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春哥-來襲!孩子性別教育不容忽視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性別教育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偽娘”、“春哥”來襲,孩子性別教育不容忽視

  網絡上一個很流行的詞語叫“偽娘”,快男選手劉著以其女性化的裝扮及言行曾引起了輿論的廣泛熱議。“這個世界真瘋狂,好好的一個男孩子竟然打扮成這樣。”一位家長表示出擔憂。“偽娘”、“春哥”,到底是在挑戰(zhàn)傳統觀念?還是發(fā)生“性別錯位”?如果家里也有這樣一位“小偽娘”、“小春哥”,家長該如何對待呢?

  家有“小偽娘”、“小春哥”……

  七歲兒子

  喜歡媽媽的化妝品

  “你在干什么?不要涂媽媽的口紅。”洗手間里,當爸爸看到7歲的兒子路路正在神神秘秘地對著鏡子“化妝”,一股怒氣突然沖上來,伸手奪掉那支口紅。“男孩子要有男孩子的樣子,不能動媽媽的那些東西,那是女孩子用的。”爸爸趁勢教育了路路,可是,沒過幾天,他發(fā)現,兒子又偷偷地涂媽媽的指甲油,并很興奮地向其他小女孩展示。

  “怎么會這樣呢?他是不是心理有點問題,我可不想兒子變成‘小偽娘’。”路路爸爸痛苦地說道。

  三歲女兒

  很像“假小子”

  成成是個女孩,當她爺爺奶奶打心底希望是個男孫。為了不引起兒子、媳婦的不快,他們表面上沒說什么,還自告奮勇地承擔起帶小孩的重任,也理所當然地給小孩起了一個很男性化的小名。在老家,兩位老人總是有意無意地把成成當做男孩養(yǎng),剪短發(fā)、穿短褲,跟男孩子瘋玩在一起,還時不時地“夸”她:成成真勇敢,像個男孩子。

  快上幼兒園了,成成回到爸爸媽媽身邊,媽媽為她買來了漂亮的小裙子和布娃娃,可成成對這些絲毫不感興趣。

  專家觀點

 。ㄖ笇<遥簭V州曼拉達心理咨詢中心武文)

  分析

  導致孩子性別錯位的幾個外在因素:

  ·家長教養(yǎng)不當,有的媽媽從小就給兒子或女兒按異性的模樣打扮。

  ·父親對孩子陪伴很少,男孩對男性角色認同不夠。

  ·家長對孩子的性教育方式不科學,讓孩子對性產生不必要的誤解和恐懼。

 教養(yǎng)方式不當

  性別認同易偏差

  “‘偽娘’現象的出現,迎合了當今這個需要刺激和新鮮看點的社會心理消費需求,‘春哥’的出現也是同樣道理。但是,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注重性別差異化很必要,盡量防止他們產生性別錯位。”廣州市曼拉達心理咨詢中心武文老師談道。

  “性別認同是指對自己是男是女的生理、心理和社會身份的認同和確定,一個人從兩三歲開始,就有了初步的性別意識。比如,小孩子會體察到爸爸和媽媽的不同;在幼兒園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會發(fā)現男孩和女孩身體的不同;也會發(fā)現老師對待男孩和女孩的要求有所不同。他們就從這些不同和區(qū)別中漸漸明白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區(qū)別,從而完成性別認同。”武老師強調道,假如在性別認同過程中,由于父母或者幼兒園老師教養(yǎng)方式失當,孩子在性別認同方面就會出現偏差,比如,特殊的性偏好,性取向的錯位等。

  教育者女性多

  產生“男孩危機”

  一般來說,除了先天性的因素外,以下幾個方面容易導致孩子性別錯位:其一、父母教養(yǎng)不當,比如,有的媽媽喜歡女孩子卻生了男孩,從小就給孩子按著女孩的模樣打扮,后來就漸漸養(yǎng)成了習慣,長大后想糾正就很難了。其二、母親對孩子過分溺愛,或者父親對孩子陪伴很少,在成長過程中,男孩對男性角色認同不夠。其三、家長對孩子的性教育方式不科學,孩子小時候對性的興趣就和對其他任何事物的興趣一樣,向父母提出,但是大多數父母不是敷衍含糊應對,就是訓斥,讓孩子對性產生不必要的誤解和恐懼,也容易導致性別認同的困難。

