來了。父親說,這就叫遺精,它也是人成熟的表現(xiàn)。并告訴孩子,人們一般對性本身有偏見,認為自慰、遺精卑鄙下流,如果以平常心對待這些自然的生理現(xiàn)象,甩掉心理包袱,就不會有負面作用了。小健聽了以后,開心地笑了。
這位父親很細心,而且科學地解答了孩子的關于“性”的疑問,是很值得學習的。如何正確地回答孩子的提問,引導孩子健康的成長,我的建議是:
1.盡快回答
當孩子提出性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坦率地回答,發(fā)現(xiàn)問題就解決,如果問題堆積在一起,就更難對付了。而且,還可能讓孩子漸漸對父母失去信任,再有問題也不會再找父母。
2.告訴孩子“可以做什么”更重要。
多數(shù)父母總是擔心孩子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因此,父母往往愛告訴孩子“不要這樣”“不要那樣”,還總是喜歡把問題說得極其嚴重。實際上,父母的話反而給孩子一些刺激,讓他覺得很神秘,或者感到很有趣,他們會更想去試一試。建議在給孩子講解各類性提問的時候,可以告訴孩子“能做什么”,如可以和異性握手、與異性一起游玩等。當然有些原則是需要父母強調的,如戀愛不宜太早,對感情問題要有責任心。父母應該嚴肅地表達這些原則,讓孩子知道在性問題的處理上,是有原則的,但是切忌不要過于嘮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youjiao/605492.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