  此外,學校教育和社會要求也在部分程度上促使孩子性別產生錯位,比如,幼兒、小學階段都是女老師多,容易出現“男孩危機”;而殘酷的社會競爭又要求女性同樣勇敢、堅強,承擔責任,因此女孩有些男性化傾向。


12下一頁閱讀全文

  解決

  幼兒:用科學方法進行性別教育

  中小學生:寬容+引導+順其自然

  有些家長看到孩子在性別取向上有點異類,就非常擔心,其實大可不必,武老師介紹,如果是幼兒園年齡的孩子,父母只要了解一些關于性別教育的科學方法,就可以很快糾正孩子的性別認同問題,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性別認同剛剛萌芽,是很容易糾正的。

  對于中小學生,性別取向出現一些問題,要看問題的嚴重程度,如果只是一般的問題,比如男孩子性格像小女孩,女孩子像個假小子,這其實都不是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學校和文化對孩子的性別期待和影響,這些問題和現象都可以改善的。

  如果是比較嚴重的,比如,男孩子的著裝打扮、行為舉止、興趣愛好都是偏向女性的,而且對同性感興趣的東西都不感興趣,反而對異性感興趣的東西非常喜歡,而且所交往的都是女孩子,沒有明顯的性別概念,可能在性別認同上有些問題,但是不是一定需要糾正,要看孩子本人的意愿,如果他覺得沒問題,父母其實是很難通過 “幫助”去改變的,順其自然的態(tài)度可能更加明智。

  “現在是一個多元文化,多元價值觀的大同世界,在國內看是些怪異的現象,在整個世界范圍來看,可能就非常正常,一個多元文化鼓勵個性,鼓勵一切可能性,有更大、更多的包容。”武老師說道。

  社會聲音

  多些指引,寬容看待

  幼兒時期,進行性別認同

  我是一個“性別錯位”的受害者,我前面有兩個哥哥,媽媽希望再生一個女兒,可我的出生卻讓媽媽的希望破滅了,為了彌補這些缺憾,我從小被當做女孩養(yǎng),導致現在,找女朋友都不好找,她們說我沒有男子漢的氣概,說話細聲細氣,不果斷。我真的很痛苦,骨子里還是很男性化,可是表現得卻很女性化。

  我奉勸一些家長,一定要在幼兒階段,讓孩子對自己的性別有正確的認識,并且承認和喜歡自己的性別。

  ——鄒先生 26歲 公務員

  標新立異,吸引關注度

  現在生活中還是有些“小偽娘”和“小春哥”的,比如,有些青春期的男孩喜歡戴項鏈、打耳洞,女孩子卻喜歡穿西裝、打領帶,我倒不認為這都是性別認同的問題,這與年齡段特點有關。青春期的孩子喜歡特立獨行,喜歡標新立異,喜歡有個性,喜歡和別人不一樣,喜歡吸引別人,尤其是異性的目光,這才是主要的原因。

  傳統的打扮,比如“女孩要漂亮,男孩要陽剛”等觀念已經不能滿足現今孩子對“引人注目”的心理需要,而打扮得中性一些,偏離正常一些,反而更能吸引別人的注意,對于這種現象,我們不妨以寬容的心態(tài)接受。

  —— 秦女士 35歲 媒體從業(yè)者

  相關資料

  “偽娘”,顧名思義,指假女子。它是ACG(英文Animation、Comic、Game的縮寫,即動畫、漫畫、電玩游戲的總稱)界名詞,通常指的是擁有女性美貌的正常男性角色,有的可能更勝過一般女性角色,甚至連聲音都接近女性。因此,很多時候他們能以假亂真,讓人誤以為是女性。

  “偽娘”來自日本動漫,盛行于我國臺灣和日本。內地的“偽娘”風雖然比日本和我國臺灣吹得晚,但如今也有愈演愈烈之傾向。



12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youjiao/578831.html

相關閱讀: